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關燈
還是繼續上次那個題目,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也就是上次提出來的‘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我們要依靠般若作為我們導航的方向,引導我們,把我們帶到哪裡去呢?我們還是以淨土作為歸宿。

    所以我們就從這《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金剛經》的經題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這個‘般若’,沒有适當的中國字可以翻,因此就翻譯了它的音,而沒有翻譯它的意思。

    這是古時候譯經家的一種規定。

    咱們國家沒有适當的名詞恰好跟這個‘般若’一樣,但是這個音有點走了樣,注了這個音,這個音還是接近的。

    要是翻譯了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有的翻譯的是音,有的翻譯的是意思。

    ‘般若’就是音。

    因為我們中國沒有适當的字相當于‘般若’,勉強叫做智慧。

    這很容易混,因此就需要‘般若’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深智慧或者大智慧,以區别于咱們一般所謂的智慧。

    尤其是要區别于咱們所謂的世智辯聰,這兩個詞的意思恰恰有天淵之别。

    我們如果把世智辯聰當作了般若,那就是禅宗的話:‘把驢鞍橋當作阿爹的下巴颌(铠Kai)了’。

    那個橋跟下巴颌沒有共同之處,如果把般若體會成世間的學問、世間的聰明能幹,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世智辯聰是佛教所講的‘八難’之一,學佛是有八種人是很困難學的:聾子、瞎子、啞巴......。

    啞巴,他就不能問話;如聾如盲,他就看不見、聽不見。

    還有神經病等都屬于‘八難’之一。

    這個世智辯聰是跟‘八難’并列的。

    我們有的時候常常不知道,有的人還以此自負,不知道這是一種缺點。

    所謂‘般若’既不是我們所說的智慧,也不是指學問,而是一個大智慧,極深的智慧。

    ‘六度波羅蜜’裡頭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如果隻是這前五度而沒有般若的話,不能稱為‘波羅蜜’。

    你隻是布施,就是布施,不能成‘布施波羅蜜’。

    忍辱,隻是忍辱,而不能成為‘忍辱波羅蜜’......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彼岸到’。

    外國文法是倒過來說的,咱們的話就是‘到彼岸’。

    衆生生生死死輪回不斷,這生死是一岸。

    我們在這岸裡頭,八寶山一燒,又不知驢胎馬腹哪裡去了,輪回不休。

    現在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這種輪回是事實!很多人都記得他前生的事情,還出了大量專書,是外國人寫的書。

    生死這一岸是可怕的,我們死是很苦的,這個死是無窮盡的死。

    一個人說:‘我難過的要死’,那就是用這個‘死’來形容難過到極點了。

    這個死是極難過的,如果隻死一回就空了,這事情也好辦了,但是這種死是無窮盡的。

    而且這‘六道’裡頭還有‘三惡道’,‘三惡道’苦趣的時間就更長了,三途一報就是五千劫呀!釋迦牟尼佛修精舍的時候,很多大阿羅漢看見螞蟻就哭了。

    因為前一個佛在這說法,這些螞蟻當時就是螞蟻,它們一直到現在還是螞蟻。

    你看前一個佛過後,另一個佛出世得多少年時間呀!可它們還是螞蟻。

    所以堕入這種惡趣就很難得再從這惡趣裡頭出來呀!因為它結的緣隻是這個緣,它思想裡頭隻是這個東西,它就出不去了。

    所以這生死之岸很可怕。

     那麼我們都希望永遠離開這個生死。

    所謂‘涅槃’就是彼岸。

    但中間還有個中流,這個中流是什麼?就是煩惱,煩惱是中流。

    度過這個煩惱的‘中流’這才能到‘彼岸’。

    那麼,要想通過‘六度’到彼岸,就必需哪一度中都不能離開‘般若’。

    般若是大智慧,甚深的智慧,不是我們所謂的世智辯聰。

    就是‘般若波羅蜜’。

    這個‘般若’有三個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一切寫成文字的、寫成書的、寫成經的、寫成論文的,這都屬于‘文字般若’。

