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關燈
,而積極行一切善。

    這是大乘般若系統的内容。

     大乘佛教的第二個系統就是法相唯識,講萬法唯心。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是佛教從世出世間、生死輪回到佛陀境界的根本理論。

    衆生世界是由染污心、阿賴耶識心而形成,佛土世界、清淨世界是佛的清淨心、廣大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形成。

    人盡管軀殼不在,但是阿賴耶識在,去後來先做主公。

    衆生在因緣中,這個主人公受業所障礙,颠颠倒倒,迷迷糊糊。

    若能夠修習正法種子、善法種子,把它轉過來,熏成清淨種子,就可以逐步走上正道,證得佛果,進入佛國世界。

    一切唯心,認識一切事物離不開心,萬法生起,離不開心。

    這個心從過去世到現在世、未來世,都相續不斷。

     過去歐洲的哲學家萊布尼茨,他承認這個心的相續而提倡單子論。

    他有這樣的觀點:一個生命從另一個生命得來,一個生命從另一個生命繼續而來,等于物質的運動,一個運動繼前一個運動而來,有前面的運動就有後面的運動,運動相續,因此,有前面的心就有現在的心,有現在的心就有未來的心,心心相續,生命不斷。

    所以佛教講必須要改造我們的心,淨化我們的心,才能改變我們的生命,才能把染污的色殼子轉成清淨的蓮花身、金剛身。

     大乘佛教的這兩個系統:緣起性空的般若和萬法唯心的唯識法相,這是佛法真理,說透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

     (三)信業報真實 業報論也是佛教的基本觀點。

    你學習佛法,假若不信仰業報,不信仰六道輪回的話,那你這個信建立不起來。

    佛學者和學佛者是有很大區别的。

    研究佛學,把佛教作為知識研究,不相信業報,不皈依三寶,隻能說是佛學者,對于佛法甚深真理很難真實契入。

    學佛者就不同,學佛者真誠地皈依三寶,相信因果,相信業報,就能真正建立道心,才能修學佛法,得到體悟。

     (四)信無上菩提可修可證 無上菩提就是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經講,衆生佛性平等,不管種族、貴賤、老幼,佛性一律平等,不是隻有佛是唯一的一個佛,其他的都不能成佛。

    佛是已成佛,衆生是未成佛。

     《法華經》上有一個常不輕菩薩,見人就拜,他說過兩句話: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有人取笑他、罵他,他還是磕頭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别人打他,他就遠遠避開,還是給他磕頭: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呵呵,八風吹不動。

    這是常不輕菩薩,尊重衆生,佛性平等。

     衆生是未成佛,我們應該視大地衆生都是未成佛。

    要尊重一切衆生,愛護一切衆生,不要擾亂一切衆生,不要使衆生受痛苦,要使衆生得到安樂。

    所以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衆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成佛,逐步修、逐步證,從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到究竟位就可證得。

    這是唯識法相上講的五位次第。

    《華嚴經》叫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從資糧位到修道位都叫做修,十地以上進入等覺到妙覺,就是證。

     無上菩提可修可證。

    中國古語講:“彼即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他是丈夫,我也是丈夫,我隻要好好做,好好修,我就是丈夫。

    佛就是大丈夫,我可以學佛,可以證得佛果。

     三、學佛之行 學佛之行包括善趣之行、解脫之行、大士之行。

    拿《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講,善趣之行是下士道,解脫之行是中士道,大士之行是上士道。

     (一)善趣之行 善趣之行就是要保持人身,哪怕死了以後沒生極樂世界、沒得到解脫,我也要保持下一世得到人身,才能修善,這是善趣之行,其中包括要皈敬三寶、明白因果、修五戒十善。

    五戒是: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

    進而就是十善:對身的要求是不殺、不盜、不邪淫;對言語的要求是不妄語、不粗惡語、不绮語、不離間語;對意的要求是不貪、不嗔、不癡。

    修五戒得人身,修十善可升天,起碼在五淨居天,可以繼續修行,這就是善趣之行。

     (二)解脫之行 解脫之行就是要達到生死解脫,對世俗要有厭離心,《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也叫出離心。

    你若貪戀家庭兒女、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是得不到解脫的。

    修解脫之行的内容就包括三學八正道。

    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學,要持戒、修定、修慧。

    對于你們居士來講要好好持五戒,結合修定,每天靜一下,在靜中觀察就可以得慧,修戒定慧才能獲得解脫。

     三學的内容發揮出來就是八正道: 1.正見,要有正确的見解,見解要符合緣起性空之見,要有相信因果之見。

     2.正思維,你的意識、思維不要邪思維,不要落入斷見,不要落入常見,要落入中道之見。

    人的起心動念就是思維,我們要有正确的思維。

    一般人的思維邏輯離不開功名利祿,離不開是是非非。

    佛法的邏輯叫正思維,符合正道的、有利于衆生的、明因果的、不違反緣起性空的都叫正思維。

     3.正語,要說正确的語言,不妄語、不粗惡語、不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