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于人?蓋神明清淨,聞人間酒肉污穢,厭惡不暇,豈肯鑒嘗。
故郊祀者,止用淡酒。
承祭者,戒酒戒葷,亦可知已。
至于餓鬼不能飲水,何能食肉?目連救母事可鑒已。
凡祀神明,宜焚香設齋。
并誦金剛經一卷。
神自鑒納,陰司極重此經。
若仍前殺牲污神,不惟無益,且遭罪譴。
餘謂蔡明府,真是現宰官身,為萬鬼萬民說法了也。
惜世人不知信奉,自取過咎,奈之何哉! △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 犯殃等者,經雲:有夜叉羅刹,常喜啖人胎,能令人無子,傷害于胞胎。
及生時奪命,為其作娆害,則生子夭殇。
乃由人殺害自緻,非土地不護也。
△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
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一本作「者」)。
】 法句經雲:命如華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緻不死。
古雲:生則八識扶持,死則四大離散。
迅矣百齡,終歸磨滅。
遁環三界,運轉靡停。
故經雲:有始有終,既生則滅,誰能禁其不死耶!但臨終之時,平時所造善惡之業,其相俱時頓現,随業趣生。
法句雲:人作善惡,殃福随人。
雖更生死,不可得免。
然在我本意,不問其生平作善作惡,俱令生于善處,不令落于惡道也者。
何況其人原不作惡,自修施戒,彼既善根修成,令我亦增威熾。
其感報之時,必生天上人間矣。
△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 淨度三昧經雲: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堕獄,各有迎人。
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
應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它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言;若為惡堕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盾矛戟索圍繞。
所見不同,口不能言。
各随所作,各得其果(文)。
故知臨終之時,實有惡鬼娆亂。
即使向行善者,尚難卻其播弄。
或變作父母兄弟,伯叔姑姨,令心著愛,精神瞀亂。
鬼即以似父母等身,引入惡道。
何況本造惡者。
蓋世人将死,天帝行下文書。
死期未到,太山鬼神,促令造罪,令落惡道,當知即此輩播弄,更有誰乎!故大論引分别業經。
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
阿難曰:是事雲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
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
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亦生好處。
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去惡已熟。
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
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亦生惡處。
故俱舍雲:若人臨終,起邪見心,是人以先不善為緣,故堕地獄。
是則即使無鬼引接,尚難必其善者決生善處,惡者定生惡處。
況本造惡之人,自然引入惡道矣! △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 臨終識惛者,人身中識神,或時頓去,或去有先後,唯第八識最後去。
亦何有知?涅槃雲:如人舍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号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
肢節戰動,不能自持。
身體虛冷,暖氣欲盡。
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
衆生業果亦複如是。
故臨終時,諸根黯然,識不能辯,眼耳雖在,何能見聞? △ 【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号。
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 當須設供者,事之要處也。
譬船行險處,急宜著力。
稍有錯時,人船俱失。
良由前陰将絕,中陰身起。
中陰有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
因善業故,得善覺觀。
因惡業故,得惡覺觀。
随業因緣,向受生處。
五戒經雲:生死險難,實可驚怖。
故須設大供養,轉經稱名。
供言大者,謂傾己資财,竭力營辦。
然于供養之際,須離謂實之心。
若香若華,體是法界。
能供所供,性本真空。
稱量由生,順性常住。
普獻三寶,等供十方。
雖曰施财,是真法供,故名為大,念佛菩薩。
若光明疏雲:觀心既然,觀佛亦爾,故言念佛。
此指理觀,今但稱名也。
大品雲: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大論問:雲何但空稱名字,便得畢苦,其福不盡?答:是曾聞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苦。
若多若少供養,及稱佛名字,得無量福(文)。
故大悲經雲: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于空中,于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
以其不盡,終至涅槃。
今既資以供經稱名之善緣,自能令亡者離三塗惡道。
變形魔鬼,不卻而自退散矣! △ 【世尊!一切衆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堕惡趣者,尋即解脫。
】 上言設供、讀經、稱名三種功德,資冥福,離惡道,卻鬼神。
多福之功也。
今但于佛菩薩,祗一名而已,于經典隻一句一偈而已即能除極重五無間罪。
(注:此能除五無間罪,似非經文原意。
)一偈,天竺但數自滿三十二,即為一偈。
号阿耨窣睹婆或輸盧迦波。
此亦有大因緣,故臨終得聞,上品大罪既除,其小小中下惡業,合當堕邊小獄者,當下解脫超升。
如赫日銷霜,甯有餘愆。
故華嚴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問:雲何但聞佛名,便得道耶?答:有衆生福德淳熟,結使心薄,若聞佛名,即時得道。
如新淨白氈,易為受色。
聞佛名福,功叵量矣。
主命述意竟。
△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于生死中護諸衆生。
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 此如來贊勸之文。
言大慈則同諸佛之心,發大願則同菩薩之念。
今既以佛心為心,能發如是大願,即是佛菩薩矣。
今故勸汝,凡未來世中男女臨生死時,汝莫退救護之願。
不問有罪無罪,大惡小惡,總令解脫三塗,得在人天安樂,真不負我今日之叮咛矣。
△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
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衆生。
