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關燈
不會亂。

    《大學》講到“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先由自己修身、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才能實現大同思想。

    儒家的主要經典為儒學“十三經”(含“四書五經”)。

     道家呢?講清淨無為,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超脫于世間,其代表著作為老子的《道德經》。

    這種思想就已超出儒家範圍,是天人境界。

    修道講究内丹、外丹、超升、神仙。

    以佛家觀點分析,它已超出了欲界天,到了色界的四禅天、無色界的四空天,但還是在三界之内,沒有脫離六道輪回,沒有拔除生死根本,仍有煩惱障和所知障,屬天人境界。

    雖然定力比較深,但是就像石頭壓着的草,其根沒有拔除,石頭一旦去掉,草還是要長起來的。

     三、佛教文化的特點 佛教是傳統文化,但又有别于傳統文化。

    為什麼呢?佛教傳來中國兩千多年,經曆了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時期,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國文化,但又有着自身的特點。

     (一)是印度傳來的,不是中國原有的。

     (二)佛教的教義、境界與儒教、道教絕對有分别,不能混為一談。

    主要體現在: 1.相信因果 佛教所講之人倫、三皈五戒十善,其基礎是要相信因果。

    “因、緣、果”三個字,貫穿于整個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佛法的中心。

    因就是種子,緣就是條件,果就是在緣成熟後所感得的果報。

    因果定律就是: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若到,一切都報。

    并且通于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你能相信“因、緣、果”這個定律,就能止惡行善,建立真正的道德!曉得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做。

    凡是侵害别人、破壞别人而有利于自己、隻想到自己的行為,就是作惡,就不應該做;凡是先利于别人、使别人能夠安定生活、不損害别人的行為就叫做善,就應該做。

    這樣就完全包含了儒家所講之倫理道德,并且基礎牢固,五戒十善可以遵守。

    否則,若隻圖現世現時享樂,那就不免貪污腐化、紙醉金迷、揮霍錢财、損害他人,道德何以建立? 2.衆生平等的思想 衆生是平等的,隻因業力不同而現相不同,均是因緣生法。

    佛教講六大緣起:業感緣起、流轉緣起、賴耶緣起、性空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

    衆生之間,人與人之間,所有動植物之間,都是相資相助、互涉互入的關系,不是孤立存在的。

    人,是衆多社會關系中的一個小細胞,不是孤立存在的,社會中有從事各種職業的人,農民種莊稼,工人搞生産,商人搞貿易,還有國家建立健全各項制度。

    每一個人都在自己不同的崗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為社會服務。

    明白這個因緣生法是相資相助、平等互入的關系後,就能尊重别人,悲憫别人,生起悲心,去除貪心。

     《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明白這個道理,精神就會高超,什麼事情就會看得淡、放得下,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會超越一般俗情,絕不會為權力鬥争。

    但是利益衆生的事業要抓緊,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職業來做利益衆生的事情,不管在哪個崗位,隻要有這個思想,就會做許多好事。

     我的弟子比較多,其中有當官的,也有做生意的,他們就提許多問題來問我。

     做生意的弟子問我:“師父,我是做生意的,這犯不犯戒呢?生意做不做得呢?” 我說:“看你什麼心,什麼願望。

    做生意,就要學習佛家的四分法,把所賺的利潤,分成四份:第一部分(四分之一)用來養活自己,天經地義;第二部分(四分之一)用來孝敬父母;第三部分(四分之一)用來做好事、救苦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