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佛教文化研究所設立的重要
佛教講信解行證,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業報、信仰功德。
但這個信必須是正信,不是邪信,也不是迷信。
為什麼是正信?為什麼與迷信、邪信有區别?這就必須要去了解,在信仰佛法中要做到信解相宜,才能鞏固正信,結合實踐,才能得到受用。
佛法從漢代傳入以後,一直到隋唐都很興旺,高僧們的學問很高,精通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精通佛教的教理。
他們研究各大經論,并根據自己思想的發揮,建立了各個宗派,佛法在這個時候很昌盛,對當時社會的穩定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宋明以後,教義不昌,逐步流于形式,佛教教義不能弘傳世間,佛法的弘揚就受到影響了。
清末民初以後,由于楊仁山居士的提倡,創辦祇洹精舍,佛法逐步在居士中得到弘揚。
以後有太虛大師出來弘揚佛法,創辦了各個佛學院: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柏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在他晚年時,還辦了巴利三藏院,佛教教義才得到弘揚,佛教在這時逐步走向複興。
所以寺廟應該是宣揚佛教文化的寺廟,弘揚佛法真理才能真正住持正法,使衆生得到利益,使社會穩定,因此佛教文化研究所的設立是相當重要的。
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即佛教的教理。
從傳入伊始到現在,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不管在音樂、詩歌、哲學、科學、雕塑、繪畫、寺廟建築、美術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體現,其表現形式和内容都與中國佛教文化密切不可分割。
所以今天要淨化社會,淨化人心,必須要弘揚佛法。
各位師父和居士設立佛教文化研究所,開設佛教文化講堂,這個方向很正确,很重要,是高瞻遠矚和契理契機的。
所以我來到這裡很歡喜,很高興。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這是我将自己這方面的學習心得,提出來跟大家交流,希望大家提出指正。
一、和諧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當今社會的形式,我國正在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能夠在和諧中穩步發展,使國家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複興,以期達到小康之治,小康社會。
從世界範圍來看,一些宗教界人士、愛好和平的人士,就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争,沒有災害,全世界人民都能過安定的生活。
故從國内國外來看,和諧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我們的國家由于“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影響,一些餘流仍還存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市場經濟的自由發展,對文化的沖擊很大。
由于人們的私欲貪心,導緻權錢鬥争,逐步就形成了貧富懸殊,盡管中央在宏觀方面有調控,但是問題還是存在。
現在黨和政府,用各種措施來進行文化建設。
上兩次在北京開會,這次在三亞開會,中央領導人都強調:宗教在現在有它特殊的作用。
就是說以宗教教義,能夠使人們減少貪欲、淡化貪心,達到内心平衡,從而使鬥争逐步淡化減少,宗教在現在要起這麼一個特殊作用,因此就鼓勵我們要宣傳佛教,弘揚佛教教理。
世界方面呢,有些大國強國,偏重于國防經濟預算,用大批的經費來搞軍艦、大炮、原子彈、核彈,造成一種戰争的威脅。
在中東地區,由于民族宗教的問題,局部戰争一直沒有間斷,加上恐怖主義分子不擇手段到處制造恐怖,引起人們惶恐不安,這些都是世界不穩定的因素。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以宗教精神,特别是弘揚佛教文化,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起來,使人心逐步走向正道,趨向和諧,做到互利、互助、平等、互愛,互相尊重,和平就可以實現。
所以,根據目前國内國外的形勢來講,發揚佛教和諧的真理,是相當重要的。
對于我們今天來講,即要宣傳發揚傳統文化,特别是要宣揚傳統文化中之佛教文化的真理。
中國,是有着五千多年曆史的多民族國家。
為什麼中國能成為一個土地廣闊、人口衆多、民族繁盛的大國呢?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儒教、道教、佛教從中起了很大作用。
過去中國社會三教并存,互相尊重。
從儒家來講,是以“仁”為中心,講仁愛,孔子在《論語》中,提到“仁”字一百多處。
由仁愛的發揮,就提出仁、義、禮、智、信,提出四維八德,這就形成了我們中國道德的系統。
道家講柔和,講甯靜,講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其中心還是個和字。
這個“和”不管是儒家講,還是道家講,都是根據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什麼叫天道?就是謙和之道、柔和之道、和合之道,這是自然運行的法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在春天,當溫暖的季節來臨的時候,萬物生長,生生之氣不息,這種“生”的中心就是仁,表現為天心仁愛。
這一個中心不管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都是離不開的。
而“和”的内容在佛家來講,其内容很多,境界更高,對象更廣,目标更遠。
對于我們國家來說,以前江澤民提倡“以德治國”,現在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其中心就是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胡錦濤在“如何加強共産黨員的執政能力”中提到“黨員必須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
