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關燈
小
中
大
極樂世界去,不僅釋迦牟尼佛,而且是十方諸佛都在共同地勸大家去。
由此我們對于淨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應當有一個正确的對待,我們不能和這些經論上所講的不一緻!佛教經典很多,信這本經或那本經都可以,但是不能去違反,十方諸佛都在贊歎淨土法門,我們如果不信淨土,而是信禅宗或密宗或其他宗,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紅教’,要是信了‘紅教’,那就肯定要信淨土宗,因為根據教義,你不能輕視其他法門,這是與經義不合的,是違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号,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十方的衆生聽到‘阿彌陀佛’這句佛号,能夠以至誠心相信,并且歡樂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純地、相繼地在回向,願到極樂世界去,乃至你隻有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遠不成佛了。
言外之義,你這樣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诽謗正法’者。
‘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犯有這五逆,罪惡可就大了!不僅五逆,還加上诽謗佛法,這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釋。
如果再說得更細緻一點:‘至心’,就是最真誠、最真實地至了極點,‘心’,就是我們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種、識’。
‘信’,就是真正地相信。
‘樂’,就是歡喜。
‘至心信樂’,就是拿一個真實的、真誠的、圓滿的、願意的、歡喜的、慶幸的心,來信這個極樂世界的存在,而且願意去。
‘善根’,就是身、口、意三業所做的善。
這個善是堅固不拔的。
你做到了這個善,它就會産生力量,産生結果、果實。
這個結果分二點:一是你做這一切善事,這個善能生出一個根,有了根就會使你不動搖,所以稱‘善根’;二是你做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會結出衆善果來。
‘心心’,就是純一的心。
兩個心擱在一塊就非常純一了,而别無他心!也就是淨念相續,心心相續,一心接一心地隻有一念。
‘回向’,‘回’就是回轉,‘向’就是趨向。
正如昙鸾大師著《往生論注》所說:‘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衆生那去,回向極樂世界去,讓衆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彌陀佛聖号。
《箋注》曰:‘十遍稱名也’。
望西大師說:‘經十念頃,專稱佛号,為十念也。
此言念者,謂稱阿彌陀佛。
’由此可見兩者所說意思相同。
也許有人會疑問:經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彌陀佛聖号?這種解釋有根據嗎?我們可以用經典來證明,這個‘十念’就是指念‘阿彌陀佛’。
宋朝譯本《無量壽經》中說得很清楚:‘所有衆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這其中當然是指念佛洪名。
又《般舟三昧經》雲:‘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
’又《觀經》言,如果下品地獄相現,叫他觀想觀不成了,這個時候就讓他‘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由以上諸經義可見,所謂‘十念’,實際就是指稱念‘阿彌陀佛’。
特别是《觀經》對此說得更清楚不過了!把‘十念’解釋為完全是念佛号,這是有經典依據的。
《觀經》中有‘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無量壽經》中也說‘至心信樂’,都有‘至心’二字,我們怎麼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對此,鸠摩羅什大師有個最極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曠野中遇上了強盜惡賤,揮戈拔劍來殺他,這個人趕緊跑,前面見到一條渡河。
若不渡河,自己的腦袋就會保不住了。
這時跑的人心裡會怎樣想呢?就想著我怎麼過這條河——我是到了河邊穿著衣服過呢,還是脫了衣服過,我穿著衣服過,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脫衣過河,強盜追上來該怎麼辦……這時,這個跑的人心裡沒有功夫再想别的了,而隻會想著自己如何過河的事。
絕對想不起來:人家讓我買彩電,我買不買等等其他的事。
舉這個例子,很簡單也很生動親切。
我們念起佛号來也是如此,念佛時沒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強盜所追而隻想著如何渡河一樣,我就隻想著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别的,這樣能念十句,就是十念。
實際我們真要做到這樣才成,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到了這時,萬緣都放下了,就等于過河了。
什麼功名富貴、什麼這個那個、什麼是非人我……這一切都沒有,才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包括一切緣,就好像這個過河的人,沒有别的法了就是要過河一樣,要一念單提。
