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自爾時至告諸大衆,皆經家所叙之文。
恰于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衆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
從頂二句,總标。
梵名烏瑟膩沙,此雲佛頂。
而言門者,禅秘要經雲:人身三分,臍為中原,頭為殿堂,頂為天門,故曰頂門。
蓋頭為一身之主,頂乃一首之尊。
故大論,阿私仙人雲: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無有勝者。
表一切種智,超因極果也。
門有能通、當體二義。
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于極果者,能通之功也;此頂人人本具,略不假借。
則六道與地藏,總是一身;衆生與如來,原非兩體。
當下即是,奚假從門而入。
當體之意也。
上者,從頂放光,表自極智體上,起此大光明用。
其體原一,生佛同具故。
而用不一,随機施設故。
此即一念三千至理,互具互遍,故有百千萬億大毫相光,即表三德。
大即法身,以遍滿故。
毫相即解脫,外實内空故。
光即般若,照了萬法故。
身大故,毫光亦大;毫空故,大光亦空;光照故,大毫亦照。
三一不相離,一三非可混。
不[立+立]别縱橫,生佛同具證。
既總标已,下别明之。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 毫相是一,即用之體。
光色不同,即體之用。
法華文句:以五色譬五道,青譬地獄因果,黃譬餓鬼,赤譬畜生,白譬人天,(修羅分屬四趣,仍阙黑色)小色像譬二乘,大色像譬通菩薩,短色像譬别菩薩,長色像譬佛因果。
諸文開合随意,正法念,加長短等;此由法華九界同歸,三乘鹹會,故文句作此引用。
今就地藏偏哀六道三塗故,且譬五道,事有專屬耳。
白毫相光,三十二相之一。
梵語叔離,此雲白色,西方正色也。
白乃本質,居衆色之先。
白可受彩,起諸光之色。
攬而可識曰相,熾然如焰曰光。
大輪雲:白毫眉間峙,白光逾琉璃。
在因行布施時,适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又咨嗟歌誦閑居之德,故有眉間白毫。
外具八楞,中空右旋。
三十二相功德,增為千倍,乃成額上白毫相。
一千毫相功德,增為百倍,乃成一頂骨相。
是故如來,最為尊勝。
今從極頂放毫相光,全彰不思議事也。
言大者,較前尤為勝妙。
下仿此。
瑞毫相光。
以玉為信曰瑞,又祥瑞也。
天以人君有德,将錫之曆年,钖之五福,先出此為信。
今表六道,乘地藏力,三塗清升,人天成佛,故現此祥瑞之毫光也。
玉毫相光,玉乃天地精英,具溫潤之德,(文賦山有玉而增潤)琢磨可能成器。
此表五道,離火宅之燥,增性山之潤,出三塗之非器,入四聖之瑚琏也。
紫毫相光,梵名羅差,或勒叉,此雲紫色。
乃黑赤之間色,以表雜類衆生獲益。
止觀雲:衆生禀益不同,或雜益、不雜益是也。
青毫相光,梵名尼羅,此雲青色。
東方屬木,由水而生,似黑而淺,色則揚矣。
以表地獄黑業,由之生氣滿盈,發菩提樹之枝柯矣。
碧毫相光,說文謂石之青美。
增韻雲:深青色。
此表地獄中利根。
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禅。
阇王入拍[毛@匊]地獄,暫入即出之類。
紅毫相光,梵名阿盧那,此雲赤色。
南方屬火,氣盛而明,從大火為意。
但視紅微晦,故特言紅。
紅從糸、從工,乃女工紡績織纴功力也。
此表畜生,由聞名見像,即發心加行。
所迷正因,由之而顯,同紅字之功力矣。
綠毫相光,綠,浏也。
泉水上視,浏然綠色,是青黃之間色;總表獄鬼同入法流也。
金毫相光,梵名伊尼延,此雲金色。
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
以表餓鬼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中道藏開,頓離枵虛也。
慶雲毫相光,西京雜記雲:瑞雲,曰慶雲,曰景雲。
雲五色曰慶,或曰卿。
此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征也。
千輪毫光,此下輪光,較散光尤勝。
蓋表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
故十輪雲:輪者,如滿月光,清涼無礙,遍諸虛空,照觸一切,無障境界。
逸雅訓綸言:彌綸周匝也。
精蕰雲:車所由以運轉者,以其形圓也。
而其妙,尤在中虛矣。
言千者,千輻之毂(一本作「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