“常修為政之德”,《論語》上講:“為
但這個信必須是正信,不是邪信,也不是迷信。
為什麼是正信?為什麼與迷信、邪信有區别?這就必須要去了解,在信仰佛法中要做到信解相宜,才能鞏固正信,結合實踐,才能得到受用。
佛法從漢代傳入以後,一直到隋唐都很興旺,高僧們的學問很高,精通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精通佛教的教理。
他們研究各大經論,并根據自己思想的發揮,建立了各個宗派,佛法在這個時候很昌盛,對當時社會的穩定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宋明以後,教義不昌,逐步流于形式,佛教教義不能弘傳世間,佛法的弘揚就受到影響了。
清末民初以後,由于楊仁山居士的提倡,創辦祇洹精舍,佛法逐步在居士中得到弘揚。
以後有太虛大師出來弘揚佛法,創辦了各個佛學院: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柏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在他晚年時,還辦了巴利三藏院,佛教教義才得到弘揚,佛教在這時逐步走向複興。
所以寺廟應該是宣揚佛教文化的寺廟,弘揚佛法真理才能真正住持正法,使衆生得到利益,使社會穩定,因此佛教文化研究所的設立是相當重要的。
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即佛教的教理。
從傳入伊始到現在,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不管在音樂、詩歌、哲學、科學、雕塑、繪畫、寺廟建築、美術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體現,其表現形式和内容都與中國佛教文化密切不可分割。
所以今天要淨化社會,淨化人心,必須要弘揚佛法。
各位師父和居士設立佛教文化研究所,開設佛教文化講堂,這個方向很正确,很重要,是高瞻遠矚和契理契機的。
所以我來到這裡很歡喜,很高興。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這是我将自己這方面的學習心得,提出來跟大家交流,希望大家提出指正。
一、和諧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當今社會的形式,我國正在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能夠在和諧中穩步發展,使國家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複興,以期達到小康之治,小康社會。
從世界範圍來看,一些宗教界人士、愛好和平的人士,就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争,沒有災害,全世界人民都能過安定的生活。
故從國内國外來看,和諧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我們的國家由于“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影響,一些餘流仍還存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市場經濟的自由發展,對文化的沖擊很大。
由于人們的私欲貪心,導緻權錢鬥争,逐步就形成了貧富懸殊,盡管中央在宏觀方面有調控,但是問題還是存在。
現在黨和政府,用各種措施來進行文化建設。
上兩次在北京開會,這次在三亞開會,中央領導人都強調:宗教在現在有它特殊的作用。
就是說以宗教教義,能夠使人們減少貪欲、淡化貪心,達到内心平衡,從而使鬥争逐步淡化減少,宗教在現在要起這麼一個特殊作用,因此就鼓勵我們要宣傳佛教,弘揚佛教教理。
世界方面呢,有些大國強國,偏重于國防經濟預算,用大批的經費來搞軍艦、大炮、原子彈、核彈,造成一種戰争的威脅。
在中東地區,由于民族宗教的問題,局部戰争一直沒有間斷,加上恐怖主義分子不擇手段到處制造恐怖,引起人們惶恐不安,這些都是世界不穩定的因素。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以宗教精神,特别是弘揚佛教文化,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起來,使人心逐步走向正道,趨向和諧,做到互利、互助、平等、互愛,互相尊重,和平就可以實現。
所以,根據目前國内國外的形勢來講,發揚佛教和諧的真理,是相當重要的。
對于我們今天來講,即要宣傳發揚傳統文化,特别是要宣揚傳統文化中之佛教文化的真理。
中國,是有着五千多年曆史的多民族國家。
為什麼中國能成為一個土地廣闊、人口衆多、民族繁盛的大國呢?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儒教、道教、佛教從中起了很大作用。
過去中國社會三教并存,互相尊重。
從儒家來講,是以“仁”為中心,講仁愛,孔子在《論語》中,提到“仁”字一百多處。
由仁愛的發揮,就提出仁、義、禮、智、信,提出四維八德,這就形成了我們中國道德的系統。
道家講柔和,講甯靜,講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其中心還是個和字。
這個“和”不管是儒家講,還是道家講,都是根據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什麼叫天道?就是謙和之道、柔和之道、和合之道,這是自然運行的法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在春天,當溫暖的季節來臨的時候,萬物生長,生生之氣不息,這種“生”的中心就是仁,表現為天心仁愛。
這一個中心不管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都是離不開的。
而“和”的内容在佛家來講,其内容很多,境界更高,對象更廣,目标更遠。
對于我們國家來說,以前江澤民提倡“以德治國”,現在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其中心就是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胡錦濤在“如何加強共産黨員的執政能力”中提到“黨員必須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
“常修為政之德”,《論語》上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