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贊歎品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九百九十六佛,一一出而滅,可謂歲月彌之矣。
今言千佛滅度已,而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大獄,受極重之罪,終無底止矣。
興起行經雲: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惡事,此行還歸身,終不朽敗亡。
以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堕三惡道,難可出離,可不慎哉! △ 【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複受畜生;又經千劫,方得人身。
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
不久之間,複堕惡道。
】 曆劫沉淪,永失生天之路;随緣受報,竟無出苦之期。
謗無法味,感報枵虛之餓鬼;不識正道,受形旁背之畜生。
梵名阇黎哆,雲餓鬼。
此道遍在諸趣,以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梵名底栗車,雲畜生。
此道亦遍諸處,以愚癡貪欲,作中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此二道中,經劫長遠,方始為人。
言方言縱,亦非必定之辭,縱然得複人身,餘業猶然未盡。
由昔斷滅法财,今感貧窮之報;因曩毀敬尊容,此招下賤之身;兼複諸根殘阙,以緻九結纏心。
從冥入冥,随苦至苦。
大乘論,堅意菩薩雲:诽謗大乘法,決定堕惡道,焚燒甚苦痛,業報罪信爾。
若從地獄出,複受餘惡報,諸根常缺陋,永不聞法音,設使得聞者,複生于謗法,以謗法因緣,還堕于地獄。
噫!可不誡欤! △ 【是故普廣,譏毀他人供養,尚獲此報,何況别生惡見毀滅。
】 是故二字,緊承永堕阿鼻,彌劫經生而況出也。
善人供養,惡輩譏毀,尚獲彌劫之殃,況别生惡見!如彌犁車毀滅佛法,其罪有甚于此矣。
故寶雨經雲:若诽謗者,是名愚人,堕于惡處,受諸苦惱,又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之所輕賤故。
知诽謗之罪,實居衆罪之先。
△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遊險道;或多魇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複佨(一本作「尪」)瘵,眠中叫苦,慘凄不樂者。
】 佛說醫經雲: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
智論雲:四大為身,常相侵害。
一一大中,百一病起。
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
蓋由四大難調,六腑更反,以有報身,忽嬰疚疾。
今乃連年累月,枕卧床席,不能起居,乃殺戮之餘殃,緻病惱之久迫。
求生而勢不能生,求死而事難即死。
夢惡鬼等,因病迫心,神思瞀亂,夜多惡夢,驚悸重增。
唯識論明四夢:一、無明習氣,二、善惡先征,三、四大偏增,四、巡遊舊識。
今夢惡鬼,惡相先征也。
及見家親,巡遊舊識也。
遊險道,則四大偏增。
鬼神遊,乃無明習氣也。
烏蘇慢,此雲厭。
眠内不祥,伏合人心。
論衡曰:卧厭不寤,故曰魇寐。
久寐不醒,鬼神共遊,綿曆歲深,形骸困劣。
佨(音汪)弱也,即瘠病之人;瘵(音債)勞瘵,即五勞七傷之類。
眠中叫苦等者,以身為苦器,陰是坯瓶,四大浮虛,互相乖反,禀形人世逢穢濁之時;受質僞身,居怖畏之境。
幽冥無量鬼神,以及家親眷屬,依房依廟,附嶽附丘,凡有含靈,[立+立]皆祗響,緻使神爽冥昧,識慮昏茫,至于寤寐多有恐怖。
所以眠内不安,晨昏叫苦,心中煎迫,動靜慘凄,皆病中之苦相也。
△ 【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舍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 此釋久病惡相,由業道之冤對耳。
故佛告阿阇世王:一切諸法,皆為緣對。
世人所為作,各自見其行。
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
是故大王,當舍惡從善。
今既業緣對至,将非性命無逃;但未定其罪之輕重,豈便判其人之死生。
故應死者,或難即時舍壽。
未應死者,尚爾淹滞難愈。
恐是五音咒詛,或招三世冤優。
(字彙補音尤,出道藏)魂系陰司,災生陽世。
人間俗陋之眼,焉能辯此業對之事哉。
△ 【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
】 夫人節宣不謹,感于寒熱等證,世醫藥餌,可能療治。
今是惡業報病,須藉法力方祛。
蓋諸佛心者,慈悲為體,能作醫王,善療衆生身心之病。
經是法藥,菩薩是瞻病之人。
故須對像讀經。
然祗轉一遍者,金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革凡成聖,何俟多轉乎。
△ 【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為是病人,對經像前,舍諸等物。
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燈,或施常住。
】 世人之病有二種: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身病可用藥,心病須修福。
法句經雲:人作善惡,殃福随人;雖更生死,不可得免。
故須經福以禳之。
可愛物華美而貴重者,今割其愛,斷病之根也。
衣服著以嚴身,寶貝蓄而緻富,莊園供遊玩之觀,舍宅安子孫之所,[立+立]我受用,不可阙少,此明所舍之物。
對病人下,宣唱舍物。
對病高唱者,令知代施功德,憶持在心不忘。
經雲:一切諸物悉皆分散,唯此願王,不相舍離。
