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關燈
小
中
大
一、念佛必須要與現實人生相結合
念佛如果不修福德智慧資糧,光是想到今後生西方極樂世界,想到臨命終時往生淨土,殊不知,彌陀法門還必須修三福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三福業即是人天善、聲聞善、菩薩善的内容,包括人生方面的止惡行善,明因識果;進一步淨化心靈,把内心打掃幹淨,求心解脫;再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行。
念佛就必須與這些方面相結合,而這些方面又是必須結合現實人生來實行的。
否則,你想臨終往生西方淨土,三福業沒修好,怎麼往生? 現在很多修淨土的人就忽略了這個三福業的修行,實際上,彌陀法門的三福業與東方淨土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能很好地配合起來的。
如何做人?如何在現生中得到安樂、得到享受?如何在現生中進行心靈修養,從心理轉化生理,得到延壽?這便是藥師佛法要告訴我們的。
能夠忏悔、供養、修福,得到消災,就逐步把這個人生轉化為很清淨、解脫、積極的人生了。
二、藥師佛的精神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 學佛與現實相結合,就是人間淨土。
這方面的内容《藥師經》講得很圓滿,講消災延壽,實際上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消災延壽,它與佛法的中心思想是相結合的。
比如說三身,法身就是常住世界,遍滿虛空,充滿法界;報身就是福德智慧圓滿;化身就是大悲心,發願度衆生。
實際上三身是一體的,假若沒有般若,就達不到法身圓滿;沒有福德,就達不到報身圓滿;沒有悲心,就達不到化身圓滿。
所以說三身是一體的,而這三身在現實生活中經過一定階段的修行,就可以逐步實現,就可完全與藥師佛的消災延壽思想結合起來。
延壽可以法身常住,消災就有福德,有福有德又可以消災,要做到有福德,就要修悲心,以悲心行方便,這都不是脫離現實、脫離人生的,這就是《藥師經》,也就是藥師佛法的深刻意義。
學習《藥師經》不單是拜一下佛,念一下《藥師經》,隻是求消災延壽,平平安安過日子,還必須要與現實人生相結合,做到淨化人生、淨化心靈、淨化世間。
這個意義就很深刻、很廣大、很精微。
這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修菩薩行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走正道的道理。
這些内容跟人間佛教是完全能夠結合起來的,人間佛教就是講如何淨化人間,如何在現實中修行,如何在平常生活中發現真理,如何發揚佛教大乘菩薩精神。
這裡面内容就很多了,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攝、四無量心、六度都包括在裡面。
結合《藥師經》來講人間佛教,廣大而精微,藥師佛的精神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
三、人間佛教是契理契機的 西方彌陀淨土是彌陀佛的大願,是一種終極的對衆生的接引、最後的安慰。
這是另外一個境界,是從唯心角度來講的,一切唯心所造。
如何生前發揮做人的道理?《藥師經》就突出這一思想。
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後來實現的“人間佛教”就是從這方面發展開來的。
現在說教育、文化交流,要實現“三化”:現代化、世界化、未來化。
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很廣闊。
而佛教大乘精神講“淨化人間”,與現實人生相結合,也是要實現這“三化”,這樣就既繼承了傳統,又與時代相應,是契機契理的。
契理就是要合乎佛法緣起性空的真義,淨化心靈,返妄歸真;契機就是要适應時代,适應地方,因機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這樣佛教就能夠進一步發展,才能實現“度化衆生,淨化人間”的目的。
你要是完全守舊,一成不改,那是不可能的,原則上繼承傳統,方法上一定要适應時代,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機制宜。
這個精神佛陀早就講過:“随宜履身,随宜進食,随宜居住。
” 随宜履身,在印度,就可隻穿一件衣服,天氣熱嘛,但是到了寒冷地帶,如在中國的大部分地方就不可能了。
随宜受食,指日中一食,過午就不食,但是有的地方要勞動,很辛苦的,這就不一定隻吃一頓或兩頓。
随宜居住,原本是指樹下、水邊一宿,但是現在很多地方這樣做就不可能,還是要把房子修好,殿堂弄得莊嚴。
這些都是佛陀的教誡,佛在世時就講過的,方法上是因時、因地、因機制宜,而不是機械的。
有些人把這個拿來當教條,完全不改變,那怎麼可能呢?比如像東南亞一些國家,僧尼以乞食為主,我們漢地或者其他國家就辦不到。
所以佛法的弘揚也要講究現代化、世界化、未來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機制宜,這就合乎佛教的、佛陀的本懷,因此,人間佛教的提出在當今是契理契機的。
