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關燈
小
中
大
辛苦把他抓來,你卻給放了’,說著就在宋襄公的臉上唾了一臉唾沫。
而這個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幹。
唾了一臉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讓它自己幹,把這事給忘了。
這又進步了。
再進一步叫‘反忍’,雖然人家對我無理橫加種種事情,我回頭想是我不對,責怪自己,一定是什麼什麼原因,由我引起來的,這是第三種叫‘反忍’。
第四種就是‘觀忍’。
那就用上了咱們的《金剛經》所講的道理了。
這個來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來都是要破滅的。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一觀,也就沒有什麼可計較的了,總之是肥皂泡。
這個肥皂泡還是紅的,還是綠的,還是藍的,各種的顔色,有種種的差别,這差别反正是轉眼就空的,這麼一觀,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一觀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
這是第四個忍。
我們學佛,‘忍’不是無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樂法門。
咱們對于‘忍’受用一點,就能安樂施慧。
你就變了,種種問題就改了。
第五種是‘喜忍’。
碰見種種無理橫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卻很歡喜。
沒有苦這個事怎麼能鍛煉我的忍呢!歡喜有這麼個機會,那就不是生氣了,排除了煩惱,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步就是慈忍。
對我的種種無理取鬧,是愚癡的人所為,我要憐憫他,因此我就要度他。
這就不是要報複了,最初一步隻是不報複,後來想讓對方得到好處,得到度脫。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不是空談,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
這個歌利王,後來他是誰呀?世尊睹明星悟道,首先度五比丘。
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是喬陳如。
喬陳如就是當年節節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
我們就是念經,當然得好處,念經之後,你還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夠用心去觀行、去覺照。
這是第二種‘觀照般若’。
第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之後,最後所證的就是證‘實相般若’。
‘實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覺等等,都是‘實相’。
說到‘實相般若’,這裡不免首先要強調一點,就是現在對于‘文字般若’,大概有兩種不正确的對待: 第一,研究的人隻是重視了‘文字般若’,以為從這經典上我懂了,看了一些注解明白了,我也會跟人家說了,這就是‘實相般若’了。
其實一切文字,不管你是經典,還是禅宗老和尚的語錄,總之,就如禅宗的一部書《指月錄》所喻的那樣,文字的一切一切不過是給你指一指這個‘月’。
‘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你指一指這個‘月’。
對此不認識就會産生二種錯誤:一種錯誤認為:既然實相是離開這一切,就不要‘指’了,對于經典我也不用去看了,這是個錯誤。
這個茫茫太空之中,哪個是月亮?從來沒見過,你哪裡去找啊?所以需要一個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哪。
連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難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個錯誤。
再一種錯誤更嚴重,以為這個‘指’就是月亮。
錯把指月亮的手指當成了月亮。
雖然我這些話都是對的,我用手指著月亮的樣子說‘這就是月亮,月亮就在那’。
我這句話跟我的指都是對的,可誤解的人就以為我的話及我的手指就是月亮了。
正是由于這樣去認識月亮,才把經典上的文字錯當作‘實相’。
那麼這樣就有二個嚴重的問題:一個嚴重問題是,再也看不見月亮了,因為把手指當月亮了。
第二個嚴重錯誤就把月亮認為是指月的樣子。
對于般若,如果我們隻是從自力來悟入‘實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
因此,我們再引證一下蕅益大師話,深入地解釋這個‘實相般若’。
‘實相’是什麼呢?‘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
離一切相,遍為一切諸法作相’。
那到底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還是又有又無……?這些都不是,所以‘實相’是離開了一切相的。
我們總是在這些相之中,為之迷惑,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還是有無具相?……都沒有了,才離開這一切相。
那麼如果‘實相’就是離一切相,這就又跑到‘執空’的另一邊去了,衆生雖好懂,但是底下還有一句話:‘遍為一切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這個實相而成相,所以這才叫做‘實相’。
打個比方:就如這個水上生波,這個水本來無所謂有一定的什麼波相。
沒有這些相,但是因為風動之後,水可以出現種種的波,種種波都是實相,因為風吹動之後而顯的相,所以水就遍為一切波作相。
水本來沒有這個波相,但是它給一切波作相,這個話好懂吧!‘實相’是離一切相,可是‘遍為一切諸法作相’,所以就能顯現一切相,無相而能顯現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于此。
‘此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體,體自寂照,照不可思議,如理而照,照不異寂,即名觀照般若。
