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關燈
小
中
大
一、現實的定義
現實的定義:顧名思義,現,就是現在;實,就是真實。
說現在,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雖然它和過去未來也有聯系,但我們說的是現在。
實,是真實,就是說這一個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斷的,不是空洞的,這就是現實。
哲學上講現實,科學上也講現實,但是佛教所講的現實,既有理解,又有教義,還有實證。
從認識到實證來了解現實,這就與科學、哲學所講的現實不同,佛教講實證,這個實證是世尊自證的境界,由自證境界流于言教,流于言說,這與其他學術不同。
(一)佛教的世界觀 對于佛教來講,世界分為三種: 一種是有情世界,也叫做衆生世界。
三界五趣、流轉生死的世界都叫做衆生世界。
有情世界,佛教講得比較寬,不但是人,還包括動物,與植物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聯系的整體。
一種是器世界,指一切衆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因國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納衆生居住。
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從微觀到宏觀。
微觀,在佛教上稱為微塵、芥子,科學上講的分子、原子、電子、粒子等,這是微觀世界。
宏觀世界就是以微觀世界為基礎而集合起來的一個星球、一個世界。
從佛教來講,一個日月星辰照明就是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推論,有無量無邊的世界。
就像現在天文學講的,一千二百個恒星組成一個銀河系,有若幹個銀河系,有無量無邊的星球。
一種是聖者世界,即是淨土,指修行人淨化了心靈,經過修行後進入賢位、聖位。
小乘為三賢四果;大乘為三賢十聖,就是菩薩行;地前因位菩薩叫賢位,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乃至證得究竟的菩提果位就是聖位。
《華嚴經》上講的菩薩修行之五十二位階梯,就是從賢位到聖位,從因位菩薩到果位菩薩,乃至等覺、妙覺,這些都是聖者世界。
同時在佛教來講,有幾種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凡聖同居土就是凡聖交叉,有凡有聖;方便有餘土就是聲聞、獨覺所居,修解脫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菩薩所居;常寂光土就是佛的法身所居。
分析得很詳細,很有等次。
以上所介紹的是佛教對于世界的看法,有有情世界(衆生世界)、器世界、聖者世界。
這些世界面對現實可證、可觀察、可了解,由現證因量而知就可推論。
所以過去有人認為,佛教亦宗教亦科學亦哲學。
原因就是:說它是宗教,是因為它有信仰,信仰三寶,信仰因果,類似宗教,但卻不是一般宗教。
一般宗教講神權,講上帝,講真主,講神權統治,佛法不講這個,它信仰三寶,信仰真理,是正信。
說它亦科學,因為佛教講實證,講因明、現量、比量、聖言量,有分析歸納,符合科學方法。
佛法也是哲學,講思辨,佛法的哲學除思辨外還有實證。
但說佛教完全是宗教、完全是科學、完全是哲學,也是不對的,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科學、哲學都不能包括它的内涵。
所以說佛法是真理,有最精深博大的教義,境界很高。
(二)太虛大師對現實的定義 從佛法的修持來講,不管是聞思修三慧還是戒定慧三學,都是很實際、很現實的。
三慧就是三種智慧: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在三量中稱聲量,也叫聖教量,由音而入,由音聲而了解。
思慧,一般講就是比量,由推度而知、觀察而知、比較而知,得出結論。
修慧,就是通過實踐,達到實證境界。
佛家的實踐方法就是戒定慧、八正道,當然進入菩薩位次後的實踐又要廣大一些;在修中由于内心的自證境界,就是真現量。
這個現量是如何産生的呢?由根本智産生。
入真見道後,一般來說就是開悟,就産生根本智,這個根本智離言說,絕百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不可思議的。
基于佛陀的悲心,為了方便接引度衆生,由根本智建立教法,就稱後得智。
太虛大師有本著作叫《真現實論》,原名《現實主義》。
我在漢藏教理學院讀書時,太虛大師親自給我們講過,他在解釋“現實”的定義時,有這麼幾句話,對“現實”的四種甄别: 一種現變實事 二種現事實性 三種現性實覺 四種現覺實變 現變實事:我們看見眼前變化的現象,一切現象在衆生境界,分别多,執著多,什麼都要分别自他、人我、男女、尊卑、上下,劃出若幹鴻溝,衆生就片面執以為實,引起貪求。
但在佛法講,一切都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是變化的,沒有實性。
所以現變實事的“實事”,衆生執以為實,佛法就認為是幻現。
執以為實就颠倒妄想,攀緣追求;幻現就可以抛棄執著,達到《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的境界。
現事實性:現在的現象裡面,從它的變化來看,不是常存的,不是自在的,不是有主宰的,是變化的。
因此它的真實性質是空性、真空之性、諸法實相之性;在真空中有妙有,妙有中有真空,即《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一種辯證統一的觀點。
這種空性要怎樣才能知道呢? 現性實覺:必須經過修行階段,由聞而思、修止觀,就可知道空性。
唯識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
