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如文
△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衆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
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 業道者,殺害等罪行,名黑黑業,及不善業;布施等福行,名白白業,及以善業。
今于善業中,明施福一事。
故雲我觀等。
布施多種,财施、法施、俗施、道施,輕重較量,如綸貫。
受福二字,世、出世間最重要事,皆由布施而得。
大士此問,實為出苦良方,成佛法根也。
是事雲何句,正疑施因是等,受福何故不同?問:為地藏真不知耶?為衆生疑耶?答:實知、不實知,非凡情所測。
若準雜藏經,昔有人至波羅提木叉寺,得庵羅樹華,其色如金,持入佛塔,見釋迦牟尼佛像相好;續念佛功德,心熱毛豎。
即以華上佛。
出問一道人:一華散佛,得幾許福?答:如此深事,我不能知,當問讀經者。
即往問之。
曰:我無天眼神通,不能知見果報,可問坐禅六通羅漢。
即便往問。
阿羅漢即為觀之,見其舍身次第,受天上人中福德,乃至八萬大劫,福猶不盡。
過是,不複能知。
即遣化人詣彌勒所,問得幾許果報。
彌勒言:不能知,正使恒河沙等一生補處菩薩,尚不能知,況我一身。
佛有無量功德,福田甚良,種種果報無盡。
待我将來成佛,乃能知之。
據此,即不實知,誰曰不然。
故仰願世尊為我說之。
使後世知布施之福有如是耶。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于忉利天宮,一切衆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為汝說。
】 此正答在問處。
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
故于天宮衆前,說布施功德輕重。
當谛聽者,夫布施之業,乃衆行之源,且财物無常,五家争奪;凡愚吝惜,靡有舍心,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阋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
如是之[侃/言],實由悭貪為本。
故須谛實聽宣施福也。
△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 △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 等者,等居士也。
大論三十二雲: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生刹利家。
若著于智慧經書,而不惱衆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羅門家。
居士者,小人而巨富,此由前施福,今感富貴報也。
△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 此即悲田,尤宜種福。
最下貧窮,舉人中最卑劣者,此即作惡不施之後身。
故大愛道經雲:有财不施,世世受貧。
以前世或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後悔不與,故招最下貧窮之報。
癃殘等:癃,罷病,平原傳:臣不幸有疲癃之疾;又背凸曰癃,如周公隆其背;又膀胱不利亦曰癃。
殘,則肢體不全。
喑啞,則口不能言。
聾,則不聞。
癡,則不别。
無目,則不睹物。
乃人中最可憐者。
此由前世見乞者來,面目颦蹙,惡口罵詈;或時鞭撲,或自無信施,見他行施不能随喜,反生毀呰,令他不信。
或家中财物妻子共感,多人有分;于中獨吝,偏用有過,不肯惠施,障人修福,惡深罪重,故感此報也。
經雲: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
△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 具大慈悲,标施本也。
本有與拔名具,向行善施名能,不揀高下名大。
須達經雲:乃至于一衆生,行于慈悲,至[殼/牛]牛頃,此得福多(文)。
此能調心,慈悲愍物,随所施為,皆成大善。
若視相修福,内粗外細,唯成雜業矣。
下心等,顯慈悲實處。
下心,則降尊貴而就卑劣;含笑,則示喜舍而無吝情。
地持雲:若施下流,不起輕想。
是也。
親手等,忘己富貴,愍人貧賤,而等施之。
如佛告須達,應至心施、信心施、随時施、自手施、如法施。
軟言慰谕含二意:一、使人代施時,以軟言慰谕,當為我好施,毋輕慢也。
二、自施它施,皆用軟言,慰谕前人,所謂惟願仁者,不生恨心也。
處胎經雲:供養諸福田,不選必遇聖;行施作福業,不選擇高下;此福聖所譽,最尊為第一。
故所獲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以心平等,無分别故。
如維摩居士語善德長者雲: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正合今文。