’‘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無邊無盡的照用。
所以空到了極點,徹底了。
而這個用也就無窮了。
我們現在就是因為不能空其心,不能無所住,所以我們的妙明真心就不出生,就像陰天的太陽被雲遮了。
這個‘實相’是什麼呢?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本體。
那麼《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本體是什麼呢?就是剛才說的‘實相’。
在《彌陀要解》裡頭,蕅益大師說:《阿彌陀經》以什麼為本體呢?就是‘以實相為體’。
那些水、鳥、樹林等等事相都是依止這個‘實相’而成的。
‘寂照’就是本體,就是實相般若。
如果契悟到這個‘離一切相,遍一切諸法作相’,這個實相也就‘實相般若’。
能夠稍微證一點‘實相般若’那就是地上菩薩了。
這個體本來就是‘寂而常照’,所以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體就是自然而然的,本來就是。
‘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議的。
這個‘觀照般若’是什麼呢?‘如理而照,照不異寂’。
我說衆生若真正像我剛才說的那個‘觀照’,那還隻是個初步,還是粗淺的。
真正的‘觀照’是很深的境界。
‘即理而照’完全是合乎這個本體的去照。
這個‘無住生心’就是‘理’,用這個事照,我這個心寂然無住,又不斷滅,以這個為我們心的鏡,這就是‘即理而照’。
‘照不異寂’,在照的時候,跟這個‘寂’并沒有不同,所以這也就合乎了‘無住生心’。
在照的時候跟那個寂,跟那個空寂沒有相異。
就好像鏡子一樣,鏡子很寂,它可是能照,鏡子并無心,而它能照,而且鏡子的照就比我們高,它不留一點痕迹,你什麼人來,給你反映的真真實實,一點不錯,毫厘不爽,隻有在空寂之中才有這種作用。
這個鏡子就是我們很好的一個譬喻。
所以這樣叫‘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什麼呢?‘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
’就是‘如這個實際的理體’來表明什麼叫做‘寂’。
無有音聲,無有所住心,應生清淨心。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但是修一切善法,無住而生心,用這些來表達這個‘寂’。
那麼在‘寂’不離開‘寂’而能夠做一些表示說明,這就叫‘文字般若’。
這個‘文字般若’,用我自己語言粗淺的說,也就是說是從‘實相般若’中所流出來的,‘實相’就是咱們‘觀照般若’的本體、‘文字般若’的本體。
這三個是互相聯系的。
那麼‘觀照’是觀照什麼呢?‘觀照’也就是照實相、照文字。
那你觀照什麼?也就是照‘實相般若’、照‘文字般若’去。
那‘文字’是幹嘛的呢?‘文字’是表達‘實相’的,表達如何‘觀照’的。
說這三個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
因此我們讀經,我們思維,這裡能起很大的不可思議的功德。
為什麼說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中午拿多少生命布施,晚上又拿多少生命布施,這麼布施多少千年萬年,還不如對《金剛經》的道理你能相信、你
而這個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幹。
唾了一臉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讓它自己幹,把這事給忘了。
這又進步了。
再進一步叫‘反忍’,雖然人家對我無理橫加種種事情,我回頭想是我不對,責怪自己,一定是什麼什麼原因,由我引起來的,這是第三種叫‘反忍’。
第四種就是‘觀忍’。
那就用上了咱們的《金剛經》所講的道理了。
這個來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來都是要破滅的。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一觀,也就沒有什麼可計較的了,總之是肥皂泡。
這個肥皂泡還是紅的,還是綠的,還是藍的,各種的顔色,有種種的差别,這差别反正是轉眼就空的,這麼一觀,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一觀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
這是第四個忍。
我們學佛,‘忍’不是無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樂法門。
咱們對于‘忍’受用一點,就能安樂施慧。
你就變了,種種問題就改了。
第五種是‘喜忍’。
碰見種種無理橫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卻很歡喜。
沒有苦這個事怎麼能鍛煉我的忍呢!歡喜有這麼個機會,那就不是生氣了,排除了煩惱,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步就是慈忍。
對我的種種無理取鬧,是愚癡的人所為,我要憐憫他,因此我就要度他。
這就不是要報複了,最初一步隻是不報複,後來想讓對方得到好處,得到度脫。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不是空談,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
這個歌利王,後來他是誰呀?世尊睹明星悟道,首先度五比丘。
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是喬陳如。
喬陳如就是當年節節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
我們就是念經,當然得好處,念經之後,你還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夠用心去觀行、去覺照。
這是第二種‘觀照般若’。
第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之後,最後所證的就是證‘實相般若’。
‘實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覺等等,都是‘實相’。
說到‘實相般若’,這裡不免首先要強調一點,就是現在對于‘文字般若’,大概有兩種不正确的對待: 第一,研究的人隻是重視了‘文字般若’,以為從這經典上我懂了,看了一些注解明白了,我也會跟人家說了,這就是‘實相般若’了。
