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惡毒,斷習惡之結使,生人天之好道,得涅槃之安樂也。
十輪雲:譬如明月,于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衆生平坦正路。
随其欲往,皆令得至。
此善男子亦複如是。
于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衆生,三乘正路,随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文)。
據此亦應約九界因果明險道。
過五百由旬,到涅槃寶所,方為安隐。
今祗約三塗人天敵論者,化五濁迷流之要著也。
先以小接,次令入大,方便巧逗,妙化随機,毋謂是經祗生人天也。
點逗于此,前後例之。
△ 【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後,勿履是道。
此路入者,卒難得出,複損性命。
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 語言者,勸修善道。
咄哉者,重警令寤。
以廢盡方便之力,才令得免惡道。
故重警醒,汝當深念此苦,更不可重造惡業,載入三塗也。
所以勸告者,嗟惡慧之邪修,自甘心于險道。
遇斯境界,豈可緘言。
念彼愚癡,甯容坐視。
況世尊悲心付囑,留大願而普濟迷津。
菩薩如教奉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
如其見迷路而不指正途,慈悲安在?睹沉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故語之言:此生死路,一入難出。
複損害法身慧命,真險處也。
迷人亦感重者。
曩因不知,僞入生死險處。
今忽提醒,重登安樂之鄉,如飄流者忽爾還家,沉淵者俄然登岸,豈不深感而極重哉!大論雲: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勤。
精勤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
念已,一心進路,不順非道,正此謂也。
△ 【臨别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諸毒惡,喪失性命,無令是衆自取其死。
】 臨别時,将他化也。
令轉勸者,冀展轉傳化,化化不絕也。
親知,禀内道未解脫者;路人,未受道在生死者。
男女,表授定慧。
言此路者,複以苦集,轉教前人以路多惡毒,必失性命,故須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毋自喪失法身慧命也。
已上正教轉告。
下示轉告意。
言是衆,則何異同胞。
言取死,則實切吾念。
重自取死句。
如五苦章句經雲:昔閻羅王有弘普之慈。
諸堕地獄者,現身問之。
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我等死時,不知行諸惡。
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
王曰:自汝所作,今當受之。
吾不枉汝(文)。
豈非自取死耶!譬如抱石投淵,自沉自墜;飛蛾赴火,自燋自爛。
非天與人授也。
△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衆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
是諸罪衆,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載(一本作「再」)曆。
】 此承險道之喻,以法合明也。
具大慈悲,以同體故言具。
與樂即拔苦,拔苦即與樂,故言大。
從理具體上起事,造神通而救拔也。
生人天等,正顯慈悲實用。
人天,乃受道之器。
故須先生人天,受諸快樂,正合前是善知識提攜接手,乃至令得安樂之文。
是諸下,明罪衆知悔。
諸罪衆,乃所化之機;知業苦,是親曆之事。
故願脫獲出離,永不載曆乎此。
起世經,閻羅王受洋銅灌口苦後,自發願言:願我從今舍身已,更得身時,但于人間受生,如來法中信解,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既出家已,願得道證,不複于後世受生(文)。
閻王尚爾,況其它乎!故觀佛三昧經,諸菩薩诃責餓鬼言:汝于前身無量世時,作無限罪,謗诽不信。
堕阿鼻獄,受諸苦惱不可具說,汝今應當發慈悲心。
諸餓鬼聞已,稱南無佛,尋即命終,生四天處。
悔過自責,發菩提心。
諸佛心光,不舍是等,攝受是輩,如羅睺羅。
教避地獄,如愛眼耳。
今地藏亦然。
故罪苦衆生,發此悔心也。
正合咄哉迷人,乃至自取其死之文。
△ 【如迷路人僞(一本作「誤」)入險道。
】 合上譬如有人乃至即遭諸毒之文。
△ 【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複入。
】 合上有一知識乃至亦生感重之文。
△ 【逢見他人,複勸莫入。
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複入。
】 合上臨别之時,乃至無令是衆自取其死之文。
合方便救拔竟。
△ 【若載(一本作「再」)履踐,猶尚迷僞(一本作「誤」),不覺舊曾所落險道。
或緻失命,如堕惡趣。
】 直合上難調難伏,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之文。
謂既出三塗,已生人天,自應精勤修習,無奈習惡未除,重造惡業,更入三塗,猶尚迷本,僞入險道,竟不覺舊日曾所漏落之險難惡道。
或有落險不失命者,以夙微善,出險亦速。