所謂‘一念’不是指‘我們要過河’,及‘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而是指‘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号。
怎樣才能做到萬緣放下呢?正如《金剛經》所雲:‘如夢幻泡影。
’把一切放下,不能隻是等到臨終的時候,我才一切放下,要養成于平時,才能用之于臨時。
平時就應當多多看破、多多放下。
也多多想想這個譬喻。
所謂‘至心念佛’,什麼是至心?萬緣放下就是至心。
下面講關于不能往生的兩種情況: 所謂‘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既犯‘五逆’又诽謗正法的人,才不能往生。
隻是犯‘五逆’而不诽謗正法,這樣的人可以往生。
對此,《觀經》有所證明。
單是诽謗正法,而不犯‘五逆’者,不能往生,這話在《往生論注》中有所提到。
但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另有一種見解,他認為:‘五逆’加上謗法的人,如果他于臨終之時,真的能忏悔,真的能好好念佛,佛還是攝受的。
《往生論注》與《觀經疏》之說,并不矛盾。
《論注》之說,說明謗法罪業深重,因而令人慎莫謗法;至于《觀經疏》則正顯彌陀悲願無盡。
果真能臨終念佛、忏悔發心,這太難得了,所以佛慈憫,仍然攝受。
善導大師,日本人最為尊崇至極。
認為阿彌陀佛是淨土第一祖師,第二祖師就是善導大師了。
善導大師專弘《無量壽經》,而且特别贊成這第十八願。
他說:‘一一願言,引第十八願。
’意思是說:一切的願,都出自這第十八願。
日本人所著《甄解》一書也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
……由此願故,使衆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
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
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因為這個願,衆生才能生到沒有三惡道的國土去,才能不再堕三惡道 ,雖然你還帶著業呢,但你照樣可以三十二相好、照樣可以有種種神通、照樣可以成佛、照樣可以入無量光無量壽的智慧海中。
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有這第十八願。
所以,丁福寶所著《箋注》中也說:‘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
’念佛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功效?這麼大的力量?用密宗的話講,名号是萬德所成就,因為萬德所成就,才成了這句名号。
名号之中含萬德。
同時,根據密宗大圓滿的道理,‘聲’、‘字’都屬于‘實相’。
所以,念的既是佛号,也是萬德。
也就是既具萬德的同時,又在念實相。
這一講重點講的是‘五大願’,就講到此。
(第六講完)
由此我們對于淨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應當有一個正确的對待,我們不能和這些經論上所講的不一緻!佛教經典很多,信這本經或那本經都可以,但是不能去違反,十方諸佛都在贊歎淨土法門,我們如果不信淨土,而是信禅宗或密宗或其他宗,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紅教’,要是信了‘紅教’,那就肯定要信淨土宗,因為根據教義,你不能輕視其他法門,這是與經義不合的,是違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号,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十方的衆生聽到‘阿彌陀佛’這句佛号,能夠以至誠心相信,并且歡樂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純地、相繼地在回向,願到極樂世界去,乃至你隻有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遠不成佛了。
言外之義,你這樣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诽謗正法’者。
‘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犯有這五逆,罪惡可就大了!不僅五逆,還加上诽謗佛法,這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釋。
如果再說得更細緻一點:‘至心’,就是最真誠、最真實地至了極點,‘心’,就是我們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種、識’。
‘信’,就是真正地相信。
‘樂’,就是歡喜。
‘至心信樂’,就是拿一個真實的、真誠的、圓滿的、願意的、歡喜的、慶幸的心,來信這個極樂世界的存在,而且願意去。
‘善根’,就是身、口、意三業所做的善。
這個善是堅固不拔的。
你做到了這個善,它就會産生力量,産生結果、果實。
這個結果分二點:一是你做這一切善事,這個善能生出一個根,有了根就會使你不動搖,所以稱‘善根’;二是你做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會結出衆善果來。
‘心心’,就是純一的心。
兩個心擱在一塊就非常純一了,而别無他心!也就是淨念相續,心心相續,一心接一心地隻有一念。
‘回向’,‘回’就是回轉,‘向’就是趨向。
正如昙鸾大師著《往生論注》所說:‘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衆生那去,回向極樂世界去,讓衆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彌陀佛聖号。
《箋注》曰:‘十遍稱名也’。
望西大師說:‘經十念頃,專稱佛号,為十念也。
