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關燈
于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 世尊欲稱揚衆事,觀音接口便問其由,則知所問所答者,皆不外乎是矣。

    然必假觀音者,以志同道合,均與閻浮提有大因緣也。

    如贊地藏具大慈悲,乃至不思議神力,此亦觀音之實事耳。

    準悲華經:乃過去無诤念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

    受寶海梵志所勸,遂發弘誓。

    故寶藏佛言: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衆生,生大悲心,欲斷衆生諸苦惱故,欲斷衆生諸煩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汝行菩薩道時,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衆生,得離苦惱。

    汝為菩薩時,已能大作佛事(雲雲)。

    以其德業相齊,方能發起,故假大士承機申請也。

     △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贊歎地藏菩薩雲: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 諸佛同贊之言,有意無文。

    其意有二:遠則指佛在伽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處大集會上,廣為贊歎,一也。

    近則指佛在忉利天宮,十方諸佛同集,分身地藏偕臨。

    正當釋迦贊地藏衆事之時,安知諸佛不同贊乎。

    二也。

    何故正使三世諸佛,說其功德猶不盡耶?以地藏行山,高逾須彌;願海深過溟壑。

    況智慧神通,皆不思議,奚能稱量耶! △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衆,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 向者之指,亦有遠近。

    遠指贊歎品初之文,近指放光後告衆之事。

     △ 【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衆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 此明稱揚地藏之意,正為天龍八部,瞻禮獲福耳。

    良由一切衆生,妄著我人,惰慢成性,封迷累劫,不識三尊。

    愚蠢沿流,罕逢十聖。

    甯知命如風燭,難可駐留。

    形同石火,豈容長久。

    況複五濁交侵,四蛇常逼。

    不禮三寶,難越四流。

    是故行者常須作意,不得自堕。

    恐無常忽至,瞻禮無門。

    譬鼠入角,路窮何趣。

    故佛偈雲: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複明日,不覺死輪至。

    冥冥從業緣,不知生何道?況瞻禮佛菩薩時,則滅無量生死之罪,而集百千善緣之福。

    如增一阿含雲:禮佛有五功德:一端正,二得妙聲,三多饒财,四生處高貴,五生天上。

    故使人天瞻禮地藏,自然獲福矣。

     △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衆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贊歎汝者,是諸衆生,于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将熟,遇佛授記。

    】 初總贊。

    若天下,别贊。

    标娑婆有緣,乃機感偏宜。

    然大士化緣,無刹不現也。

    大因緣者,謂生起助成,有不思議極大之功。

    止觀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

    如無盡意問雲: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以七難二求,答出其事。

    别行疏雲:因緣甚多,略言境智。

    若就衆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

    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衆生機感為緣。

    此即因聖緣凡,因凡緣聖,大[既/木]不出四悉檀(雲雲)。

    别贊中,以三雙六隻之機,及六道罪福之感,以顯大因緣也。

    天、龍,上下一對;男、女,内外一對;神、鬼,幽顯一對。

    略其中間刹帝利、婆羅門、及出家、在家二衆、聲聞、緣覺、菩薩,故雲乃至,然偏舉天龍等,以皆有生老病死也。

    聞名等,即普門品聞名及見身,能滅諸有苦。

    是戀慕者,以大士威神具大悲施無畏故,令群生眷戀思慕。

    長阿含雲: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是也。

    戀慕不已,即申贊歎。

    然威神之力,歎莫能窮。

    詳普門品。

    是諸下,明效驗。

    既蒙利益,畢竟成佛。

    雖現身應物,列四八之殊。

    其說法被機,分十九之異。

    而大士本意,在阿耨菩提。

    常生人天等,明其未成佛道之間,畢竟不堕惡趣。

    人天受樂,修集善因,因圓果熟,遇佛授記。

    此皆大因緣事也。

    故大品雲:菩薩摩诃薩欲知諸法因緣,當學般若波羅蜜。

    則雖普度衆生,入涅槃界,譬如幻師,度幻弟子,彼此離情絕見矣。

     △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衆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 初三句正點能聽宣利益事,此應具引别行疏中慈悲普之文。

