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關燈
萬四千瓣,這就很難觀了。

    一瓣蓮花還要觀八萬四千脈,蓮花卻有一條條紋,每一個瓣上有八萬四千條脈,每一個脈要放八萬四千種光……這就超乎咱們衆生觀的能力了。

    所以《觀經》就開了第十三觀,叫‘略觀’。

    觀丈六或八尺的佛像,是略像。

    因為這像有多少多少萬萬裡高,是報身像,咱們凡夫見不著,做不到那麼微妙地觀,基于根本連一個汗毛也看不清,既使上了白塔,你觀到了一個圓圈,三四裡這麼個半徑為一個圓圈,再遠你瞧不見了。

    所以這樣的眼力看佛的像,一根汗毛也看不見的,怎麼能看見佛有多大呢。

    那都是佛的報身,凡夫沒份,甚至阿羅漢也無份,隻有地上的菩薩才能見。

    所以隻能‘略觀’,‘略觀’就是觀佛有丈六八尺。

    但是這麼觀也有難度,比如你要觀這個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輪中空,右繞幾匝,然後下垂于地,很不容易觀的。

     第四種念佛就是‘實相念佛’。

    修行的方法,說到究竟處其實是一樣,禅宗談到般若,有三種般若,最後般若是‘實相般若’。

    而念佛法門的念佛也有四種念佛。

    第四種念佛就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也就是‘念實相’。

    念念入于實相,凡夫更無份了。

    雖然法門分了二種,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實都是一回事。

    當然還不僅僅就是一回事,因為淨土法門之方便中最方便之處就在于,可以使咱們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過念佛,而不知不覺的符合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實相般若’。

    在不知不覺的持名念佛過程中,相契了‘實相念佛’,念佛法門最微妙的地方就在這!最方便之處也在這!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大慈大悲,而且阿彌陀佛是‘大願之王’,原因也就在這。

     許多經典、許多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好的。

    但是尤其是到了末法時代,末法的衆生要依仗淨土持名念佛法門之外的其他方法去解決問題,那就太困難了!正如《觀經》中釋迦牟尼佛也說的: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成萬成億的人去修行,很少有一個人能得道,釋迦牟尼佛早說過了。

    那些法不是不行,可那是在佛世界,比如藥師佛世界或其他種種佛世界,那些大菩薩們修行都可以得度,那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水平高的太多了!而我們這些末法的衆生如果也依他們的法子去修,那是億萬人去修,很少有一個人能成功。

    我們現在隻有通過念佛才可得度。

    所以,我們所有的一切人都要懂得這‘實相念佛’的般若道理!我們要用這個‘念佛’法去求生淨土。

    以這個為歸宿,我們必定可以往生。

     ‘持名念佛’分二種念法:一種叫‘事持’;一種叫‘理持’。

    得到‘一心’之後,一種叫‘事一心’,一種叫‘理一心’。

    這也是我們應當知道的。

    那麼什麼叫‘事持’呢?‘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蕅益大師語)‘事持’就是在事相上,你在那兒持念、持名。

    這個‘事持’同樣是極其殊勝、相當寶貴的。

    我們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但是如果你不能夠深深的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對于這個殊勝的般若,你就不能有很真實的理解。

    就像有的人所說的:‘我也就是這樣念念罷了’,盡管于文字他也能講,就覺得自己是理解了,就像考卷子似的,其實并沒有成為他自己的智見。

    得真正的成為自己的智見才成。

    要真正相信承認了,成為自己的見地,那才算是了達了。

    如果聽了某個法師講經,自己按著他所講的能複述地講一遍,那隻是鹦鹉學舌,不能算有了見地,了達了佛法。

    但是不了達不要緊,你隻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就成,你決志願求生,死心踏地,不貪戀這個世界,願意盡一切努力,争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可以成功!這一點很要緊!關鍵在于你願意不願意!如果表面上我也願意,但實際上三心二意的話,那麼來了一點别的事,他就把這個‘願意求往生淨土’給忘記了,就會被眼前的事所轉,也就不能成功了。

     所以,要真正下決心發願求生。

    ‘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你會這句佛号,就像兒子思念母親那樣,無時無刻不忘地念,沒有什麼時候把這句佛号忘了,這才叫‘持’。

    所謂‘持名’,我們要注意,并不是說我這一天念一千佛号或念上三千五千的就算是‘持名’了。

    真正的‘事持’,就是在你時時都能想著你所修的這個法門,想著你所持的名号。

    但是,我們大家往往智慧不夠,沒有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般若深義。

     再高水準就是‘理持’。

    ‘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正如天台宗所講的‘心具心造’。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

    阿彌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這叫‘心具’。

    不在我心之外,我心裡本來具有的。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造的!從前的耶稣教講上帝造萬物。

    我就問:‘誰造上帝呀?’這麼講本身就說明了不平等啊!隻許上帝造咱們,咱們不能造上帝?你要跟信者講‘我造上帝!’他會認為你很不恭敬。

    而佛教是平等的。

    這個佛就是我心造的!所以‘十法界’就是從我們一念心中所流現出來的。

    這是難信之法呀!有人會說:‘你這麼講太我慢了吧!’其實他不知道,他隻是重視了‘佛’,而沒有重視‘心’。

    寺院一進山門就是那個大家稱為的‘彌勒佛’,其實這麼稱是錯誤的,稱為‘彌勒菩薩’還可以。

    那個造像實際上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大家說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他有一個偈子告訴我們什麼是‘佛’:‘隻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一切無如心真實’。

    這三個‘心’字是佛,十方世界最靈敏的東西了。

    雖然你有多少神通妙用縱橫自在,但這些事情可憐得很,還算不了什麼,一切一切世間、出世間沒有一樣能比我們自心更真實的。

     所以,我們要開佛知見,就是讓大家明白‘自心’,我們念佛還是念的‘自心’。

    夏老師的《淨修捷要》,我不是跟大家彙報了一遍了嗎,其中講了這個念佛法門,講的十分透。

    ‘《無量壽經》是我本覺’。

    ‘阿彌陀佛’可以翻成‘無量光無量壽’。

    本來可以翻成無量的名子: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的無量……可以翻無窮的名子。

    但一個‘光’一個‘壽’就統攝了一切。

    光就遍滿虛空,壽就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不可窮盡了。

    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是誰呀?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我們人人所有的本覺。

    ‘起心念佛方名始覺’。

    我們發起了願心來念佛,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無量壽佛’時,這才叫‘始覺’,即開始的覺悟。

    這個‘始覺’必須得合乎‘本覺’才叫‘覺悟’。

    怎麼合乎‘本覺’呢?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的是誰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覺嗎!‘始覺’要‘念阿彌陀佛’,所念的這個佛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

    這個‘始覺’跟這個‘本覺’自然不就合起來了!不是念的别的。

    這叫‘始本不離,直趨覺路’。

    必然覺悟的!‘暫爾相違,便堕無明’。

    你不念了,不念了整個就又堕到‘無明’裡去了。

    所以,所謂‘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顯現。

    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這一句法名為系心之淨土。

    我的心就住于這一句上。

    而這一句住既然是‘覺悟’,就離開了‘四句’,離開了‘百非’。

    而這個心也就不斷滅了!這一句佛号綿綿密密,‘令無暫忘矣’,沒有一會把這句佛号忘掉。

    能做到這一點,是我們修行人的一個關鍵問題! 大家也信佛了,也念佛了,這個怎麼樣?能不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