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關燈
小
中
大
今天,向大家彙報這個‘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這八個字代表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因為‘般若為導’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在‘六度萬行’中,前五度如盲,從布施、忍辱、持戒、精進到禅定,這是前五度。
為前五度就如瞎子一樣,唯有第六度—‘般若度’,才是有目,才算是打開了眼睛,看清了方向。
因此,我們才以‘般若’為導,不能以盲為導。
無目就不能導航,所以我們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佛經中,最高是《華嚴經》,《華嚴》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同贊’。
十方諸佛共同贊歎這個法門。
‘千經萬論共指’,就指示你到極樂世界去!既然是十方諸佛都贊歎,那我們究竟歸到哪呢?當然也是‘極樂為歸’!總的精神就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這兩部經,般若類的《金剛經》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再有《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
所以,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經典文字是文字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所流出來的,是極殊勝的文字。
但它本身僅僅隻是個文字的般若,而我們的文字又非常的有限,所以用語言文字表達起‘般若’來,便有它的局限性。
僅僅是文字般若,而不能一寫出來就是實相般若。
既然有文字般若,那我們就該依于這個文字般若去‘用’呀!所以,這個‘信受奉行’在任何一部經的最後面都提到這句話。
所謂‘奉行’,就是要按著「般若’這個道理去奉行,這也便是‘觀照般若’。
‘觀’就是看,‘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中的照。
這個‘照’字蘊涵很深哪!我們也念過《心經》,也懂得‘五蘊皆空’,但是我們卻度不了一切苦厄。
問題在哪?就是因為我們不會‘照’!我們是‘想見五蘊皆空’,用我們的思想一想,啊!五蘊都空了,所以才接受了佛所講的道理,但是卻不是‘照見’而是‘想見’,因此力量很小、作用不大。
‘苦厄’便不可能空!兩者分别就在這。
‘觀照’,一上來我們就用‘照’,是不可能的,先練習著用‘觀’。
所謂‘觀照般若’的‘觀’,就是從這個文字入手,我們去觀、去照。
說的俗一點,就是指我們如何去看待問題、怎樣去對待問題。
我們在生活中有種種的現實問題,怎麼去對待呢?所謂‘修佛’,不是上座或在大殿上繞繞佛,這個時候是修持,但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呢,我們應該不斷地修持呀!在日常生活中,随時随地,我們都應該按‘如來’所教導的那樣來看問題、對待問題。
這是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在某一天觸著碰著,就證實般若了,契入實相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談一談這個‘觀照’。
前面講過:對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但凡夫沒份做得到,就連‘三賢位’的菩薩也不能做到。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該從哪做起呢?我以為,我們下手的最好之處便是《金剛經》的四句偈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從‘文字般若’進入‘實相般若’的下手之處!我們隻有從這下手才對。
就看這一切有為的世間法,不但世間法,你修橋、補路、上供、齋僧乃至練氣功、入禅定……這一切一切都是‘有為法’。
例如禅定,道理很深哪!有些人得了一點定或有了點特異功能,便以為很了不起了,其實還在‘有為法’中。
