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普示現

關燈
李圓淨居士著 ◆中天竺摩竭陀國(在印度)迦布德伽藍(地名)南二三裡路到孤山,其山崇高峻嶺,樹木森林蔥郁茂盛,名花清流被崖注壑,上面有很多精舍、寺廟,頗極雕刻之工能,正中有一精舍供有觀自在菩薩像,軀體雖然很小但是威神嚴肅,手持蓮花頂上戴著佛像。

    時常有人斷食,在這裡一心求見菩薩。

    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凡有感應的人見到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威光赫赫,從像中出來安慰及曉谕其人。

    從前南海系伽羅國王,一日清晨以鏡照臉卻看不到身體,知道竭陀國多羅林中一小山上,有此菩薩像,王深為感動慶幸發心尋求,既而到達此山确實很為肖似,因此建立精舍,興立種種供養。

    從此以後,很多國王尚想這種遺風,于是于側邊空曠地上,更添建了許多精舍,香花伎樂供養不絕。

    (西域記) ◆印度有一位清辯論師,于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随心‘陀羅尼’(即咒)。

    絕食飲水經過了三年。

    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問他有何志願?答曰:願留此身以侍慈氏(彌勒菩薩)成佛。

    菩薩命他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岩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當遂此願。

    論師前往持誦了三年,菩薩乃授方而謂之曰: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宮,你如法請求石壁當開,開即進入其中可以待見。

    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又經曆了三年,起初毫無異念咒,芥子以擊石壁豁然裂開了。

    那個時候百千萬衆觀看忘記返回,師跨戶告衆曰:我久已祈禱,等待見到慈氏,聖靈警戒保佑,我的大願斯乃得遂。

    宜當可進入同見佛興。

    聽到的人莫不驚恐害怕,都以為是蛇窖,恐怕喪失生命,再三的告訴他們,唯有六個人随他進入,待他們進入後石壁即開起。

    (唐西域記) ◆劉宋時代有一尼姑僧端,廣陵地方的人,其家世代奉佛,姊妹都笃信佛。

    發誓願意出家,但其母和兄已将她許配富室人家,在婚期前數天,虔誦觀世音經淚如雨下,晝夜不休。

    過了三天之後,于禮拜中見到佛像對她說,你的夫婿命盡,但你須更加精勤勿要心懷憂愁。

    到了第二天,其婿果為牛所觸而亡,因此得以出家。

    (比丘尼傳) ◆唐朝有一個名叫法常的法師,是南陽白水地方的人,每日課業行道,六時刻刻自勵,時常于中夜到佛堂中,看見觀音菩薩從外面進來,身相如琦玉佩服著璎珞,發出希有晃光很久很久才滅。

    (高僧傳二集) ◆唐朝有一個名叫普明的禅師,本名法京是會稽地方的人,随從智者大師,到廬山東林寺舉行觀音忏法會,冬月身不棉絮苦節行道,遇見一僧對他說:你的名字叫法京不太好,可以改名普明,這個名字曉朗照了三世,忏訖啟請智者大師後,于是改名。

    (高僧傳二集) ◆唐朝有個法師法号昙藏,俗家姓楊名叫弘農,華陰地方的人,年十五歲時有占卦星相的人謂其壽短,他的雙親非常哀痛,即早為之成婚,既非其本願于是逃亡山林川澤之間,莫知所之但虔念觀音菩薩聖号。

    适有一人前來告訴他,向西行不遠有一座寺廟,當時聽到有鐘聲尋聲而至,果然見到一座寺廟有僧衆,因此求其為之剃度,便遂其心願。

    即遣其出門行走不到百步,回首探望則不見其廟了,行走了很久天乃明亮。

    (高僧傳二集) ◆中印度羯若鞠阇國的王子名叫喜增,将要繼嗣王位,于克伽河岸觀自在菩薩像前,斷食祈禱,感應菩薩形像,面論其興隆佛法,應以慈悲為懷,不久果然當了五印度境内王,王子自受教即位後,号曰‘戒日’廣弘佛法勤修善政。

    是時唐玄奘大師曾經受到戒日王之邀請,親自到過該國。

    (西域記) ◆唐朝有位法師法号忍,俗家姓史是沛國陳留地方的人,誦讀大悲經究尋四十二臂,至無畏手因有疑惑而結壇,虔誠十餘日祈禱懇求,從空中發現其正印,雙手曆曆可以看見,于是令畫工繪寫,有人紛紛議論甚至加以譏謗,忍再三精勤虔誠禱告,畫工在洗筆的銅碗中,忽然看到寶性花一朵枝葉都很鮮豔明朗,凡看見的人無不驚奇贊歎。

    (高僧傳三集) ◆唐朝有位姓陳名叫玄範的妻子張氏,精心奉佛常常想自己制造觀世音像,終身供養,但是力不能從願,專心日久忽然見到觀世音金像,光彩輝煌,長五尺餘,發現于高座之上,大衆都贊歎其精誠感應所緻。

    (辨正論) ◆唐朝文宗皇帝嗜好食蛤蜊,東南沿海一帶年年進供,人民不勝其苦。

    有一天,禦庖(皇帝的廚子)獲得一隻很大的蛤蜊,用力都劈不開,後來打開了發現裡面有觀音梵相,文宗帝因之驚訝恐懼,命人用金飾檀香盒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