生時死時,俱得安樂。
】 如文。
△ 【但願諸衆生,于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
】 世記經:佛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随逐擁護。
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故主命願人生時死時,慎勿殺害,應修善緣。
大集雲:若修慈者,當舍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
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
故雲栖有祭先不宜殺生,以資冥福。
夫八珍羅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
無益而有害,智者不為也。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擁護衆生。
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 凡論本迹,本同而迹異。
蓋從本垂迹,迹不異本;因迹顯本,本不離迹。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故舉百千劫已前為本,是與佛無二道也。
今此鬼身,乃慈悲願上所現。
譬一月在天,影臨衆水。
若執影為真,則失本矣。
故曰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昔生公說法虎丘,有一鬼現身,日來聽法。
生公谕其托生。
鬼答以詩雲:做鬼經今五百秋,也無煩惱也無愁,生公勸我為人去,隻恐為人不到頭。
今大鬼王,經百千生,豈非乘願力來,現鬼身而說法也者。
△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号曰無相如來。
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
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 當得成佛者,初住百界作佛也。
無相者,不但無生住異滅之相,無相亦無,故名無相。
然以鬼相而成無相,非頑同太虛,空無一物,無相即相也。
以後之無相而觀鬼相,非猙獰兇惡,示有諸怖相即無相也。
今日之鬼相,即不思議之妙有。
它世之無相,即不思議之真空。
有即空故,有不可得;空即有故,空不可名。
空有既亡,中道不立。
若鬼若佛,其名安寄。
若相無相,其體奚存。
名号既爾,劫界亦然。
孰謂鬼神恒受驅使不安樂乎,劫劫本自安樂;孰謂鬼神攝屬冥司,不淨住乎,界界由來淨住;孰謂鬼壽所有日月,祗五百歲乎,佛壽不可計劫。
故知以本而驗迹,迹還同本;以因而望果,果不異因。
發本之意,妙在斯乎。
△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
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 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迹也。
如阿難救焰口經雲:其中為于主宰,統領上首之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慈悲誓願,分形布影,示現化身在六道中,同類受苦。
設于方便,為善知識。
成熟利樂一切有情,證大涅槃(文)。
是則主命鬼王等及閻羅天子,亦豈實業受生,三時受苦者哉。
又複應知一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随處滅盡。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若了此意,則于諸聖權實化門,思過半矣。
△
故郊祀者,止用淡酒。
承祭者,戒酒戒葷,亦可知已。
至于餓鬼不能飲水,何能食肉?目連救母事可鑒已。
凡祀神明,宜焚香設齋。
并誦金剛經一卷。
神自鑒納,陰司極重此經。
若仍前殺牲污神,不惟無益,且遭罪譴。
餘謂蔡明府,真是現宰官身,為萬鬼萬民說法了也。
惜世人不知信奉,自取過咎,奈之何哉! △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 犯殃等者,經雲:有夜叉羅刹,常喜啖人胎,能令人無子,傷害于胞胎。
及生時奪命,為其作娆害,則生子夭殇。
乃由人殺害自緻,非土地不護也。
△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
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一本作「者」)。
】 法句經雲:命如華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緻不死。
古雲:生則八識扶持,死則四大離散。
迅矣百齡,終歸磨滅。
遁環三界,運轉靡停。
故經雲:有始有終,既生則滅,誰能禁其不死耶!但臨終之時,平時所造善惡之業,其相俱時頓現,随業趣生。
法句雲:人作善惡,殃福随人。
雖更生死,不可得免。
然在我本意,不問其生平作善作惡,俱令生于善處,不令落于惡道也者。
何況其人原不作惡,自修施戒,彼既善根修成,令我亦增威熾。
其感報之時,必生天上人間矣。
△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 淨度三昧經雲: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堕獄,各有迎人。
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
應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它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言;若為惡堕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盾矛戟索圍繞。
所見不同,口不能言。
各随所作,各得其果(文)。
故知臨終之時,實有惡鬼娆亂。
即使向行善者,尚難卻其播弄。
或變作父母兄弟,伯叔姑姨,令心著愛,精神瞀亂。
鬼即以似父母等身,引入惡道。
何況本造惡者。
蓋世人将死,天帝行下文書。
死期未到,太山鬼神,促令造罪,令落惡道,當知即此輩播弄,更有誰乎!故大論引分别業經。
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
阿難曰:是事雲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
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
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亦生好處。
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去惡已熟。
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
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亦生惡處。
故俱舍雲:若人臨終,起邪見心,是人以先不善為緣,故堕地獄。
是則即使無鬼引接,尚難必其善者決生善處,惡者定生惡處。
況本造惡之人,自然引入惡道矣! △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 臨終識惛者,人身中識神,或時頓去,或去有先後,唯第八識最後去。