或有入險,緻失命者。
如堕惡趣相似,不惟不拔根本業緣,并迷宿世之事矣。
△ 【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載(一本作「再」)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 地藏等三句,遠合前菩薩以方便力,乃至遣悟宿世之事。
近合地藏菩薩具大慈悲,乃至令受妙樂之文。
旋又載入句,合前自是衆生結惡習重,乃至而作度脫之文。
故央掘雲:我亦不為負債之人,如申頭羅,速往速反,與今文雅合。
(申頭羅者,外國幻人作飛人戲,令空中來去,往反至速。
)業結重者,造上品十惡一類,既結此業,甯望解脫乎!蓋于無我法中,執有造業,既迷真谛,自違寂理。
故雲:縛從自縛,解從自解。
若于法法求空,自然門門解脫。
閻羅正歎竟。
△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
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
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 惡毒為衆鬼王首。
故率先陳白。
先叙鬼數、住處。
數無量者,絓是九州房廟,萬國之靈,水府山精,風師雨伯,三千眷屬,五百徒黨,其為數也,無能量之。
若論住處,有正邊不同。
正處,在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閻羅所統。
邊處不定。
有威德者,住山谷空中海邊,皆有宮殿。
無威德者,依不淨糞穢草木冢墓屏廁故娴,皆無舍宅,并在閻浮提中。
或利益下,明鬼行業。
準長阿含,佛告比丘:一切男女生時,皆鬼神随逐守護。
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娆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娆者?以世人為非法、行邪見、作十惡業,如是百千人,乃有一神護耳。
若修善法、見正信、修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
故有為鬼神觸娆有不為觸娆。
故善者利人處多,惡者損人處多。
夫論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
或處幽岩,乍依高隴。
絕澗深叢之裡,荒郊野艿之中。
異種音聲,特奇形勢,搖動凡識,恐怖愚情。
假使威光,虛僞怪相,擅作威福,妄行損增,萬别千差,所作不等。
然是下,明鬼感報,準正法念經,明其因行,乃由貪嫉、邪佞、谄曲、欺诳、積财不施(文)。
乘是業因,報生鬼道。
惡心熏種,殊難悛革。
故我之眷屬,遊行世間,多惡少善。
外書雲:鬼神者,其禍福發揚之驗乎世者也。
(宜律師問天人陸玄暢雲:涪州相思寺古迹。
曰:此迦葉佛時,山神羅子明,是佛弟子,生憎破戒者。
發願作惡鬼,啖破戒人。
因願受身,作此山神。
所主土地七千餘裡,年啖萬人以上。
迦葉教化調伏,受五戒,因不啖人,恐後心變,故佛留迹。
又南海循州北山,興甯縣界靈龛寺,多有靈迹。
此文殊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
文殊愍化,遂識宿命,請留迹禮事,得離諸惡。
文殊為現。
今者是,于貞觀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
别有一鬼來居,即舊神親家,大造諸惡。
舊神憐之,請文殊為現小迹。
後神又從正法,故大小迹現。
) △ 【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
或有男子女人,修毛發善事,乃至懸一幡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像。
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
】 初明鬼神遊處。
竊原世人,造善于幽,得報于顯,世謂陰德,人鹹信矣。
造惡于顯,得報于幽,斯理灼然,甯不信耶?故聖人陳福以勸善,示禍以戒惡。
夫殃福蓋有其根,不可無因而妄緻;善惡當收其報,必非無應而徒已。
蓋準長阿含二十,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雲雲)。
況有行空諸天,遊世衆鬼。
冥祥記,載普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
)心痛而死。
二人引至太山,南入黑門。
有绛衣人坐大屋下,以次呼名。
問生時所作罪福,汝等實言。
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得虛。
故太上雲:天地有司過之神,又有三台北鬥神君、三屍神、竈神,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故不可不慎也。
次明所修善事,無論多少,乃至極小如毛、極細如發之善事。
又無論其營建精藍,裝塑聖像,乃至懸挂一幡一蓋,燒散少香少華,供養佛菩薩像。
如趙泰按行地獄,出獄門,見有二人,赍文書來,語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于塔寺懸幡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
俄見三人,自獄而出。
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
南詣開光大舍。
泰亦随入,金玉床上,見一神人,殊好非常。
府君恭敬作禮。
泰問何人?吏曰:号名世尊,度人之師,有願令惡道中人皆出聽經。
