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人
關燈
小
中
大
(按:2005年6月16日—6月22日,85歲高齡的惟賢老法師應邀到北京進行為期一周的佛學講座,6月18日下午,接受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劉小勇先生的采訪)
記者:法師好!借您這次到北京講學這麼殊勝難得的一個機緣,想了解一些您對人生的看法。
國際廣播電台主要是對海外的華人播出,我們希望這次采訪能夠把您對人生的感悟,還有對人生的哲理給我們的聽衆們講一些。
據我們了解,您曾經把您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34歲之前是一個階段,34歲至60歲之間是第二個階段,60歲到現在是第三個階段。
在您年輕時求學的階段,生活是非常艱苦的,您說您向前輩學到很多東西,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是跟前輩學到的做人的道理,影響了您一生,所以我們想知道,您認為應該怎麼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惟賢法師:今天,非常高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記者前來,借此機會進行交流,交流切實的人生問題。
人生問題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呢?因為在生物中,人是具有靈性的,人為萬物之靈,既然具有靈性,就與一般生物不同。
一般生物隻是吃喝睡眠,而人類,就要發揮心靈,要善用其心。
文化的發展、進步,主要就是靠人類的領導。
恩格斯講過: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假若忽略的話,那麼洪荒時代就永遠是洪荒時代。
為什麼人類文明能進步,就在于人類心靈的智慧,能夠駕馭物質、運用物質和創造物質,使社會進步,才會有今天的文明。
所以作為一個人不能忽視這一點,要善用其心。
佛法主要就是講淨化心靈:心淨國土淨,心染國土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莊嚴首先就是清淨的莊嚴,以佛莊嚴而自莊嚴,要以佛陀的偉大智慧、悲心、願力,就是佛的莊嚴來進行自己的莊嚴,這就是自己的人生,常随佛學嘛,而這個“莊嚴”在今天的社會更為需要! 心靈具體的發揮,在于理性和道德,這個理性不是一般哲學所講的理性。
一般哲學所說“眼耳鼻舌身意”的五觀感覺,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就是普通所說的理智。
而佛法所講的理性,是一種内證境界,經過聞思修,即聞慧、思慧、修慧,提高内心修養;經過對事物的認識,達到主觀客觀的統一。
在靜中觀察,認識到自己是什麼,宇宙是怎麼發展的,從而達到超越時間空間的境界,那就廣大了,由相對到絕對,這個境界就不是一般的言語、思慮可以達到的,這是佛陀的内證境界,人的理智達到佛陀境界是最高的,在佛教來講就是根本智。
根本智以後,續生後得智,以悲心對待一切事物,于是,對衆生宣傳教法,建立三藏十二部經典,把佛内心的境界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當然語言文字也隻是一個工具,《金剛經》講:“如筏喻者,筏尚應舍,何況非法?”這隻是一個過渡的東西,不能執著,假若執著的話,範圍就有限,境界就有限,發揮的德性就有限! 所謂德性,在佛家來講,能夠了解空的道理,建立無我的思想,從空性了解諸法緣生、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生法,就可破除執著。
緣生就是互相滋長、彼此依存,一個事物之中包括一切事物,一個人包括一切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有密切關系的,不能分開。
這是從整體來看問題,能夠達到這一點,就可以由大我到無我。
達到無我境界,一是要有智慧,二是要有大悲心。
以大智慧,運用大悲心,悲智兼運,就可廣行方便,度脫衆生。
我們做人,就應該建立正确的人生觀。
作為一個人,光陰是有限的,百歲光陰一刹那,我們必須用很短的生命,去創造無窮盡的價值。
實現這個價值就必須要運用佛陀的大智慧、大悲心,把自我和宇宙融為一體,那麼,人與人之間,人與生物之間,平等相待,慈悲寬厚,就可以熄滅争亂,熄滅戰争。
這個意義也正是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諧”,要達到這種“和諧”境界,人類文化就可以進一步向前發展,否則就是倒退的。