關于‘特異功能’是存在的!錢學森(大科學家)發表了文章《奇異功能是事實》,肯定了它的存在,不能予以否定!但這一切還畢竟是‘有為法’!哪怕你入禅定,入到自己空了、床鋪也空了、房子也空了……一無所有的境界,那也隻是‘欲界’的定,連‘色界天’都不是,‘無色界天’就更達不到了!有些人得了一點定,便以為《金剛經》的道理我都證得了,我證到了般若,都能空了……其實還遠著呢!這些還都屬‘有為法’。
不要說功名富貴、妻子兒女如夢幻泡影,就連這些修持、這種種的鍛煉也都是‘有為法’!要知道‘有為法’皆如夢!我們都是在做夢中事,在夢中來了個大老虎,何嘗有老虎?夢中撿了十萬美金,其實根本沒有美金,還是我自己,都是夢中事。
‘幻’是幻化,是變幻出來的。
印度有許多的幻術,甚至能變出人來,變什麼有什麼,一看果然是這麼回事,實際上沒有這回事。
‘泡’比喻得最好,就是個肥皂泡。
小孩子吹的肥皂泡。
用吹泡管一吹,吹出幾十個泡來,五顔六色的,很好看。
但是請問誰認真地曾把肥皂泡像藏錢一樣放到保險櫃裡去的?因為它馬上就破滅了嗎!是不是?這是最好的比方!其實,功名、富貴、妻子兒女……種種一切都是肥皂泡!都要壞滅的!因此你有什麼可執著的?啊!你搶了我的肥皂泡,我就跟你拼命,其實,這個肥皂泡不搶也是要破滅的。
泡如人的身影,沒有實際! ‘如露亦如電’,如早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
又如閃電,隻閃了一下子就沒有了。
在《金剛經》中用了六個‘如’來形容‘有為法’。
唐伯虎點秋香的唐伯虎,大家都知道他的一些風流事,但并不知道他是一個佛教徒。
他的法名,如他自稱的‘六如居士’。
‘六如’就是《金剛經》裡的‘六如’——如夢、如幻、如影、如泡、如露、如電。
這個道理很好懂,在坐各位要講起來比我講的還要好,但據我默察這種種的因緣,就這四句是我們下手之處。
講雖好講,但很不容易做到。
我們不要小看這四句,它是《金剛經》裡我們最易下手之處。
但實際上我們很多人沒有做到! 因為我寫了一些書,于是便有人知道了我與居士林、佛學院有聯系,因而有許多信通過居士林、佛學院轉給我,各方面的來信,物件也多了,了解的實際情況也多了,我舉一個例子:一個女居士修行了一輩子,她的愛人抛棄了她,跟她離了婚,她撫養著兩個兒子,現在她就是跟這個小兒子鬧矛盾,煩惱的不得了。
煩惱一來,就嚷嚷著打,打了之後就鬧,鬧得不可開交。
她就很痛恨自己:‘我一個有修持的人,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都是她的原話。
‘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我修來修
這八個字代表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因為‘般若為導’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在‘六度萬行’中,前五度如盲,從布施、忍辱、持戒、精進到禅定,這是前五度。
為前五度就如瞎子一樣,唯有第六度—‘般若度’,才是有目,才算是打開了眼睛,看清了方向。
因此,我們才以‘般若’為導,不能以盲為導。
無目就不能導航,所以我們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佛經中,最高是《華嚴經》,《華嚴》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同贊’。
十方諸佛共同贊歎這個法門。
‘千經萬論共指’,就指示你到極樂世界去!既然是十方諸佛都贊歎,那我們究竟歸到哪呢?當然也是‘極樂為歸’!總的精神就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這兩部經,般若類的《金剛經》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再有《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
所以,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經典文字是文字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所流出來的,是極殊勝的文字。
但它本身僅僅隻是個文字的般若,而我們的文字又非常的有限,所以用語言文字表達起‘般若’來,便有它的局限性。
僅僅是文字般若,而不能一寫出來就是實相般若。
既然有文字般若,那我們就該依于這個文字般若去‘用’呀!所以,這個‘信受奉行’在任何一部經的最後面都提到這句話。
所謂‘奉行’,就是要按著「般若’這個道理去奉行,這也便是‘觀照般若’。
‘觀’就是看,‘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中的照。
這個‘照’字蘊涵很深哪!我們也念過《心經》,也懂得‘五蘊皆空’,但是我們卻度不了一切苦厄。