寶輪毫光,與上同,此重寶字。
如契經雲:若刹帝利種,紹灌頂位。
于十五日,齋沐升殿。
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毂辋,舒妙光明,來應王所,定是金輪王。
此表五道具圓根者,蒙地藏以法水灌頂,超入圓向金輪,将紹法王之位也。
其間或入鐵輪,乃至摩尼輪,不可定判。
日輪毫光,現日天子宮殿也。
日,實也。
光明盛實,表菩薩智光無私照也。
大論雲:如日天子,憐愍衆生,與七寶宮殿俱,繞四天下。
從初至終,常不懈息。
日光普照,無憎無愛,随其高下深淺悉照。
菩薩亦如是,從初發心,為度衆生,無有懈息。
出于世間,住五神通,處于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
譬如朝露,見日則消。
是也。
月輪毫光,現月天子宮殿也。
月,缺也。
滿則缺也。
此表大士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衆清涼。
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鑒機也。
宮殿毫光,光現宮殿也。
釋宮如題。
殿,乃堂之高大者,具岧峣高聳之奇,昭輪奂周明之美。
表三塗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
故現高顯之相也。
海雲毫光,以光雲遍覆,如海無垠。
此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
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别。
故知情生分别,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于海雲,良有以也。
△ 【于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衆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我今日于忉利天宮,稱揚贊歎地藏菩薩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 初二句,結前,出微下,正告。
如是者,指歎之詞,以佛頂毫光,勝妙第一。
故指而歎言,有如是耶?然如名不異,是曰無非。
則生佛同由實相,是非[立+立]契真如。
此我佛付囑之本心,亦大士領命之初意。
淨穢總入一光,依正同成一色。
故經家叙出不思議境,而歎言如是。
故知最初放光,表極聖三密,而說法為要,故光從口出。
此表六道克就圓因,将趣極果,而證入為要,故光從頂放。
光相似同,意各有攸歸也。
大衆是總,天龍等是别,皆所告之機。
聽我者,不惟事關深遠,化涉始終,且又囑人天于未來,絕不類尋常之小事。
必須專心承聽,方曉叵量威神。
于人天下,結歎四章。
利益等事,結名章;以稱名讀經,人天俱解脫故。
不思議事,結體章;然體屬理,今何指事,當知始終所依,迷悟[立+立]具,即理之事,故獨當不思議事。
超聖二句,結宗章;宗必因果同成故。
不退菩提,結用章;地藏巧施方便,為令成就菩提。
若準法華四:一、初句歎教一,設教被機,人天得益故。
次句歎理一,[立+立]由理具,方有事用故。
三、四二句,歎行一行必超因,能證果故。
第五句,歎人一,既得畢竟菩提,世出世間,第一人故。
皆言事者,與法華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同。
蓋世出世間,内外善惡,大小聖凡,無一不事事者,但作用不同。
譬之琴瑟箜篌,音韻似一,吹彈者異耳。
然觀結歎文意,似都指後,何也?蓋由觀音所問之事,與前[迦-加+向]異。
特顯四章之妙,通貫前後;以後形前,愈彰深緻,不可以前劣後優,随文失指也。
△ 【說是語時。
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觀世音。
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 此見賓主擊揚之妙契,師弟敲唱之相應。
世尊所以對衆而結歎,意啟觀音乘贊而蹑問。
故佛說是語時,觀音即起白佛,啐啄同時,斯之謂矣。
西音名阿那婆婁吉低輸,此雲觀世音。
觀是能觀之智,以三智照正性,察本末也。
世音是所觀之境,萬像隔别,類音殊唱,菩薩弘慈,俱令脫苦。
境智合标,名觀世音。
([禾+末]羅矩吒國,印度最南海濱,此南大海中,名補陀落迦山,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常住處。
