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關燈
小
中
大
譯本都作以參考,加以配合,而特别提出第十八願是作為一切聖教的中心!也就是說,衆生聽了佛的名号‘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阿彌陀佛說的,你臨終有十念若不生的話,佛就不成佛了。
其實,佛已經成佛了,拿此做保證,說明衆生隻要在臨終能念十句‘阿彌陀佛’,甚至隻有一念,隻此句也能往生。
這是《寶王三昧論》裡講到的。
所以佛惠予衆生真實利益。
在現實中,修這個法、那個法的人很多,我的朋友中修各種法的就很多。
有觀想的、有持名的,都很殊勝。
《觀無量壽經》就是用觀想法,修過此觀想的人都有這種經驗,就是修過之後,全觀不成,不但如此,當重病的時候觀想觀不成功。
所以這就顯出持名念佛的殊勝了,持名念佛就是為了使你到了臨終之時而有受用。
平常念佛雖然很好,一旦病到臨終之時,最後都要咽氣了,你如果一念不起來,那不就前功盡棄了嗎!所以我們得說老實話,而不是隻說好看就可以了,要真能做到‘十念必生’、‘一念必生’才成,這就需要平時多下功夫呀! 《無量壽經》講到‘禮佛現光’(三十八品),就是極樂世界現前了。
這是一件大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觀經》是在皇宮裡講的,當時隻有韋提希夫人和她的一些侍女聽,而沒有四衆弟子,所以聽到《觀經》的人很少。
而說《無量壽經》的時候,就咱們這地球上的人而言,有大比丘萬二千人,也就是有一萬二千大比丘在法會上,沒有退席的。
不比說《法華經》時,還有五千人退席而聽不下去了。
此外,還有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總共二萬人的大囧琺會。
這二萬人大囧琺會上,人人都見到了極樂世界。
這是曆史上記載的。
所以你能說誰也沒見過極樂世界嗎!有這麼多人看到了!說《觀經》的時候,韋提希夫人及侍女們也都見到了極樂世界。
所以淨土三經中,有兩部經記錄聽經人都親見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
佛當時說:你們誰想見阿彌陀佛的話,你們應向西頂禮,念佛号。
于是阿難就起身說了:‘我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正當他頂禮之時,忽然顯相了,看到阿彌陀佛容顔廣大,‘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似大海’;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就像海上湧出的一個黃金山一樣金色光明。
看到了極樂世界、看到了阿彌陀佛,同時又聞十方世界諸佛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
其實,即使是現在這個時候,十方諸佛也還在那稱揚贊歎呢!隻不過我們耳朵不行就是了。
接下來阿難又發願,于是阿彌陀佛即于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使一切世界也明現。
在這個法會上,不但見到了極樂世界,還聽到了極樂世界以外的其他十方諸佛對阿彌陀佛的稱贊。
後來佛又放光,十方世界都見到了,咱們這個世界也完全是光明的,唯見佛光,阿彌陀佛的光明耀顯赫。
再看底下,大家要注意,此法會中的四衆包括‘聲聞、菩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有的都在内了!剛才我說的那二萬人外,還有他方的阿修羅、天人乃至各方的菩薩,那就無量無邊了。
最值此注意的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包括在内。
此會中有一萬二千個比丘、七千個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共二萬人都看到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
看到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所以,這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證明!不要以為這隻不過是個寓言、童話故事,是在安慰我們。
孔子、老子,我們誰都沒有見過吧,但是我們承認他們真實存在過,因為曆史上記載下來的。
而這個法會上,有那麼多大衆都親見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并且有經典記載下來成為曆史事實,所以我們要真實地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呀! 《阿彌陀經》: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中有佛,号阿彌陀……兩個‘有’字,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中有佛号阿彌陀佛,這兩個‘有’字,剛才我們說的那一切都是為了證明這兩個‘有’。
第二點,說明這部經的重要性。
大家看‘流通分’,所謂‘流通’就是勸大家都來流通。
雖然在此我們不詳細講了,但是大家都要給以重視!隻有你重視了,你才能去看這部經,才會去研究它。
所以我們先要重視起來。
‘流通分’從第四十三品開始:‘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 ‘慈氏’是佛對彌勒菩薩的稱謂。
這一部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半部就是彌勒菩薩當機。
這是很殊勝的!彌勒菩薩當機,這說明了什麼道理?當來彌勒下生以後,還是要弘揚這部經。
所以佛把這部經囑咐給彌勒。
大家要等‘龍華會’上才得見到,到那時靠救度衆生的不是講‘唯識’,而依然還是這部經。
當你聞聽得此一句‘阿彌陀佛’聖号,能真實地心生一念歡喜之心,你起心動念,能引起這麼一念,但這一念是很真實的一念、很清淨的一念。
‘歸依瞻禮’,歸依阿彌陀佛,願意禮拜、願意‘如說修行’,哪怕隻是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你要知道這個人得了極大的利益!這個一心念佛的人,他就不是小乘道根氣的人。
因而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大乘根氣的人。
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純粹是大乘菩薩。
既然是大乘菩薩,那麼,經中又提到有許多‘聲聞’,這又是什麼意思呢?‘聲聞’雖是大乘菩薩,但他所證、所斷惑的水平,才是剛剛斷了見惑思惑,相當于阿羅漢。
還有‘塵沙惑’未斷、‘無明惑’未斷,還需慢慢地斷。
所以,這就是所謂的‘帶業往生’、‘帶惑往生’。
你如果發的是小乘心,那就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發心不是小乘心,往生的也不是小乘根氣的人。
而是什麼人呢?佛說了,是‘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裡頭,這樣的人是弟子中的頭号人物,是第一弟子、笫一流的弟子。