是也。
梵語那莽,此雲某甲。
甲是天幹之首,第一之數,不妨乙丙行列也。
或供下,修福之法:供經像者,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
像是世尊遺容,雖泥木塑刻,見者皆生佛想,與真無異,故供者得福。
造佛菩薩形像者,準造像福報經:功德殊多,今略舉一二。
經雲:天下人民,能作佛形像者,世世所生之處,眼目淨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常好柔軟。
生于天上,亦複淨潔,諸天中勝,紫磨金色,端正無比。
作菩薩像,功德亦爾。
塔寺如前,雜寶藏經雲:造立塔寺,命終生忉利天。
然油燈者,施燈經:佛告舍利弗,有人于塔廟形像,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炬,如此福德,唯佛能知。
成佛一人,或将病人可愛物等,總施招提,供養衆僧。
此言随行一種,即感勝報,非事事要做也。
△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
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
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
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于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
】 代病舍物,必三白令聞知者,欲令洞聞于心,深知我有如是功德也。
假令者,謂藉斯福,病去身安,何善如之。
借使大限難逃,世緣永絕,當諸識分散,氣絕之時,亦應七日之中,高聲唱施讀經,其人必解脫重罪,而超升矣。
諸識分散者,處胎經雲:爾時世尊将欲示現識所趣向:道識、俗識、有為識、無為識、有漏識、無漏識、華識、果識、報識、無報識、天識、龍識,乃至人非人識,上至二十八天識,下至無救地獄識(文)。
此泛指也,若的就一人,應指八個識神為諸識也。
氣盡者,所謂風先火次,魂神去矣,身虛體冷,形骸蕭索也。
宗鏡問:諸根壞日,識遷離時,舍此故身,别受餘質,去來之識,相狀雲何?答:顯識經雲:佛告賢護,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衆形狀(雲雲)。
是人下,明轉障托生。
宿殃重罪,五無間罪,永得解脫。
正顯施福殊勝,三寶功深。
不惟脫罪受生,且能常知宿命。
自然深知因果,罪福分明,從明入明,必階佛果已。
△ 【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 況者,譬拟也。
謂代其舍施,獲福尚爾,矧自行之,何可比拟。
中邊分别論明大乘行,有十:第一是書寫。
涅槃雲:于惡世中,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具足能解,盡其義味。
塑畫形像,造像經雲:作佛菩薩形像,其福無量,無窮盡時,不可稱數。
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甚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過出十倍。
後世所生,常護佛道,作佛形像,死後不複入于地獄、畜生、餓鬼諸惡道中。
故所得果報,必獲大利也。
△ 【是故普廣,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贊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
】 承上功德,故言是故。
對經名讀,以未熟故;背本名誦,以文熟故。
根有利鈍,時有久近耶。
是經者,地藏經也。
言是者,以全體即是,更無二故。
今家六即顯是。
以全心是經,經外無心;全經是心,心外無經。
故曰:是經一念贊歎者。
前以一念譏毀供養,尚獲彌劫之殃;一念贊歎是經,必感多生之福。
恭敬讀誦者,獲福與贊歎同功。
汝須下,佛勸誡普廣,應須以百千方便,勸是等讀誦贊歎恭敬者。
如大方廣總持經雲: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随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衆,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
以此證知其讀誦贊歎恭敬者,安知非佛神力,故須方便勸之。
勤心莫退者,如堅意經,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
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
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
汝當廣為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白衣人民說之,暫聽尚爾,況恭敬乎?況贊歎乎,況讀誦乎。
故勸勤心莫退,能得不可思議功德于現未故也。
△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諸衆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
】 此中之夢,與前夢不同。
前是自身業對,此為遠屬陰纏,皆實夢也。
孫真人雲:凡夢皆緣,夢魂役物,其神至于軀體,不能流通,夜則魂夢虛争,将吉以報吉,将兇以報兇。
故東萊呂氏雲:形接為事,神遇為夢。
今乃形接而神遇,故有夢事也。
周禮占六而夢,夢之吉、兇、平居、驚愕,思念覺時道之喜悅、恐懼之六夢也。
寐者,昧也,目悶神藏也。
莊子雲:其寐也,魂交是矣。
見諸鬼神,此系多生親屬,托夢現形,乃平居正夢也。
諸形者,男女老少不同,人鬼面貌不一,悲啼等,即驚愕、恐懼之夢。
準醫書,乃陰氣所乘,故見鬼神。
