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關燈
小
中
大
不離間語,要說誠實語、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這是我們佛教的語言。
4.正業,正業就是正确的行動。
不要殺,不要盜,不要邪淫。
5.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要以邪法而活命。
居士需要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家人,那就要好好工作,多做有利于國家人民、有利于大衆的事情,以此過生活都叫做正命。
6.正精進,就是精于修善法,遇到困難不退,百年如一日。
遇到任何困難都不退,叫正精進。
7.正念,就是每個念頭都保持增善,念佛、念法、念僧,你就要相續念下去,念念相續。
8.正定,正念相續叫正定。
(三)大士之行 大士之行就是菩薩行,菩薩稱之為大士。
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大士。
什麼叫大士呢?能夠發大心度衆生,這種菩薩都叫做大士。
1.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以悲心為主。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講:“菩薩若能随順衆生,則為随順供養諸佛。
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 學菩薩就要以悲心為主,發廣大心,上成佛道,下化衆生。
具體來講,菩提心的内容有三種:一是正直心,佛心就是正直心,你的心要合佛心,廣大正直,沒有偏私;二是深善心,你的心應該深廣,像大海一樣修一切善法,以利于衆生為前提;三是廣大回向心,你不要将一切功德據為私有,你的功德應該向所有衆生回向,願一切衆生得一切樂離一切苦。
祖師講,要為菩提心而念佛。
淨土三經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其中《觀無量壽經》講要以三心來念佛,此三心就是菩提心,不是你念佛一個人解脫就算了,那要不得,要發菩提心念佛才可以。
你生淨土以後,繼續修行,具足條件以後再下來度衆生,這就是菩提心,而不是我解脫了就算了,那就不行,那樣不能成佛。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第一,為忏悔消除衆罪故發菩提心。
我們要忏悔,忏悔業障。
我們的業障多生累劫以來,假如有形體的話,堆成須彌山那麼多,難以計數。
人人都有重罪,我們要靠佛力加持,靠智慧加持,就要發菩提心,就像冰山雖然又大又堅硬,但太陽一出來,它就慢慢溶化了。
太陽光在佛家來講就是智慧的光明、福德的光明。
你能發菩提心就可得到佛的加持,具備智慧福德,哪怕一座冰山也可以消融。
第二,為念衆生苦故發菩提心。
衆生在苦難中、輪回六道中受苦無窮,我們為救度衆生而發菩提心。
一般來講曆代祖師開悟以後,明心見性以後,想到衆生會大哭一番,為什麼?衆生在苦難中需要救度! 第三,由知衆生恩而發菩提心。
由衆生恩想到父母恩,回報父母恩故發菩提心。
憶念父母恩、報答父母恩,知恩報恩必須發菩提心。
第四,為弘法利生求正法久住故發菩提心。
我們要弘揚佛法真理,利益衆生,使正法久住,不發菩提心是不行的。
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夠報答衆生,而報答衆生的唯一途徑就是說法、弘法。
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有報恩者。
第五,為求無上菩提故發菩提心。
要求證無上菩提,你不發菩提心就不能證佛果,你是小乘心就不行。
以上就是作為一名佛子,必須發菩提心的五種原因。
《金剛經》上講了五種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道菩提、究竟菩提。
整個《金剛經》的内容就是說明這五種菩提。
發心菩提,就是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我都要度它,使它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叫發心菩提。
伏心菩提呢,要度衆生,首先要消除我執煩惱,遣除我相、法相,與佛心相應。
《金剛經》第一段就提到,要降伏其心。
怎樣降伏呢,就要把相遣除,把我相、法相遣除。
明心菩提,就是到了明心見性後,入于見道,内心的一顆明珠顯發光明,真如體現。
《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不住,不住于相。
而生其心,生大悲心、大智慧心、大願心、大行心,生起這種“悲智願行”心,叫明心菩提。
第四種叫出道菩提,什麼叫出道菩提?使衆生都能出離苦海到達彼岸。
在行動上修六度四攝,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修六度四攝之行,叫出道菩提。
究竟菩提就是圓成佛果了,由等覺到妙覺,已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成佛果的三身四智,叫究竟菩提。
2.要修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根本,哪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見善随喜。
舍是什麼?就是救度衆生平等不要分别,無緣慈、同體悲。
3.要發心受菩薩戒 具體在行動上,要發心受菩薩戒。