) △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衆生,
恰于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衆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
從頂二句,總标。
梵名烏瑟膩沙,此雲佛頂。
而言門者,禅秘要經雲:人身三分,臍為中原,頭為殿堂,頂為天門,故曰頂門。
蓋頭為一身之主,頂乃一首之尊。
故大論,阿私仙人雲: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無有勝者。
表一切種智,超因極果也。
門有能通、當體二義。
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于極果者,能通之功也;此頂人人本具,略不假借。
則六道與地藏,總是一身;衆生與如來,原非兩體。
當下即是,奚假從門而入。
當體之意也。
上者,從頂放光,表自極智體上,起此大光明用。
其體原一,生佛同具故。
而用不一,随機施設故。
此即一念三千至理,互具互遍,故有百千萬億大毫相光,即表三德。
大即法身,以遍滿故。
毫相即解脫,外實内空故。
光即般若,照了萬法故。
身大故,毫光亦大;毫空故,大光亦空;光照故,大毫亦照。
三一不相離,一三非可混。
不[立+立]别縱橫,生佛同具證。
既總标已,下别明之。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 毫相是一,即用之體。
光色不同,即體之用。
法華文句:以五色譬五道,青譬地獄因果,黃譬餓鬼,赤譬畜生,白譬人天,(修羅分屬四趣,仍阙黑色)小色像譬二乘,大色像譬通菩薩,短色像譬别菩薩,長色像譬佛因果。
諸文開合随意,正法念,加長短等;此由法華九界同歸,三乘鹹會,故文句作此引用。
今就地藏偏哀六道三塗故,且譬五道,事有專屬耳。
白毫相光,三十二相之一。
梵語叔離,此雲白色,西方正色也。
白乃本質,居衆色之先。
白可受彩,起諸光之色。
攬而可識曰相,熾然如焰曰光。
大輪雲:白毫眉間峙,白光逾琉璃。
在因行布施時,适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又咨嗟歌誦閑居之德,故有眉間白毫。
外具八楞,中空右旋。
三十二相功德,增為千倍,乃成額上白毫相。
一千毫相功德,增為百倍,乃成一頂骨相。
是故如來,最為尊勝。
今從極頂放毫相光,全彰不思議事也。
言大者,較前尤為勝妙。
下仿此。
瑞毫相光。
以玉為信曰瑞,又祥瑞也。
天以人君有德,将錫之曆年,钖之五福,先出此為信。
今表六道,乘地藏力,三塗清升,人天成佛,故現此祥瑞之毫光也。
玉毫相光,玉乃天地精英,具溫潤之德,(文賦山有玉而增潤)琢磨可能成器。
此表五道,離火宅之燥,增性山之潤,出三塗之非器,入四聖之瑚琏也。
紫毫相光,梵名羅差,或勒叉,此雲紫色。
乃黑赤之間色,以表雜類衆生獲益。
止觀雲:衆生禀益不同,或雜益、不雜益是也。
青毫相光,梵名尼羅,此雲青色。
東方屬木,由水而生,似黑而淺,色則揚矣。
以表地獄黑業,由之生氣滿盈,發菩提樹之枝柯矣。
碧毫相光,說文謂石之青美。
增韻雲:深青色。
此表地獄中利根。
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禅。
阇王入拍[毛@匊]地獄,暫入即出之類。
紅毫相光,梵名阿盧那,此雲赤色。
南方屬火,氣盛而明,從大火為意。
但視紅微晦,故特言紅。
紅從糸、從工,乃女工紡績織纴功力也。
此表畜生,由聞名見像,即發心加行。
所迷正因,由之而顯,同紅字之功力矣。
綠毫相光,綠,浏也。
泉水上視,浏然綠色,是青黃之間色;總表獄鬼同入法流也。
金毫相光,梵名伊尼延,此雲金色。
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
以表餓鬼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中道藏開,頓離枵虛也。
慶雲毫相光,西京雜記雲:瑞雲,曰慶雲,曰景雲。
雲五色曰慶,或曰卿。
此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征也。
千輪毫光,此下輪光,較散光尤勝。
蓋表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
故十輪雲:輪者,如滿月光,清涼無礙,遍諸虛空,照觸一切,無障境界。
逸雅訓綸言:彌綸周匝也。
精蕰雲:車所由以運轉者,以其形圓也。
而其妙,尤在中虛矣。
言千者,千輻之毂(一本作「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
寶輪毫光,與上同,此重寶字。