此言念者,謂稱阿彌陀佛。
’由此可見兩者所說意思相同。
也許有人會疑問:經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彌陀佛聖号?這種解釋有根據嗎?我們可以用經典來證明,這個‘十念’就是指念‘阿彌陀佛’。
宋朝譯本《無量壽經》中說得很清楚:‘所有衆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這其中當然是指念佛洪名。
又《般舟三昧經》雲:‘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
’又《觀經》言,如果下品地獄相現,叫他觀想觀不成了,這個時候就讓他‘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由以上諸經義可見,所謂‘十念’,實際就是指稱念‘阿彌陀佛’。
特别是《觀經》對此說得更清楚不過了!把‘十念’解釋為完全是念佛号,這是有經典依據的。
《觀經》中有‘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無量壽經》中也說‘至心信樂’,都有‘至心’二字,我們怎麼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對此,鸠摩羅什大師有個最極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曠野中遇上了強盜惡賤,揮戈拔劍來殺他,這個人趕緊跑,前面見到一條渡河。
若不渡河,自己的腦袋就會保不住了。
這時跑的人心裡會怎樣想呢?就想著我怎麼過這條河——我是到了河邊穿著衣服過呢,還是脫了衣服過,我穿著衣服過,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脫衣過河,強盜追上來該怎麼辦……這時,這個跑的人心裡沒有功夫再想别的了,而隻會想著自己如何過河的事。
絕對想不起來:人家讓我買彩電,我買不買等等其他的事。
舉這個例子,很簡單也很生動親切。
我們念起佛号來也是如此,念佛時沒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強盜所追而隻想著如何渡河一樣,我就隻想著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别的,這樣能念十句,就是十念。
實際我們真要做到這樣才成,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到了這時,萬緣都放下了,就等于過河了。
什麼功名富貴、什麼這個那個、什麼是非人我……這一切都沒有,才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包括一切緣,就好像這個過河的人,沒有别的法了就是要過河一樣,要一念單提。
所謂‘一念’不是指‘我們要過河’,及‘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而是指‘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号。
怎樣才能做到萬緣放下呢?正如《金剛經》所雲:‘如夢幻泡影。
’把一切放下,不能隻是等到臨終的時候,我才一切放下,要養成于平時,才能用之于臨時。
平時就應當多多看破、多多放下。
也多多想想這個譬喻。
所謂‘至心念佛’,什麼是至心?萬緣放下就是至心。
下面講關于不能往生的兩種情況: 所謂‘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既犯‘五逆’又诽謗正法的人,才不能往生。
隻是犯‘五逆’而不诽謗正法,這樣的人可以往生。
對此,《觀經》有所證明。
單是诽謗正法,而不犯‘五逆’者,不能往生,這話在《往生論注》中有所提到。
但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另有一種見解,他認為:‘五逆’加上謗法的人,如果他于臨終之時,真的能忏悔,真的能好好念佛,佛還是攝受的。
《往生論注》與《觀經疏》之說,并不矛盾。
《論注》之說,說明謗法罪業深重,因而令人慎莫謗法;至于《觀經疏》則正顯彌陀悲願無盡。
果真能臨終念佛、忏悔發心,這太難得了,所以佛慈憫,仍然攝受。
善導大師,日本人最為尊崇至極。
認為阿彌陀佛是淨土第一祖師,第二祖師就是善導大師了。
善導大師專弘《無量壽經》,而且特别贊成這第十八願。
他說:‘一一願言,引第十八願。
’意思是說:一切的願,都出自這第十八願。
日本人所著《甄解》一書也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
……由此願故,使衆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
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
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因為這個願,衆生才能生到沒有三惡道的國土去,才能不再堕三惡道 ,雖然你還帶著業呢,但你照樣可以三十二相好、照樣可以有種種神通、照樣可以成佛、照樣可以入無量光無量壽的智慧海中。
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有這第十八願。
所以,丁福寶所著《箋注》中也說:‘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
’念佛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功效?這麼大的力量?用密宗的話講,名号是萬德所成就,因為萬德所成就,才成了這句名号。
名号之中含萬德。
同時,根據密宗大圓滿的道理,‘聲’、‘字’都屬于‘實相’。
所以,念的既是佛号,也是萬德。
也就是既具萬德的同時,又在念實相。
這一講重點講的是‘五大願’,就講到此。
(第六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