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釋疑

關燈
”是唯心的本體、真心的本體。

    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講到:《金剛經》是以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以無住為本。

    這三句話就說明真心要無相、無念、無住。

    但真心起妙有,有什麼用呢?就是以大悲心廣度衆生,廣行方便,這樣來生心,就是菩薩心了。

     17.什麼叫“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是什麼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變異的,真心是沒有變異的,真心就是本來面目。

     18.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佛最高的境界,一般來講就是明心見性後,達到妙明真心的境界。

    妙明真心在佛教中具體的名詞就是真如,就是圓成實,就是法界,就是法性。

    從智方面來講就是菩提,從消滅煩惱方面來講叫涅槃,都是這個境界。

    這個境界是由相對到絕對。

    世間事物是相對的,到了這個自證的境界,不是言語可以表達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是絕對的境界,不能以我們的心思來揣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們沒喝到那個水就不知道是熱的還是冷的,是一樣的道理。

     19.什麼是唯一?什麼是無量?如何才能唯一?如何統一? 什麼是唯一?什麼是無量?以佛教來講,什麼是一?一就是心能産生萬物,心生萬物,心就是一。

    無量就是一切諸法,包括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宇宙的森羅萬象,都叫做無量。

    佛家講,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攝一切,一切即一。

     那麼如何看待唯一?又如何統一呢?如何才能達到唯一,那就是心的問題了,有信仰、有認識、有行動,共同的從做人到菩薩、佛,這是唯一的。

    假如有我見、有法見,被煩惱障、所知障所障蔽,那就不唯一,也就不能統一。

     20.為什麼說“空是無漏無分别智,緣起是無漏有分别智”? 證“空”的境界,是消滅了妄想、分别的,消滅了第六意識的境界。

    第六意識是在空間、時間範圍内,有言語可以代表,也可以想象。

    到了“空”的境界,超越了這個境界,就是不可以第六意識來形容它,來思維它,不能以言語代表的。

    故說“空是無漏無分别智”。

     為什麼說“緣起是無漏有分别智”呢?經過“空”以後,再來了解山河大地,這個了解就與凡夫不同,去除了我見。

    用什麼來了解呢,利用語言、文字來了解。

    在第六意識上用正見,而不是邪見、妄見,假語言分别來認識一切,這就是“緣起”。

    “空”指不能用語言形容,超出了第六意識範圍;緣起就是可以用語言代表,必須用意識、正确的見解來分别一切。

    這是一種分别,所以就叫做“有分别智”。

     21.如何理解“空是根本智,緣起是後得智”? 根本智就是直接證入真如境界,那就是在悟的時候,直接了達“諸法無我”,無人我、法我,去掉我執、法執,契證諸法空相,這就是根本智,根本智不可以言說。

    緣起是後得智,就是說,在根本智以後,為了使衆生開悟,必須假借言語,以言語分别諸法緣起,覺悟衆生,就叫後得智。

     22.如何理解開悟、悟後起修以及理需頓悟,事需漸修? 這個開悟啊,不是說,我了解了就叫做開悟,不是那回事。

    開悟一定要經過一種實證功夫。

    一是通過禅定提高認識,二是必須能夠實際領會到人生、宇宙的實相。

    譬如說,觀察一切如幻,你就可以從自己、曆史、他人等很多方面去了解,一切都是變化的,然後才能夠了解空、空性。

    所以,開悟并不是說,我知道了就是開悟,不是那個意思,要經過一些功夫。

    開悟的那個境界也不好說,所謂“高高山上行,深深海底遊”,站得高,看得遠,看得深。

     開悟以後隻能說叫“見道”,就是見解已經入了真正的見解了,但是要實際斷惑,斷惑證真,那就要“修”。

    “修”在佛法來講,由地前菩薩到地上菩薩,一直到十地以後,才能圓成果位。

    一地一地分分斷,分分修,分分證。

    在這中間進一步理解、消除煩惱。

     23.開悟、見性、涅槃的區别是什麼? 佛法講修行,從資糧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後是見道位,見道以後就是修行位,是有個過程的。

    一般講開悟就是見道位。

    如何開悟?必須要讀經、忏悔、修止觀。

    不讀經不忏悔,不修止觀,沒有經過這個功夫,你開悟不了。

     而開悟之後達到什麼境界呢?就是明心見性。

    什麼叫明心?我們的心都不明啊,被塵垢蒙蔽了,心的光輝不能發出來,那麼現在經過修行以後,就把心上的塵垢掃除,使心明,心明以後就可以見性。

    見什麼性?見佛性,衆生本具的佛性!見真如性!見法性!見空性!就是如來性!這就是明心見性。

     “說開悟了就成佛了,達到佛的涅槃境界了”,這是不對的,悟後起修,最後才能圓成佛果,不管密宗顯教都是一樣的,都要經過這個修行階段。

     24.《心經》上的究竟涅槃是什麼意思? 這包括兩方面的内容:從認識論來講是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從行為論來講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無我精神修菩薩行。

     般若的總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能這樣做就是菩薩。

    不離相就會有執著,有很多分别對待,因此生起計較、愛憎、種種差别、種種煩惱,輪轉生死。

    有執就有相,離執即離相,能夠離一切相,在意識上沒有計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識境界、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境界。

