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關燈
能不違反,而沒有信這《金剛經》的福氣大呢?就是因為這個‘文字般若’,它也即是表達了‘觀照般若’、表達了‘實相般若’。

    你隻要讀‘這就是月亮’這句話,就認為‘這就是月亮’這句話就是‘實相’!這麼你隻要這樣去執著,那麼你所積的福就勝過拿多少生命去布施所得來的福。

    這個道理就在這! 關于般若的妙用,我們再舉一個例子,舉六祖慧能的一個事。

    上次我們講過六祖的水平,他得了衣缽。

    他隻是聽人念過半部《金剛經》。

    他給一個小飯店送水,有個客人念經,他旁邊聽了,就大悟,這就是他的全部理論基礎。

    他的修行經過就是這樣。

    到了黃梅去,他勞動,最後做了個偈子,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又是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小段,他大徹大悟,于是得了衣缽。

    這是六祖,因此禅宗才‘一花五葉’。

     現在外國人非常重視咱們中國的禅宗,他們把佛學歸為是印度的,這是應當的,确是印度的!對于中國的學問,外國人最重視的、在世界上最推崇的就是禅宗和老子。

    老子是中國的。

    這禅宗在中國是大放光明,所以他們把禅宗歸為中國,其實也還是印度的,也還是達摩祖師傳來的。

    他們之所以沒有把禅宗歸到印度,是因為印度沒有這麼發揚光大。

    隻是到中國才‘一花五葉’,流出這麼多公案。

    所以他們把這禅宗列為中國的。

    六祖就是這麼一個水平,他得衣缽之後,有多少人在六祖這開悟啊!我們底下就舉他的一則公案: 這個人叫法達,從七歲就出家,他一輩子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法華經》。

    《法華經》很厚的,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遍。

    那麼六祖就問他:‘你念《法華經》,法華是以什麼為宗呢?’同樣的,我們講《阿彌陀經》,一部《淨土資糧》就講了《阿彌陀經》的‘宗’。

    《阿彌陀經》的‘宗’就是‘信、願、持名’。

    可見這個‘宗’很重要,我們要研究什麼經,先要知道這個經的‘宗’是什麼。

    這個念《法華經》的人來,六祖就問他:‘你念法華以什麼為宗呢?’他就回答說:‘弟子根器很愚、很鈍,從來我就是按著經文念,我不知道什麼叫宗。

    ’(有些修行人,能做到這樣還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了。

    )那麼六祖就說:‘我是不認識字的’(一個比丘尼也曾請教六祖《涅槃經》,他也說:‘好,你問吧,你念念給我聽,我不識字’,那比丘尼說:‘你不識字怎麼講’,六祖當時說:‘字我是不識,道理你隻管問’,所以證悟佛道可不是什麼搞學問的事,有學問更好,沒學問一樣。

    六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些人一有點學問就以為,我這個比别人強,其實不見得。

    你有學問,很容易生所知障)。

    ‘你把經念念,我可以給你講’,于是法達就高聲念,念到〈方便品〉時,六祖說了:‘好,不用念了’,他就給法達講這個經是‘以因緣出世為宗’。

    佛為何因緣而出現于世?佛為什麼到世間來?也就是說:佛出世是因為一個大事因緣,而不是一個普通的事,是一個大事、大因緣。

    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成佛了,給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最後給我們說《法華經》,說明一個大事因緣。

    什麼大事因緣呢?就是開佛的知見。

    就是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見讓衆生都知道。

    所以這個《法華經》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衆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這個法達念了三千遍,他還始終不知道什麼叫‘宗’。

    他還沒有念完,六祖就給他開示了,而且開示得非常好:’人心不思本源空寂,離卻邪見,即一大事因緣。

    内外不迷,即離兩邊。

    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離空,于空離相,即是内外不迷。

    悟此法,一念心開,出現于世。

    心開何物?開佛知見。

    ’ 在世間的,教外的人容易迷于著有相,執迷于世間種種身色、貨利的繁榮相;教内的人則迷于著空。

    我要空,放下一切。

    其實不用空呀!見色聞聲你隻管見色聞聲好了,離相就完了嗎!用不著你空,用不著你躲著。

    那麼于相就要離相,于空就要離空,所以‘空異空’。

    如果你要死守著一個空,那這就叫做‘轉到陰山背後’,是很可怕的事!隻有‘于相離空,于空離相’才可以‘内外不迷’。

    ‘悟此法’你對于這個能夠悟入,‘一念心開’,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所以我們這個念佛跟禅宗是一回事,六祖也就是從這裡頭‘悟入心開’的。