時有百萬九千人皆出地獄。
故大品
十輪雲:譬如明月,于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衆生平坦正路。
随其欲往,皆令得至。
此善男子亦複如是。
于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衆生,三乘正路,随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文)。
據此亦應約九界因果明險道。
過五百由旬,到涅槃寶所,方為安隐。
今祗約三塗人天敵論者,化五濁迷流之要著也。
先以小接,次令入大,方便巧逗,妙化随機,毋謂是經祗生人天也。
點逗于此,前後例之。
△ 【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後,勿履是道。
此路入者,卒難得出,複損性命。
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 語言者,勸修善道。
咄哉者,重警令寤。
以廢盡方便之力,才令得免惡道。
故重警醒,汝當深念此苦,更不可重造惡業,載入三塗也。
所以勸告者,嗟惡慧之邪修,自甘心于險道。
遇斯境界,豈可緘言。
念彼愚癡,甯容坐視。
況世尊悲心付囑,留大願而普濟迷津。
菩薩如教奉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
如其見迷路而不指正途,慈悲安在?睹沉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故語之言:此生死路,一入難出。
複損害法身慧命,真險處也。
迷人亦感重者。
曩因不知,僞入生死險處。
今忽提醒,重登安樂之鄉,如飄流者忽爾還家,沉淵者俄然登岸,豈不深感而極重哉!大論雲: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勤。
精勤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
念已,一心進路,不順非道,正此謂也。
△ 【臨别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諸毒惡,喪失性命,無令是衆自取其死。
】 臨别時,将他化也。
令轉勸者,冀展轉傳化,化化不絕也。
親知,禀内道未解脫者;路人,未受道在生死者。
男女,表授定慧。
言此路者,複以苦集,轉教前人以路多惡毒,必失性命,故須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毋自喪失法身慧命也。
已上正教轉告。
下示轉告意。
言是衆,則何異同胞。
言取死,則實切吾念。
重自取死句。
如五苦章句經雲:昔閻羅王有弘普之慈。
諸堕地獄者,現身問之。
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我等死時,不知行諸惡。
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
王曰:自汝所作,今當受之。
吾不枉汝(文)。
豈非自取死耶!譬如抱石投淵,自沉自墜;飛蛾赴火,自燋自爛。
非天與人授也。
△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衆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
是諸罪衆,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載(一本作「再」)曆。
】 此承險道之喻,以法合明也。
具大慈悲,以同體故言具。
與樂即拔苦,拔苦即與樂,故言大。
從理具體上起事,造神通而救拔也。
生人天等,正顯慈悲實用。
人天,乃受道之器。
故須先生人天,受諸快樂,正合前是善知識提攜接手,乃至令得安樂之文。
是諸下,明罪衆知悔。
諸罪衆,乃所化之機;知業苦,是親曆之事。
故願脫獲出離,永不載曆乎此。
起世經,閻羅王受洋銅灌口苦後,自發願言:願我從今舍身已,更得身時,但于人間受生,如來法中信解,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既出家已,願得道證,不複于後世受生(文)。
閻王尚爾,況其它乎!故觀佛三昧經,諸菩薩诃責餓鬼言:汝于前身無量世時,作無限罪,謗诽不信。
堕阿鼻獄,受諸苦惱不可具說,汝今應當發慈悲心。
諸餓鬼聞已,稱南無佛,尋即命終,生四天處。
悔過自責,發菩提心。
諸佛心光,不舍是等,攝受是輩,如羅睺羅。
教避地獄,如愛眼耳。
今地藏亦然。
故罪苦衆生,發此悔心也。
正合咄哉迷人,乃至自取其死之文。
△ 【如迷路人僞(一本作「誤」)入險道。
】 合上譬如有人乃至即遭諸毒之文。
△ 【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複入。
】 合上有一知識乃至亦生感重之文。
△ 【逢見他人,複勸莫入。
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複入。
】 合上臨别之時,乃至無令是衆自取其死之文。
合方便救拔竟。
△ 【若載(一本作「再」)履踐,猶尚迷僞(一本作「誤」),不覺舊曾所落險道。
或緻失命,如堕惡趣。
】 直合上難調難伏,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之文。
謂既出三塗,已生人天,自應精勤修習,無奈習惡未除,重造惡業,更入三塗,猶尚迷本,僞入險道,竟不覺舊日曾所漏落之險難惡道。
或有落險不失命者,以夙微善,出險亦速。
或有入險,緻失命者。
如堕惡趣相似,不惟不拔根本業緣,并迷宿世之事矣。