菩薩戒叫三聚淨戒,具體表現在四弘誓願裡面。
四弘誓願是四種宏大的誓
4.正業,正業就是正确的行動。
不要殺,不要盜,不要邪淫。
5.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要以邪法而活命。
居士需要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家人,那就要好好工作,多做有利于國家人民、有利于大衆的事情,以此過生活都叫做正命。
6.正精進,就是精于修善法,遇到困難不退,百年如一日。
遇到任何困難都不退,叫正精進。
7.正念,就是每個念頭都保持增善,念佛、念法、念僧,你就要相續念下去,念念相續。
8.正定,正念相續叫正定。
(三)大士之行 大士之行就是菩薩行,菩薩稱之為大士。
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大士。
什麼叫大士呢?能夠發大心度衆生,這種菩薩都叫做大士。
1.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以悲心為主。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講:“菩薩若能随順衆生,則為随順供養諸佛。
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 學菩薩就要以悲心為主,發廣大心,上成佛道,下化衆生。
具體來講,菩提心的内容有三種:一是正直心,佛心就是正直心,你的心要合佛心,廣大正直,沒有偏私;二是深善心,你的心應該深廣,像大海一樣修一切善法,以利于衆生為前提;三是廣大回向心,你不要将一切功德據為私有,你的功德應該向所有衆生回向,願一切衆生得一切樂離一切苦。
祖師講,要為菩提心而念佛。
淨土三經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其中《觀無量壽經》講要以三心來念佛,此三心就是菩提心,不是你念佛一個人解脫就算了,那要不得,要發菩提心念佛才可以。
你生淨土以後,繼續修行,具足條件以後再下來度衆生,這就是菩提心,而不是我解脫了就算了,那就不行,那樣不能成佛。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第一,為忏悔消除衆罪故發菩提心。
我們要忏悔,忏悔業障。
我們的業障多生累劫以來,假如有形體的話,堆成須彌山那麼多,難以計數。
人人都有重罪,我們要靠佛力加持,靠智慧加持,就要發菩提心,就像冰山雖然又大又堅硬,但太陽一出來,它就慢慢溶化了。
太陽光在佛家來講就是智慧的光明、福德的光明。
你能發菩提心就可得到佛的加持,具備智慧福德,哪怕一座冰山也可以消融。
第二,為念衆生苦故發菩提心。
衆生在苦難中、輪回六道中受苦無窮,我們為救度衆生而發菩提心。
一般來講曆代祖師開悟以後,明心見性以後,想到衆生會大哭一番,為什麼?衆生在苦難中需要救度! 第三,由知衆生恩而發菩提心。
由衆生恩想到父母恩,回報父母恩故發菩提心。
憶念父母恩、報答父母恩,知恩報恩必須發菩提心。
第四,為弘法利生求正法久住故發菩提心。
我們要弘揚佛法真理,利益衆生,使正法久住,不發菩提心是不行的。
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夠報答衆生,而報答衆生的唯一途徑就是說法、弘法。
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有報恩者。
第五,為求無上菩提故發菩提心。
要求證無上菩提,你不發菩提心就不能證佛果,你是小乘心就不行。
以上就是作為一名佛子,必須發菩提心的五種原因。
《金剛經》上講了五種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道菩提、究竟菩提。
整個《金剛經》的内容就是說明這五種菩提。
發心菩提,就是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我都要度它,使它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叫發心菩提。
伏心菩提呢,要度衆生,首先要消除我執煩惱,遣除我相、法相,與佛心相應。
《金剛經》第一段就提到,要降伏其心。
怎樣降伏呢,就要把相遣除,把我相、法相遣除。
明心菩提,就是到了明心見性後,入于見道,内心的一顆明珠顯發光明,真如體現。
《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不住,不住于相。
而生其心,生大悲心、大智慧心、大願心、大行心,生起這種“悲智願行”心,叫明心菩提。
第四種叫出道菩提,什麼叫出道菩提?使衆生都能出離苦海到達彼岸。
在行動上修六度四攝,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修六度四攝之行,叫出道菩提。
究竟菩提就是圓成佛果了,由等覺到妙覺,已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成佛果的三身四智,叫究竟菩提。
2.要修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根本,哪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見善随喜。
舍是什麼?就是救度衆生平等不要分别,無緣慈、同體悲。
3.要發心受菩薩戒 具體在行動上,要發心受菩薩戒。
菩薩戒叫三聚淨戒,具體表現在四弘誓願裡面。
四弘誓願是四種宏大的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