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普示現

關燈
,當時聖像大放光明照耀雲霄,分為三道:一道遠屬東方,若朝向普陀山的方向;一道屬上天竺寺的方向;一道則經屬今之西大寺,一時大衆親眼目睹,莫不更加深欽仰。

    (天竺志) ◆清朝康熙五十年五月初一,有知府(官名)姓馬公叫柱石的到普陀山,啟建祝厘道場,看到大士放金光大圓光達于清涼山崗,經過很久才消失不見。

    這兩寺的住持曾經有偈記載這件事實。

    (普陀山志) ◆清朝有位姓張名叫明達,是順德地方的人。

    其母鄧氏不能生育,因此祈禱觀音大士而産子,生産之日滿室發光,長不到五歲而母亡故,其祖母餘氏撫養猶如己出之晚子,祖母臨終私下遺留白金數百兩給他,時值戊子年歲饑荒,明達将遺金全部施赈,救濟了不少人免于餓死。

    有人對其父進讒言,冤枉他私竊家财,明達并不辯白,後來又有人向他乞求,明達以錢已用完無法幫忙,過了一天向他乞求的人死了,明達愧于無法救他,因此願舍身出家博施濟衆。

    便登上本處的觀音殿哀禮大士,證明加被,即向數百仞的懸崖跳下去,不覺墜在山根石上,穩然坐著毫無損傷,自是持齋發出塵之念。

    他年十七歲的時候,向他的父親陳請出家,其父生氣責備,他退思不止唯有專心持念大士。

    複求助于祖父,其祖父面谕其父而俯首應允,然而還有所留難,過了十多天,半夜夢見白衣人來對他說:‘佛子你可以走了,勿要辜負這個好時光。

    ’明達馬上起身跑出門外,當時街上的門戶通通洞開,天雨蒙蒙前途莫辨,獨有數隻螢火蟲在明達身旁一上一下,明達因此追逐著向前行走,經過約十餘裡後天方拂曉,于時投向鼎湖和尚為他剃度,取法名開诇。

    居住不久忽患重病,臉上神色都已大變,隻要有人見到他都以為他沒救了。

    诇唯一心正念,很久很久忽然蘇醒漸漸的好了,知道這全是大士的冥中加被,因此虔誠的請人繪千手聖像事奉,繪像的時候結壇持咒,他每日沐浴更衣,畫像的人以紙兜掩氣,彩色也不用牛膠墨汁,至于紙筆各各都先加以持咒念法。

    當聖像完成的那天晚上,大放光明,壇外的樹林牆壁都金色晃耀,凡見到的人莫不驚奇贊歎。

    (觀音慈林集) ◆清朝有個和尚法名弘贊,當他年十八歲的時候父母俱亡,他聽說持齋能受到冥福,于是斷葷食,後來閱讀‘六祖壇經’有所感悟,知道人能成佛于是出家,冀望能夠立身行道以益先靈。

    每天早晚都必定禮佛懇禱,逢盂蘭會時期亦必追薦。

    丁酉年春天,以西洋白氈請人繪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聖像,高約七尺,除去皮膠僅用香汁和彩色,仍令繪畫的人每日沐浴更衣,聖像繪成後罄用衣缽資糧,延集僧衆多人,先為講說大悲忏法宗趣,次乃以三七日修持禮佛,于是感到大士身放金色之光,手所執青紅二蓮花頻放異彩,所有的人都目睹,異口同聲歎為稀有。

    後來凡于像前修持禮佛的人,蓮花上的白光常常湧現,看見的人莫不欣喜發大信心。

    弘贊再從尋求研究三藏,編纂傳記,根據他個人所見所聞撰寫成‘觀音慈林集’三卷。

    (觀音慈林集記) ◆觀世音菩薩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複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複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複普于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普陀山者,乃菩薩亦迹之處,欲令衆生投誠有地,示迹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衆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于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衆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力,普随一切衆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印光法師複麗隐叟書) 印光法師此段文字解釋觀世音菩薩聖迹甚詳,文筆清晰,意義深長由淺入深,極為明了,亦頗為一般人所能了解,故不加譯,以全其真,茲照原文鈔錄,作為本篇終結,謹附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