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關燈
繁雜。

    此經是曹操(三國)時代翻譯的,因而文字很古老,大家念起來不像《阿彌陀經》那樣方便。

    其實,《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古人把它們稱為大經、小經(或稱大本、小本)。

    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小經就是《阿彌陀經》。

    就如同《金剛經》與《心經》的關系,大本《無量壽經》像《金剛經》;小本《阿彌陀經》像《心經》。

    《心經》就是二百六十個字,《阿彌陀經》字數也不多。

    倒不是字數多就好,少就不好,不一定!之所以稱《無量壽經》為淨土第一經,是因為此經中真正地把阿彌陀佛成佛的‘因’——因地的修行、因地的發願,這一切都給我們介紹清楚了。

    于是我們才知道淨土是怎麼來的;佛是怎麼成的佛;四十八願都是什麼;發這些大願是怎麼成就的……而在《阿彌陀經》裡都沒有介紹。

    極樂世界有種種莊嚴,跟《華嚴經》所述的莊嚴一樣,事事無礙莊嚴的境界,少裡有多、小中有大、一中有多、一秒中有萬萬年……這一切都無礙。

    《華嚴經》裡所述的事事無礙境界,在《無量壽經》裡都有。

    ‘十玄門’在《無量壽經》中一門也不少。

    大家如果看到我寫的《大乘無量壽經解》,可以發現這種種的具足。

     而有關‘往生’,《阿彌陀經》隻講了一種: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念佛。

    《無量壽經》裡卻講的就多了,如三輩往生、往生正因等。

    并且特别說出我們這個世界種種的惡因惡果,五惡、五痛、五燒……衆生都行五惡,現生受苦痛,來生受五燒,這些都告誡大家:不是我們念念佛,将來死了就可生到極樂世界去(沒那麼簡單),而同時也告訴我們,現在作為人,首先要把人先做好,所以此經是非常完備的一部經典。

     通過對極樂世界的描述,讓我們産生羨慕心,同時對比娑婆世界種種的惡、痛、燒,讓我們産生脫離心。

    更重要的在于,阿彌陀佛的世界顯現在大會上,讓人人都得以見到,不然光說極樂世界,誰看到了?就是有人去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誰見到了?在淨土三經中,除《阿彌陀經》外,其餘兩部經大家都看見了,所以今天我要說一說《阿彌陀經》裡沒有涉及的部分。

    《阿彌陀經》與《心經》一樣,都相對比較簡單,作為常課可以讀《阿彌陀經》,你要研究淨土宗就不可不讀其他兩部經,因為它内容太少了。

    而且,将來一切經都滅了之時,最後隻有這部《大乘無量壽經》獨有。

    所以我們就知道《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的重要性了。

     《無量壽經》現在一共有九種會譯本,這九種本子中,哪一種最好呢?就是最後由夏蓮居老師所完成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現在海外的佛教徒已經評定,公認這九種會本之中,這一本是善本,并且收入到了新編的《大藏經》中。

    我所作的注解,就是依這個本子注的。

    所以,一切法門中,淨土宗最為易行;而淨土法門經典之中,又以《無量壽經》最為殊勝第一。

    由于這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善本,所以下面我們把重點從《金剛經》轉到這一部經上來。

     今天我們隻談這部會本的殊勝與重要性,以使大家都來重視此經。

     第一點,說這一部經本的殊勝,就在于這一本《無量壽經》在第三品‘大教緣起’中,說明了淨土這個教是以什麼因緣而引起的。

    在法會上,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威光赫奕’,就像金子一樣透過佛無礙之身,從裡到外通體現大光明,數千百變,變化不拘。

    阿難尊者作為佛的侍者就想了:‘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顔巍巍,寶刹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我跟佛這麼多年,從來沒見過這個情況,這麼殊勝、這麼清淨、這麼光明。

    我今天能夠這麼瞻仰,真是讓人生出稀有之心。

    于是:‘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阿難對佛說:您一定是入了大寂定,入了奇特之法,一定是住了諸佛所住的導師之行。

    今天不同往常,是最勝之道。

    過去、未來都是佛與佛彼此相念,世尊您現在是念現在佛呢,還是念他方佛呢?若不然的話,為什麼能有這樣的光明、這麼的殊勝!請佛告訴我。

     阿難是了不起的聰明,他已經知道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殊勝、這麼光明、這麼功德莊嚴,一定是有念佛。

    這是阿難的智慧之處。

    那麼,到底念的是什麼佛?他方佛?過去佛?現在念的又是哪一尊?不是念佛的話,怎麼會有這麼殊勝的境界呢!因為這個問問題的人是很有水平的,所以佛聽了之後就贊歎阿難:‘善哉善哉,當為哀愍利樂諸衆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

    ’你看阿難這個問題一提出來,這個功德比供養多少羅漢、累劫布施無量人民,要強百千萬倍!因為這個問題問的好,佛回答了,大家都知道方法了,而得到度脫。

    于是佛就說出如來之所以出興于世到底是為了什麼。

    就是要惠予衆生真實之利!佛為什麼要降王宮、出家、示現成佛?就是要給衆生以真實的利益!所以這部經、這個法門就是如來的本願——要給衆生真實的利益。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有段故事在經文中沒有,我下面引證一下: 父親求法,他就教父親念佛,父親說:你釋迦牟尼佛有好多實相、真如等等殊勝之法,為什麼不教我修習而教我念佛呢?釋迦佛就說:您歲數大了,那些法您修不起來,而這個法就能解決問題。

    你看,釋迦牟尼佛對于父親也是教他念佛,教導我們也是念佛。

    所以佛的大公無私、大慈大悲,我們是要知道的!佛并不是還有什麼保密法告訴父親,而是對待父親一樣也對待我們,沒有把我們當作不堪造就的人。

    所以我們要感恩呀!感恩佛慈悲給我們說這個法。

    這是淨土教的緣起。

     佛在《無量壽經》中提了‘四十八願’,其中第十八願,日本的佛教就是以此作為根據,也就是完全依于善導大師的教化。

    善導大師是專弘《無量壽經》的。

    他把幾種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