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普示現
關燈
小
中
大
。
後來以之問于恒正禅師,師曰:物不會虛有其感應,是乃啟示陛下的信心,使仁民而愛物,觀音經上有雲:‘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帝曰:‘我見到菩薩了,但未聞說法’。
師問:‘陛下信與不信?’帝日:‘焉敢不信。
’師曰:‘如陛下已聞其說法了。
’帝大為喜悅而開悟,永遠戒吃蛤蜊,因此诏示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
(高僧傳三集及普陀山志) ◆唐朝文宗皇帝又一次于禦膳中烹煮雞卵(即雞蛋)忽聞鼎(鍋子)中很多的聲音呼喚觀世音菩薩,很為凄怆。
監宰(皇帝侍衛官)以之報聞于文宗皇帝,帝即派遣他前往察看,驗之果然。
帝乃歎曰:吾不知道佛道神力,乃能若是之靈驗。
于是敕令司廚自今以後膳食不得再用雞卵。
(宣憲志及感應篇傳) ◆五代時梁貞明二年,有個日本僧伽法名慧锷,從五台山得著觀音像一座,将要回到本國時,所乘之船行至新螺觸礁,周圍皆現蓮花浮在海洋面上,船被擊蔽不能前進,锷祈禱著說:設使我國衆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之處,建立精舍供養。
不久船複能前行不遠,竟停止于潮音洞下,該地居民有一姓張的親眼目睹這般奇異現象,遂舍棄所居房屋築庵供奉,定名為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志) ◆宋朝有位名叫普明的禅師在崇甯二年八月中旬,居住在天竺獨坐期堂三個月已滿,忽然見到一老僧來對他說:你當三乘演暢頓漸齊行,便可廣度衆生,你若這樣方能報答佛恩。
師問将甚麼法來度人呢?僧雲:我看本地人與觀世音宿有因緣,可将菩薩行狀略說本末,流行于世,凡供養和持念的人,得福一定不淺。
于是盡其所說,說完隐身而去。
師因此編撰‘觀音本行經’編成之後,忽然見到觀世音菩薩現紫金色相,手上還拿著淨瓶楊柳枝,在彩雲中很久很久才消失,衆人皆已見到無不頂禮贊歎。
(觀世音本行經序) ◆宋朝有一位姓俞單名叫集,是溧水地方的人,在宣和年中赴任興化尉(官名)攜其家眷乘船而行,江上多蚌蛤,船上的客人每日買來吃,集也買而不吃放之江中,偶然見有一籮筐很重,大家都想把它煮來吃,集便以幾倍的價錢賠償。
有次衆人不肯,将蚌蛤放入鍋中煮,忽然鍋中發出很大的聲響,光焰上騰,船上的人都很恐懼将鍋蓋打開一看,見到一大蚌裂開,殼間發現有觀世音像,旁邊有竹子兩竿,相好端嚴衣冠皆是璎珞,竹葉枝幹皆是細珠所綴成的,船上的大衆都恭誦聖号悔罪,後将蚌殼拿回家供奉。
(感應篇傳) ◆宋朝倭奴(日本)派遣使節來進貢,乘船停泊于普陀洋(海洋名)見到觀音像頗靈異,想載往彼國去,臨行時風浪大作,滿洋海面都開著鐵蓮華,風濤猛烈船不能行,倭奴懼怕而還之,故名蓮花洋。
又一次中官(官名)王貴等人奉皇帝旨意運送華幡寶香到山上去,他心中暗自疑惑,汪洋大海之中那裡有菩薩,這都是人自己妄信其說,方将解維起行時,滿海生出鐵蓮華,風濤洶湧船不能行,衆人望著山上呼号叩頭,風浪稍為平息,忽然發現白牛一頭,從隔山浮至盡食其華,船始可移動,不一會兒牛返回之間化為白石,至今尚存在故其地名為石牛港。
(觀音感應傳) ◆元世祖時至元十三年,丞相(官名即宰相)伯顔平定江南,部下有一位統帥哈喇歹到普陀山,進谒潮音洞,杳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及登船忽見蓮花遍滿洋面,驚異悔過複返山祈禱洞中,慢慢見到白衣大士暨童子綽約而過,于是莊嚴聖像,并且構造殿宇于洞上。
(普陀山志) ◆元朝成宗時大德五年,有集賢(曆朝有集賢館)學士姓張名叫逢山,到潮音洞見到觀音大士相,彷佛在洞壁之間。
次到善财洞,童子忽現于頂上瑞雲之中,複看見大士寶冠璎珞,手執楊柳,護法諸神侍衛在前,張率領衆人頂禮,祥光滿洞很久才消失。
(觀音感應集) ◆元朝妙岩公主的拜磚(禮佛的拜墊)雙跌(腳背)隐隐,幾乎透過了磚背,此項神物保存在潭拓寺内,相傳妙嚴公主是元世祖的女兒,剃發修淨業就在這個廟裡,日禮觀音大士不停,是時頗顯靈驗。
後來明朝萬曆壬辰年,孝定皇太後聽說這件奇聞,想求瞻仰頂禮,勒令備裝花梨盒内,迎接進入内官,不久,仍送還寺中保存。
(宸坦志餘) ◆明朝常熟地方罟裡村有個老婦人,平常居家持齋念佛很為虔誠,她的兒子傭工于黃時雨(人名)觀察(官名)家中。
在萬曆甲寅年秋天,老婦人年六十五歲病将去世,索新裙不得,命取平常所穿著的舊藍布