△ 【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載(一本作「再」)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 地藏等三句,遠合前菩薩以方便力,乃至遣悟宿世之事。
近合地藏菩薩具大慈悲,乃至令受妙樂之文。
旋又載入句,合前自是衆生結惡習重,乃至而作度脫之文。
故央掘雲:我亦不為負債之人,如申頭羅,速往速反,與今文雅合。
(申頭羅者,外國幻人作飛人戲,令空中來去,往反至速。
)業結重者,造上品十惡一類,既結此業,甯望解脫乎!蓋于無我法中,執有造業,既迷真谛,自違寂理。
故雲:縛從自縛,解從自解。
若于法法求空,自然門門解脫。
閻羅正歎竟。
△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
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
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 惡毒為衆鬼王首。
故率先陳白。
先叙鬼數、住處。
數無量者,絓是九州房廟,萬國之靈,水府山精,風師雨伯,三千眷屬,五百徒黨,其為數也,無能量之。
若論住處,有正邊不同。
正處,在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閻羅所統。
邊處不定。
有威德者,住山谷空中海邊,皆有宮殿。
無威德者,依不淨糞穢草木冢墓屏廁故娴,皆無舍宅,并在閻浮提中。
或利益下,明鬼行業。
準長阿含,佛告比丘:一切男女生時,皆鬼神随逐守護。
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娆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娆者?以世人為非法、行邪見、作十惡業,如是百千人,乃有一神護耳。
若修善法、見正信、修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
故有為鬼神觸娆有不為觸娆。
故善者利人處多,惡者損人處多。
夫論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
或處幽岩,乍依高隴。
絕澗深叢之裡,荒郊野艿之中。
異種音聲,特奇形勢,搖動凡識,恐怖愚情。
假使威光,虛僞怪相,擅作威福,妄行損增,萬别千差,所作不等。
然是下,明鬼感報,準正法念經,明其因行,乃由貪嫉、邪佞、谄曲、欺诳、積财不施(文)。
乘是業因,報生鬼道。
惡心熏種,殊難悛革。
故我之眷屬,遊行世間,多惡少善。
外書雲:鬼神者,其禍福發揚之驗乎世者也。
(宜律師問天人陸玄暢雲:涪州相思寺古迹。
曰:此迦葉佛時,山神羅子明,是佛弟子,生憎破戒者。
發願作惡鬼,啖破戒人。
因願受身,作此山神。
所主土地七千餘裡,年啖萬人以上。
迦葉教化調伏,受五戒,因不啖人,恐後心變,故佛留迹。
又南海循州北山,興甯縣界靈龛寺,多有靈迹。
此文殊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
文殊愍化,遂識宿命,請留迹禮事,得離諸惡。
文殊為現。
今者是,于貞觀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
别有一鬼來居,即舊神親家,大造諸惡。
舊神憐之,請文殊為現小迹。
後神又從正法,故大小迹現。
) △ 【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
或有男子女人,修毛發善事,乃至懸一幡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像。
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
】 初明鬼神遊處。
竊原世人,造善于幽,得報于顯,世謂陰德,人鹹信矣。
造惡于顯,得報于幽,斯理灼然,甯不信耶?故聖人陳福以勸善,示禍以戒惡。
夫殃福蓋有其根,不可無因而妄緻;善惡當收其報,必非無應而徒已。
蓋準長阿含二十,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雲雲)。
況有行空諸天,遊世衆鬼。
冥祥記,載普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
)心痛而死。
二人引至太山,南入黑門。
有绛衣人坐大屋下,以次呼名。
問生時所作罪福,汝等實言。
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得虛。
故太上雲:天地有司過之神,又有三台北鬥神君、三屍神、竈神,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故不可不慎也。
次明所修善事,無論多少,乃至極小如毛、極細如發之善事。
又無論其營建精藍,裝塑聖像,乃至懸挂一幡一蓋,燒散少香少華,供養佛菩薩像。
如趙泰按行地獄,出獄門,見有二人,赍文書來,語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于塔寺懸幡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
俄見三人,自獄而出。
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
南詣開光大舍。
泰亦随入,金玉床上,見一神人,殊好非常。
府君恭敬作禮。
泰問何人?吏曰:号名世尊,度人之師,有願令惡道中人皆出聽經。
時有百萬九千人皆出地獄。
故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