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關燈
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圖書,大家在進行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些工作。

     現在中國提倡“德”治,講究精神文明建設。

    為什麼這樣做?就是因為缺乏這個精神。

    從五四運動開始到後來的“文化大革命”高峰,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消滅傳統文化的。

    五四運動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來破除“封建”,這種思潮發展到“文革”十年浩劫形成高潮,出現很偏激的“打倒一切”:所有傳統文化都是被消滅的對象,從事傳統文化相關工作的人員也被打成反革命,成了“牛鬼蛇神”。

    這樣一來,傳統文化的中心“德”——孝悌忠信、慈悲仁愛就基本喪失掉了。

    盡管後來落實了政策,但是餘波、餘毒還沒有掃清,社會人心很混亂,産生了五毒現象。

     你們看現在搶劫、放火、殺人、貪污、黃色淫亂、吸毒販毒等等五毒現象風行得很。

    許多刑事犯罪分子一“進宮”、二“進宮”、三“進宮”,不思悔改,直到最後被槍斃,什麼原因?心理問題,喪失了“德”的惡果!盡管有法律,但他們不怕!現在中央看到這些現象,提出“德”治,德治與法治并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是很有道理的。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開始複興,是個好事情。

     一、傳統文化的曆史時期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曆史上分為六個時期: (一)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争鳴。

    有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法家、軍事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

     (二)秦朝:發生了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下令銷毀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并坑殺了幾百名儒士。

     (三)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特别提倡讀經,是經學時期。

     在三國魏晉時期,出現玄學,《周易》、《老子》、《莊子》被稱為三玄,玄學之風盛行。

     (四)南北朝、隋唐:佛學時期。

     中國史書上關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是在公元前2年(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甘肅的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到當時的都城長安(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

    而正式傳入中國,比較流行的說法則是東漢初年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前往天竺求法,天竺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在當時的都城洛陽建立白馬寺,進行翻譯、講學,但是這個影響并不大。

     南北朝以後,佛教就慢慢鮮明、顯著了,由講學翻譯時期到成立宗派時期,發展到唐朝最鼎盛,祖師分科判教,将佛教融入到中國文化系統,形成大乘八個宗派:禅宗、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小乘兩個宗派:俱舍宗、成實宗。

    當時的都城長安(今西安)就成立了六個宗派,成為六個宗派的發源地。

    這種宗派是中國正式有的,一般叫做中國佛學。

     (五)宋元明時期:理學時期,講究理學。

    理學家有南宋朱熹、明代王陽明等。

    理學講究内心修養,發揚天理,強調良心不可斷,理性不可斷,斷了就不叫人。

     (六)清代:樸學時期。

    講究考證,考哪部經是真的,哪部經是假的。

     二、儒道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文化思潮被曆史學家分為六個時期,總結起來為儒釋道:儒教、釋教、道教。

    三教鼎立,形成了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

    過去有一種說法為三教歸元、三教同一,這是不正确的。

    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各有特點。

     儒家講人倫、道德,講如何把人做好、把家庭搞好、使國家安定,其中心思想為仁愛、和諧,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要有倫常,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社會就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