肺氣盛,則夢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
今是親
今言千佛滅度已,而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大獄,受極重之罪,終無底止矣。
興起行經雲: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惡事,此行還歸身,終不朽敗亡。
以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堕三惡道,難可出離,可不慎哉! △ 【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複受畜生;又經千劫,方得人身。
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
不久之間,複堕惡道。
】 曆劫沉淪,永失生天之路;随緣受報,竟無出苦之期。
謗無法味,感報枵虛之餓鬼;不識正道,受形旁背之畜生。
梵名阇黎哆,雲餓鬼。
此道遍在諸趣,以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梵名底栗車,雲畜生。
此道亦遍諸處,以愚癡貪欲,作中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此二道中,經劫長遠,方始為人。
言方言縱,亦非必定之辭,縱然得複人身,餘業猶然未盡。
由昔斷滅法财,今感貧窮之報;因曩毀敬尊容,此招下賤之身;兼複諸根殘阙,以緻九結纏心。
從冥入冥,随苦至苦。
大乘論,堅意菩薩雲:诽謗大乘法,決定堕惡道,焚燒甚苦痛,業報罪信爾。
若從地獄出,複受餘惡報,諸根常缺陋,永不聞法音,設使得聞者,複生于謗法,以謗法因緣,還堕于地獄。
噫!可不誡欤! △ 【是故普廣,譏毀他人供養,尚獲此報,何況别生惡見毀滅。
】 是故二字,緊承永堕阿鼻,彌劫經生而況出也。
善人供養,惡輩譏毀,尚獲彌劫之殃,況别生惡見!如彌犁車毀滅佛法,其罪有甚于此矣。
故寶雨經雲:若诽謗者,是名愚人,堕于惡處,受諸苦惱,又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之所輕賤故。
知诽謗之罪,實居衆罪之先。
△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遊險道;或多魇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複佨(一本作「尪」)瘵,眠中叫苦,慘凄不樂者。
】 佛說醫經雲: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
智論雲:四大為身,常相侵害。
一一大中,百一病起。
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
蓋由四大難調,六腑更反,以有報身,忽嬰疚疾。
今乃連年累月,枕卧床席,不能起居,乃殺戮之餘殃,緻病惱之久迫。
求生而勢不能生,求死而事難即死。
夢惡鬼等,因病迫心,神思瞀亂,夜多惡夢,驚悸重增。
唯識論明四夢:一、無明習氣,二、善惡先征,三、四大偏增,四、巡遊舊識。
今夢惡鬼,惡相先征也。
及見家親,巡遊舊識也。
遊險道,則四大偏增。
鬼神遊,乃無明習氣也。
烏蘇慢,此雲厭。
眠内不祥,伏合人心。
論衡曰:卧厭不寤,故曰魇寐。
久寐不醒,鬼神共遊,綿曆歲深,形骸困劣。
佨(音汪)弱也,即瘠病之人;瘵(音債)勞瘵,即五勞七傷之類。
眠中叫苦等者,以身為苦器,陰是坯瓶,四大浮虛,互相乖反,禀形人世逢穢濁之時;受質僞身,居怖畏之境。
幽冥無量鬼神,以及家親眷屬,依房依廟,附嶽附丘,凡有含靈,[立+立]皆祗響,緻使神爽冥昧,識慮昏茫,至于寤寐多有恐怖。
所以眠内不安,晨昏叫苦,心中煎迫,動靜慘凄,皆病中之苦相也。
△ 【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舍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 此釋久病惡相,由業道之冤對耳。
故佛告阿阇世王:一切諸法,皆為緣對。
世人所為作,各自見其行。
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
是故大王,當舍惡從善。
今既業緣對至,将非性命無逃;但未定其罪之輕重,豈便判其人之死生。
故應死者,或難即時舍壽。
未應死者,尚爾淹滞難愈。
恐是五音咒詛,或招三世冤優。
(字彙補音尤,出道藏)魂系陰司,災生陽世。
人間俗陋之眼,焉能辯此業對之事哉。
△ 【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
】 夫人節宣不謹,感于寒熱等證,世醫藥餌,可能療治。
今是惡業報病,須藉法力方祛。
蓋諸佛心者,慈悲為體,能作醫王,善療衆生身心之病。
經是法藥,菩薩是瞻病之人。
故須對像讀經。
然祗轉一遍者,金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革凡成聖,何俟多轉乎。
△ 【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為是病人,對經像前,舍諸等物。
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燈,或施常住。
】 世人之病有二種: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身病可用藥,心病須修福。
法句經雲:人作善惡,殃福随人;雖更生死,不可得免。
故須經福以禳之。
可愛物華美而貴重者,今割其愛,斷病之根也。
衣服著以嚴身,寶貝蓄而緻富,莊園供遊玩之觀,舍宅安子孫之所,[立+立]我受用,不可阙少,此明所舍之物。
對病人下,宣唱舍物。
對病高唱者,令知代施功德,憶持在心不忘。
經雲:一切諸物悉皆分散,唯此願王,不相舍離。
是也。
梵語那莽,此雲某甲。
甲是天幹之首,第一之數,不妨乙丙行列也。
或供下,修福之法:供經像者,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
