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關燈
難;第四部分(四分之一)留點餘地,做周轉,擴大再生産。

    隻要遵循這個辦法,你的錢越多越好!這就不叫自己貪而是正确的運用!” 當法官的弟子跟我說:“師父,我好害怕!” 我問:“你怕什麼?” 他說:“我是判決官,要殺人呀!” 我說:“這個事情看你用什麼觀點對待,你是學佛人,就要有學佛人的觀點,要有悲憫心,以寬恕心對待人。

    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你的筆下盡量對犯罪的人避免死刑,或者刀下留人,使他有改悔的機會,解除死亡的痛苦。

    如果必須要判死刑,就讓他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好好忏悔罪業,下世不再作惡。

    你隻要有這個精神,就不會怕,還能多做好事,身在公門正好修啊!” 3.發出離心,修解脫行 發出離心,要什麼功夫呢?守根護意!守根就是持戒,六道大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要守好,沒守好的話,強盜進來就把你的東西偷着跑。

    凡是遇到境界,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不貪戀五欲境界,就能守好六道大門,也就是守根。

    護意是什麼呢?善護其心,保護好自己的意念,使這顆心得到調伏。

    意者,心猿。

    四川寶頂石刻有幅《牧牛圖》,牛在沒有調柔的時候到處跑,把農民的莊稼踏得稀巴爛。

    後來牧童用繩子把牛的鼻子穿起來,慢慢就把它調柔了,最後就很自然自在。

    心也一樣,就要用這個功夫。

     這個心是很難調的,但必須要調。

    怎樣調呢?首先内心要保持正念;第二在行動上要與佛法相應,念經、參禅、拜佛都是相應的。

    調柔内心,使正念相續,就有禅定,有定就會有智慧,水清月現,水不清月就不現,這時就可以見真心。

    真心就像大海一樣,很廣大,很淵深,沒有波浪的時候,就像鏡子一樣,能照見森羅萬象,波浪一起就渾濁了。

    我們的妄心就像波浪一樣,我們的真心就像波浪已經平息以後顯出來的大海本來面目,真心顯現,這個禅定叫做“海印三昧”。

    這就是解脫行,這個階段很重要,阿羅漢就是用的這個功夫。

     4.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菩提心就是廣大心,既有智慧又有悲心。

    有了智慧就會把一切看得很空,不執著;有悲心,就不舍衆生,救苦救難;這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這種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叫蓮花精神,也叫菩薩精神。

     蓮花精神,在《阿彌陀經》裡講:蓮花的功德,是“微妙香潔”四個字。

    微妙代表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潔代表品德、悲心,雖然處在污泥中,但保持品性,不舍衆生。

    你看菩薩像,足踏蓮花,手持蓮花,體現的就是這個蓮花精神。

     這個蓮花精神,就是得“佛”果的因,《華嚴經》的“華”(蓮花)代表菩薩的六度萬行,救苦難衆生,種的“因”花,将來的果就是得“佛”果。

    以“蓮華”因證得“佛”果,“華嚴”就是這個意思。

     歸根結底,佛家文化是傳統文化,但又不同于儒家、道家。

    儒家講如何做人,如何治家、治國,其中還是有些功利思想。

    道家講淡泊超然,清淨無為,少欲知足,屬天人境界,從修養上講雖比儒家高,但是沒有拔除生死根本,就像石頭壓草一樣,草根還在。

    釋迦牟尼佛當時出家以後,曾經在苦行林參訪仙人,最高的仙人境界就是“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

    佛了解後,發現不能斷生死,就離開苦行林,到雪山靜坐,後來在菩提樹下成道。

    所以說佛教文化既是傳統文化,但又有别于其他的傳統文化。

     總之,儒釋道三家文化,各有特點,中心思想是“德”,儒家有儒家的“德”,道家有道家的“德”,佛家有佛家的“德”,歸根于“德”,這是共同的。

    因此,提倡傳統文化很好啊,現在要好好恢複,希望在座的各位好好努力! 2003年3月16日講于北京三學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