    用文字來表達‘般若’的。

    那麼僅僅是文字行嗎?底下第二就是‘觀照般若’。

    ‘觀’就是‘觀自在菩薩’(《心經》語)的那個‘觀’;‘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照’。

    你這讀了經之後,聞到文字般若了,你得實修,要實踐哪! 學佛和佛學是兩件事,佛學隻是佛教的學問,還要真學佛呀!學佛就是學佛的大慈大悲、六度萬行。

    佛學院曾有一個學生問我:‘我們到底要不要搞佛學?’我說:‘既然名子叫做佛學院,當然要研究佛學了。

    ’但是要知道,佛學裡頭真正的内容都是告訴咱們怎麼去學佛的。

     你這麼去研究佛學就對了!不是給你寫一篇論文,考個博士,而是告訴你如何去修行,如何去成佛的。

    我們要學佛嗎,學佛就要‘觀照般若’。

    ‘觀’就是‘觀自在’的那個‘觀’,‘觀自在菩薩’的意思很深!老要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當家做主。

    你的‘主人翁’在不在?你這煩惱一來就跟它跑了,音樂一響,你就想到音樂上去了,你這‘主人翁’就不在了。

    再加上一些分别颠倒,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老‘觀自在’才行!這是‘觀’。

    《心經》還有‘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句,那就是‘照’。

    我們要學佛也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學佛怎麼‘觀’?怎麼‘照’?。

    所以這裡頭就需要實踐,不光是懂得理論就完了。

    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你要去做才成。

    要去做當然很難了,上頭說了‘無住生心’,這個凡夫是做不到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證明我們也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比方《金剛經》裡頭大講‘忍辱波羅蜜’。

    釋迦牟尼佛講:‘我前生為忍辱仙人,那時歌利王出來打獵,帶了多少宮娥彩女,他打獵之後睡了個午覺。

    這些宮娥彩女沒有事就出來轉轉看。

    附近有一個青年男子在那打座,很莊嚴很清淨,有人過去問問他在做什麼?他就回答了。

    于是大家就覺得他這些話都很有道理,便請教他,他就給大家講。

    人越聽越多,很多人都圍過來了,聽他說法。

    歌利王他睡醒一覺一看,宮娥彩女都沒了,唉?大吃一驚,于是去找,發現都圍著一個青年男子坐在那聽他說話,歌利王這時,男人的那種嫉妒心就起來了。

     ‘你是幹什麼的?什麼妖鬼?你敢調戲引誘我的婦女。

    ’。

     ‘我哪裡是引誘,是她們自己來找我,聽我講話的……’ ‘你是幹什麼的?’ ‘我在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 ‘你修忍辱?那我拉你一刀你忍不忍?’ ‘你拉我一刀,我,無我相無人相,不生嗔恨。

    ’ 于是歌利王給他一刀,拉下一塊,‘你恨不恨?’ ‘不恨!’于是再拉一刀,‘不恨!’于是就節節支解…… 《金剛經》裡談到這個具體的一個事例。

    節節支解之後,歌利王看這個忍辱仙人始終不生嗔恨。

    佛就是這麼大慈大悲。

    但是,我們現在要學當年的忍辱仙人,捅你一刀,你也不生嗔恨,當然我們現在還是做不到的。

    因為這要有個程度。

     這個‘忍’有‘六忍’,今天我們談談這‘六忍’。

    對于我們生活一切還都有關系。

    人生總不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許多冤枉,有許多無理橫加,種種的這些事情。

    但我們要怎樣忍辱呢? 第一種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

    也就是說,别人無緣無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臉唾沫,我當然是生了氣了,動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

    我是修行人,我不應當跟他一般見識,自己努力克制,這樣也就不思報複了。

    他罵了我,我沒罵他,他打了我,我沒有打他,他批評我向上級彙報我,我不打擊報複,這樣不報複就叫‘力忍’。

    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氣了,還是動了心,動了煩惱,但是不去回報他,這隻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事我就把他忘了,這就高了一步。

    度量很大,宰相肚裡好撐船,你對于我如何,我從不計較,于是就把這個事給忘了。

    過去有個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帥把敵人的元帥抓了來,因為他把敵人的元帥都給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帥就生氣了,‘啊!我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