    咱們淨土宗念佛就是要像母親想孩子或孩子想母親那樣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隻有這樣你才會‘自得心開’。

    你一旦‘一念心開’,就是開了佛的知見了。

    有的人會說:‘《法華經》也講了佛的知見,這是佛的事,我們沒有份’。

    說這話可就錯了,你這麼去理解就是謗經毀佛。

    有的說:‘我怎麼能謗法呢?’其實有的人是整天在謗法,你這麼認識本身就是謗經毀佛。

    六祖都是佛了,他已經是佛知見了,他要開佛知見,悟佛知見,示佛知見使大家入佛知見。

    示佛知見幹什麼呢?就是給我們聽的,讓咱們自己要信佛知見。

    那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也就是直指人心。

    這跟淨土宗《觀經》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一緻。

    你作佛是誰在作佛?是心在作佛!這個作佛的心就是佛。

     ‘一切衆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内擾,甘受驅馳,便勞他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寝息,莫向外求,與佛不二,故雲開佛知見。

    ’所以,一切衆生是因為自己障蔽了光明,貪愛塵境而受到外緣内擾的。

    外頭有種種緣,心裡頭自己幹擾著自己,甘受驅馳,就這麼整天跑來跑去。

    所以,世尊才從三昧境界中出來,種種苦口勸勉大家:不要向外求,你本來跟佛無二。

    你要是真正能夠信受了,你就開了佛的知見了。

    ‘吾示勸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這個‘吾’就是六祖,他也勸一切世人,如若把佛的知見都推到佛那邊去,于自己無關,這樣學佛那至少得‘三大阿僧祗劫’。

    其實‘刹那即成佛’!這話是大圓滿的話,密宗叫‘大圓滿刹那即成佛’。

    六祖接著又說:‘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慘躏我慢,侵人害物,自開衆生知見。

    ’口上說的都很好,好話說盡,但心中卻很惡,壞事做盡,心裡想的卻都是壞事。

    輕視别人,害己奪物……種處的幹擾,使得一切都不安甯。

    為什麼這麼做?就因為你是衆生之見而不是佛知見。

    所以昨天我還跟别人講:我們修行,就是把我們衆生的知見換成佛的知見,也就是我們的大事因緣,佛已經在《法華經》上把道理都說了,對于我們來說,關鍵就在于我們如何馬上放棄自己的衆生之見,變成佛的知見,這就是我們的大事因緣。

     這是通過《金剛經》談到三種般若的關系及般若所起的功用,六祖就是我們最好的一個事例。

    現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這六祖是中國曆史事實,這不是咱們随便捏造的,非得捏造出個六祖來不可。

    其實唐朝就有,多少論著都記載了,這是事實啊! 我們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就要談到我們的淨土法門。

    代表禅宗的《金剛經》講般若有三種,而淨土法門講念佛,也有四種念佛。

    四種念佛是:第一種大家都知道了——‘持名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種叫‘觀像念佛’,我供一尊像,我整天看這個像,觀了這個像心裡也就想著佛,這個叫觀像念佛。

    第三種是‘觀想念佛’,就是在《觀經》裡邊講的十六觀:先觀這個太陽,然後觀水,觀地……一步步觀。

    但是這個《觀經》的觀想念佛方法很難。

    真正要做到《觀經》的觀,那就要觀一朵蓮花有八萬四千個花瓣,你想一朵蓮花都這麼難!我的能力有限,要觀一朵蓮花,頂多也隻能觀一百花瓣,就是觀這一百個瓣我也還是很困難的。

    你們也許比我水平高,能觀得到更多,但我想真要觀八萬四千瓣,諸位恐怕還辦不到吧!一朵蓮花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