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

關燈
王言:大王為奉佛淨戒耶?王曰:坐我不奉佛故,追罪來作此獄王。

    今到天宮,見佛聞法,自然獲得增上善利,故下此慶語。

    我今下,咨請。

    雖雲小疑,障信則大,故須問明。

    唯願以大慈悲,為我宣說此旨。

    作與樂拔苦之因緣也。

     △ 【佛告閻羅天子:恣汝所問,吾為汝說。

    】 恣,縱也。

    謂凡有所疑,不必隐匿,縱意問來,吾無不為汝說者。

    如洪鐘在架,随扣随鳴。

    表佛心慈悲無齊限也。

     △ 【是時,閻羅天子瞻禮世尊,及回視地藏菩薩。

    】 瞻禮,敬佛求法之儀。

    回視,事有所專也。

    何以回視之?問法之儀,必對佛而禮,身在中央,則菩薩在傍,故回首視之。

     △ 【而白佛言: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衆生,不辭疲倦。

    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事。

    】 在六道等,占察經雲: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而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巧演說法,能善開導,此皆方便力也。

    大要現梵天,令除憍慢;化人道,令修施戒;地獄代其受苦;餓鬼令其飽滿;修羅調伏惡心;畜生使得智慧,并令俱出苦輪,同到智地。

    無量劫來,不辭疲倦,此智慧勇猛不思議之神通也。

    言蟬者,人所作也。

    其上從ㄓ,其下從又(古右字),持中,何也?曰:天下萬事,皆本于心中者,非他也,人心天然之矩。

    事來,執吾中而往,貫萬若一,無過不及,是謂天則。

    今地藏以百千方便,現種種神通,皆本中道一心,而應萬機之事,度苦衆生,并歸中道。

    其為大事因緣可思議乎哉! △ 【然諸衆生,脫獲罪報,未久之間,又堕惡道。

    】 未久雲者,如等活地獄,對四天王壽。

    人間五十年,為上天一日夜;縱經百年,冥司祗得二日,豈非才出即來,深惡其不憚煩也。

     △ 【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雲何衆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 此中問意兩關發疑。

    一謂菩薩既有如是神力,自應令彼依善道而永取解脫矣。

    二謂六道既受大士之化,亦應久依善道而永取解脫矣。

    今不然者,為地藏神力不逮欤?為衆生心力不及欤?梵語膩地,此雲依。

    維摩經雲:十善是菩薩淨土,衆生能依十善,自然解脫生死。

     △ 【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 △ 【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 其性者,習性也,故曰剛強。

    若是法性,從本柔和。

    剛者,堅強也。

    此非中正純粹之幹砘(音剛),乃動于血氣之剛暴。

    譬之惡象驽馬,難于調伏也。

     △ 【是大菩薩,于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衆生,早令解脫。

    是罪報人,乃至堕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

    】 衆生性雖剛強,難于調伏,在地藏不舍大慈,而頭頭救援。

    頭頭,猶言處處。

    謂千頭萬頭也。

    如是衆生句,正點難調伏者。

    剛者教之以柔,強者教之以和,難調伏者必令調伏。

    如王良、造父,善能調伏馬性,必令中軌而後已。

    今于三寶施戒,必令修持,清淨戒生,得淨解脫。

    故罪報之輕小者,即與救拔。

    縱犯上罪,應堕阿鼻大惡趣者,亦以巧方便力,使拔根本業緣。

     梵名阿浮诃那,此雲拔除罪根。

    須知諸惡,随業受報,而以三毒為本。

    三毒之中,貪愛為根。

    如捉布一頭,餘則盡随。

    智論雲:若不斷愛,愛則潤生。

    是故四生,皆由愛起故。

    故成論雲:如樹根不拔,其樹猶生。

    貪根不拔,苦樹常在。

    故知生死,貪愛為本,若滅貪欲,名第三谛。

    十輪經雲: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

    故無常偈雲:明眼無過慧,黑暗不過癡。

    今根本業緣既拔,自悟宿世之事。

    譬古鏡之重揩,其常光而自現矣。

     △ 【自是閻浮衆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

    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

    】 自者,謂如此方便救拔,自應頭頭解脫已。

    今不能者,乃衆生自造惡業,以自縛之。

    非菩薩之咎。

    結惡習重,緊要之語。

    生死根元略言三結,(身見、戒取、疑。

    )廣說八十八使(雲雲)。

    由此結惡,造十習因,(淫習、貪、慢、嗔、詐、诳、怨、見、枉、訟習)受六交報。

    是以才出三塗,而旋入劇處。

    緻勞地藏,久經塵劫,起無量方便,作度脫因緣。

    豈非衆生惡習牽連,緻累化門,久不能扃耶! △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僞(一本作「誤」)入險道。