四、藥師佛十二大願的“方便”精神 密宗經典《大日如來灌頂經》講:“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
這三福業即是人天善、聲聞善、菩薩善的内容,包括人生方面的止惡行善,明因識果;進一步淨化心靈,把内心打掃幹淨,求心解脫;再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行。
念佛就必須與這些方面相結合,而這些方面又是必須結合現實人生來實行的。
否則,你想臨終往生西方淨土,三福業沒修好,怎麼往生? 現在很多修淨土的人就忽略了這個三福業的修行,實際上,彌陀法門的三福業與東方淨土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能很好地配合起來的。
如何做人?如何在現生中得到安樂、得到享受?如何在現生中進行心靈修養,從心理轉化生理,得到延壽?這便是藥師佛法要告訴我們的。
能夠忏悔、供養、修福,得到消災,就逐步把這個人生轉化為很清淨、解脫、積極的人生了。
二、藥師佛的精神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 學佛與現實相結合,就是人間淨土。
這方面的内容《藥師經》講得很圓滿,講消災延壽,實際上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消災延壽,它與佛法的中心思想是相結合的。
比如說三身,法身就是常住世界,遍滿虛空,充滿法界;報身就是福德智慧圓滿;化身就是大悲心,發願度衆生。
實際上三身是一體的,假若沒有般若,就達不到法身圓滿;沒有福德,就達不到報身圓滿;沒有悲心,就達不到化身圓滿。
所以說三身是一體的,而這三身在現實生活中經過一定階段的修行,就可以逐步實現,就可完全與藥師佛的消災延壽思想結合起來。
延壽可以法身常住,消災就有福德,有福有德又可以消災,要做到有福德,就要修悲心,以悲心行方便,這都不是脫離現實、脫離人生的,這就是《藥師經》,也就是藥師佛法的深刻意義。
學習《藥師經》不單是拜一下佛,念一下《藥師經》,隻是求消災延壽,平平安安過日子,還必須要與現實人生相結合,做到淨化人生、淨化心靈、淨化世間。
這個意義就很深刻、很廣大、很精微。
這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修菩薩行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走正道的道理。
這些内容跟人間佛教是完全能夠結合起來的,人間佛教就是講如何淨化人間,如何在現實中修行,如何在平常生活中發現真理,如何發揚佛教大乘菩薩精神。
這裡面内容就很多了,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攝、四無量心、六度都包括在裡面。
結合《藥師經》來講人間佛教,廣大而精微,藥師佛的精神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
三、人間佛教是契理契機的 西方彌陀淨土是彌陀佛的大願,是一種終極的對衆生的接引、最後的安慰。
這是另外一個境界,是從唯心角度來講的,一切唯心所造。
如何生前發揮做人的道理?《藥師經》就突出這一思想。
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後來實現的“人間佛教”就是從這方面發展開來的。
現在說教育、文化交流,要實現“三化”:現代化、世界化、未來化。
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很廣闊。
而佛教大乘精神講“淨化人間”,與現實人生相結合,也是要實現這“三化”,這樣就既繼承了傳統,又與時代相應,是契機契理的。
契理就是要合乎佛法緣起性空的真義,淨化心靈,返妄歸真;契機就是要适應時代,适應地方,因機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這樣佛教就能夠進一步發展,才能實現“度化衆生,淨化人間”的目的。
你要是完全守舊,一成不改,那是不可能的,原則上繼承傳統,方法上一定要适應時代,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機制宜。
這個精神佛陀早就講過:“随宜履身,随宜進食,随宜居住。
” 随宜履身,在印度,就可隻穿一件衣服,天氣熱嘛,但是到了寒冷地帶,如在中國的大部分地方就不可能了。
随宜受食,指日中一食,過午就不食,但是有的地方要勞動,很辛苦的,這就不一定隻吃一頓或兩頓。
随宜居住,原本是指樹下、水邊一宿,但是現在很多地方這樣做就不可能,還是要把房子修好,殿堂弄得莊嚴。
這些都是佛陀的教誡,佛在世時就講過的,方法上是因時、因地、因機制宜,而不是機械的。
有些人把這個拿來當教條,完全不改變,那怎麼可能呢?比如像東南亞一些國家,僧尼以乞食為主,我們漢地或者其他國家就辦不到。
所以佛法的弘揚也要講究現代化、世界化、未來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機制宜,這就合乎佛教的、佛陀的本懷,因此,人間佛教的提出在當今是契理契機的。
四、藥師佛十二大願的“方便”精神 密宗經典《大日如來灌頂經》講:“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