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關燈
緣生法。

    包括兩方面:一是講因果,有因必有果;二是說明諸法的存在,一切生物的存在都離不開緣,有因有緣才有果,而這個緣又相望,互為因果。

     從時間上講,前前無始,後後無終。

    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還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也有過去、現在、未來,相續不斷。

    從空間上講,這個緣的存在、果的存在,離不開其他的緣,其他的緣又離不開其他的緣。

    緣生無盡,無盡緣起,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互相依存,互相幫助,是一種平等的關系。

    那麼這個教理就是《華嚴經》、《法華經》的中心思想。

    《法華經》的十如觀、《華嚴經》的法界觀,就以這個為中心。

    這個教理是很精深博大的,從緣起的關系,就可見到空性,明緣起性空,就可以消除我執,達到真正的平等。

    依緣起故懂得因果,依性空故消滅常見,非斷非常,就是佛教的中道思想,若人人依此思想去努力,就能夠徹底實現和諧! 三、佛教實現和諧之行 佛教講信解行證,了解、懂得道理以後要付諸行動,就不會流于空談。

    佛教實現和諧之行有以下五點: (一)依人乘的五戒十善可實現淑世善民、濟世利群 依人乘的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就可實現淑世善民、濟世利群。

    五戒十善以因果思想為指導,屬于佛法的人天乘。

    太虛大師講,學佛先從做人起,要具備人的道德,完成人格;在這個基礎上修解脫行,發菩薩心,趣向佛果,就是人生佛教。

    所以學佛首先要做人,太虛大師有首詩: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現實 這是真理,也是符合現實的。

     中外曆史上有幾個出名的皇帝,如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唐太宗,他們信仰佛教,除了自己皈依三寶以外,還大力提倡五戒十善。

    印度的阿育王過去曾是個暴君,東征西讨,南征北伐,殺了很多人,後來在高僧點化之下,皈依三寶,成為三寶弟子,以佛法治國,成為賢君。

    他把三皈五戒十善制定在國家的憲法之中,現在叫憲法,過去就是诏令,凡是他的臣民必須要皈依三寶,信仰因果,嚴守五戒十善。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在統治南朝的時候,除了修建廟宇、剃度僧侶以外,還請高僧講經說法,提倡戒殺放生、吃素、勤勞樸素,這些都是佛法思想、佛法精神。

    在南北朝中,他統治的朝廷延續了47年之久,其他許多朝廷,幾年就被推翻了,甚至一年就被推翻了。

     唐太宗在玄奘法師的感化之下,提倡佛教,以佛教精神治國。

    我們國家在唐代時,佛法最興盛,建立了各個宗派,文治武功,人民安樂,是一個太平盛世的朝代,這些都得益于佛教思想的弘揚。

    因此,從曆史上來看,每一個朝代的治亂興衰都與道德有關系,而道德中特别是佛教的和諧思想、佛教教義是否得到發揚,關系很大。

     所以依人乘的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就能實現淑世善民、濟世利群。

    要實現這些,我們的佛教居士林、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社,就要團結居士,建立正信,溝通佛教文化,傳播佛教精神,這個責任很重大。

     (二)依聲聞乘行果守持戒律可熄滅社會的權利鬥争 依聲聞乘行果守持戒律,淡泊甯靜,少欲知足,就可熄滅社會的權利鬥争,使人們内心甯靜平和。

    這是個很根本的問題,聲聞乘行果,就是講淨化人心,達到内心的解脫。

    如何達到呢?淡化物質,減少貪欲,過少欲知足的生活,在生活上要勤勞樸素,這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使人心在甯靜中求得平和,家庭如是,社會如是,那就是一個和諧世界。

    依聲聞乘行果,就能達到這個境界。

     (三)依菩薩行的大悲大智可莊嚴國土、淨化世界 依菩薩行的大悲大智、福慧雙修,度諸苦厄,就可莊嚴國土、淨化世界。

    修菩薩行就叫廣大行,為什麼叫廣大行?就是發菩提心,包括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做到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在佛家來講,我們要修德。

    德是什麼?以悲為主,有悲心就有德,慈能予樂,悲能拔苦,這是最高的德,有德就有福,就一切吉祥。

    有德的人,諸佛護念,人天歡喜,衆人擁護。

    所以必須要修德,修德才能得到福。

     佛教提倡做好事,存良心做好事,小善要做,大善也要做,積小善成大善,積小功德成大功德,這個人就有福,諸佛就護念這個人、人天歡喜,就可以化險為夷,化兇為吉。

    但是單有福還不行,還要有慧。

    慧是什麼?就是明因識果,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

    根據這個慧有正見,就可以走正道,才可以開悟,才可以證菩提,所以要做到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在這個基礎上,度脫一切苦厄,救苦救難,像觀音菩薩一樣,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四)依六和僧團的精神可實現家庭、集體、社會、國家的和諧 佛家講和合,具體表現在僧團裡的“六和合”。

    這個和合有理和、事和。

    理和就是必須懂得佛法真理,依佛法起大般若,以般若證得菩提。

     事和就是在生活上,大家共同在一起,做到六種和合: 1.身和共住。

    身和就在一起,同在一起住。

     2.口和無诤。

    大家彼此之間,不要挑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