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關燈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為政之德”就像北鬥星一樣,在天氣晴朗的晚上放光明,周圍是衆星環繞,說明居的位置很恰當,就能高瞻遠矚,得到群衆信仰、擁護,有這個德就可以加強團結,增進民族利益。

     “常思貪欲之害”,這就涉及佛法的中心了,佛法講修行,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首先要消滅貪心。

    一般的人呢,由于貪心追求物質,追求五欲享受,在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由嗔恨引起鬥争,有鬥争就有殺戮,就會形成混亂,家庭就不和睦,社會就不穩定;這些都是由于癡啊,癡就是無明,不懂得因果、解脫的道理。

    所以佛法修行的中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首先要斷貪,淡化物質享受,少欲知足。

     “常懷律己之心”,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别人要寬厚,平等對待。

    這一點在佛教的戒律中,從居士戒、比丘戒到菩薩戒,發揮得很完善。

    佛教戒律的中心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首先嚴格要求自己,同時對人要寬厚,要尊重。

     所以胡錦濤說的這一句話,完全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而來,尤其是佛教精神體現得很完備。

    他另外還有幾句話:“權為民所享,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權利要人民享受,感情要系在人民身上,利益要替人民打算。

    當含有這些内容的文件發下來以後,我讀了很感動,若能夠這樣,就能夠真正實現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繁榮昌盛。

    對于世界來講,世界人心就能夠淨化,趨向和諧,就可以保持和平,進而消滅戰争、消滅災害。

     二、佛教關于和諧的内容 (一)和諧首先要從心靈深處做起 佛教的經典,不管小乘經典還是大乘經典,都有“心淨故國土淨,心染故國土染”的内容,特别是大乘經典,如《華嚴經》、《心地觀經》、《解深密經》、《維摩诘經》、《楞嚴經》、《楞伽經》裡面講得很多。

    《華嚴經》裡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心,無法而不造”、“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的心境廣大如虛空,可以容納萬象,我們就要學習這個心。

     佛教講和諧,首先就要求我們自己從内心深處要善良、慈悲,具有大悲、大智、大願的心,再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就不會流于形式。

    假如隻是在形式上、表面上的和諧,人與人之間貌合神離,遇到具體問題,就将會出現一些不好的現象。

    《金剛經》講:“莊嚴國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莊嚴國土必須從内心深處莊嚴。

    佛說莊嚴國土不是口頭上的,不是形式上的,而是首先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就是說要内心淨化,内心淨化以後,内心與形式相結合,這就是中道,就是佛法所說的莊嚴。

    《金剛經》上的這一段話的深意是一種辯證的統一:佛說莊嚴國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所以和諧要從心靈深處做起,發揮心靈的光輝,才能求得真正的和諧。

     (二)發揮衆生的佛性是道德的根本 一般來講,作為人要發揮心靈的光輝。

    心靈一方面是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另一方面是智,因為人的生活離不開他人的幫助,互相幫助,才能成為人群,組成社會,彼此都有密切的關系;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敬,共同合作來謀取共赢利益,這個就是智慧,叫做“智”。

    所以心靈的本性離不開仁與智。

     在佛教來講,這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覺性,覺性就包括大悲大智大願,必須要恢複發揚這個覺性。

    這個覺分為本覺、始覺、妙覺。

    本覺就是本有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衆生平等;但是要發揚這個佛性必須經過熏習佛法、皈依三寶、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學習經典,這個叫始覺,就是開始覺悟了;由始覺經過一定的位次,從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到究竟位,這是唯識學講的五位、《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二位。

    我們經過這五位或者是五十二位的修學,就可以達到等覺,進入妙覺。

    所以佛教尊重衆生的佛性,發揮人生的靈性,就是發揮衆生的佛性,這是道德的根本。

     (三)從因上着手就能實現和諧 從聞熏到行,因行與大乘佛果相應,有因必有果。

    這個道理大家多想一下,比如我們從重慶坐火車到北京,或者乘飛機到北京,一般來講,我上了飛機,或者上了火車就等于到了北京,你假若不上飛機,不上火車,你沒有這個因,你就沒有到北京的這個果。

     老子講: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要達到目的,就要開步走,開始走,就可以滿願。

    所以佛教講因果,有因必有果。

    從法義講,因果能夠同時。

    佛教唯識學講四因、六因,六因裡面的相應因,就是因果同時的意思,有因就有果。

    明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絲毫不會懷疑,會積極從因上去改變,多種善因、淨因,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去做利國利民的好事情,和諧自然就會實現。

     (四)緣起性空的佛教中道思想能夠徹底實現和諧 從緣生法講,諸法相資相助,相依相存,平等相待,和諧相處,這是佛家緣起論或者緣生論的中心。

    佛教教義的中心、五乘共法就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