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關燈
小
中
大
佛、未成佛嘛。
八者常随佛學。
不管是因位的佛還是果位的佛,他的悲智願行都是功德無量的,都要常随佛學。
九者恒順衆生。
要以各種方便,随順衆生,解決衆生的苦難。
在經上有四方面:于病苦者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十者普皆回向。
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這就是法布施。
這十大願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實行,行了以後,不吭聲,不執著,就叫無相行。
能夠這樣,生活就是道,行住坐卧頭頭是道,就可以直入法界。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參,參見了普賢菩薩以後,最後登樓閣,見彌勒,就進入法界,即見到佛的境界,能夠修普賢行願,走的就是這條殊勝的道路。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課 不管早晚,日常的功課,誦經禮佛,都要保持,你在工作中再忙再忙,都不能離開佛号,不能離開念佛,要心中有佛。
根據印光大師指示,可以保持十念,一口氣,一呼一吸算一次,一次就是十聲佛号,到十次就是百聲。
你再忙再忙也要念百聲佛,到了你不忙了、退休了,就要多行持功課。
漢傳的佛教功課是顯密結合,早晨念《楞嚴咒》、《十二小咒》,結合念佛,晚上念《彌陀經》,也結合念佛。
根據淨土的功課,還可以念三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不管早晚都可以念,念了以後接着念佛、禮拜。
平常則可以讀其他的大乘經典,例如《地藏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等。
念佛不讀經這種說法是不正确的,淨土還有五經(指前面講的三經加上《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哪能不讀經?要做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大乘經典每一部都是佛說的,都可以讀。
太虛大師講:八宗平等,佛法平等。
法無高下,當機者妙,你不要去比高低,比高低那就是偏見,佛經都是佛說的,條條江河歸大海,條條道路通長安,不能起分别心。
(二)佛化家庭 太虛大師在世時,在漢口建立正信會,同時極力主張建設佛化家庭。
你學佛,也要感化家庭的人都學佛,不管是父母、丈夫、兒女,還是其他的親戚,都要感化他們學佛。
宋朝有個人學佛,他平常就發願,希望生在我家庭裡的都是學佛的,不是學佛的、不是信仰三寶的不要生在我的家庭,後來他的子子孫孫都很争氣,都信佛,成為信佛的家庭。
所以佛化家庭能夠多多地出現,佛法才能弘揚,家庭就幸福,社會就穩定,國家就繁榮,發展開來,世界就和平。
家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過去儒家講,齊家才能治國,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長幼有序,這個優良傳統要保持下來。
這套傳統文化雖是儒家講的,也包括佛說的做人的根本道理。
能夠這樣實行,就了不起啊,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佛化家庭! (三)護法與慈善 作為居士,一是做好護法,護持三寶;二是盡力去做慈善。
護持三寶就是指在修建廟、修建塔、塑佛像等方面出錢出力,另外根據宗教政策,維護寺廟的合法權利。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居士在這些方面出了很大力,趙樸初老居士在世時,對于解決寺廟的老大難問題,盡了很大的力量。
對于寺廟的興起修建,地方居士出錢出力,表現很好。
這樣就使佛法能夠弘揚,功德很大。
護持三寶就是護持人天的眼目,護持衆生的法身慧命,意義很大! 慈善就是實際行動,不管寺廟還是居士,大家都要群策群力,團結起來搞有關社會的慈善福利工作,這是與群衆密切相關、血肉相連的工作,從中就可救苦救難,解決人們的苦難。
《心經》講“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具體表現。
做慈善就可以顯示佛教的菩薩精神、大乘精神,也可以使一般群衆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消極、迷信以及其他種種譏謗,實際來講,這也是一種弘法行動。
現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寺廟、佛教會、居士林、佛學社都在搞慈善工作,這是很好的趨向,希望要提倡、實行,長久做下去。
2005年6月22日講于北京佛教居士林
八者常随佛學。
不管是因位的佛還是果位的佛,他的悲智願行都是功德無量的,都要常随佛學。
九者恒順衆生。
要以各種方便,随順衆生,解決衆生的苦難。
在經上有四方面:于病苦者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十者普皆回向。
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這就是法布施。
這十大願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實行,行了以後,不吭聲,不執著,就叫無相行。
能夠這樣,生活就是道,行住坐卧頭頭是道,就可以直入法界。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參,參見了普賢菩薩以後,最後登樓閣,見彌勒,就進入法界,即見到佛的境界,能夠修普賢行願,走的就是這條殊勝的道路。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課 不管早晚,日常的功課,誦經禮佛,都要保持,你在工作中再忙再忙,都不能離開佛号,不能離開念佛,要心中有佛。
根據印光大師指示,可以保持十念,一口氣,一呼一吸算一次,一次就是十聲佛号,到十次就是百聲。
你再忙再忙也要念百聲佛,到了你不忙了、退休了,就要多行持功課。
漢傳的佛教功課是顯密結合,早晨念《楞嚴咒》、《十二小咒》,結合念佛,晚上念《彌陀經》,也結合念佛。
根據淨土的功課,還可以念三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不管早晚都可以念,念了以後接着念佛、禮拜。
平常則可以讀其他的大乘經典,例如《地藏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等。
念佛不讀經這種說法是不正确的,淨土還有五經(指前面講的三經加上《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哪能不讀經?要做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大乘經典每一部都是佛說的,都可以讀。
太虛大師講:八宗平等,佛法平等。
法無高下,當機者妙,你不要去比高低,比高低那就是偏見,佛經都是佛說的,條條江河歸大海,條條道路通長安,不能起分别心。
(二)佛化家庭 太虛大師在世時,在漢口建立正信會,同時極力主張建設佛化家庭。
你學佛,也要感化家庭的人都學佛,不管是父母、丈夫、兒女,還是其他的親戚,都要感化他們學佛。
宋朝有個人學佛,他平常就發願,希望生在我家庭裡的都是學佛的,不是學佛的、不是信仰三寶的不要生在我的家庭,後來他的子子孫孫都很争氣,都信佛,成為信佛的家庭。
所以佛化家庭能夠多多地出現,佛法才能弘揚,家庭就幸福,社會就穩定,國家就繁榮,發展開來,世界就和平。
家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過去儒家講,齊家才能治國,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長幼有序,這個優良傳統要保持下來。
這套傳統文化雖是儒家講的,也包括佛說的做人的根本道理。
能夠這樣實行,就了不起啊,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佛化家庭! (三)護法與慈善 作為居士,一是做好護法,護持三寶;二是盡力去做慈善。
護持三寶就是指在修建廟、修建塔、塑佛像等方面出錢出力,另外根據宗教政策,維護寺廟的合法權利。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居士在這些方面出了很大力,趙樸初老居士在世時,對于解決寺廟的老大難問題,盡了很大的力量。
對于寺廟的興起修建,地方居士出錢出力,表現很好。
這樣就使佛法能夠弘揚,功德很大。
護持三寶就是護持人天的眼目,護持衆生的法身慧命,意義很大! 慈善就是實際行動,不管寺廟還是居士,大家都要群策群力,團結起來搞有關社會的慈善福利工作,這是與群衆密切相關、血肉相連的工作,從中就可救苦救難,解決人們的苦難。
《心經》講“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具體表現。
做慈善就可以顯示佛教的菩薩精神、大乘精神,也可以使一般群衆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消極、迷信以及其他種種譏謗,實際來講,這也是一種弘法行動。
現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寺廟、佛教會、居士林、佛學社都在搞慈善工作,這是很好的趨向,希望要提倡、實行,長久做下去。
2005年6月22日講于北京佛教居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