△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于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
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
何況衣食受用。
】 初文,明所施如法;是故下,顯得報殊勝。
地持雲:菩薩自量财物多少,随其所應,而行惠施。
見來求者有二種人:一者非是貧下,孤獨無所依怙;二者貧苦孤茕下賤,無所依怙。
作是念言:若我财多,當令俱足。
若财少者,先當周給貧苦下賤無依恃者(文)。
此慈心偏緣苦惱衆生,乃施門周急之意。
是故所得福報,百千生中七寶尊貴者,尚能常得具足,況尋常衣食受用乎。
良由能施之人,有智愚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
悲是貧苦,敬是三寶。
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
若取心勝,施佛不如施貧。
故像法決疑經雲:有諸衆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見貧苦孤窮,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名為颠倒作善。
不正作福。
如此人等,甚可憐愍。
用财甚多,獲福甚少(文)。
今既憐愍之心,生于悲田,自然報施之福,獲乎後世矣。
△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 初,能施之人。
遇佛塔下,所施之田。
塔瘗舍利,寺供聖像。
裝塑之福,經論廣明。
今乃遇像興供,植福敬田。
(東晉名臣陶[人+品],字士行。
建旟南海。
有漁人每夕見海濱光。
因白[人+品]遣尋。
俄見金像,淩波趣船。
檢背銘,乃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薩像。
昔育王既統此洲,學鬼王制獄,酷毒尤甚。
文殊現處镬中,火熾水清,生青蓮華。
王心感悟。
即日毀獄。
造八萬四千塔,建立形像,此其一也。
沙門慧遠迎供東林閣上。
隋末賊發,一老僧辭像,像曰:爾年老,但住。
時寇入山索金,僧曰無。
乃以火炙。
曰:僧受炙死,穢臭伽藍,何如寺外?賊将出欲煞。
曰: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正念申頸,可下刀。
賊見申頸,即斫。
刀反刺心,刃出己背。
群賊奔走,至遠師墓。
時天清朗,忽有雲屯黑下布,雷電四繞,霹賊六人。
由是賊徒不敢入山,瑞像靈應,一何巍巍!)智論:比丘問佛,孫陀羅難陀出家證果事。
佛告比丘:過去毗
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 業道者,殺害等罪行,名黑黑業,及不善業;布施等福行,名白白業,及以善業。
今于善業中,明施福一事。
故雲我觀等。
布施多種,财施、法施、俗施、道施,輕重較量,如綸貫。
受福二字,世、出世間最重要事,皆由布施而得。
大士此問,實為出苦良方,成佛法根也。
是事雲何句,正疑施因是等,受福何故不同?問:為地藏真不知耶?為衆生疑耶?答:實知、不實知,非凡情所測。
若準雜藏經,昔有人至波羅提木叉寺,得庵羅樹華,其色如金,持入佛塔,見釋迦牟尼佛像相好;續念佛功德,心熱毛豎。
即以華上佛。
出問一道人:一華散佛,得幾許福?答:如此深事,我不能知,當問讀經者。
即往問之。
曰:我無天眼神通,不能知見果報,可問坐禅六通羅漢。
即便往問。
阿羅漢即為觀之,見其舍身次第,受天上人中福德,乃至八萬大劫,福猶不盡。
過是,不複能知。
即遣化人詣彌勒所,問得幾許果報。
彌勒言:不能知,正使恒河沙等一生補處菩薩,尚不能知,況我一身。
佛有無量功德,福田甚良,種種果報無盡。
待我将來成佛,乃能知之。
據此,即不實知,誰曰不然。
故仰願世尊為我說之。
使後世知布施之福有如是耶。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于忉利天宮,一切衆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為汝說。
】 此正答在問處。
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
故于天宮衆前,說布施功德輕重。
當谛聽者,夫布施之業,乃衆行之源,且财物無常,五家争奪;凡愚吝惜,靡有舍心,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阋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
如是之[侃/言],實由悭貪為本。
故須谛實聽宣施福也。
△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 △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 等者,等居士也。
大論三十二雲: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生刹利家。
