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普示現
關燈
小
中
大
裙,因潮濕放在中庭曝曬,其裙衣裡有十二幅,須臾之間現出了十二面觀音像,每幅的變相都不同,竹林和鹦鹉各個都極為生動,經過了一晝夜,老婦人去世了,全村的人也都看見了這奇異的景像。
(南海一勺) ◆南郭地方有位姓顧的名叫善人,因其行善故人以善人呼之,平素虔誠奉佛。
于丙申年六月十九日,大士現像于竹廉之上,儀容莊嚴觀看的人太多,不久擾攘過度相忽然不見,善人追慕乃請畫工繪其像供養。
(省庵禅師遺書) ◆藍千秋回龍庵記略雲:江西省宜黃水經博溪、溪北有一洲,在水之中流,縱橫不及一裡四面環水。
從前有人從宜黃用船載大士像往城裡,船行至此因重不能前進,于是蔔于像前曰:菩薩想留在此地建造佛刹嗎?果然得吉,裡人構屋供奉菩薩像,地勢本來低凹每逢水暴漲,不能淹及寺址,衆人莫不稱異。
(臨川縣志) ◆清朝順治皇帝初年,海寇阮俊和日本僧伽合謀,将明萬曆四十九年所賜之大藏經載往日本,有山僧法号照中,統率數百人到舟山(地名)苦苦的哀求留下,阮怒曰:你們想得經,當向龍宮水府裡去求,遂裝運往東洋,船行至海面遇著一條大魚擋住幾日,船不能動,阮乃悔過即刻返航,不半日船達道頭,僧衆得此消息歡迎法寶,仍然安藏于殿中。
(普陀山志) ◆清朝康熙三十年,茶山(地名)寶稱庵有僧法号慧如,因為大士像損壞出外化募,一個多月沒有布施到,一天深夜不得已就卧于中丞(官名)王公俨齋(人名)門外。
是夜夫人夢見一個婦人素衣淡妝,告訴她自普陀來化衣的,夫人告公,公亦得是夢。
第二天一早問看門的仆人,知道是大士來托夢,當呼僧入許其重修新像,并送至山中。
(普陀山志) ◆清朝有一僧法号行義,由長安(地名)薦福寺,往定海(地名)普陀山,偕雲水僧衆七人,在天雨中炷香潮音洞,虔誠祈禱願見大士慈容。
忽然看見洞中現出五色彩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邊并有白鹦鹉像,莊嚴妙好,其他僧所見者種種不一,很久才消失。
王漁洋(人名)先生與行義僧于歸途中相遇,因備知其詳細,遂廣為傳播宣揚。
(居易錄) ◆有位姓吳名叫天章的人說,直隸省滄州人張漢儒,曾患大病,有一次夢見三位梵僧,以手三摩其腹病立即痊愈,于是發願敬谒四大名山,到了普陀拜谒大士畢,正想歸時見一老人于洞外掃除因與之相語。
老人問曰:你遠道而來不想見見大士嗎?張曰:四千裡外到這裡來能見得大士死亦無憾,然而如何安能見得到呢!老人又曰:但須虔誠祈禱,當有所見。
張乃和同輩十餘人跪地禱告很久,忽見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來了!衆人注意一看果然見到大士從石壁中出來,唯隻能見到側面。
又再禱告的說:既然蒙大士現身,願能夠見到大士正面好來頂禮,以便回去摹塑尊像,大士即轉背洞而面海,離衆人不過咫尺,绀發卷髻高顴隆準,穿綠色衣但半身在雲氣中而看不見,大衆歡喜叩頭一舉頭頃,大士進入石壁去了。
老人曰:我初來時以得遇大士現身,所以我舍身在這裡,願供灑掃役使,在此很久常常見到聖容,按郎瑛類纂(書名)載有元朝張光弼(人名)普陀山觀世音善财應現詩,古時早已有所記載。
(居易錄) ◆梁朝寶志大士,俗稱之為志公,當他七歲的時候,皈依鐘山僧法号儉的出家人,專修禅觀,當宋太初年,漸漸發現異迹,梁武帝很恭敬禮遇他,會命張僧綿為他畫像,志畫面現出十一面觀音像,妙相特别美好或現慈祥或現威嚴,綿不能畫。
有陳征虜者,全家事奉志公,乃現真形光耀之相如觀音菩薩,其他尚發現有很多的靈迹,不可以勝記。
(高僧傳初集) ◆唐朝有位名叫僧伽的大師,是西域人,龍朔初年來遊到中國,于安徽泗州臨淮縣信義坊。
購得地皮一塊,将樹立标牌創建寺院,在标牌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和金像一尊,上刻有‘普照王佛’四個字,于是建造了一座寺院。
景龍二年間,中宗皇帝遣派使臣迎接大師進入内廷,尊稱為國師,不久覓住在薦福寺,時常獨自一人處在室中,室之頂上有一洞孔,經常以棉絮塞住,夜晚就将棉絮拿掉,香煙從頂透出芳馥非常,到了第二天拂曉将洞孔塞住後,香煙仍還繞在頂上。
大師平常洗腳的水,人們多拿去當飲料喝,很多無法醫治的痼疾因此都好了。