    由緣起契證空性,由空性洞察緣起,從而明因識果,廣修一切善,這就是一種最高的認識、最高的智慧。

     這種認識表現在行為上,就是菩薩的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廣行一切善。

    《心經》的頭兩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皆空就是離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就是廣行一切善。

    不能離相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心胸就不廣大。

    我怎麼樣,我的工作怎麼樣,我的父母怎麼樣,我的社會地位怎麼樣……由這些我執就生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能夠離相就有般若智慧。

    在這個智慧指導之下,就可以勇猛無畏,廣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苦厄。

    一切衆生胎卵濕化都是苦厄、都要度,度到哪裡去呢?《金剛經》上講“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無餘涅槃就是究竟涅槃,究竟就是很徹底,說明離開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七地以前的,八地到十地菩薩是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都離掉了就是佛的果位——究竟涅槃。

     25.如何理解《六祖壇經》中“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這個就是止觀雙運。

    止觀不能分開,定慧不能分開。

    當你在靜中,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就是慧。

    在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時候,消滅了一切妄想、虛妄、分别,這就是定。

    這是不能分開的,要止觀雙運。

     26.如幻三昧與海印三昧,是否有次第上的區别? 三昧就是定,其名稱很多,有如幻三昧、海印三昧、法華三昧、首楞嚴三昧等。

    如幻三昧是觀緣起性空,觀森羅萬象都是變化的、不實在的,當體即空,由此求得了悟。

    《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幻、泡、影、露、電六個譬喻,說明這個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過去的事情如夢一般;五蘊身是幻化的,當前的事物就像演戲、耍戲法一樣;泡就是水泡,像那個水上的浮泡,轉眼就沒有了;影呢就是人的動作和一切業,随身而現,就像影子一樣是變化的;露呢就是不管你多富有、地位多高,這些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沒有了;電就是人生的光陰,如電光火石一樣,很快,一閃就沒有了。

    這幾個譬喻說明衆生、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不實在的,因此就要看淡放下,當體即空。

    這是從時間、事相方面來說明一切如幻,而修習如幻三昧,是從般若的角度講的。

     從唯識法相來講,是從裡到外,從内心深處首先要了解什麼空?空是無我所顯,它是從心遣執到境界。

    具體來講,心裡不要起妄想,消滅妄想執著,沒什麼能取所取、能願所願。

    妄想執著,唯識法相上叫遍計執,消滅遍計執,就知一切因緣生法,依他如幻,由此修習如幻三昧而證圓成實。

     因此,對于空,般若從外邊了解進入,唯識從内部了解進入,二而一的東西,這樣子看一切如幻,叫如幻三昧,這是修行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定。

     海印三昧是定中之一,到達海印三昧,就是圓成實的境界。

    海印就是大海沒有波濤的時候,一切影像,天上的、地下的看得清清楚楚。

    以大海沒有波濤,沒有風浪,平靜如鏡子一樣,生起智慧,證得無我的境界,叫海印三昧,就是一個圓成實的境界、已經要到達佛果位的一個境界。

     一般從次第上來講,如幻三昧都是在因位上,在菩薩的因位上;海印三昧是觀無我達到比較高的境界,就像觀照般若快要進入實相般若的這麼一個階段,這個境界很深,地位很高,不但了解人無我,而且了解法無我,雙證人、法二空,就是《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行深”,海印三昧就等于這樣的一個定,進一步就是實相般若,進入實相三昧,即真如境界,也就是圓成實。

     27.請解釋分别二障和俱生二障? 分别是迷理引起的,由于後天邪師、邪友、邪教的影響在理論方面有錯誤的東西,認不清楚,就要起分别,形成邪思邪見。

    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的、從過去到現在所積累起來的無明妄想。

    二障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分别二障是在初地就斷,俱生二障要通過從初地至十地的修行,直至金剛道,才能全部斷其現行和種子。

     28.中觀與唯識的主要區别聯系是什麼? 中觀講“真空”,唯識講“妙有”,就像一輛車的兩個車輪,兩個車輪要配合,宗喀巴大師講,等于一輛車的兩個輪子,兩個輪子不配合,車子就開不動。

     中觀的中心講“真空”,唯識的中心講“妙有”。

    空的重點是破執,破除一切我執、法執,遣執除相,重在破;而唯識的重點是顯正,怎樣叫空?怎樣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

    這是兩者的大區别。

    但是雖然有區别,二者卻是不能分離的。

    建立空必須了解一切諸法是因緣生,諸法的法相離不開唯識;能夠了解空,也可以曉得一切現象,本身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與實體,叫做空。

    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如《心經》上所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這叫做中道思想,一定要合得攏。

     29.中觀、唯識的主要經論各有哪些? 中觀在經方面有《心經》、《金剛經》、《大般若經》。

    在論方面有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學中觀最簡單的論就是《三論玄義》。

     唯識的經論為六經十一論。

    六經:《解深密經》、《華嚴經》、《楞伽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未傳譯)、《阿毗達磨經》(未傳譯)、《厚嚴經》(未傳譯)。

    十一論:《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阿毗達磨雜集論》、《顯揚聖教論》、《十地經論》、《唯識二十論》、《觀所緣緣論》、《集量論》、《分别瑜伽論》(未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