其實一切文字,不管你是經典,還是禅宗老和尚的語錄,總之,就如禅宗的一部書《指月錄》所喻的那樣,文字的一切一切不過是給你指一指這個‘月’。
‘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你指一指這個‘月’。
對此不認識就會産生二種錯誤:一種錯誤認為:既然實相是離開這一切,就不要‘指’了,對于經典我也不用去看了,這是個錯誤。
這個茫茫太空之中,哪個是月亮?從來沒見過,你哪裡去找啊?所以需要一個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哪。
連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難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個錯誤。
再一種錯誤更嚴重,以為這個‘指’就是月亮。
錯把指月亮的手指當成了月亮。
雖然我這些話都是對的,我用手指著月亮的樣子說‘這就是月亮,月亮就在那’。
我這句話跟我的指都是對的,可誤解的人就以為我的話及我的手指就是月亮了。
正是由于這樣去認識月亮,才把經典上的文字錯當作‘實相’。
那麼這樣就有二個嚴重的問題:一個嚴重問題是,再也看不見月亮了,因為把手指當月亮了。
第二個嚴重錯誤就把月亮認為是指月的樣子。
對于般若,如果我們隻是從自力來悟入‘實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
因此,我們再引證一下蕅益大師話,深入地解釋這個‘實相般若’。
‘實相’是什麼呢?‘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
離一切相,遍為一切諸法作相’。
那到底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還是又有又無……?這些都不是,所以‘實相’是離開了一切相的。
我們總是在這些相之中,為之迷惑,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還是有無具相?……都沒有了,才離開這一切相。
那麼如果‘實相’就是離一切相,這就又跑到‘執空’的另一邊去了,衆生雖好懂,但是底下還有一句話:‘遍為一切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這個實相而成相,所以這才叫做‘實相’。
打個比方:就如這個水上生波,這個水本來無所謂有一定的什麼波相。
沒有這些相,但是因為風動之後,水可以出現種種的波,種種波都是實相,因為風吹動之後而顯的相,所以水就遍為一切波作相。
水本來沒有這個波相,但是它給一切波作相,這個話好懂吧!‘實相’是離一切相,可是‘遍為一切諸法作相’,所以就能顯現一切相,無相而能顯現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于此。
‘此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體,體自寂照,照不可思議,如理而照,照不異寂,即名觀照般若。
’‘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無邊無盡的照用。
所以空到了極點,徹底了。
而這個用也就無窮了。
我們現在就是因為不能空其心,不能無所住,所以我們的妙明真心就不出生,就像陰天的太陽被雲遮了。
這個‘實相’是什麼呢?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本體。
那麼《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本體是什麼呢?就是剛才說的‘實相’。
在《彌陀要解》裡頭,蕅益大師說:《阿彌陀經》以什麼為本體呢?就是‘以實相為體’。
那些水、鳥、樹林等等事相都是依止這個‘實相’而成的。
‘寂照’就是本體,就是實相般若。
如果契悟到這個‘離一切相,遍一切諸法作相’,這個實相也就‘實相般若’。
能夠稍微證一點‘實相般若’那就是地上菩薩了。
這個體本來就是‘寂而常照’,所以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體就是自然而然的,本來就是。
‘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議的。
這個‘觀照般若’是什麼呢?‘如理而照,照不異寂’。
我說衆生若真正像我剛才說的那個‘觀照’,那還隻是個初步,還是粗淺的。
真正的‘觀照’是很深的境界。
‘即理而照’完全是合乎這個本體的去照。
這個‘無住生心’就是‘理’,用這個事照,我這個心寂然無住,又不斷滅,以這個為我們心的鏡,這就是‘即理而照’。
‘照不異寂’,在照的時候,跟這個‘寂’并沒有不同,所以這也就合乎了‘無住生心’。
在照的時候跟那個寂,跟那個空寂沒有相異。
就好像鏡子一樣,鏡子很寂,它可是能照,鏡子并無心,而它能照,而且鏡子的照就比我們高,它不留一點痕迹,你什麼人來,給你反映的真真實實,一點不錯,毫厘不爽,隻有在空寂之中才有這種作用。
這個鏡子就是我們很好的一個譬喻。
所以這樣叫‘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什麼呢?‘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
’就是‘如這個實際的理體’來表明什麼叫做‘寂’。
無有音聲,無有所住心,應生清淨心。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但是修一切善法,無住而生心,用這些來表達這個‘寂’。
那麼在‘寂’不離開‘寂’而能夠做一些表示說明,這就叫‘文字般若’。
這個‘文字般若’,用我自己語言粗淺的說,也就是說是從‘實相般若’中所流出來的,‘實相’就是咱們‘觀照般若’的本體、‘文字般若’的本體。
這三個是互相聯系的。
那麼‘觀照’是觀照什麼呢?‘觀照’也就是照實相、照文字。
那你觀照什麼?也就是照‘實相般若’、照‘文字般若’去。
那‘文字’是幹嘛的呢?‘文字’是表達‘實相’的,表達如何‘觀照’的。
說這三個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
因此我們讀經,我們思維,這裡能起很大的不可思議的功德。
為什麼說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中午拿多少生命布施,晚上又拿多少生命布施,這麼布施多少千年萬年,還不如對《金剛經》的道理你能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