後來以之問于恒正禅師,師曰:物不會虛有其感應,是乃啟示陛下的信心,使仁民而愛物,觀音經上有雲:‘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帝曰:‘我見到菩薩了,但未聞說法’。
師問:‘陛下信與不信?’帝日:‘焉敢不信。
’師曰:‘如陛下已聞其說法了。
’帝大為喜悅而開悟,永遠戒吃蛤蜊,因此诏示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
(高僧傳三集及普陀山志) ◆唐朝文宗皇帝又一次于禦膳中烹煮雞卵(即雞蛋)忽聞鼎(鍋子)中很多的聲音呼喚觀世音菩薩,很為凄怆。
監宰(皇帝侍衛官)以之報聞于文宗皇帝,帝即派遣他前往察看,驗之果然。
帝乃歎曰:吾不知道佛道神力,乃能若是之靈驗。
于是敕令司廚自今以後膳食不得再用雞卵。
(宣憲志及感應篇傳) ◆五代時梁貞明二年,有個日本僧伽法名慧锷,從五台山得著觀音像一座,将要回到本國時,所乘之船行至新螺觸礁,周圍皆現蓮花浮在海洋面上,船被擊蔽不能前進,锷祈禱著說:設使我國衆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之處,建立精舍供養。
不久船複能前行不遠,竟停止于潮音洞下,該地居民有一姓張的親眼目睹這般奇異現象,遂舍棄所居房屋築庵供奉,定名為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志) ◆宋朝有位名叫普明的禅師在崇甯二年八月中旬,居住在天竺獨坐期堂三個月已滿,忽然見到一老僧來對他說:你當三乘演暢頓漸齊行,便可廣度衆生,你若這樣方能報答佛恩。
師問将甚麼法來度人呢?僧雲:我看本地人與觀世音宿有因緣,可将菩薩行狀略說本末,流行于世,凡供養和持念的人,得福一定不淺。
于是盡其所說,說完隐身而去。
師因此編撰‘觀音本行經’編成之後,忽然見到觀世音菩薩現紫金色相,手上還拿著淨瓶楊柳枝,在彩雲中很久很久才消失,衆人皆已見到無不頂禮贊歎。
(觀世音本行經序) ◆宋朝有一位姓俞單名叫集,是溧水地方的人,在宣和年中赴任興化尉(官名)攜其家眷乘船而行,江上多蚌蛤,船上的客人每日買來吃,集也買而不吃放之江中,偶然見有一籮筐很重,大家都想把它煮來吃,集便以幾倍的價錢賠償。
有次衆人不肯,将蚌蛤放入鍋中煮,忽然鍋中發出很大的聲響,光焰上騰,船上的人都很恐懼将鍋蓋打開一看,見到一大蚌裂開,殼間發現有觀世音像,旁邊有竹子兩竿,相好端嚴衣冠皆是璎珞,竹葉枝幹皆是細珠所綴成的,船上的大衆都恭誦聖号悔罪,後将蚌殼拿回家供奉。
(感應篇傳) ◆宋朝倭奴(日本)派遣使節來進貢,乘船停泊于普陀洋(海洋名)見到觀音像頗靈異,想載往彼國去,臨行時風浪大作,滿洋海面都開著鐵蓮華,風濤猛烈船不能行,倭奴懼怕而還之,故名蓮花洋。
又一次中官(官名)王貴等人奉皇帝旨意運送華幡寶香到山上去,他心中暗自疑惑,汪洋大海之中那裡有菩薩,這都是人自己妄信其說,方将解維起行時,滿海生出鐵蓮華,風濤洶湧船不能行,衆人望著山上呼号叩頭,風浪稍為平息,忽然發現白牛一頭,從隔山浮至盡食其華,船始可移動,不一會兒牛返回之間化為白石,至今尚存在故其地名為石牛港。
(觀音感應傳) ◆元世祖時至元十三年,丞相(官名即宰相)伯顔平定江南,部下有一位統帥哈喇歹到普陀山,進谒潮音洞,杳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及登船忽見蓮花遍滿洋面,驚異悔過複返山祈禱洞中,慢慢見到白衣大士暨童子綽約而過,于是莊嚴聖像,并且構造殿宇于洞上。
(普陀山志) ◆元朝成宗時大德五年,有集賢(曆朝有集賢館)學士姓張名叫逢山,到潮音洞見到觀音大士相,彷佛在洞壁之間。
次到善财洞,童子忽現于頂上瑞雲之中,複看見大士寶冠璎珞,手執楊柳,護法諸神侍衛在前,張率領衆人頂禮,祥光滿洞很久才消失。
(觀音感應集) ◆元朝妙岩公主的拜磚(禮佛的拜墊)雙跌(腳背)隐隐,幾乎透過了磚背,此項神物保存在潭拓寺内,相傳妙嚴公主是元世祖的女兒,剃發修淨業就在這個廟裡,日禮觀音大士不停,是時頗顯靈驗。
後來明朝萬曆壬辰年,孝定皇太後聽說這件奇聞,想求瞻仰頂禮,勒令備裝花梨盒内,迎接進入内官,不久,仍送還寺中保存。
(宸坦志餘) ◆明朝常熟地方罟裡村有個老婦人,平常居家持齋念佛很為虔誠,她的兒子傭工于黃時雨(人名)觀察(官名)家中。
在萬曆甲寅年秋天,老婦人年六十五歲病将去世,索新裙不得,命取平常所穿著的舊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