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現象都空。
證得諸法實相,叫性空緣起。
5.法界緣起 就是《華嚴經》講的法界觀。
中國的賢首宗(華嚴宗),講法界緣起,就是觀察一切現象,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見大,大中見小,都是互相聯系的。
法界就是包括一切法: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這都是一個整體,是互相聯系的、是緣起的。
6.六大緣起 這是密宗所修的。
六大:地、水、火、風、空、識。
在密宗來講由這六大組成清淨世界、佛國世界,稱曼陀羅、壇場、壇城。
這是佛菩薩所居的世界,是清淨的世界。
修密的人,觀此世界,三密相應,達到即身成佛。
這就是六大緣起,其定義就是即事而真,即相而見法身,即相而成佛。
在事上證入佛道,見法身,叫即事而真。
(二)《瑜伽師地論》講述的四種真實 世尊根據對現實世間真實的觀察,世出世間結合,得出四種真實: 第一,世間真實。
尊重世間習慣,各個地方、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風俗、習慣、文字、藝術、禮儀等,凡世間上人認為是真實的,我們就要尊重這種真實,順俗成真。
比如外國人到中國來,到了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若不尊重人家的習慣,人家就要反對、排斥你。
第二,道理真實。
就是由各種現象,從現象論、本體論中建立的科學和哲學。
科學從現象上來分析、來實證,哲學也是從現象上來追查它的本體,這都是講道理的。
這兩種真實都是世間上講的真實。
第三,煩惱障淨智所證真實。
這是佛家從理論到實踐,經過修行,淨化内心,使内心這顆靈珠煥發光輝,就必須要消除煩惱。
由于消除煩惱而證得人空、我空,涅槃境界就證得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就是有漏之身已經得到解脫,不再受果,已出離生死。
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證真實。
這是菩薩所修的了。
除主觀上消除煩惱,證得人空、我空外,還要進一步對所可了知的一切現象,消除疑惑、障礙,進入真實的道理,達到法空,證得二空所顯真實,即如來所證境界的真實:法性真如的真實、中道實相的真實。
這就是《瑜伽師地論》所分析的四種真實、唯識學上的“轉四智成三身”。
佛法就是信解行證,信後必解,解後必行,行後才能得到受用,才能與佛陀境界、真如境界相契合,這是佛教基本教義的第二點。
四、面對現實世界的思考 佛法弘揚講究契理契機。
契理,即要與佛教的真理相契合,不能違背佛法的優良傳統,不能違反佛教教義,這是原則性問題。
契機就是因地點、時間、人物的不同,以及各種根基不同而施設教法,要與時代相合,廣行方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
我們來看現在的世界是怎樣的。
就我們國家來講,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建設一個和平穩固的小康社會,這是我們國家的政策方針。
拿世界來講,世界需要和平時代。
但實際上,我們的國家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激發了某些人的貪心,形成權錢鬥争,爾虞我詐,難免貧富懸殊,影響社會穩定。
國際方面,強權主義為了争奪世界,就從軍備方面發展,國防方面的預算很大,造軍艦、大炮、原子彈、核武器、氫彈等來備戰。
中東地區民族宗教戰争不斷潛伏着戰争危機。
有智慧、有理性的人必須面對現實,要想出一個如何把社會淨化的方法。
這一點太虛大師早在60年前就提出建立“人生佛教”。
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根據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建立“人間佛教”思想,據此思想推動全國的佛教工作。
現在不管大小寺廟、各個佛學院,都是據此思想推動工作。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做人要完成人格,要有道德;在完成人格的基礎上,再結合菩薩行,以大悲心、大智慧、大願力,以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從各種方面來淨化人心,淨化世界。
在各個階層,不管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工商界、軍界、政界、經濟界,都能夠根據此思想,發揮此思想,使社會淨化,人心淨化,這樣就可以制止社會的動亂,使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建設,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
這次我在三亞開會,會上提出四和:和睦、和諧、和平、和解。
宗教界要和睦,社會要和諧,世界要和平,祖國統一要和解,這就是根據菩薩精神所講的“和”。
菩薩大行重在“和”,僧人講“六和合”,和諧的意義很高。
所以太虛大師提倡在人生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菩薩行,來淨化人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但此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
《金剛經》講“如來說莊嚴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如來說此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而是内心的莊嚴,内心結合形式,才是真正的莊嚴。
内心和諧,内心淨化,就會做到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相處,這是真實的和諧,做到這些必須要有菩薩精神。
所以面對現實,在我們國家來講,必須實行人間佛教的理論,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為指導,在做人的基礎上修菩薩行,淨化人間,從而促使社會、世界和諧,這是我們的觀點和行動。
2005年6月17日講于北京大學