若著于智慧經書,而不惱衆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羅門家。
居士者,小人而巨富,此由前施福,今感富貴報也。
△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 此即悲田,尤宜種福。
最下貧窮,舉人中最卑劣者,此即作惡不施之後身。
故大愛道經雲:有财不施,世世受貧。
以前世或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後悔不與,故招最下貧窮之報。
癃殘等:癃,罷病,平原傳:臣不幸有疲癃之疾;又背凸曰癃,如周公隆其背;又膀胱不利亦曰癃。
殘,則肢體不全。
喑啞,則口不能言。
聾,則不聞。
癡,則不别。
無目,則不睹物。
乃人中最可憐者。
此由前世見乞者來,面目颦蹙,惡口罵詈;或時鞭撲,或自無信施,見他行施不能随喜,反生毀呰,令他不信。
或家中财物妻子共感,多人有分;于中獨吝,偏用有過,不肯惠施,障人修福,惡深罪重,故感此報也。
經雲: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
△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 具大慈悲,标施本也。
本有與拔名具,向行善施名能,不揀高下名大。
須達經雲:乃至于一衆生,行于慈悲,至[殼/牛]牛頃,此得福多(文)。
此能調心,慈悲愍物,随所施為,皆成大善。
若視相修福,内粗外細,唯成雜業矣。
下心等,顯慈悲實處。
下心,則降尊貴而就卑劣;含笑,則示喜舍而無吝情。
地持雲:若施下流,不起輕想。
是也。
親手等,忘己富貴,愍人貧賤,而等施之。
如佛告須達,應至心施、信心施、随時施、自手施、如法施。
軟言慰谕含二意:一、使人代施時,以軟言慰谕,當為我好施,毋輕慢也。
二、自施它施,皆用軟言,慰谕前人,所謂惟願仁者,不生恨心也。
處胎經雲:供養諸福田,不選必遇聖;行施作福業,不選擇高下;此福聖所譽,最尊為第一。
故所獲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以心平等,無分别故。
如維摩居士語善德長者雲: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正合今文。
△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于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
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
何況衣食受用。
】 初文,明所施如法;是故下,顯得報殊勝。
地持雲:菩薩自量财物多少,随其所應,而行惠施。
見來求者有二種人:一者非是貧下,孤獨無所依怙;二者貧苦孤茕下賤,無所依怙。
作是念言:若我财多,當令俱足。
若财少者,先當周給貧苦下賤無依恃者(文)。
此慈心偏緣苦惱衆生,乃施門周急之意。
是故所得福報,百千生中七寶尊貴者,尚能常得具足,況尋常衣食受用乎。
良由能施之人,有智愚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
悲是貧苦,敬是三寶。
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
若取心勝,施佛不如施貧。
故像法決疑經雲:有諸衆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見貧苦孤窮,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名為颠倒作善。
不正作福。
如此人等,甚可憐愍。
用财甚多,獲福甚少(文)。
今既憐愍之心,生于悲田,自然報施之福,獲乎後世矣。
△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 初,能施之人。
遇佛塔下,所施之田。
塔瘗舍利,寺供聖像。
裝塑之福,經論廣明。
今乃遇像興供,植福敬田。
(東晉名臣陶[人+品],字士行。
建旟南海。
有漁人每夕見海濱光。
因白[人+品]遣尋。
俄見金像,淩波趣船。
檢背銘,乃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薩像。
昔育王既統此洲,學鬼王制獄,酷毒尤甚。
文殊現處镬中,火熾水清,生青蓮華。
王心感悟。
即日毀獄。
造八萬四千塔,建立形像,此其一也。
沙門慧遠迎供東林閣上。
隋末賊發,一老僧辭像,像曰:爾年老,但住。
時寇入山索金,僧曰無。
乃以火炙。
曰:僧受炙死,穢臭伽藍,何如寺外?賊将出欲煞。
曰: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正念申頸,可下刀。
賊見申頸,即斫。
刀反刺心,刃出己背。
群賊奔走,至遠師墓。
時天清朗,忽有雲屯黑下布,雷電四繞,霹賊六人。
由是賊徒不敢入山,瑞像靈應,一何巍巍!)智論:比丘問佛,孫陀羅難陀出家證果事。
佛告比丘:過去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