教理釋疑

關燈
其中,又以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為根本論著,稱為“一本”;将《瑜伽師地論》思想發揚出來的十部論著稱為“支論”;為一本十支。

    此十支論為:(1)《百法明門論》,系略錄本地分中之名數。

    (2)《五蘊論》,略攝本地分中之境事。

    (3)《顯揚聖教論》,乃錯綜瑜伽十七地要義。

    (4)《攝大乘論》,總括瑜伽深密法門。

    (5)《雜集論》,總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

    (6)《辯中邊論》,以成瑜伽法相。

    (7)《唯識二十論》,以成瑜伽唯識。

    (8)《唯識三十論》,廣诠瑜伽境體。

    (9)《大乘莊嚴論》,總括瑜伽菩薩一地法門。

    (10)《分别瑜伽論》,本論未漢譯。

     學習唯識,應從比較基礎的書着手,如《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

    進一步有《攝大乘論》、《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等。

    其中《唯識三十論》為世親菩薩臨終之際造,後護法等十大論師各造十卷釋論,玄奘大師采納其弟子窺基之提議以護法論師之觀點為依糅譯十家之義,集成《成唯識論》,是我國唯識宗的标志與思想核心。

    為解釋《成唯識論》,窺基作《成唯識論述記》,一傳弟子慧沼著《成唯識論了義燈》,二傳弟子智周著《成唯識論演秘》。

    這是研究唯識必須要學的三大部。

     30.唯識宗和其他宗派的區别是什麼? 佛教大乘有兩個宗派,一個是般若空宗,另一個是唯識法相宗。

    般若空宗就是掃蕩私心雜念、掃蕩我執,得到智慧。

    唯識法相就是指破除我執以後,還要建立因果道理、一切唯心的道理,從心上來改,使我們由普通的凡夫心轉成聖人心。

    這就有立,有破有立。

    這是兩者的區别。

     31.為什麼說當今社會要大力弘揚唯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心向外傾向,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的迷惑,自己不能做主,被物質所轉。

    為了貪圖享受、滿足感官刺激,就采取不正當競争甚至不擇手段去獲取物質财富,因此就形成社會的混亂和染污。

    而唯識是什麼?就是說你不要被物質牽着鼻子走,心不被物轉,自己恢複做主人公,心能轉物,内心淨化。

    這樣就可以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使社會的污染去掉,達到真正的和諧境界。

    如何轉識成智、把一個凡夫貪戀六塵境界的心轉成聖者清淨心,成為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唯識學上講得很徹底,所以說要大力弘揚唯識學。

     32.佛法不講靈魂,但那個生生世世相繼不斷、在六道中輪回的是什麼呢? 一般人講靈魂就是執著于一個自我,永遠不變,如畜生永遠是畜生,人永遠都是人,張王李趙永遠都是張王李趙。

    這個靈魂佛法是不講的,佛法所講的,在衆生境界是一種染污的阿賴耶識,在佛的境界就是大圓鏡智。

    這個生生不息、相續不斷的就是阿賴耶識,也叫做生命識。

    你相信這個就會對佛法生起正念,就曉得三世因果。

    不相信這個,三世因果觀建立不起來,那就根本不相信佛法。

     33.有些學佛人隻信因果不信輪回,這是為什麼呢? 作為一名學佛人,隻信因果,不信輪回,這個思想不對。

    因果輪回是連帶的。

    隻信因果那就像普通講自然科學、哲學的人,他相信因果,但他隻相信現在自然物質的因果,或者社會因果。

    不像佛法,把因果貫通于生命輪轉,貫通于轉染成淨。

    隻信因果,不信輪回,就不是真正徹底的學佛的人,就像那些研究佛法的人,隻注重研究,那他就不是真正學佛的人。

     34.佛經上經常看到“念念相續”,那麼念與念之間有空隙嗎? 在佛法來講,你上一個念是正念,下一個念被外境轉了就成了邪念,這是有分别的。

    念念相續,指正念要相續保持下去。

     佛法對念頭分析得微細,一個念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十生滅,念頭就有這麼短。

    衆生的一念、妄念在衆生境界看起來很短,其實時間很長;菩薩在禅定中的念看起來短,其實時間很長、空間很寬。

    所以念力不可思議,定力不可思議。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這個有點接近,時間、空間、運動、心力,時間空間縮短必須要心力,心力快就縮短了,這是相對的;質與能是相對的,質可以變能,能可以變質。

    因此愛因斯坦的這個思想接近佛法,他是講最高物理學的啊。

     學佛就是要把妄念轉為正念,把染污念轉為清淨念,把自我念轉為廣大的無我念。

    一念可以向上,一念可以向下,妄念不能相續,必須要轉,否則,一念之差堕入深淵,就悔之晚矣。

     35.彌勒菩薩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與十法界中六道輪回的“天道”相區分呢? 十法界由“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阿修羅”之六凡和“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四聖組成。

    住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之天人,屬于六凡,而菩薩屬于四聖。

    兜率天有外院和内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的補處菩薩之居處,今則為彌勒菩薩之淨土,于此天宣說佛法,若住此天滿四千歲,即下生人間,成佛于龍華樹下;外院則為欲界天衆之所居。

    一般來講,你若是真正修學佛法、慈悲心廣大,因緣成熟就可以深入内院,這是菩薩境界,不為六道輪回所限制,外院就是天人境界。

     36.人間淨土就是指彌勒淨土嗎?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在佛經裡講,将來彌勒下生的時候,人人都能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是人間淨土。

