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普示現
關燈
小
中
大
降,帝甚為歡喜诏賜所修寺額,大師請以‘普照王’為名,帝想避天後廟的諱名,改為‘普光王’寺。
景龍四年三月二日大師坐化于長安薦福寺内,骨塔現今尚存在臨淮。
後來中宗帝問及萬回(當時聞人):‘僧伽大師究系何人?’萬回答覆,乃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如普門品經上所說:‘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大師初到長安時,萬回禮谒很是恭敬,大師曾經拍其頭說:‘小子何以久留此處,可以去了吧。
’待大師遷化後不到數月,萬回也灑然脫化了。
大師化迹很多,都記載他的本傳上。
(高僧傳三集) ◆唐朝有一位姓馬的婦人,出生于陝右(陝西省地帶)此地的風俗習慣多是學騎馬射箭的,不知道有三寶這個名稱是什麼?在元和十二年間,忽然有個美女提著籃子買魚,人們看她美麗大家都相競娶為妻室,美女對大衆說:‘你們有能夠誦念普門品的人,我就嫁給他’,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能夠誦念的約有二十多個人;後給以金剛般若經,能夠誦念的還有十人,乃更改以法華經,為期以三日通通能夠誦念明了的人,僅僅隻有馬家的兒子一個人能夠通通誦念完畢,乃具備聘禮将美女迎娶回來,将進門的時候美女稱述有病,請求居住别房,不一會兒便死去了,身體馬上也腐爛了于是将她埋葬,過了幾天,有個身穿紫衣的老僧人來到葬美女的地方,命人啟棺視察唯有黃金鎖子骨而已。
于是對大衆說,這是觀音大士憐憫你們業障很重,故特來此垂示方便現身以感化你們的,話一說完即騰空而去了。
(觀音感應傳) ◆唐朝有個和尚法名惠寬,俗家姓楊,是益州綿竹的人,相傳為觀音十世應身,生來就有異相,随即聽講經論律一覽無遺,雖有未聽到的經典,凡有疑難前來詢問的,他都能通通答辯。
綿竹地方民俗相信外道,經惠寬教導感化,都并能舍邪歸正,瑞應之多真無法可以記載。
(高僧傳二集及石門文字禅) ◆唐朝有個名叫道翊的禅師,當石晉天福四年居住卓庵,在天竺山的西北以草為衣,以木為食,高行絕塵,有一天晚上,看見前山峰上有大光燭天如同白晝,追迹進前探視,得到一根異木,乃命匠人刻成觀音大士像來供奉,夜間夢見白衣人來對他說:‘雖像已成就,明天有個僧人從洛陽來,随身攜帶有古佛舍利,你須當面向其請求供養。
’到了第二天,果然有個僧人路過,如夢中白衣人所囑,向其請求得到舍利三顆,納于大士頂門,後來舍利時常發現于頂冠肉髻之上,白光煥發靈異大著。
(武林高僧事略) ◆又在石晉天福年間,僧人道翊(即前道翊禅師)從陝西終南山到武林山内上天竺,結草廬于西峰,看見瑞光發現于前面溪澗間,尋覓得神木一株,高約數尺,乃命姓孔名叫謙的刻工,建造大士像,聖像造成妙相莊嚴白光煥發,夜間無須點列燭光,白晝又能掩太陽之影,遠近人民,無不崇拜信奉。
(天竺志) ◆宋朝杭州地方雷峰寺有位名叫慧才的法師,他于元豐元年三月間,為靈芝元照(寺名)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夷約有千餘人,傳授菩薩戒時,正在羯摩之際,即作授忏悔等業事之一種宣告式,看見觀音像放光講堂上大為光明。
淨慈寺的法真禅師,别名守一作戒光記,當時書畫家朱元章書寫這篇記,辯才法師刻碑文立石于龍井,皆以垂持久永遠紀念。
(佛祖統紀) ◆宋朝有位姓王名叫琰,幼年時旅居交阯地方(即今之安南),該地有位名叫有賢法師,是一位有道德的僧人,遇見琰授以五戒,并送他觀世音菩薩金像一尊令其供養,琰奉以還都和二弟等均盡力虔誠恭敬,精勤不稍懈怠。
後來制度改變将宅毀壞,無屋安放聖像寄存于京師南澗寺中,當時人民競相鑄造錢币,有盜毀金像以充鑄者,聖像存放寺中已有數月,有一天琰白晝午睡,夢見聖像站立在他坐位旁邊,心中很是奇怪,醒時已天黑了即跑到南澗寺中,将聖像迎接回來,當夜南澗寺中所有十餘尊金像,都被盜去不知去向。
不久,這尊觀世音金像忽然于黑夜之中大放光明,顯現照耀三尺許的地方之内,金碧輝煌煥然奪目,琰等兄弟和他的仆役,一同親眼目睹的約有十餘人之多。
(冥祥記) ◆元朝未年至正二十年間,杭城地方遭受兵亂,西山寺廟盡被焚燒,聖像不知去向,大衆都共同追思慕念。
丞相(官名)康裡公(人名)捐出償金,到處尋求乃于草莽中覓得,于是擇日齋戒,徒步統率僚屬和士庶民衆,前往迎接聖像,自北門關恭迎聖像到安泰平山地方的西天寺中
