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非,不起争論,不要專門看别人的短處,要看别人的長處。
3.意和同悅。
大家内心要以法悅為食,要充滿法悅,得到法喜,要有這個意、這個心。
4.戒和同持。
戒律是大家共同修持的,大家都要遵守這個戒律。
居士團體要遵守五戒、或者八關齋戒、或者在家菩薩戒。
出家團體必須遵守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要培養道風。
5.見和同解。
知見大家要了解,我們在座的各位,我們的佛法研究所,研究某一個問題、某一部經、某一個論,大家都得到了解,大家都得到提高,都能夠享受這個法益。
6.利和同均。
在生活上,穿衣吃飯、旅遊、交通各方面,大家共同享受,不要搞特殊。
這就是六和合的精神,這個六和合精神雖然是出家僧人講的,實際上貫通于出家在家,都需要這個和合精神。
假如家庭實現和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社會有這個精神,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穩定的社會。
國家有這個精神,就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走向富強的國家。
世界有這個精神,那就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沒有災難的世界。
實現六和合,要具體體現在行動上。
佛在世時,建立祇園精舍、竹林精舍等許多精舍,就是一個個的和合僧團,其中包括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佛說法時,千二百五十餘人,其中有大菩薩,有居士,這就是個和合的集團,這個和合的集團到中國來就發展成為寺院,在家信衆的各種團體也是根據這個和合精神,發展起來的。
(五)依四無量心、四攝踐行菩薩道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依四無量心實行四攝,實際上就是菩薩行,我把這個特别提出來,重在四攝。
四攝就是菩薩以這四種方便來攝受人群、攝化衆生。
布施,包括财施、法施、無畏施。
财施是解決困難,以物質來供給别人,幫助别人。
法施就是以佛法真理來解決迷惑。
無畏施就是解決别人的恐怖、不安全,讓别人遠離恐怖,得到安全。
愛語,人與人之間要說愛語、和合的語言、真實的語言、正直的語言。
要從愛語中取得和諧。
不要說挑撥話,不要說粗惡話,不要說謊話,不要說下流話,要說和合語。
利行,利益人民的行動,就是盡義務而不享權利,盡量做好事而不吭聲,不張揚。
這是很了不起的。
同事,就是共同遵守法律、紀律,共同生活,甘苦與共。
這個四攝是相當重要的,是根據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來的。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見善随喜,平等待人,不分男女,不分尊卑老幼貴賤。
以四無量心來實行四攝,就可以實現人間的和諧,實現世界的和平。
以上這五點,就是在行動上,從做人到修解脫行,由解脫行到修大乘的菩薩行,包括五乘。
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分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就是講做人,要保持人身。
中士道就是講出離心,要守戒,要少欲知足,要淡泊生活,要勤勞樸素。
上士道就是菩薩行,以菩薩的大悲大願大智修四攝六度。
所以實現和諧之行,就包括這幾個階段,這是佛家的和諧之行。
四、總結 (一)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 總的來講,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
如何實現呢?首先要從心做起,而心靈的體現就是慈悲、智慧、公正、寬厚。
要把我們心靈的寶珠發掘出來,使它放光輝,得到明心見性。
(二)和諧的目的 1.實現社會的和諧 就是使人人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包括對一切生物。
一般人們講和諧,乃至于儒家、道家講和諧,都是講仁;佛家的境界就比較高,佛家的和諧遍及于一切生物,包括胎、卵、濕、化、飛、潛、動、植。
《金剛經》上講:“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要使這些胎、卵、濕、化、飛、潛、動、植都避免恐怖、避免壓制,能夠安靜地生活。
為什麼佛教的菩薩戒,第一條要戒殺生?什麼原因?就是注重一切生物,把慈悲和諧運用到一切生物身上。
2.實現自然的和諧 這一點佛教的菩薩戒、比丘戒都講過。
不要破壞自然,不要破壞園林,不要砍伐森林,不使自然染污、空氣染污、環境染污。
假如自然、園林、綠化遭到破壞,那一切都被染污了,疾病就要出現,災害就要出現了。
所以必須要真正愛護自然,愛護生物,從而達到環境淨化、社會淨化,整個世界才能淨化,才能實現和平,消滅戰争,才能實現過去我們中國所講的大同社會、佛家講的人間淨土。
我曾經讀過歐洲學者的著作,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
把《理想國》、《烏托邦》與我們中國所講的大同世界,與佛家所講的人間淨土來比較,其境界差得很遠!他們現在根本沒達到,所以歐洲文明不同于中國文明,東西方文明的差别很明顯。
因此我們必須以東方文化的和諧精神,儒家的、道家的,特别是佛教意義上的和諧思想為指導,才能夠真正實現全世界的和平。