現在是有許多
’這是阿彌陀佛說的,你臨終有十念若不生的話,佛就不成佛了。
其實,佛已經成佛了,拿此做保證,說明衆生隻要在臨終能念十句‘阿彌陀佛’,甚至隻有一念,隻此句也能往生。
這是《寶王三昧論》裡講到的。
所以佛惠予衆生真實利益。
在現實中,修這個法、那個法的人很多,我的朋友中修各種法的就很多。
有觀想的、有持名的,都很殊勝。
《觀無量壽經》就是用觀想法,修過此觀想的人都有這種經驗,就是修過之後,全觀不成,不但如此,當重病的時候觀想觀不成功。
所以這就顯出持名念佛的殊勝了,持名念佛就是為了使你到了臨終之時而有受用。
平常念佛雖然很好,一旦病到臨終之時,最後都要咽氣了,你如果一念不起來,那不就前功盡棄了嗎!所以我們得說老實話,而不是隻說好看就可以了,要真能做到‘十念必生’、‘一念必生’才成,這就需要平時多下功夫呀! 《無量壽經》講到‘禮佛現光’(三十八品),就是極樂世界現前了。
這是一件大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觀經》是在皇宮裡講的,當時隻有韋提希夫人和她的一些侍女聽,而沒有四衆弟子,所以聽到《觀經》的人很少。
而說《無量壽經》的時候,就咱們這地球上的人而言,有大比丘萬二千人,也就是有一萬二千大比丘在法會上,沒有退席的。
不比說《法華經》時,還有五千人退席而聽不下去了。
此外,還有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總共二萬人的大囧琺會。
這二萬人大囧琺會上,人人都見到了極樂世界。
這是曆史上記載的。
所以你能說誰也沒見過極樂世界嗎!有這麼多人看到了!說《觀經》的時候,韋提希夫人及侍女們也都見到了極樂世界。
所以淨土三經中,有兩部經記錄聽經人都親見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
佛當時說:你們誰想見阿彌陀佛的話,你們應向西頂禮,念佛号。
于是阿難就起身說了:‘我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正當他頂禮之時,忽然顯相了,看到阿彌陀佛容顔廣大,‘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似大海’;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就像海上湧出的一個黃金山一樣金色光明。
看到了極樂世界、看到了阿彌陀佛,同時又聞十方世界諸佛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
其實,即使是現在這個時候,十方諸佛也還在那稱揚贊歎呢!隻不過我們耳朵不行就是了。
接下來阿難又發願,于是阿彌陀佛即于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使一切世界也明現。
在這個法會上,不但見到了極樂世界,還聽到了極樂世界以外的其他十方諸佛對阿彌陀佛的稱贊。
後來佛又放光,十方世界都見到了,咱們這個世界也完全是光明的,唯見佛光,阿彌陀佛的光明耀顯赫。
再看底下,大家要注意,此法會中的四衆包括‘聲聞、菩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有的都在内了!剛才我說的那二萬人外,還有他方的阿修羅、天人乃至各方的菩薩,那就無量無邊了。
最值此注意的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包括在内。
此會中有一萬二千個比丘、七千個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共二萬人都看到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
看到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所以,這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證明!不要以為這隻不過是個寓言、童話故事,是在安慰我們。
孔子、老子,我們誰都沒有見過吧,但是我們承認他們真實存在過,因為曆史上記載下來的。
而這個法會上,有那麼多大衆都親見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并且有經典記載下來成為曆史事實,所以我們要真實地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呀! 《阿彌陀經》: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中有佛,号阿彌陀……兩個‘有’字,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中有佛号阿彌陀佛,這兩個‘有’字,剛才我們說的那一切都是為了證明這兩個‘有’。
第二點,說明這部經的重要性。
大家看‘流通分’,所謂‘流通’就是勸大家都來流通。
雖然在此我們不詳細講了,但是大家都要給以重視!隻有你重視了,你才能去看這部經,才會去研究它。
所以我們先要重視起來。
‘流通分’從第四十三品開始:‘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 ‘慈氏’是佛對彌勒菩薩的稱謂。
這一部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半部就是彌勒菩薩當機。
這是很殊勝的!彌勒菩薩當機,這說明了什麼道理?當來彌勒下生以後,還是要弘揚這部經。
所以佛把這部經囑咐給彌勒。
大家要等‘龍華會’上才得見到,到那時靠救度衆生的不是講‘唯識’,而依然還是這部經。
當你聞聽得此一句‘阿彌陀佛’聖号,能真實地心生一念歡喜之心,你起心動念,能引起這麼一念,但這一念是很真實的一念、很清淨的一念。
‘歸依瞻禮’,歸依阿彌陀佛,願意禮拜、願意‘如說修行’,哪怕隻是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你要知道這個人得了極大的利益!這個一心念佛的人,他就不是小乘道根氣的人。
因而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大乘根氣的人。
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純粹是大乘菩薩。
既然是大乘菩薩,那麼,經中又提到有許多‘聲聞’,這又是什麼意思呢?‘聲聞’雖是大乘菩薩,但他所證、所斷惑的水平,才是剛剛斷了見惑思惑,相當于阿羅漢。
還有‘塵沙惑’未斷、‘無明惑’未斷,還需慢慢地斷。
所以,這就是所謂的‘帶業往生’、‘帶惑往生’。
你如果發的是小乘心,那就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發心不是小乘心,往生的也不是小乘根氣的人。
而是什麼人呢?佛說了,是‘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裡頭,這樣的人是弟子中的頭号人物,是第一弟子、笫一流的弟子。
現在是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