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關燈
雖福命俱盡,功福修之不爽。

    故應有五逆之罪障,十惡之業障,合堕惡趣受苦者,因承賣宅塑像功德,即生人天受樂,并前罪業二障,悉皆消滅無餘。

    如大經:耆婆語阇王言:修一善心,能破百萬種惡。

    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小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衆生。

    小善亦爾,能壞大惡。

    雖名小善,其實是大。

    為是義故,應須忏悔,人能為此,則善資冥福矣。

     △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一本作「及」)亡失兄弟姊妹。

    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乳哺時者,嬰孩在襁褓也。

    乳,胸汁(「汁」,一本作「前」)肉囊也。

    兒所飲汁,乃母血所化。

    兒未生,在身為血;既生,血上升為乳。

    五道受生經雲:兒生三歲,凡飲一百八十斛乳,(古三升當今一升)除其胎中食血分。

    說文雲:哺,咀也。

    從口,甫聲。

    正母嚼與之時。

    如易林雲:烏雀食谷,張口受哺。

    逸雅雲:小兒氣急曰哺。

    哺,露也。

    哺而寒露,乳食不消,生此疾也。

    今大人食多受寒,胸口作餲哺臭,是也。

    自乳哺至三歲等,雖失親,前後不同,而無知大小何異。

    年既長大,而思憶者,乃孝子之良心,有不容已者。

    梵動經雲:我身四大六入,從父母生。

    乳哺養育,衣食成長,摩扪擁護。

    然有終其身,而不一思身所從來,鞠育劬勞者。

    盍思羔羊跪乳,慈烏反哺,雀雛竊谷被捕,雀子念母忍饑,可以人而不如禽獸乎!今所以思憶者,蓋不知眷屬落在何趣,升沉莫測也。

    不知生何世界,中邊難定也。

    不知生何天中,散定罔谙也。

    故寤寐思之,欲知其處耳。

     △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 莫退初心一語,是最要之誡。

    今世之人,擇善固執者,吾旦旦慕之而未遇。

    如營福者,始欲為多,末遂減少。

    其學道者,初期克進,後乃怠疲。

    所謂靡不有始,鮮克有終。

    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故經雲: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誡厥初心莫退,深有以也。

     △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堕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 假因業者,假即因成、相續、相待之三假也。

    以虛妄不實,故名為假。

    止觀雲:因成,約外塵内根。

    相續,但約内根。

    相待,豎待滅無之無,橫待三無為之無心。

    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以有見故,三假苦集。

    煩惱随從,結業蕪蔓,生死浩然,故雲堕惡趣中,計當劫數。

    此言眷屬,因業受生也。

    承斯下,藉福超升。

    尋即解脫者,由機速應速,利益速也。

    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勢力。

    衆子在難,即能拔之。

    今地藏菩薩慈悲心重,權實智深,聖财充足,神力自在,随其眷屬堕惡趣者,當下即解脫矣。

     △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

    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 古德雲: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

    正二文之意。

    轉增聖因,則入三乘之位,受出世之樂矣。

    如增一阿含,佛告比丘: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養,複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不樂。

    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乏短,複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樂。

    今既增聖因,則身心俱樂矣。

     △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于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 塑像瞻禮外,竭殷勤一心稱名,内勤恭敬,機感傾誠,現身速應,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感應之無差也。

    問:今有其人矣,累年不蒙寸效,何也?答:須知一心,有事有理,二途無取,胡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吞聲,奚能緻影響乎。

    無邊身者,約事,則無邊即邊:約理,則邊即無邊。

    今以禮像稱名事一之心,契入如虛空無邊理一心内,如空谷答響,明鏡現形,故現無邊之身,具告所生之界也。

     △ 【或于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于諸世界,見諸眷屬。

    】 上是顯機顯應,故于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

    眷屬冥機冥應,故于夢中相告。

    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

    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

    初由夢人,不知夢眷屬生界,故塑地藏夢像,夢中瞻禮稱名,夢裡現身告界,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

    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

     △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一本作「溢」),無諸疾苦。

    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 此中修因既勝,感果亦勝,較前[迦-加+向]不同矣。

    土地鬼神,即主土谷,護人民者,亦有護宅護身者。

    今皆令永護其身。

    現得三樂,後得妙記。

    一、衣食豐益,則長幼安享矣;二、無諸疾苦,則身心調适矣;三、絕諸橫事,則居諸事靜矣。

    此現世人中之報,事猶小耳。

    至其人畢竟得菩薩摩頂安慰,親授記莂,則真因克就,妙果斯臻,世出世間,無不成就,威神利益,為若此也。

     △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衆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 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

    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

    今知同體,故發等心。

    以大慈故,念衆生得樂,亦與樂事;以大悲故,愍衆生受苦,亦脫苦境,故言救度一切衆生。

    遍緣法界名廣,普度群迷曰大。

    欲修無上菩提者,此明自求佛果。

    正止觀推無作四谛,了己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别,上求下化,發菩提心也。

    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别三界苦輪也。

     △ 【是諸人等。

    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

    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 文分三節。

    初見聞歸依。

    二、或以下,竭誠供養。

    三、是善下願事成就。

    準上文,發菩提心,乃上品悉地事也。

    如蘇悉地經雲:能令種種悉地成就,增益福德,乃至成滿法王子法,況餘世事。

    故不惟所願速成,并永無障緣阻礙也。

     △ 【複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

    】 願念在内,事相據外。

    約世出世間,則有千萬億。

    或求現生果遂,或期他世從心。

    準十輪經雲:此善男子,随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

    是也。

     △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贊歎地藏菩薩形像。

    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 準密部諸儀,皆明三品五品悉地。

    今準十輪雲: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于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離憂苦,意願滿足。

    是也。

     △ 【複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

    是人于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 歸供合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此即适發心與記也。

    摩頂,示慰于極果;授記,獲證于圓因。

    若非信力堅固,安有如是瑞相。

     △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視」,一本作「示」)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

    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 男女二衆,舉受法之機;大乘經典,乃方等之法。

    帝王之道,載于冊,曰典,故五帝之書,曰五典,國之常經也,從冊,在[平-十](音幾)上,尊崇之意,敬若天然,乃可開吾之天。

    我佛法中,亦能開吾第一義天也。

    深生珍重者,以佛法如如意珠,能出生衆寶,故珍敬而愛重也。

    言發不思議心者何?羅雲忍辱經雲: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人所賤。

    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欲之行(文)。

    今既珍重發心讀誦,則心法一體,其誰能思議其心之深淺哉。

    此明發心勝。

     次正明根鈍。

    明師者能備了性相、行位、因果,堪為人中模範者,此千生萬劫,殊難遭遇。

    今幸遇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