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關燈
你們想想,地獄、惡鬼、畜生,哪裡聞得到佛法?不停地忙着受苦。

    佛前佛後,是生在佛之前或者生在佛之後,沒有佛說法或者沒有正法。

    不像現在還有正法,還可以聽法,還可以修行。

    盲聾喑啞,指殘疾的人,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什麼都不方便,有佛像不能看,有佛經不能讀,有佛法不能聽,都是難啊!世智辯聰,指那種世間上頭腦很聰明的人,他不信三寶,也不信因果,不知道生前死後的問題,他嘴巴能說會道,但說的世間法、世俗法,不解決生死問題,這也是苦難啊!長壽天,指那些修神仙的,想長生不老,想活萬年萬萬年。

    邊地,就是偏僻的山區,交通不方便,文化很落後,沒有寺廟,沒有法師,怎樣聽法? 在以上這八難中是聽不到佛法的,所以佛法難聞啊! 中國難生,為什麼說中國難生?因為中國是佛教的第二祖國,佛教的大乘小乘,包括般若、法相、戒律、密宗等各宗派,都是說明佛的教誡、教授。

    現在國外都在向中國學習佛法,為什麼?因為中國保持了佛教的優良傳統,保持了道風、戒律,保持了完整的教義。

    所以對于佛法來說,中國是第二祖國。

     善友難遇,就是善知識、善朋友不容易碰到。

    你假若遇到邪師邪友傳邪教,像什麼法輪功、觀音法門、本願法門、圓頓法門等,你就走上邪路,會跌到懸崖下面。

    可怕得很!你們在居士林,都是善友在一起,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經常聽經聞法,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要念四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三)求四種轉化 明了以上的道理後,作為一個學佛人就要求四種轉化。

    哪四種?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識成智,轉染成淨。

     轉惡為善,善以利他為前提,惡以害他為前提。

    必須要利于人,廣修一切善法,做好事,不管小善、大善都要做,培功德。

     轉邪為正,就是不要走邪道,要走正道。

    邪師邪友不要親近,邪說不要聽聞。

    要走正道,隻有學佛才是正道。

     轉識成智,八種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在衆生境界中叫染污識,由于染污識的作用,使衆生永遠都在流轉痛苦中,必須修學佛法,在阿賴耶識中熏習善法種子、清淨種子,逐步去掉惡種子、染污種子,把阿賴耶識轉成如來藏、真如,就可以得到最高的智慧。

    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就可達到佛的智慧。

     轉染成淨,就是把染污的煩惱除掉,去掉虛妄分别、種種颠倒妄想。

    去掉煩惱以後,就可以得到涅槃。

    涅槃就是清淨,你們不要以為死了才叫涅槃,你在當前一念中能夠去掉妄想、消除煩惱,沒有貪嗔癡,就在涅槃境界中,涅槃可以現證,死了才叫涅槃是個錯誤的看法。

     二、正确的信仰 (一)信三寶的功德 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

    佛在印度語叫做佛陀,就是覺悟的聖者。

    佛陀在因位中、果位中有很大的功德,我們應該學習。

    在因位中的佛為了求無上菩提度衆生,受種種痛苦,甚至舍棄頭目髓腦,舍棄家庭,舍棄國家,舍棄一切;果位中的佛,證了菩提以後,盡管在法身中、在常寂光中,但是要現報身為地上菩薩說法,以悲心又現化身為地前菩薩、凡夫、二乘說法,以悲心度衆。

    這些都是他的功德,佛具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大力。

    打個比方,佛就像大海中航船的舵手,假若沒有舵手掌握方向,船在大海中就要沉沒,隻能靠舵手把舵掌好,方向正确,我們才可由此岸到達彼岸,所以我們要信佛的功德。

     法寶就代表佛說的法,三藏十二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廣明因果,指示正道的。

    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的煩惱、痛苦。

    世間有法寶,就有了光明,這是衆生的福報。

    打個比方,法寶就像長夜中的明燈,沒有明燈,長夜就永遠都是黑暗,有了法寶,我們就可以看到光明,看到前途,走上正道。

     僧寶,代表僧衆,出家僧衆。

    僧衆叫和合衆,以戒為師,組織六合僧團,成為道德典範。

    這個功能好像醫院的看護,給病人打針吃藥,送茶送水,很愛護衆生。

     以上,就是三寶的功德。

    作為一名居士,一定要相信三寶的功德。

    依佛轉迷為覺,依法轉邪為正,依僧轉惡為善、轉染成淨,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的原因。

     (二)信佛法的真理 佛法是佛親口宣揚的道理,是佛教最高的哲學,精深博大。

    緣起性空、萬法唯心、法界緣起、一念三千、六大緣起等等,都是佛法真理。

    其中緣起性空和萬法唯心,為大乘佛教的兩大系統。

     緣起性空講真空,西藏中觀叫真空見,但是要得真空見必須要了解緣起,緣起是如幻如化,從如幻如化的緣起中達到無我的境界,就進入真空,所以,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

    《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有不二。

    了解空,就可以離一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