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關燈
小
中
大
,方便為究竟。
”大乘佛教不管顯教、密教,講禅、講淨,都要以這個為标準。
什麼叫“菩提心為因”呢?菩提心就是要發廣大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廣大就合乎菩薩的“悲智行願”:大悲、大智、大行、大願,隻有具備這四個條件,才為廣大。
具備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大修行,這是成為菩薩的條件,要以這個為因。
不以這個為因,你就不能普度衆生,不能成佛。
成佛是從衆生中來成佛,而不是離開衆生來成佛。
這個“菩提心”就相當于樹的種子、樹根一樣,樹根要成長、要發芽、要開花結果,沒有雨水就不行,大悲心就是雨水,就是甘露水,以大悲心來滋潤樹根,樹根就可以發芽、開花結果。
所以說“大悲為根本”。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講:“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衆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大悲心生起來離不開報四恩:三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
如何報恩?就要念父母恩,父母生我養我,對我的恩德很大,我要知恩,要報恩,由此推廣到整個衆生界,知衆生苦,而發菩提心,來報衆生恩,一切衆生都是我的父母、六親眷屬。
這個修法也是從大悲心來的,所以大悲為根本。
“方便為究竟”,就是廣行方便要契機,就是要适應各種根機、各個地方、各個時間、說各種法、修行各種方便,來恒順衆生。
既要使衆生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同時也要使他得到法身慧命,使法身慧命能夠增長,還要使他離開恐怖,得到安全、安甯。
這就要以财施、法施、無畏施來推行各種方便。
方便是實現大悲、饒益有情的一種手段,是一種實際行動,就是對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某個根機的衆生以實際行動使他能夠得到益處,得到解脫。
以各種手段來救度衆生,像觀音菩薩一樣,現三十二應身,現各種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為之說法”,以方便實現“救度衆生”的目的,就可圓成佛果,達到究竟。
所以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這三句話很重要,不管你是顯教、密教、圓教、頓教、漸教,若不以這三句話為标準,不依這三句話來踐行的話,就不是真的大乘精神,成佛也沒有基礎。
離開這三句話,要實現人間佛教也不可能。
《藥師經》就完全通于這三句話,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是講發菩提心,以大悲心對待衆生,廣行方便,使其心裡安靜、身體健康、遠離恐怖,同時另一方面,又可以恢複法身慧命,這就是以方便來達到圓滿、究竟、解脫。
五、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太虛大師講過“佛教法門都是平等平等的”,你不能說哪個高哪個低,講西方淨土也不是忽略現實人生的,不過受曆史上的宣傳,中國過去制度的影響,就比較偏重死後的問題,念佛等死,生前應該做些什麼就忽略了。
《藥師經》所倡導的東方淨土恰恰就可以補其不足,佛教人間化的人間淨土,恰恰就可以把這個偏差補起來,比較契合當前的情況。
佛法弘揚要大衆化、通俗化,這個工作很重要。
一般的佛經要是不翻譯就看不懂,在術語、名相、教義各方面的解釋,就應該大衆化、通俗化,讓大家一看就理解,這其實也是方便,這個工作目前做得還不夠。
面向現實、面向現代來弘揚佛法,需要很多方便,像過去不知道用電腦,現在知道用電腦一樣。
佛教的宗旨是淨化世間、立足于現代的。
當今世界,形成了東西方兩個文化。
西方文化注重物質、科學方面的發展,以經濟為主,忽略了内心的修養,導緻内心做不了主,傾向物質享受,貪欲心就加重。
内心不平衡,就會引起争奪,争奪不得就發嗔心,各種是非、争議、鬥争、戰争因此而發生。
如何才能轉化呢?就必須要提倡東方的佛教文化,講究内心的反省和修養。
以人間佛教的思想來正确引導,就可抑制物欲。
在科學方面的發展也要有一個正确的指導思想,對自然進行研究得到的成果,以及經濟的發展應該使人生活更加安靜、和諧,不能以破壞自然、生物界和諧為代價,不能發展貪心、嗔心、癡心,否則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貪嗔癡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根本、痛苦的根本。
因此,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消滅貪嗔癡,使現實人生更加安靜、和諧,就需要提倡東方文化,回歸藥師佛的東方淨土,也就是人間淨土,使内心得到淨化。
要使内心得到淨化就必然要修福修慧,不是說我磕一下頭,念一下經,拜一下忏,消災延壽了事,而要深研大乘教義,以佛家的精神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工作,多做福利慈善事業,利國利民,這就是順于佛道,就是藥師佛大慈大悲的濟世精神,也就是“生”的佛法! 2004年10月22日開示于北京九華山莊
