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谛
關燈
小
中
大
後都是空。
了解這個空的道理後,達到什麼境界呢?達到無我的境界,消滅我執、消滅我見,他就自在了。
心如虛空,量周沙界,他就自在解脫,一切看得淡、放得下。
二、五蘊身的來源 為什麼有五蘊身?在佛法裡面,講到四谛和十二因緣。
人生流轉受到痛苦,它是有原因的,世間上沒有無原因的果,沒有無原因的現象,一切現象:人生、社會、自然現象的産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上帝決定的,都是因緣生法。
什麼因緣?人生的流轉,有三個原因:第一是無明;第二是惑,即煩惱;第三就是行動,叫做業。
什麼是無明?就是愚癡!分為兩種:一是迷于因果叫業報愚;二是迷于解脫之理叫真實義愚。
做一個人,不懂因果,違反因果,這就是業報愚。
違反因果,就可以胡作非為,隻顧眼前,不顧将來,隻顧自己不顧他人,自私觀點嚴重,一切為我。
曹操講“甯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就代表這種思想。
不懂因果,一切行為沒有約束,就産生自害害他的果報。
不曉得解脫,叫做真實義愚,留戀人生,造業受苦就永遠在輪回中。
有無明就會産生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
有煩惱就表現于行動,起心動念!惡念、邪念、染污念由此而生起來!一天到晚為自己,這叫做意業,由意業就發動身業、語業。
嘴巴說話就亂說,不說真實話,隻說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下流語,這是語言的行動,叫語業。
引發身體的行動叫身業,殺、盜、淫。
社會上的五毒:貪污腐化、殺人搶劫、欺詐勒索、黃色淫亂、吸毒販毒,都是身業的表現。
于是就形成社會的污染、環境的污染、自然的污染,所以叫做雜染。
大家想一想這種雜染充滿自己、充滿家庭、充滿社會、充滿國家,你怎麼能得到安定呢?怎麼能自由自在呢?佛教來追查主因,這種苦果是什麼?是怎麼産生的?因此,明白人生流轉的道理後,我們就應該建立一個正确的人生觀,走解脫的正确道路。
三、解脫之道 (一)建立正确的人生觀 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很痛苦,他本身的修行成果還未最後圓滿,不免為感情所動,後來佛的一個大弟子阿冕樓陀就提醒他:這個時候佛要入涅槃,要走了,你還在痛苦什麼?你應該請問佛今後怎麼辦?一得到提醒,阿難的心馬上就定下來了,就開始問佛。
第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為師,依佛而安住,生活才能安定,那麼佛要走了,要入滅度了,我們今後以什麼而安住啊?佛就告訴他,依四念住而安住。
四念住有四種觀點,即要保持四種正念,是佛教的人生觀。
哪四個呢?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四住都是代表佛教對人生正确的觀察。
1.觀身不淨 觀察這個五蘊身是不幹淨的,禅宗祖師講是臭皮囊,你不要為這個五蘊身造業,隻是追求享受,引起紛争、是非、痛苦,要修不淨觀,觀身不淨。
2.觀受是苦 在世間,一切一切都是苦多樂少,樂極生悲,所謂樂都是一種暫時現象,是變化的,叫壞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蘇東坡的詞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沒有不缺的月亮,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始終圓滿的家庭!所以在受方面都是苦,所有樂都是暫時的。
曹操有首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觀受是苦,你就要厭離,不要去追求享受。
燈紅酒綠這一些境界轉眼就空,留戀它就造業無邊,造成若幹的糾紛、家庭的分散、社會秩序的混亂。
3.觀心無常 一切法由心變,心是生滅變化的、無常的,《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的,要修無常觀。
歐洲有個哲學家講,我為什麼要積極地參加學佛?我就是因由無常觀而參加的。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講,修道前基礎要觀死殁無常,不然你道心生不起來。
為什麼?你在現實裡,迷戀五欲生活,你能生個什麼道心?隻要有無常觀,自然就有道念生起,就會看得淡。
4.觀法無我 森羅萬象,沒有個實在的我體,本來就是變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五蘊四大假合,到哪去找個“我”啊?明白這個,就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萬法皆空,從而不留戀我體,不執著一切法體,去除煩惱障和所知障,達到我空、法空,叫觀法無我。