關于“如何做人,應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我就簡單提出這個内容,希望能給大家有所幫助和啟迪。
記者:您的人生經曆是非常豐富的,在您的經曆中,遇到很多常
國際廣播電台主要是對海外的華人播出,我們希望這次采訪能夠把您對人生的感悟,還有對人生的哲理給我們的聽衆們講一些。
據我們了解,您曾經把您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34歲之前是一個階段,34歲至60歲之間是第二個階段,60歲到現在是第三個階段。
在您年輕時求學的階段,生活是非常艱苦的,您說您向前輩學到很多東西,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是跟前輩學到的做人的道理,影響了您一生,所以我們想知道,您認為應該怎麼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惟賢法師:今天,非常高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記者前來,借此機會進行交流,交流切實的人生問題。
人生問題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呢?因為在生物中,人是具有靈性的,人為萬物之靈,既然具有靈性,就與一般生物不同。
一般生物隻是吃喝睡眠,而人類,就要發揮心靈,要善用其心。
文化的發展、進步,主要就是靠人類的領導。
恩格斯講過: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假若忽略的話,那麼洪荒時代就永遠是洪荒時代。
為什麼人類文明能進步,就在于人類心靈的智慧,能夠駕馭物質、運用物質和創造物質,使社會進步,才會有今天的文明。
所以作為一個人不能忽視這一點,要善用其心。
佛法主要就是講淨化心靈:心淨國土淨,心染國土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莊嚴首先就是清淨的莊嚴,以佛莊嚴而自莊嚴,要以佛陀的偉大智慧、悲心、願力,就是佛的莊嚴來進行自己的莊嚴,這就是自己的人生,常随佛學嘛,而這個“莊嚴”在今天的社會更為需要! 心靈具體的發揮,在于理性和道德,這個理性不是一般哲學所講的理性。
一般哲學所說“眼耳鼻舌身意”的五觀感覺,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就是普通所說的理智。
而佛法所講的理性,是一種内證境界,經過聞思修,即聞慧、思慧、修慧,提高内心修養;經過對事物的認識,達到主觀客觀的統一。
在靜中觀察,認識到自己是什麼,宇宙是怎麼發展的,從而達到超越時間空間的境界,那就廣大了,由相對到絕對,這個境界就不是一般的言語、思慮可以達到的,這是佛陀的内證境界,人的理智達到佛陀境界是最高的,在佛教來講就是根本智。
根本智以後,續生後得智,以悲心對待一切事物,于是,對衆生宣傳教法,建立三藏十二部經典,把佛内心的境界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當然語言文字也隻是一個工具,《金剛經》講:“如筏喻者,筏尚應舍,何況非法?”這隻是一個過渡的東西,不能執著,假若執著的話,範圍就有限,境界就有限,發揮的德性就有限! 所謂德性,在佛家來講,能夠了解空的道理,建立無我的思想,從空性了解諸法緣生、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生法,就可破除執著。
緣生就是互相滋長、彼此依存,一個事物之中包括一切事物,一個人包括一切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有密切關系的,不能分開。
這是從整體來看問題,能夠達到這一點,就可以由大我到無我。
達到無我境界,一是要有智慧,二是要有大悲心。
以大智慧,運用大悲心,悲智兼運,就可廣行方便,度脫衆生。
我們做人,就應該建立正确的人生觀。
作為一個人,光陰是有限的,百歲光陰一刹那,我們必須用很短的生命,去創造無窮盡的價值。
實現這個價值就必須要運用佛陀的大智慧、大悲心,把自我和宇宙融為一體,那麼,人與人之間,人與生物之間,平等相待,慈悲寬厚,就可以熄滅争亂,熄滅戰争。
這個意義也正是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諧”,要達到這種“和諧”境界,人類文化就可以進一步向前發展,否則就是倒退的。
關于“如何做人,應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我就簡單提出這個内容,希望能給大家有所幫助和啟迪。
記者:您的人生經曆是非常豐富的,在您的經曆中,遇到很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