證得諸法實相,叫性空緣起。
5.法界緣起 就是《華嚴經》講的法界觀。
中國的賢首宗(華嚴宗),講法界緣起,就是觀察一切現象,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見大,大中見小,都是互相聯系的。
法界就是包括一切法: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這都是一個整體,是互相聯系的、是緣起的。
6.六大緣起 這是密宗所修的。
六大:地、水、火、風、空、識。
在密宗來講由這六大組成清淨世界、佛國世界,稱曼陀羅、壇場、壇城。
這是佛菩薩所居的世界,是清淨的世界。
修密的人,觀此世界,三密相應,達到即身成佛。
這就是六大緣起,其定義就是即事而真,即相而見法身,即相而成佛。
在事上證入佛道,見法身,叫即事而真。
(二)《瑜伽師地論》講述的四種真實 世尊根據對現實世間真實的觀察,世出世間結合,得出四種真實: 第一,世間真實。
尊重世間習慣,各個地方、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風俗、習慣、文字、藝術、禮儀等,凡世間上人認為是真實的,我們就要尊重這種真實,順俗成真。
比如外國人到中國來,到了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若不尊重人家的習慣,人家就要反對、排斥你。
第二,道理真實。
就是由各種現象,從現象論、本體論中建立的科學和哲學。
科學從現象上來分析、來實證,哲學也是從現象上來追查它的本體,這都是講道理的。
這兩種真實都是世間上講的真實。
第三,煩惱障淨智所證真實。
這是佛家從理論到實踐,經過修行,淨化内心,使内心這顆靈珠煥發光輝,就必須要消除煩惱。
由于消除煩惱而證得人空、我空,涅槃境界就證得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就是有漏之身已經得到解脫,不再受果,已出離生死。
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證真實。
這是菩薩所修的了。
除主觀上消除煩惱,證得人空、我空外,還要進一步對所可了知的一切現象,消除疑惑、障礙,進入真實的道理,達到法空,證得二空所顯真實,即如來所證境界的真實:法性真如的真實、中道實相的真實。
這就是《瑜伽師地論》所分析的四種真實、唯識學上的“轉四智成三身”。
佛法就是信解行證,信後必解,解後必行,行後才能得到受用,才能與佛陀境界、真如境界相契合,這是佛教基本教義的第二點。
四、面對現實世界的思考 佛法弘揚講究契理契機。
契理,即要與佛教的真理相契合,不能違背佛法的優良傳統,不能違反佛教教義,這是原則性問題。
契機就是因地點、時間、人物的不同,以及各種根基不同而施設教法,要與時代相合,廣行方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
我們來看現在的世界是怎樣的。
就我們國家來講,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建設一個和平穩固的小康社會,這是我們國家的政策方針。
拿世界來講,世界需要和平時代。
但實際上,我們的國家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激發了某些人的貪心,形成權錢鬥争,爾虞我詐,難免貧富懸殊,影響社會穩定。
國際方面,強權主義為了争奪世界,就從軍備方面發展,國防方面的預算很大,造軍艦、大炮、原子彈、核武器、氫彈等來備戰。
中東地區民族宗教戰争不斷潛伏着戰争危機。
有智慧、有理性的人必須面對現實,要想出一個如何把社會淨化的方法。
這一點太虛大師早在60年前就提出建立“人生佛教”。
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根據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建立“人間佛教”思想,據此思想推動全國的佛教工作。
現在不管大小寺廟、各個佛學院,都是據此思想推動工作。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做人要完成人格,要有道德;在完成人格的基礎上,再結合菩薩行,以大悲心、大智慧、大願力,以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從各種方面來淨化人心,淨化世界。
在各個階層,不管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工商界、軍界、政界、經濟界,都能夠根據此思想,發揮此思想,使社會淨化,人心淨化,這樣就可以制止社會的動亂,使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建設,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
這次我在三亞開會,會上提出四和:和睦、和諧、和平、和解。
宗教界要和睦,社會要和諧,世界要和平,祖國統一要和解,這就是根據菩薩精神所講的“和”。
菩薩大行重在“和”,僧人講“六和合”,和諧的意義很高。
所以太虛大師提倡在人生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菩薩行,來淨化人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但此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
《金剛經》講“如來說莊嚴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如來說此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而是内心的莊嚴,内心結合形式,才是真正的莊嚴。
内心和諧,内心淨化,就會做到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相處,這是真實的和諧,做到這些必須要有菩薩精神。
所以面對現實,在我們國家來講,必須實行人間佛教的理論,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為指導,在做人的基礎上修菩薩行,淨化人間,從而促使社會、世界和諧,這是我們的觀點和行動。
2005年6月17日講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