佛告訴阿難要依這四念住而住,
了解這個空的道理後,達到什麼境界呢?達到無我的境界,消滅我執、消滅我見,他就自在了。
心如虛空,量周沙界,他就自在解脫,一切看得淡、放得下。
二、五蘊身的來源 為什麼有五蘊身?在佛法裡面,講到四谛和十二因緣。
人生流轉受到痛苦,它是有原因的,世間上沒有無原因的果,沒有無原因的現象,一切現象:人生、社會、自然現象的産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上帝決定的,都是因緣生法。
什麼因緣?人生的流轉,有三個原因:第一是無明;第二是惑,即煩惱;第三就是行動,叫做業。
什麼是無明?就是愚癡!分為兩種:一是迷于因果叫業報愚;二是迷于解脫之理叫真實義愚。
做一個人,不懂因果,違反因果,這就是業報愚。
違反因果,就可以胡作非為,隻顧眼前,不顧将來,隻顧自己不顧他人,自私觀點嚴重,一切為我。
曹操講“甯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就代表這種思想。
不懂因果,一切行為沒有約束,就産生自害害他的果報。
不曉得解脫,叫做真實義愚,留戀人生,造業受苦就永遠在輪回中。
有無明就會産生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
有煩惱就表現于行動,起心動念!惡念、邪念、染污念由此而生起來!一天到晚為自己,這叫做意業,由意業就發動身業、語業。
嘴巴說話就亂說,不說真實話,隻說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下流語,這是語言的行動,叫語業。
引發身體的行動叫身業,殺、盜、淫。
社會上的五毒:貪污腐化、殺人搶劫、欺詐勒索、黃色淫亂、吸毒販毒,都是身業的表現。
于是就形成社會的污染、環境的污染、自然的污染,所以叫做雜染。
大家想一想這種雜染充滿自己、充滿家庭、充滿社會、充滿國家,你怎麼能得到安定呢?怎麼能自由自在呢?佛教來追查主因,這種苦果是什麼?是怎麼産生的?因此,明白人生流轉的道理後,我們就應該建立一個正确的人生觀,走解脫的正确道路。
三、解脫之道 (一)建立正确的人生觀 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很痛苦,他本身的修行成果還未最後圓滿,不免為感情所動,後來佛的一個大弟子阿冕樓陀就提醒他:這個時候佛要入涅槃,要走了,你還在痛苦什麼?你應該請問佛今後怎麼辦?一得到提醒,阿難的心馬上就定下來了,就開始問佛。
第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為師,依佛而安住,生活才能安定,那麼佛要走了,要入滅度了,我們今後以什麼而安住啊?佛就告訴他,依四念住而安住。
四念住有四種觀點,即要保持四種正念,是佛教的人生觀。
哪四個呢?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四住都是代表佛教對人生正确的觀察。
1.觀身不淨 觀察這個五蘊身是不幹淨的,禅宗祖師講是臭皮囊,你不要為這個五蘊身造業,隻是追求享受,引起紛争、是非、痛苦,要修不淨觀,觀身不淨。
2.觀受是苦 在世間,一切一切都是苦多樂少,樂極生悲,所謂樂都是一種暫時現象,是變化的,叫壞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蘇東坡的詞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沒有不缺的月亮,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始終圓滿的家庭!所以在受方面都是苦,所有樂都是暫時的。
曹操有首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觀受是苦,你就要厭離,不要去追求享受。
燈紅酒綠這一些境界轉眼就空,留戀它就造業無邊,造成若幹的糾紛、家庭的分散、社會秩序的混亂。
3.觀心無常 一切法由心變,心是生滅變化的、無常的,《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的,要修無常觀。
歐洲有個哲學家講,我為什麼要積極地參加學佛?我就是因由無常觀而參加的。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講,修道前基礎要觀死殁無常,不然你道心生不起來。
為什麼?你在現實裡,迷戀五欲生活,你能生個什麼道心?隻要有無常觀,自然就有道念生起,就會看得淡。
4.觀法無我 森羅萬象,沒有個實在的我體,本來就是變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五蘊四大假合,到哪去找個“我”啊?明白這個,就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萬法皆空,從而不留戀我體,不執著一切法體,去除煩惱障和所知障,達到我空、法空,叫觀法無我。
佛告訴阿難要依這四念住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