像是世尊遺容,雖泥木塑刻,見者皆生佛想,與真無異,故供者得福。
造佛菩薩形像者,準造像福報經:功德殊多,今略舉一二。
經雲:天下人民,能作佛形像者,世世所生之處,眼目淨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常好柔軟。
生于天上,亦複淨潔,諸天中勝,紫磨金色,端正無比。
作菩薩像,功德亦爾。
塔寺如前,雜寶藏經雲:造立塔寺,命終生忉利天。
然油燈者,施燈經:佛告舍利弗,有人于塔廟形像,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炬,如此福德,唯佛能知。
成佛一人,或将病人可愛物等,總施招提,供養衆僧。
此言随行一種,即感勝報,非事事要做也。
△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
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
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
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于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
】 代病舍物,必三白令聞知者,欲令洞聞于心,深知我有如是功德也。
假令者,謂藉斯福,病去身安,何善如之。
借使大限難逃,世緣永絕,當諸識分散,氣絕之時,亦應七日之中,高聲唱施讀經,其人必解脫重罪,而超升矣。
諸識分散者,處胎經雲:爾時世尊将欲示現識所趣向:道識、俗識、有為識、無為識、有漏識、無漏識、華識、果識、報識、無報識、天識、龍識,乃至人非人識,上至二十八天識,下至無救地獄識(文)。
此泛指也,若的就一人,應指八個識神為諸識也。
氣盡者,所謂風先火次,魂神去矣,身虛體冷,形骸蕭索也。
宗鏡問:諸根壞日,識遷離時,舍此故身,别受餘質,去來之識,相狀雲何?答:顯識經雲:佛告賢護,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衆形狀(雲雲)。
是人下,明轉障托生。
宿殃重罪,五無間罪,永得解脫。
正顯施福殊勝,三寶功深。
不惟脫罪受生,且能常知宿命。
自然深知因果,罪福分明,從明入明,必階佛果已。
△ 【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 況者,譬拟也。
謂代其舍施,獲福尚爾,矧自行之,何可比拟。
中邊分别論明大乘行,有十:第一是書寫。
涅槃雲:于惡世中,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具足能解,盡其義味。
塑畫形像,造像經雲:作佛菩薩形像,其福無量,無窮盡時,不可稱數。
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甚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過出十倍。
後世所生,常護佛道,作佛形像,死後不複入于地獄、畜生、餓鬼諸惡道中。
故所得果報,必獲大利也。
△ 【是故普廣,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贊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
】 承上功德,故言是故。
對經名讀,以未熟故;背本名誦,以文熟故。
根有利鈍,時有久近耶。
是經者,地藏經也。
言是者,以全體即是,更無二故。
今家六即顯是。
以全心是經,經外無心;全經是心,心外無經。
故曰:是經一念贊歎者。
前以一念譏毀供養,尚獲彌劫之殃;一念贊歎是經,必感多生之福。
恭敬讀誦者,獲福與贊歎同功。
汝須下,佛勸誡普廣,應須以百千方便,勸是等讀誦贊歎恭敬者。
如大方廣總持經雲: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随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衆,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
以此證知其讀誦贊歎恭敬者,安知非佛神力,故須方便勸之。
勤心莫退者,如堅意經,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
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
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
汝當廣為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白衣人民說之,暫聽尚爾,況恭敬乎?況贊歎乎,況讀誦乎。
故勸勤心莫退,能得不可思議功德于現未故也。
△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諸衆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
】 此中之夢,與前夢不同。
前是自身業對,此為遠屬陰纏,皆實夢也。
孫真人雲:凡夢皆緣,夢魂役物,其神至于軀體,不能流通,夜則魂夢虛争,将吉以報吉,将兇以報兇。
故東萊呂氏雲:形接為事,神遇為夢。
今乃形接而神遇,故有夢事也。
周禮占六而夢,夢之吉、兇、平居、驚愕,思念覺時道之喜悅、恐懼之六夢也。
寐者,昧也,目悶神藏也。
莊子雲:其寐也,魂交是矣。
見諸鬼神,此系多生親屬,托夢現形,乃平居正夢也。
諸形者,男女老少不同,人鬼面貌不一,悲啼等,即驚愕、恐懼之夢。
準醫書,乃陰氣所乘,故見鬼神。
肺氣盛,則夢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
今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