有一天,中宗帝于内殿對大師說:‘京城裡附近幾個月來沒有下雨,願大師大發慈悲解決我的憂愁。
’大師乃将瓶中的水泛灑在空中,不一會兒甘雨大
(南海一勺) ◆南郭地方有位姓顧的名叫善人,因其行善故人以善人呼之,平素虔誠奉佛。
于丙申年六月十九日,大士現像于竹廉之上,儀容莊嚴觀看的人太多,不久擾攘過度相忽然不見,善人追慕乃請畫工繪其像供養。
(省庵禅師遺書) ◆藍千秋回龍庵記略雲:江西省宜黃水經博溪、溪北有一洲,在水之中流,縱橫不及一裡四面環水。
從前有人從宜黃用船載大士像往城裡,船行至此因重不能前進,于是蔔于像前曰:菩薩想留在此地建造佛刹嗎?果然得吉,裡人構屋供奉菩薩像,地勢本來低凹每逢水暴漲,不能淹及寺址,衆人莫不稱異。
(臨川縣志) ◆清朝順治皇帝初年,海寇阮俊和日本僧伽合謀,将明萬曆四十九年所賜之大藏經載往日本,有山僧法号照中,統率數百人到舟山(地名)苦苦的哀求留下,阮怒曰:你們想得經,當向龍宮水府裡去求,遂裝運往東洋,船行至海面遇著一條大魚擋住幾日,船不能動,阮乃悔過即刻返航,不半日船達道頭,僧衆得此消息歡迎法寶,仍然安藏于殿中。
(普陀山志) ◆清朝康熙三十年,茶山(地名)寶稱庵有僧法号慧如,因為大士像損壞出外化募,一個多月沒有布施到,一天深夜不得已就卧于中丞(官名)王公俨齋(人名)門外。
是夜夫人夢見一個婦人素衣淡妝,告訴她自普陀來化衣的,夫人告公,公亦得是夢。
第二天一早問看門的仆人,知道是大士來托夢,當呼僧入許其重修新像,并送至山中。
(普陀山志) ◆清朝有一僧法号行義,由長安(地名)薦福寺,往定海(地名)普陀山,偕雲水僧衆七人,在天雨中炷香潮音洞,虔誠祈禱願見大士慈容。
忽然看見洞中現出五色彩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邊并有白鹦鹉像,莊嚴妙好,其他僧所見者種種不一,很久才消失。
王漁洋(人名)先生與行義僧于歸途中相遇,因備知其詳細,遂廣為傳播宣揚。
(居易錄) ◆有位姓吳名叫天章的人說,直隸省滄州人張漢儒,曾患大病,有一次夢見三位梵僧,以手三摩其腹病立即痊愈,于是發願敬谒四大名山,到了普陀拜谒大士畢,正想歸時見一老人于洞外掃除因與之相語。
老人問曰:你遠道而來不想見見大士嗎?張曰:四千裡外到這裡來能見得大士死亦無憾,然而如何安能見得到呢!老人又曰:但須虔誠祈禱,當有所見。
張乃和同輩十餘人跪地禱告很久,忽見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來了!衆人注意一看果然見到大士從石壁中出來,唯隻能見到側面。
又再禱告的說:既然蒙大士現身,願能夠見到大士正面好來頂禮,以便回去摹塑尊像,大士即轉背洞而面海,離衆人不過咫尺,绀發卷髻高顴隆準,穿綠色衣但半身在雲氣中而看不見,大衆歡喜叩頭一舉頭頃,大士進入石壁去了。
老人曰:我初來時以得遇大士現身,所以我舍身在這裡,願供灑掃役使,在此很久常常見到聖容,按郎瑛類纂(書名)載有元朝張光弼(人名)普陀山觀世音善财應現詩,古時早已有所記載。
(居易錄) ◆梁朝寶志大士,俗稱之為志公,當他七歲的時候,皈依鐘山僧法号儉的出家人,專修禅觀,當宋太初年,漸漸發現異迹,梁武帝很恭敬禮遇他,會命張僧綿為他畫像,志畫面現出十一面觀音像,妙相特别美好或現慈祥或現威嚴,綿不能畫。
有陳征虜者,全家事奉志公,乃現真形光耀之相如觀音菩薩,其他尚發現有很多的靈迹,不可以勝記。
(高僧傳初集) ◆唐朝有位名叫僧伽的大師,是西域人,龍朔初年來遊到中國,于安徽泗州臨淮縣信義坊。
購得地皮一塊,将樹立标牌創建寺院,在标牌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和金像一尊,上刻有‘普照王佛’四個字,于是建造了一座寺院。
景龍二年間,中宗皇帝遣派使臣迎接大師進入内廷,尊稱為國師,不久覓住在薦福寺,時常獨自一人處在室中,室之頂上有一洞孔,經常以棉絮塞住,夜晚就将棉絮拿掉,香煙從頂透出芳馥非常,到了第二天拂曉将洞孔塞住後,香煙仍還繞在頂上。
大師平常洗腳的水,人們多拿去當飲料喝,很多無法醫治的痼疾因此都好了。
有一天,中宗帝于内殿對大師說:‘京城裡附近幾個月來沒有下雨,願大師大發慈悲解決我的憂愁。
’大師乃将瓶中的水泛灑在空中,不一會兒甘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