亦何有知?涅槃雲:如人舍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号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
肢節戰動,不能自持。
身體虛冷,暖氣欲盡。
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
衆生業果亦複如是。
故臨終時,諸根黯然,識不能辯,眼耳雖在,何能見聞? △ 【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号。
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 當須設供者,事之要處也。
譬船行險處,急宜著力。
稍有錯時,人船俱失。
良由前陰将絕,中陰身起。
中陰有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
因善業故,得善覺觀。
因惡業故,得惡覺觀。
随業因緣,向受生處。
五戒經雲:生死險難,實可驚怖。
故須設大供養,轉經稱名。
供言大者,謂傾己資财,竭力營辦。
然于供養之際,須離謂實之心。
若香若華,體是法界。
能供所供,性本真空。
稱量由生,順性常住。
普獻三寶,等供十方。
雖曰施财,是真法供,故名為大,念佛菩薩。
若光明疏雲:觀心既然,觀佛亦爾,故言念佛。
此指理觀,今但稱名也。
大品雲: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大論問:雲何但空稱名字,便得畢苦,其福不盡?答:是曾聞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苦。
若多若少供養,及稱佛名字,得無量福(文)。
故大悲經雲: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于空中,于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
以其不盡,終至涅槃。
今既資以供經稱名之善緣,自能令亡者離三塗惡道。
變形魔鬼,不卻而自退散矣! △ 【世尊!一切衆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堕惡趣者,尋即解脫。
】 上言設供、讀經、稱名三種功德,資冥福,離惡道,卻鬼神。
多福之功也。
今但于佛菩薩,祗一名而已,于經典隻一句一偈而已即能除極重五無間罪。
(注:此能除五無間罪,似非經文原意。
)一偈,天竺但數自滿三十二,即為一偈。
号阿耨窣睹婆或輸盧迦波。
此亦有大因緣,故臨終得聞,上品大罪既除,其小小中下惡業,合當堕邊小獄者,當下解脫超升。
如赫日銷霜,甯有餘愆。
故華嚴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問:雲何但聞佛名,便得道耶?答:有衆生福德淳熟,結使心薄,若聞佛名,即時得道。
如新淨白氈,易為受色。
聞佛名福,功叵量矣。
主命述意竟。
△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于生死中護諸衆生。
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 此如來贊勸之文。
言大慈則同諸佛之心,發大願則同菩薩之念。
今既以佛心為心,能發如是大願,即是佛菩薩矣。
今故勸汝,凡未來世中男女臨生死時,汝莫退救護之願。
不問有罪無罪,大惡小惡,總令解脫三塗,得在人天安樂,真不負我今日之叮咛矣。
△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
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衆生。
生時死時,俱得安樂。
】 如文。
△ 【但願諸衆生,于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
】 世記經:佛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随逐擁護。
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故主命願人生時死時,慎勿殺害,應修善緣。
大集雲:若修慈者,當舍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
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
故雲栖有祭先不宜殺生,以資冥福。
夫八珍羅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
無益而有害,智者不為也。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擁護衆生。
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 凡論本迹,本同而迹異。
蓋從本垂迹,迹不異本;因迹顯本,本不離迹。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故舉百千劫已前為本,是與佛無二道也。
今此鬼身,乃慈悲願上所現。
譬一月在天,影臨衆水。
若執影為真,則失本矣。
故曰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昔生公說法虎丘,有一鬼現身,日來聽法。
生公谕其托生。
鬼答以詩雲:做鬼經今五百秋,也無煩惱也無愁,生公勸我為人去,隻恐為人不到頭。
今大鬼王,經百千生,豈非乘願力來,現鬼身而說法也者。
△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号曰無相如來。
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
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 當得成佛者,初住百界作佛也。
無相者,不但無生住異滅之相,無相亦無,故名無相。
然以鬼相而成無相,非頑同太虛,空無一物,無相即相也。
以後之無相而觀鬼相,非猙獰兇惡,示有諸怖相即無相也。
今日之鬼相,即不思議之妙有。
它世之無相,即不思議之真空。
有即空故,有不可得;空即有故,空不可名。
空有既亡,中道不立。
若鬼若佛,其名安寄。
若相無相,其體奚存。
名号既爾,劫界亦然。
孰謂鬼神恒受驅使不安樂乎,劫劫本自安樂;孰謂鬼神攝屬冥司,不淨住乎,界界由來淨住;孰謂鬼壽所有日月,祗五百歲乎,佛壽不可計劫。
故知以本而驗迹,迹還同本;以因而望果,果不異因。
發本之意,妙在斯乎。
△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
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 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迹也。
如阿難救焰口經雲:其中為于主宰,統領上首之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慈悲誓願,分形布影,示現化身在六道中,同類受苦。
設于方便,為善知識。
成熟利樂一切有情,證大涅槃(文)。
是則主命鬼王等及閻羅天子,亦豈實業受生,三時受苦者哉。
又複應知一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随處滅盡。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若了此意,則于諸聖權實化門,思過半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