2005年6月18日講于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3.意和同悅。
大家内心要以法悅為食,要充滿法悅,得到法喜,要有這個意、這個心。
4.戒和同持。
戒律是大家共同修持的,大家都要遵守這個戒律。
居士團體要遵守五戒、或者八關齋戒、或者在家菩薩戒。
出家團體必須遵守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要培養道風。
5.見和同解。
知見大家要了解,我們在座的各位,我們的佛法研究所,研究某一個問題、某一部經、某一個論,大家都得到了解,大家都得到提高,都能夠享受這個法益。
6.利和同均。
在生活上,穿衣吃飯、旅遊、交通各方面,大家共同享受,不要搞特殊。
這就是六和合的精神,這個六和合精神雖然是出家僧人講的,實際上貫通于出家在家,都需要這個和合精神。
假如家庭實現和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社會有這個精神,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穩定的社會。
國家有這個精神,就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走向富強的國家。
世界有這個精神,那就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沒有災難的世界。
實現六和合,要具體體現在行動上。
佛在世時,建立祇園精舍、竹林精舍等許多精舍,就是一個個的和合僧團,其中包括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佛說法時,千二百五十餘人,其中有大菩薩,有居士,這就是個和合的集團,這個和合的集團到中國來就發展成為寺院,在家信衆的各種團體也是根據這個和合精神,發展起來的。
(五)依四無量心、四攝踐行菩薩道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依四無量心實行四攝,實際上就是菩薩行,我把這個特别提出來,重在四攝。
四攝就是菩薩以這四種方便來攝受人群、攝化衆生。
布施,包括财施、法施、無畏施。
财施是解決困難,以物質來供給别人,幫助别人。
法施就是以佛法真理來解決迷惑。
無畏施就是解決别人的恐怖、不安全,讓别人遠離恐怖,得到安全。
愛語,人與人之間要說愛語、和合的語言、真實的語言、正直的語言。
要從愛語中取得和諧。
不要說挑撥話,不要說粗惡話,不要說謊話,不要說下流話,要說和合語。
利行,利益人民的行動,就是盡義務而不享權利,盡量做好事而不吭聲,不張揚。
這是很了不起的。
同事,就是共同遵守法律、紀律,共同生活,甘苦與共。
這個四攝是相當重要的,是根據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來的。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見善随喜,平等待人,不分男女,不分尊卑老幼貴賤。
以四無量心來實行四攝,就可以實現人間的和諧,實現世界的和平。
以上這五點,就是在行動上,從做人到修解脫行,由解脫行到修大乘的菩薩行,包括五乘。
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分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就是講做人,要保持人身。
中士道就是講出離心,要守戒,要少欲知足,要淡泊生活,要勤勞樸素。
上士道就是菩薩行,以菩薩的大悲大願大智修四攝六度。
所以實現和諧之行,就包括這幾個階段,這是佛家的和諧之行。
四、總結 (一)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 總的來講,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
如何實現呢?首先要從心做起,而心靈的體現就是慈悲、智慧、公正、寬厚。
要把我們心靈的寶珠發掘出來,使它放光輝,得到明心見性。
(二)和諧的目的 1.實現社會的和諧 就是使人人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包括對一切生物。
一般人們講和諧,乃至于儒家、道家講和諧,都是講仁;佛家的境界就比較高,佛家的和諧遍及于一切生物,包括胎、卵、濕、化、飛、潛、動、植。
《金剛經》上講:“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要使這些胎、卵、濕、化、飛、潛、動、植都避免恐怖、避免壓制,能夠安靜地生活。
為什麼佛教的菩薩戒,第一條要戒殺生?什麼原因?就是注重一切生物,把慈悲和諧運用到一切生物身上。
2.實現自然的和諧 這一點佛教的菩薩戒、比丘戒都講過。
不要破壞自然,不要破壞園林,不要砍伐森林,不使自然染污、空氣染污、環境染污。
假如自然、園林、綠化遭到破壞,那一切都被染污了,疾病就要出現,災害就要出現了。
所以必須要真正愛護自然,愛護生物,從而達到環境淨化、社會淨化,整個世界才能淨化,才能實現和平,消滅戰争,才能實現過去我們中國所講的大同社會、佛家講的人間淨土。
我曾經讀過歐洲學者的著作,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
把《理想國》、《烏托邦》與我們中國所講的大同世界,與佛家所講的人間淨土來比較,其境界差得很遠!他們現在根本沒達到,所以歐洲文明不同于中國文明,東西方文明的差别很明顯。
因此我們必須以東方文化的和諧精神,儒家的、道家的,特别是佛教意義上的和諧思想為指導,才能夠真正實現全世界的和平。
2005年6月18日講于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