景龍四年三月二日大師坐化于長安薦福寺内,骨塔現今尚存在臨淮。
後來中宗帝問及萬回(當時聞人):‘僧伽大師究系何人?’萬回答覆,乃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如普門品經上所說:‘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大師初到長安時,萬回禮谒很是恭敬,大師曾經拍其頭說:‘小子何以久留此處,可以去了吧。
’待大師遷化後不到數月,萬回也灑然脫化了。
大師化迹很多,都記載他的本傳上。
(高僧傳三集) ◆唐朝有一位姓馬的婦人,出生于陝右(陝西省地帶)此地的風俗習慣多是學騎馬射箭的,不知道有三寶這個名稱是什麼?在元和十二年間,忽然有個美女提著籃子買魚,人們看她美麗大家都相競娶為妻室,美女對大衆說:‘你們有能夠誦念普門品的人,我就嫁給他’,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能夠誦念的約有二十多個人;後給以金剛般若經,能夠誦念的還有十人,乃更改以法華經,為期以三日通通能夠誦念明了的人,僅僅隻有馬家的兒子一個人能夠通通誦念完畢,乃具備聘禮将美女迎娶回來,将進門的時候美女稱述有病,請求居住别房,不一會兒便死去了,身體馬上也腐爛了于是将她埋葬,過了幾天,有個身穿紫衣的老僧人來到葬美女的地方,命人啟棺視察唯有黃金鎖子骨而已。
于是對大衆說,這是觀音大士憐憫你們業障很重,故特來此垂示方便現身以感化你們的,話一說完即騰空而去了。
(觀音感應傳) ◆唐朝有個和尚法名惠寬,俗家姓楊,是益州綿竹的人,相傳為觀音十世應身,生來就有異相,随即聽講經論律一覽無遺,雖有未聽到的經典,凡有疑難前來詢問的,他都能通通答辯。
綿竹地方民俗相信外道,經惠寬教導感化,都并能舍邪歸正,瑞應之多真無法可以記載。
(高僧傳二集及石門文字禅) ◆唐朝有個名叫道翊的禅師,當石晉天福四年居住卓庵,在天竺山的西北以草為衣,以木為食,高行絕塵,有一天晚上,看見前山峰上有大光燭天如同白晝,追迹進前探視,得到一根異木,乃命匠人刻成觀音大士像來供奉,夜間夢見白衣人來對他說:‘雖像已成就,明天有個僧人從洛陽來,随身攜帶有古佛舍利,你須當面向其請求供養。
’到了第二天,果然有個僧人路過,如夢中白衣人所囑,向其請求得到舍利三顆,納于大士頂門,後來舍利時常發現于頂冠肉髻之上,白光煥發靈異大著。
(武林高僧事略) ◆又在石晉天福年間,僧人道翊(即前道翊禅師)從陝西終南山到武林山内上天竺,結草廬于西峰,看見瑞光發現于前面溪澗間,尋覓得神木一株,高約數尺,乃命姓孔名叫謙的刻工,建造大士像,聖像造成妙相莊嚴白光煥發,夜間無須點列燭光,白晝又能掩太陽之影,遠近人民,無不崇拜信奉。
(天竺志) ◆宋朝杭州地方雷峰寺有位名叫慧才的法師,他于元豐元年三月間,為靈芝元照(寺名)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夷約有千餘人,傳授菩薩戒時,正在羯摩之際,即作授忏悔等業事之一種宣告式,看見觀音像放光講堂上大為光明。
淨慈寺的法真禅師,别名守一作戒光記,當時書畫家朱元章書寫這篇記,辯才法師刻碑文立石于龍井,皆以垂持久永遠紀念。
(佛祖統紀) ◆宋朝有位姓王名叫琰,幼年時旅居交阯地方(即今之安南),該地有位名叫有賢法師,是一位有道德的僧人,遇見琰授以五戒,并送他觀世音菩薩金像一尊令其供養,琰奉以還都和二弟等均盡力虔誠恭敬,精勤不稍懈怠。
後來制度改變将宅毀壞,無屋安放聖像寄存于京師南澗寺中,當時人民競相鑄造錢币,有盜毀金像以充鑄者,聖像存放寺中已有數月,有一天琰白晝午睡,夢見聖像站立在他坐位旁邊,心中很是奇怪,醒時已天黑了即跑到南澗寺中,将聖像迎接回來,當夜南澗寺中所有十餘尊金像,都被盜去不知去向。
不久,這尊觀世音金像忽然于黑夜之中大放光明,顯現照耀三尺許的地方之内,金碧輝煌煥然奪目,琰等兄弟和他的仆役,一同親眼目睹的約有十餘人之多。
(冥祥記) ◆元朝未年至正二十年間,杭城地方遭受兵亂,西山寺廟盡被焚燒,聖像不知去向,大衆都共同追思慕念。
丞相(官名)康裡公(人名)捐出償金,到處尋求乃于草莽中覓得,于是擇日齋戒,徒步統率僚屬和士庶民衆,前往迎接聖像,自北門關恭迎聖像到安泰平山地方的西天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