    以大士凡見一切苦惱衆生,起大慈悲,令菩提芽生。

    故雲:三業緻請,蒙脫苦芽。

    四弘為誓,使沾上樂。

    即是真身拔苦,應身與樂耳。

    何言今具耶?秪為憐愍未來衆生,欲得聽宣地藏益事,故點汝今二字也。

     △ 【汝當谛聽,吾今說之。

    】 △ 【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悉如文。

     △ 【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堕于惡道之者。

    】 三界諸天,各乘宿業。

    宿福深厚,增進聖倫。

    前福薄劣,惡業仍牽。

    涅槃雲: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其身體,柔軟細滑,見五相時,極受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别。

    如蜜和毒藥,初美後苦。

    準新婆沙論:諸天命終,先有二種五衰相現,一小二大。

    小五衰者:一、身出惡聲,二、身光微昧,三、浴水著身,四、著境不舍,五、身虛眼瞬。

    大五衰者:一、衣服今穢,二、華冠光萎,三、兩液流汗,四、體生臭氣,五、不樂本座。

    小五相現,若不歸依求救。

    大五衰現,必從天死退下。

    正法念經雲:業盡懷憂惱,舍離諸天女,退時大苦惱,不可得譬喻。

    故須求救也。

    或有堕惡道者。

    随其業力,堕五趣中。

    如折伏羅漢經雲:昔忉利天,有一天壽垂盡,有七種瑞現:光滅、華萎、色變、衣塵、腋汗、身瘦、及離本座。

    即自思惟,壽終下生鸠夷那竭國,疥癞母豬腹中作豚,即其例也。

     △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堕三惡道報。

    】 初示怖相修因。

    若男女天等,當小大衰相現時,或見地藏像,及聞大士名。

    身心[立+立]運,瞻禮鹹臻,勝福既修,衰相則滅。

    是諸下,明轉報增福。

    如天帝釋,小大衰相忽現,心生怖畏。

    作是念言:誰能救我,如是衰厄,我當歸依。

    便自了知,除佛世尊,無能救護。

    尋詣佛所,求哀請救。

    佛為說法,便得見谛。

    令彼衰相一時皆滅。

    歡喜踴躍,作愛語伽陀:大仙應當知,我即于此座,還得天壽命,唯願尊憶持。

    今于地藏瞻禮者,轉衰增福,亦如是耳。

    (準長阿含雲:使彼諸天增益五福。

    一天壽、二天色、三天名稱、四天樂、五天威德。

    )永不堕惡道者,如前作摟之天,愁苦不知何計。

    餘天語言:唯佛能脫卿之罪。

    即到佛所,作禮發問。

    佛言:欲得離摟身,常誦三自歸。

    天即歸依。

    卻後七日,下生維耶離。

    作長者子,始生堕地,亦跪三歸。

    年向七歲,于道邊戲,遇身子、目連,兒為作禮,請佛到家。

    佛為說經,兒及父母親屬,皆得阿惟越緻。

    以此觀之,若瞻禮地藏,豈止永不堕惡,亦能頓入聖階。

    故知忏悔功力,能緻身心俱樂。

     △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璎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 以上見像聞名,單事瞻禮,增福受樂,不堕惡趣。

    何況見聞,複申供養乎。

    故所獲功福,無量無邊也。

    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問:雲何布施果報?答:布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果;複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果,未來受果;複有三種果,即此二種,複加般若。

    今獲功福,正與般若相應,故如虛空無邊量也。

     △ 【複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衆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曆耳根者,是諸衆生,永不曆三惡道苦。

    】 △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将是命終人舍宅财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 △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将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 悉如前。

     △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 何故須為病人,于地藏處,修供塑像,以能愈病益壽也?止觀雲: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

    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年事稍去,風刀不奢,豈可晏然,坐待酸楚。

    譬如野幹,失耳尾牙,詐眠望脫(雲雲)。

    故為修福,當下除殃,抑豈愈病,更益遐齡。

    譬之服五石者,不止病差,兼得身充也。

     △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堕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 業報命盡者,乃福命俱盡也。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