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關燈
底下,我們講持這部經的功德。

    ‘若持此經者,當禮如世尊。

    若得此經者,是名佛法主。

    則為世間護,諸佛之所歎。

    若有持是經,是人名法王。

    是為世間眼,應贊如世尊。

    ’(經文)‘若持此經者,當禮如世尊。

    ’(我們對于這部經的禮敬,就當跟禮敬佛一樣。

    )‘若得此經者,是名佛法主。

    ’(得到這部的人,如能真懂,那麼他于佛法就不是門外人了,不但是門内人,而且這是佛法的主人了!)‘則為世間護,諸佛之所歎。

    ’(一切世間、天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來護持于他。

    十六諸佛也都給予贊歎。

    )‘若有持是經,是人名法王。

    ’(如若有人能夠持這部經,他就是“法王”了。

    這個“法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為法王,于法自在’的這個“法王”)。

    ‘是為世間眼,應贊如世尊。

    ’(他就是這個世間的正眼,我們對他的贊歎應該像贊歎世尊一樣。

    ) 今天我們講這部經,并不是讓大家連《金剛經》、《阿彌陀經》都不念了,而去精進念此經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們要通過這部經中的幾個譬喻,以及如來開示,使得我們把金剛智慧帶到我們天天所念的《金剛經》、《阿彌陀經》乃至一句佛号中去,這就是‘持是經’。

    如此,你就是‘法王’,你就會被一切世間所護念,一切佛所贊歎。

    這也就是我們的目的!這部經,前面也談到了,不空三藏法師也曾翻譯過,叫做《大方廣如來藏經》。

    如若能夠得到,有此因緣應該讀一讀!他為什麼要再翻譯一遍呢?不空阿阇黎翻這部經,說明他是密宗,中國的密宗稱為‘唐密’。

    密宗在唐代盛世一時。

    日本的密宗,現在日本高野山還有,這很盛!當年就是從唐朝學去的。

    在中國沒能流傳至今,而在日本卻一直流傳到現在,這說明此經和密教有著極深的關系!不然不空三藏為什麼還要翻譯呀!對于密宗,大家存有很大的誤解。

    以為所謂‘密’就是‘秘密’,一定有什麼特殊的竅門。

    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所謂‘密’是指道理太深了!大家不能領會,即使給你說了之後,你也跟沒聽一樣,因而稱為‘密’。

    密宗的道理就是《大方等如來藏經》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的道理。

    近如密宗經典《大毗盧遮那成佛經》所說,密宗最根本的五個字可以包括就是‘如實知自心’。

    就是如那個實際、實相來知道自己的心。

    通過不空阿阇黎的翻譯,就把這個‘心’告訴你了。

    你的心就是已成佛的心!你的心,所有的功德跟釋迦牟尼弗是沒有分别的!可是你就是總在那兒貪嗔癡、煩惱熾盛而不能自主。

     我們對于‘如實知自心’這樣的佛的開示,就應該知道我們每個人現在這個身就是一個模子,在種種的愚癡和煩惱之中,這個‘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就像外頭那個殼,這個‘模子’裡頭就有佛。

    我們知道了這件事,這是一大殊勝的‘因’!如道沒有聽說過,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敢相信!有時還覺得‘我這麼想是多麼“我慢”呀!’其實,我自心中已成就了佛!有人就不敢這麼想呀!而佛就希望你敢于這麼想。

    大家要知道這就是修行的‘因’呀!你要先知道你這個“模子”裡頭就有佛嘛!這才能有下文,下文是什麼呢?就是要去掉這個‘模子’。

    這就很簡單了,你就不用再去買金子,也用不著你再去刻‘模子’,也不必再去燒什麼了!都不用了。

    你隻要把‘模子’去掉,打開‘模子’就可以了!這是很現成的事嗎!‘模子’也不是整個的,是兩片合在一塊的,把它掰開就完成了嗎!是徒手之勞的!什麼是‘正修行’,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了這個‘模子’裡就有佛,這就是正知見,有了正知見才能有正修行!而不要去搞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了。

    很直接了當、很簡單的。

    ‘模子’一打開,佛就出來了,也就成就了,證得佛法了!這就是‘如實知自心’。

     第一步先知道、先産生正知見,剛掰開一點你就見到了,也就放心了,你努力繼續去掰開,第一次見一點,就是‘悟’;整個都掰開了,全部修行也就圓滿了。

    掰開同時佛成了!這個‘因’與‘果’是同時的。

    所以‘性修不二’呀!‘性’與‘修’不是兩回事呀!‘修’就修在‘性’上;從‘性’上起‘修’。

    我知道了什麼是佛了,就從‘性’上起修,修什麼?把‘模子’掰開這佛就出來了。

    修在‘性’上,就叫做‘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上,這樣修就快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現現成成,沒有那麼多啰嗦,那麼多繁瑣。

    所以這就稱為‘無上法’、‘頓法’。

    密宗所講的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刹那即成佛。

    密宗的‘無上’就表現在這!‘紅教’的特點也就在這! 從道理上懂得了‘如實知自心’,這是彼量的知。

    真正到了最後,‘佛像’被打開出來了,你是佛了,這是現量的知。

    有三量:非量、彼量、現量。

    這個‘知’,是指從彼量的知到現量的知。

    所以,我們一生參學佛法,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到了這就功德圓滿了。

    密宗的精華就在這,所以不空阿阇黎要翻譯這部經,因為它跟密法極其密切。

    禅宗經典《金剛經》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佛性’、‘如來藏’,但是從禅宗的公案中,你就明白了。

    六祖于《金剛經》隻聽了半部,他就壓倒了神秀。

    所以,漸法和頓法,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隻抓住一個漸法把它定死了。

    應該是有漸有頓呀!漸法也是對的,我們也應贊歎,但是你要是因此而排除頓法,那就不合适了!六祖慧能大師就示現在咱們中國,離咱們的年代也隻一千多年的唐代,有曆史記載的!雖然他的修證超過了神秀,而得了衣缽。

    但五祖的座下五百人各個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當然是他得衣缽。

    他繼承了五祖的法脈,其他人沒份的,他的威望就那麼高!他還做了四句偈。

    而慧能呢,因為聽了半部《金剛經》而來到寺院,因為隻是個居土,還沒資格上殿,隻是在食堂裡勞動,他的本錢就那麼點,還隻是從别人那聽得的半部經,而他也做了四句偈,卻被五祖所看重。

    而神秀呢,能夠到皇宮給武則天講經,被奉為‘國師’,可想而知他是一位什麼水平的人。

    可是偏就是被慧能所壓倒,他的四句偈壓倒了神秀的四句偈。

    一個大字不識的人卻能說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看這四句好不好!這智慧是怎麼來的?! ‘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

    ’ ‘阿那自家日生智慧,為甚再做何物。

    ’ 這些話是普通人所能說得出來的嗎?咱們普通人難能‘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恐怕是日生煩惱吧!這件事一來就煩惱了;那個事一來就生煩惱了……我們如此,而六祖是‘無住生心’。

    ‘無住生心’就是頓法;無住了就是去了‘殼’了。

    煩惱就是你的妄想執著,就是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

    你若離了這‘四相’,能夠‘無所住’,他本來的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