”大乘佛教不管顯教、密教,講禅、講淨,都要以這個為标準。
什麼叫“菩提心為因”呢?菩提心就是要發廣大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廣大就合乎菩薩的“悲智行願”:大悲、大智、大行、大願,隻有具備這四個條件,才為廣大。
具備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大修行,這是成為菩薩的條件,要以這個為因。
不以這個為因,你就不能普度衆生,不能成佛。
成佛是從衆生中來成佛,而不是離開衆生來成佛。
這個“菩提心”就相當于樹的種子、樹根一樣,樹根要成長、要發芽、要開花結果,沒有雨水就不行,大悲心就是雨水,就是甘露水,以大悲心來滋潤樹根,樹根就可以發芽、開花結果。
所以說“大悲為根本”。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講:“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衆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大悲心生起來離不開報四恩:三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
如何報恩?就要念父母恩,父母生我養我,對我的恩德很大,我要知恩,要報恩,由此推廣到整個衆生界,知衆生苦,而發菩提心,來報衆生恩,一切衆生都是我的父母、六親眷屬。
這個修法也是從大悲心來的,所以大悲為根本。
“方便為究竟”,就是廣行方便要契機,就是要适應各種根機、各個地方、各個時間、說各種法、修行各種方便,來恒順衆生。
既要使衆生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同時也要使他得到法身慧命,使法身慧命能夠增長,還要使他離開恐怖,得到安全、安甯。
這就要以财施、法施、無畏施來推行各種方便。
方便是實現大悲、饒益有情的一種手段,是一種實際行動,就是對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某個根機的衆生以實際行動使他能夠得到益處,得到解脫。
以各種手段來救度衆生,像觀音菩薩一樣,現三十二應身,現各種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為之說法”,以方便實現“救度衆生”的目的,就可圓成佛果,達到究竟。
所以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這三句話很重要,不管你是顯教、密教、圓教、頓教、漸教,若不以這三句話為标準,不依這三句話來踐行的話,就不是真的大乘精神,成佛也沒有基礎。
離開這三句話,要實現人間佛教也不可能。
《藥師經》就完全通于這三句話,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是講發菩提心,以大悲心對待衆生,廣行方便,使其心裡安靜、身體健康、遠離恐怖,同時另一方面,又可以恢複法身慧命,這就是以方便來達到圓滿、究竟、解脫。
五、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太虛大師講過“佛教法門都是平等平等的”,你不能說哪個高哪個低,講西方淨土也不是忽略現實人生的,不過受曆史上的宣傳,中國過去制度的影響,就比較偏重死後的問題,念佛等死,生前應該做些什麼就忽略了。
《藥師經》所倡導的東方淨土恰恰就可以補其不足,佛教人間化的人間淨土,恰恰就可以把這個偏差補起來,比較契合當前的情況。
佛法弘揚要大衆化、通俗化,這個工作很重要。
一般的佛經要是不翻譯就看不懂,在術語、名相、教義各方面的解釋,就應該大衆化、通俗化,讓大家一看就理解,這其實也是方便,這個工作目前做得還不夠。
面向現實、面向現代來弘揚佛法,需要很多方便,像過去不知道用電腦,現在知道用電腦一樣。
佛教的宗旨是淨化世間、立足于現代的。
當今世界,形成了東西方兩個文化。
西方文化注重物質、科學方面的發展,以經濟為主,忽略了内心的修養,導緻内心做不了主,傾向物質享受,貪欲心就加重。
内心不平衡,就會引起争奪,争奪不得就發嗔心,各種是非、争議、鬥争、戰争因此而發生。
如何才能轉化呢?就必須要提倡東方的佛教文化,講究内心的反省和修養。
以人間佛教的思想來正确引導,就可抑制物欲。
在科學方面的發展也要有一個正确的指導思想,對自然進行研究得到的成果,以及經濟的發展應該使人生活更加安靜、和諧,不能以破壞自然、生物界和諧為代價,不能發展貪心、嗔心、癡心,否則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貪嗔癡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根本、痛苦的根本。
因此,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消滅貪嗔癡,使現實人生更加安靜、和諧,就需要提倡東方文化,回歸藥師佛的東方淨土,也就是人間淨土,使内心得到淨化。
要使内心得到淨化就必然要修福修慧,不是說我磕一下頭,念一下經,拜一下忏,消災延壽了事,而要深研大乘教義,以佛家的精神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工作,多做福利慈善事業,利國利民,這就是順于佛道,就是藥師佛大慈大悲的濟世精神,也就是“生”的佛法! 2004年10月22日開示于北京九華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