經過加行位,
說現在,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雖然它和過去未來也有聯系,但我們說的是現在。
實,是真實,就是說這一個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斷的,不是空洞的,這就是現實。
哲學上講現實,科學上也講現實,但是佛教所講的現實,既有理解,又有教義,還有實證。
從認識到實證來了解現實,這就與科學、哲學所講的現實不同,佛教講實證,這個實證是世尊自證的境界,由自證境界流于言教,流于言說,這與其他學術不同。
(一)佛教的世界觀 對于佛教來講,世界分為三種: 一種是有情世界,也叫做衆生世界。
三界五趣、流轉生死的世界都叫做衆生世界。
有情世界,佛教講得比較寬,不但是人,還包括動物,與植物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聯系的整體。
一種是器世界,指一切衆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因國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納衆生居住。
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從微觀到宏觀。
微觀,在佛教上稱為微塵、芥子,科學上講的分子、原子、電子、粒子等,這是微觀世界。
宏觀世界就是以微觀世界為基礎而集合起來的一個星球、一個世界。
從佛教來講,一個日月星辰照明就是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推論,有無量無邊的世界。
就像現在天文學講的,一千二百個恒星組成一個銀河系,有若幹個銀河系,有無量無邊的星球。
一種是聖者世界,即是淨土,指修行人淨化了心靈,經過修行後進入賢位、聖位。
小乘為三賢四果;大乘為三賢十聖,就是菩薩行;地前因位菩薩叫賢位,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乃至證得究竟的菩提果位就是聖位。
《華嚴經》上講的菩薩修行之五十二位階梯,就是從賢位到聖位,從因位菩薩到果位菩薩,乃至等覺、妙覺,這些都是聖者世界。
同時在佛教來講,有幾種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凡聖同居土就是凡聖交叉,有凡有聖;方便有餘土就是聲聞、獨覺所居,修解脫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菩薩所居;常寂光土就是佛的法身所居。
分析得很詳細,很有等次。
以上所介紹的是佛教對于世界的看法,有有情世界(衆生世界)、器世界、聖者世界。
這些世界面對現實可證、可觀察、可了解,由現證因量而知就可推論。
所以過去有人認為,佛教亦宗教亦科學亦哲學。
原因就是:說它是宗教,是因為它有信仰,信仰三寶,信仰因果,類似宗教,但卻不是一般宗教。
一般宗教講神權,講上帝,講真主,講神權統治,佛法不講這個,它信仰三寶,信仰真理,是正信。
說它亦科學,因為佛教講實證,講因明、現量、比量、聖言量,有分析歸納,符合科學方法。
佛法也是哲學,講思辨,佛法的哲學除思辨外還有實證。
但說佛教完全是宗教、完全是科學、完全是哲學,也是不對的,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科學、哲學都不能包括它的内涵。
所以說佛法是真理,有最精深博大的教義,境界很高。
(二)太虛大師對現實的定義 從佛法的修持來講,不管是聞思修三慧還是戒定慧三學,都是很實際、很現實的。
三慧就是三種智慧: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在三量中稱聲量,也叫聖教量,由音而入,由音聲而了解。
思慧,一般講就是比量,由推度而知、觀察而知、比較而知,得出結論。
修慧,就是通過實踐,達到實證境界。
佛家的實踐方法就是戒定慧、八正道,當然進入菩薩位次後的實踐又要廣大一些;在修中由于内心的自證境界,就是真現量。
這個現量是如何産生的呢?由根本智産生。
入真見道後,一般來說就是開悟,就産生根本智,這個根本智離言說,絕百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不可思議的。
基于佛陀的悲心,為了方便接引度衆生,由根本智建立教法,就稱後得智。
太虛大師有本著作叫《真現實論》,原名《現實主義》。
我在漢藏教理學院讀書時,太虛大師親自給我們講過,他在解釋“現實”的定義時,有這麼幾句話,對“現實”的四種甄别: 一種現變實事 二種現事實性 三種現性實覺 四種現覺實變 現變實事:我們看見眼前變化的現象,一切現象在衆生境界,分别多,執著多,什麼都要分别自他、人我、男女、尊卑、上下,劃出若幹鴻溝,衆生就片面執以為實,引起貪求。
但在佛法講,一切都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是變化的,沒有實性。
所以現變實事的“實事”,衆生執以為實,佛法就認為是幻現。
執以為實就颠倒妄想,攀緣追求;幻現就可以抛棄執著,達到《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的境界。
現事實性:現在的現象裡面,從它的變化來看,不是常存的,不是自在的,不是有主宰的,是變化的。
因此它的真實性質是空性、真空之性、諸法實相之性;在真空中有妙有,妙有中有真空,即《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一種辯證統一的觀點。
這種空性要怎樣才能知道呢? 現性實覺:必須經過修行階段,由聞而思、修止觀,就可知道空性。
唯識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
經過加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