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佛名号品第九】

關燈
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 夫道與俗反,名與實乖。

    得其趣者,玄會幽理。

    何以然耶?如俗中祖考。

    不許述其名字。

    而法門佛名,稱揚獲福無量。

    良以諸佛如來,大慈愍物,降靈在俗,濟度為先。

    有心希仰,無不蒙益。

    或以口稱,或以心念,或以身禮,三業加敬,三業清涼。

    漸拔有根,出于界系。

    有斯大德,稱者得福。

    彼流俗者。

    與上相違。

    十輪雲:若念一佛,則見一佛。

    若念多佛,則見多佛。

    若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

    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

    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等。

    故以一佛,況多名也。

     △ 【是衆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堕惡道。

    】 圓澄法師雲:六道凡夫,三乘賢聖。

    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

    亦不名衆生。

    但此心不守自性,随迷悟之緣,作業受苦,名曰衆生。

    修道證真,遂名諸佛。

    佛愍衆生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猶是稱法界性,說念佛門。

    傥得其門,則等諸佛于一朝。

    不得其門,則徒修因于曠劫。

    故凡衆生于生死時,果能念佛,或一佛,或多佛,各自得諸大利,終不堕于惡道。

    但此是大士所值之佛,親承供養,得諸利益者。

    然諸經論,唯贊西方阿彌陀佛,接引娑婆,願力偏重。

    是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為至。

    若人于生死時,果能真誠稱念,感應尤多。

    所謂不動步而歸淨土,安俟階梯。

    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

    悟迷隻在自心,超沉豈由他法。

    谛信力行,自見功程耳。

     △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銷滅。

    】 乃至一人念一佛名者,此從多人多佛,略至極少也。

    大悲經雲:一稱南無佛名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盡也。

    更何疑五無間罪之不銷耶!極重逆罪既銷,餘之中下業報,豈不悉滅哉。

    (除者,去之也。

    非聽除而不銷也。

    )昔大智律師,發願常生娑婆,作大導師。

    複見慧市法師雲:方土雖淨,非吾所願。

    由是于淨土門,略無歸向。

    見修淨業,複生輕謗。

    後遭重病,神識迷茫。

    頓覺前非,深自克責。

    仍覽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

    又智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

    譬如嬰兒,不得離母。

    又如弱羽,隻可傳枝。

    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

    十餘年來,未嘗暫舍。

    又唐法照大師,往五台竹林寺,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為衆說法。

    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

    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

    又問:當雲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

    汝當系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

    說已,為照摩頂而退。

    慧日法師求黑觀音,感現光相,所說略同。

    故念佛一門,斷斷不可不信也。

     △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

    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漸銷滅。

    】 疑雲: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銷滅耶?如增一經雲:衆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

    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

    故知無間罪業雖重,經劫難出,承臨終念佛之力,則倒惑不起,法性現前,故能滅也。

    故華嚴經雲: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

    況今眷屬,信心為稱佛名,豈有不滅者乎。

    譬如師子筋為琴弦,一奏,一切餘弦悉斷。

    亦如牛羊驢馬諸乳,同置一器,若以一滴師子乳投之,悉化為水。

    今既行菩提心,為其念佛,銷滅重罪,何俟緻疑。

     △ 【何況衆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 此況結者,正勸人自念為勝。

    以它人代念,滅罪尚爾,何況自念者哉。

    故大論二十四問:臨終時少許時心,雲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是心雖少,而力猛利。

    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

    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

    是後心,名大心,以舍身及諸根事急,故念佛時,罪皆成福。

    如耆婆攬草,無非藥者,普能愈病。

    釋摩男所執一切砂礫,皆變為寶。

    全心滿目,無非佛境。

    所觀罪福,即是實相。

    既純實相,覓罪福了不可得,複何論有量無量耶!今且順俗,故言自稱自念,獲福滅罪,尤勝于前倍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