問題在哪?就是因為我們不會‘照’!我們是‘想見五蘊皆空’,用我們的思想一想,啊!五蘊都空了,所以才接受了佛所講的道理,但是卻不是‘照見’而是‘想見’,因此力量很小、作用不大。
‘苦厄’便不可能空!兩者分别就在這。
‘觀照’,一上來我們就用‘照’,是不可能的,先練習著用‘觀’。
所謂‘觀照般若’的‘觀’,就是從這個文字入手,我們去觀、去照。
說的俗一點,就是指我們如何去看待問題、怎樣去對待問題。
我們在生活中有種種的現實問題,怎麼去對待呢?所謂‘修佛’,不是上座或在大殿上繞繞佛,這個時候是修持,但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呢,我們應該不斷地修持呀!在日常生活中,随時随地,我們都應該按‘如來’所教導的那樣來看問題、對待問題。
這是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在某一天觸著碰著,就證實般若了,契入實相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談一談這個‘觀照’。
前面講過:對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但凡夫沒份做得到,就連‘三賢位’的菩薩也不能做到。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該從哪做起呢?我以為,我們下手的最好之處便是《金剛經》的四句偈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從‘文字般若’進入‘實相般若’的下手之處!我們隻有從這下手才對。
就看這一切有為的世間法,不但世間法,你修橋、補路、上供、齋僧乃至練氣功、入禅定……這一切一切都是‘有為法’。
例如禅定,道理很深哪!有些人得了一點定或有了點特異功能,便以為很了不起了,其實還在‘有為法’中。
關于‘特異功能’是存在的!錢學森(大科學家)發表了文章《奇異功能是事實》,肯定了它的存在,不能予以否定!但這一切還畢竟是‘有為法’!哪怕你入禅定,入到自己空了、床鋪也空了、房子也空了……一無所有的境界,那也隻是‘欲界’的定,連‘色界天’都不是,‘無色界天’就更達不到了!有些人得了一點定,便以為《金剛經》的道理我都證得了,我證到了般若,都能空了……其實還遠著呢!這些還都屬‘有為法’。
不要說功名富貴、妻子兒女如夢幻泡影,就連這些修持、這種種的鍛煉也都是‘有為法’!要知道‘有為法’皆如夢!我們都是在做夢中事,在夢中來了個大老虎,何嘗有老虎?夢中撿了十萬美金,其實根本沒有美金,還是我自己,都是夢中事。
‘幻’是幻化,是變幻出來的。
印度有許多的幻術,甚至能變出人來,變什麼有什麼,一看果然是這麼回事,實際上沒有這回事。
‘泡’比喻得最好,就是個肥皂泡。
小孩子吹的肥皂泡。
用吹泡管一吹,吹出幾十個泡來,五顔六色的,很好看。
但是請問誰認真地曾把肥皂泡像藏錢一樣放到保險櫃裡去的?因為它馬上就破滅了嗎!是不是?這是最好的比方!其實,功名、富貴、妻子兒女……種種一切都是肥皂泡!都要壞滅的!因此你有什麼可執著的?啊!你搶了我的肥皂泡,我就跟你拼命,其實,這個肥皂泡不搶也是要破滅的。
泡如人的身影,沒有實際! ‘如露亦如電’,如早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
又如閃電,隻閃了一下子就沒有了。
在《金剛經》中用了六個‘如’來形容‘有為法’。
唐伯虎點秋香的唐伯虎,大家都知道他的一些風流事,但并不知道他是一個佛教徒。
他的法名,如他自稱的‘六如居士’。
‘六如’就是《金剛經》裡的‘六如’——如夢、如幻、如影、如泡、如露、如電。
這個道理很好懂,在坐各位要講起來比我講的還要好,但據我默察這種種的因緣,就這四句是我們下手之處。
講雖好講,但很不容易做到。
我們不要小看這四句,它是《金剛經》裡我們最易下手之處。
但實際上我們很多人沒有做到! 因為我寫了一些書,于是便有人知道了我與居士林、佛學院有聯系,因而有許多信通過居士林、佛學院轉給我,各方面的來信,物件也多了,了解的實際情況也多了,我舉一個例子:一個女居士修行了一輩子,她的愛人抛棄了她,跟她離了婚,她撫養著兩個兒子,現在她就是跟這個小兒子鬧矛盾,煩惱的不得了。
煩惱一來,就嚷嚷著打,打了之後就鬧,鬧得不可開交。
她就很痛恨自己:‘我一個有修持的人,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都是她的原話。
‘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我修來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