    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趙樸老提倡的人間淨土,就是這麼一個淨土。

    淨土的實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37.為什麼說緣起性空、唯識法相、真如法界是大乘不共法? 太虛大師融貫整體佛法,把中國八宗概括為三宗:法性空慧宗,講緣起性空,即為般若空宗;法相唯識宗,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即為法相有宗;法界圓覺宗,講法界緣起,為真如宗、佛心宗,如《楞嚴經》、《起信論》等。

    整個佛法概括起來就是這三宗,這是大乘佛法,是不共于人天二乘的,故為大乘不共法。

     38.如何理解太虛大師判教的大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大乘共法分為五乘共法和三乘共法:五乘共法就是講因緣生法;三乘共法就是講四谛、三法印。

    大乘不共法就是講菩薩行。

    其實我們學佛的人,必須由五乘共法、三乘共法達到大乘不共法,也就是完成人格以後,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既貫徹五乘共法,也貫徹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這是一條成佛的道路。

     不完成人格,哪有道德呢?三乘共法講解脫行、講修心,你能淨化心靈,生活淡泊,少欲知足,就與這個道理相合。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大願,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度一切衆生,嚴淨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為其唯一的誓願、唯一的事業,這就是大乘不共法。

    大乘不共法的基礎是大悲大智,能夠了解“空”的道理就有大智慧,能夠了解因緣生法“妙有”的道理就是大悲心,以大智慧大悲心貫徹于生活中,就是行菩薩道。

     太虛大師就是根據這個原則來判教的,由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一直貫徹下去,從而提出今菩薩行、人生佛教的思想,這個思想很偉大。

     39.經中經常有咒,咒是什麼?經和咒有區别嗎? 佛法講了顯教和密教,經就是顯教,可以說理,把道理說清楚;密就等于一個心印,隻可傳而不可以講。

    太虛大師打了個比方,說咒叫秘密咒,好像在百萬軍隊中,你晚上要通行的話必須要懂口令,口令你能夠通,軍隊就可以通,你如果不懂口令,你在百萬軍隊中就走不通。

    佛的心印就等于那個軍隊的秘密口令一樣,那是不能解釋的。

     咒叫陀羅尼,翻譯成中文就叫總持。

    什麼叫總持呢?總就包括一切法、宇宙萬有一切法,持就是它所執持的是一切功德一切善法。

    你能夠做到二谛融通,世出世間都明白了,就可以持一切善法,所以叫總持。

    陀羅尼叫總持,咒又叫陀羅尼。

    這個必須要行,在行中才會有受用,才能了解和體會到咒的妙處,不是一般講理可以講通的。

     40.密宗的咒與淨宗的佛号有何區别? 可以顯密相融,淨密雙修。

    你不要把淨密絕對分開,念句阿彌陀佛就是密宗的咒,如往生咒的頭一句。

    密宗的大圓滿,淨宗的花開見佛,境界是一樣的,四字佛号與六字大明咒,沒有什麼區别。

     41.顯密應如何圓融呢? 必須要先學經教,再學密法。

    你不學經教,不通經教,那個密法内容你就了解不到,你不懂那個内容,身、口、意三密結合,如何結合呢?隻能是盲修瞎煉。

     42.什麼叫教理行果? 教理行果是佛經的整體内容。

    教就是指大乘教、小乘教,所有佛的教法,都叫教。

    理呢,就是說明這個教的内容、它的道理,如《阿含經》是小乘教,理就是四谛。

    唯識法相的經典《華嚴經》、《解深密經》等六經,這是大乘教、唯識法相教,内容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大般若經》是大乘經、大乘教,理就是講空、緣起性空。

     行就是說結合實際行動來行,基本的行就是戒定慧,不管小乘大乘都有戒定慧,隻是其境界不同。

    果是經過行以後,應得的果報,小乘果阿羅漢,大乘果就是佛。

    小乘果又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這個層次。

    大乘有五十二位: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果。

     43.華藏的意義是什麼? 華藏世界就是重重無盡的緣與緣的關系,緣緣無盡,等于大蓮花接小蓮花,小蓮花接大蓮花,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由蓮花所包圍。

    我們的心能夠遍于一切,真心遍于一切就能夠淨化世界,真心相印,等于蓮花與蓮花相印的道理,可以使整個世界淨化。

    以真心融攝一切,在物質來說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時間上就是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在衆生來講,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攝,就不會對立。

    這就是華嚴法界觀的中心,也是華藏的中心。

    這個意義很廣大,廣大而精微。

     44.佛涅槃與滅度是不是一個概念?辟支佛是個什麼層次? 涅槃本身就是滅度。

    但這個滅度不是說死了才叫滅度,隻要你達到内心無煩惱、内心清淨得解脫都叫涅槃,不是死了才叫涅槃,這個要搞清楚。

     辟支佛的層次比聲聞高,聲聞是聞音聲而悟道,辟支佛是指在佛前佛後能夠于水邊林下觀十二因緣的生死輪轉,自己覺悟、自己開悟,叫獨覺,也叫緣覺。

    他是自求解脫的,要達到佛的程度必須要經過等覺以後才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叫等覺菩薩。

    《華嚴經》的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就是菩薩修行成佛的路線圖,一定要經過這個位次才能到佛的果位。

    辟支佛是在阿羅漢位,他是無學果位。

     45.人的身體不在了,法身還在不在? 當然在。

    人的身體不在了,說明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但是生命識還存在,将會随着業力再進行輪轉。

    這個佛性被無明障閉了,就等于太陽被烏雲遮了,你隻看到雲,沒看見太陽,其實太陽是在的,如何使太陽發光呢?那就要靠修行,内功外功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