    其險道中,多諸夜叉,及虎狼師子蚖蛇蝮蠍。

    如是迷人,在險道中,須臾之間,即遭諸毒。

    】 文分三節:初、迷本入險。

    有人,譬惡道衆生。

    因果不忘名有。

    人者,忍也。

    能忍五濁之苦也。

    常寂光土為本家。

    十惡衆生,原是如來之子;三塗苦處,無非常寂之家。

    以不知真如法一,不覺無明風動,漂流異國,堕落他鄉。

    既忘本處,便迷歸路,遊行逐境,險道斯臻。

    文句釋法華險難惡道,通譬九界生死因果。

    故曰分段變易,即果險難。

    見思五住,即因險難。

    由此因緣,故言惡道。

    今據下文生人天中,令受妙樂,祗以三塗為險道。

    由不依施戒生天之論,緻僞堕三惡道中。

     二、險道多惡,以多諸夜叉等。

    夜叉,有智有通,飛行捷疾。

    譬利使邪見,謗無因果,智辯速疾也。

    正心地觀雲:心如夜叉,能啖種種功德法。

    故虎狼等,畜類愚頑,以譬鈍使。

    準俱舍論:憍慢盛故,生于師子虎狼中;嗔恚盛故,生于蚖蛇蝮蠍中。

    則虎狼師子,應俱譬慢使。

    今約三毒為身口之本,故以虎喻慢使。

    如分别善惡經,憍傲常慢人,後生為猛虎故也。

    狼譬貪使。

    以狼求食不滿不止,故曰貪狼。

    師子表癡使,由昔持戒雖嚴,而無淨慧。

    執戒慢人,故堕畜類。

    因戒力故,得為獸王。

    無慧即癡,故以譬之。

    蚖蛇蝮蠍譬嗔使,蚖名守宮,在壁曰蝘蜓,在洲曰蜥蜴。

    以毒盛故,不觸而螫,譬非理嗔。

    楊子雲:蚖其肆矣。

    蝮,蜪蠡(上音陶,下音延)也。

    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為害于身也。

    蠍虎,螫人毒蟲。

    然觸則螫,譬執理嗔。

    不以蜈蚣譬戲論嗔者,以三塗無戲論也。

     三、在險遭毒。

    如是迷人,謂迷真重故,不識四谛,以緻流落十使險道之中。

    須臾遭毒者,以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滅。

    念念減損,無有增長。

    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

    故曰遭毒隻在須臾。

    諸毒者,準涅槃:蛇,有四毒:見毒、觸毒、齧毒、螫毒。

    虎狼師子熊罴貓狸鷹鹞之屬,諸毒備具。

    非險道而何哉! △ 【有一知識,多解大術,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諸惡毒等。

    忽逢迷人,欲進險道。

    而語之言:咄哉!男子!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異術,能制諸毒?】 知識指地藏。

    所謂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故雲一。

    思益經雲:于堕邪道衆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即知識也。

    以多解大術,善禁是毒,故名知識。

    以妙方便,随機開導,廣說施戒生天之論,普示谛緣道品之門。

    智慧弘深名多解,方便巧妙曰大術。

    善禁毒者,說道品對治集谛之毒,如多貪不淨觀等。

    (善信經,有神藥樹,名摩羅陀隻王厭天下萬毒。

    有神蛇,身長一百二十尺。

    蛇行索食。

    有黑頭蟲,身長丈五,與蛇相逢。

    适舉頭齧蟲,聞藥香,屈頭欲走,身羅藥樹,斷作兩段。

    頭半生得走,尾便臭爛。

    諸毒聞此蛇臭,衆惡毒氣皆消滅。

    )忽逢下,明大士指出三塗。

    莫知遇而遇之,曰忽逢。

    将入而未入,曰欲進。

    正與僞入照應。

    語之者,示其道也。

    蓋昔已化令出苦,無奈志性不定,複造惡業,重入三塗,故憂驚而告語之。

    咄哉,喚醒之辭。

    男子,警惕之意。

    男子名丈夫。

    大經雲:能見佛性,名為丈夫。

    今既迷佛性,故以男子警知本有。

    十輪雲:如迷方者,所逢示導,是也。

    何事者,驚問也。

    此路,指三塗。

    佛言衆生以三惡道為家,故指為此。

    以此路,二種人到。

    所謂威神、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故驚問雲:為是神通救苦而入?為是造業感報而來耶?有何異術等,審難之辭。

    謂汝有何等奇異法術,力能制禦諸毒耶?異術,表異方便。

    對治諸惡法門,助顯第一義谛。

     △ 【是迷路人,忽聞是語,方知惡(一本作「險」)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 忽聞者,聞四谛也。

    以昔未聞,今忽聞之耳。

    例同須達初聞佛字,身毛皆豎,忽見光明也。

    知惡道者,畏苦集也。

    輔行雲:念念恒簡是非,設起非心,應以當教是心滅之。

    非心,即是險道。

    寶雨經雲:謂諸有情安住世間,具足颠倒,墜險惡路,随于非處,我今令彼諸有情等入真實路。

    由是如來,為諸有情,起于大悲,是也。

    便退步,止十惡修十善也。

    求出路,離三塗求人天也。

     △ 【是善知識提攜接手,引出險道,免諸惡毒,至于好道,令得安樂。

    】 準涅槃經:具足梵行,自修種種善法,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名善知識提攜接手。

    如前複相扶助,提之攜之,接手挽之,引出險道。

    離三塗之苦事,免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