如契經雲:若刹帝利種,紹灌頂位。
于十五日,齋沐升殿。
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毂辋,舒妙光明,來應王所,定是金輪王。
此表五道具圓根者,蒙地藏以法水灌頂,超入圓向金輪,将紹法王之位也。
其間或入鐵輪,乃至摩尼輪,不可定判。
日輪毫光,現日天子宮殿也。
日,實也。
光明盛實,表菩薩智光無私照也。
大論雲:如日天子,憐愍衆生,與七寶宮殿俱,繞四天下。
從初至終,常不懈息。
日光普照,無憎無愛,随其高下深淺悉照。
菩薩亦如是,從初發心,為度衆生,無有懈息。
出于世間,住五神通,處于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
譬如朝露,見日則消。
是也。
月輪毫光,現月天子宮殿也。
月,缺也。
滿則缺也。
此表大士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衆清涼。
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鑒機也。
宮殿毫光,光現宮殿也。
釋宮如題。
殿,乃堂之高大者,具岧峣高聳之奇,昭輪奂周明之美。
表三塗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
故現高顯之相也。
海雲毫光,以光雲遍覆,如海無垠。
此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
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别。
故知情生分别,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于海雲,良有以也。
△ 【于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衆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我今日于忉利天宮,稱揚贊歎地藏菩薩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 初二句,結前,出微下,正告。
如是者,指歎之詞,以佛頂毫光,勝妙第一。
故指而歎言,有如是耶?然如名不異,是曰無非。
則生佛同由實相,是非[立+立]契真如。
此我佛付囑之本心,亦大士領命之初意。
淨穢總入一光,依正同成一色。
故經家叙出不思議境,而歎言如是。
故知最初放光,表極聖三密,而說法為要,故光從口出。
此表六道克就圓因,将趣極果,而證入為要,故光從頂放。
光相似同,意各有攸歸也。
大衆是總,天龍等是别,皆所告之機。
聽我者,不惟事關深遠,化涉始終,且又囑人天于未來,絕不類尋常之小事。
必須專心承聽,方曉叵量威神。
于人天下,結歎四章。
利益等事,結名章;以稱名讀經,人天俱解脫故。
不思議事,結體章;然體屬理,今何指事,當知始終所依,迷悟[立+立]具,即理之事,故獨當不思議事。
超聖二句,結宗章;宗必因果同成故。
不退菩提,結用章;地藏巧施方便,為令成就菩提。
若準法華四:一、初句歎教一,設教被機,人天得益故。
次句歎理一,[立+立]由理具,方有事用故。
三、四二句,歎行一行必超因,能證果故。
第五句,歎人一,既得畢竟菩提,世出世間,第一人故。
皆言事者,與法華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同。
蓋世出世間,内外善惡,大小聖凡,無一不事事者,但作用不同。
譬之琴瑟箜篌,音韻似一,吹彈者異耳。
然觀結歎文意,似都指後,何也?蓋由觀音所問之事,與前[迦-加+向]異。
特顯四章之妙,通貫前後;以後形前,愈彰深緻,不可以前劣後優,随文失指也。
△ 【說是語時。
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觀世音。
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 此見賓主擊揚之妙契,師弟敲唱之相應。
世尊所以對衆而結歎,意啟觀音乘贊而蹑問。
故佛說是語時,觀音即起白佛,啐啄同時,斯之謂矣。
西音名阿那婆婁吉低輸,此雲觀世音。
觀是能觀之智,以三智照正性,察本末也。
世音是所觀之境,萬像隔别,類音殊唱,菩薩弘慈,俱令脫苦。
境智合标,名觀世音。
([禾+末]羅矩吒國,印度最南海濱,此南大海中,名補陀落迦山,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常住處。
) △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