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贊歎品第六】

關燈
以華香飲食衣服缯彩幢幡錢寶物等供養。

    】 初二句興供意。

    厭女身故,同藥師願中,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

    蓋女人因淫業,而緻乘愛心而來,陷人之坑,積穢之丘陵。

    超日月經明示五礙:一、不得作梵天王,清淨、垢染不同故。

    二、不得作帝釋,少欲,多欲差殊故。

    三、不得作魔王,剛強、懦弱相異故。

    四、不得作轉輪王,仁慈、嫉妒回絕故。

    五、不得作佛身,萬德、煩惱各别故。

    玉耶經中:大彰十惡,一、初生父母不喜。

    二、舉養視無滋味。

    三、心常畏人。

    四、父母憂嫁。

    五、父母生離。

    六、畏夫喜怒。

    七、懷産甚難。

    八、少為父母檢錄。

    九、中為夫[土+胥]禁制。

    十、老為兒孫所呵。

    故女中智者,常生厭離也。

    盡心下,供養法。

    蘇悉地經,廣明供事不同。

    凡供養門,乃普賢毗首羯磨所作,出虛空庫藏法中。

    依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而為之也。

     盡心二字,須玩。

    下諸供物,皆事,财施也。

    若不離自心,竭盡為之,則一切法趣事、趣财,是趣不過,則事全是理,财即是法矣。

    像設如前。

    如是日日不退,可謂心心堅固,念念精勤。

    華香、飲食、衣服義如前明。

    缯彩,即五色彩緞。

    缯字有二音:咨登切,音增,與矰同。

    缯繳以射凫雁,箭有綸者。

    古詩:未必逢矰繳。

    是也。

    慈陵切,音情,帛也。

    贈神曰缯。

    今從情聲。

    幢,梵語脫阇資,中翻幢。

    熏聞引爾雅雲:阇謂之台,而言脫者,積土脫落也。

    今所不取,蓋是梵語。

    但名義集,既以寺塔壇幢聯貫而立,則台義非謬。

    然說文雲:幢,旌旗之屬。

    輔行又雲:幡者,旌旗之總名。

    今佛法供具相狀似彼,故雲幡。

    則幢幡一類。

    幡之大者為幢,幢,翳也、容也。

    施之車蓋,童童然以隐蔽形容,則似車之蓋。

    故楚曰帱,關東西曰幢。

    凡造幡法,切不得安佛菩薩像,及名号等。

    幡是供具,供于所供,如何複以像名為之。

    錢寶物等,衆生之性命,切己難忘,能舍命财,心無吝惜,内息悭貪,獲福無量矣。

     △ 【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複受。

    】 轉報事難,惟在精誠,今既盡心供養,而又日日不退,故畢此一期果報之身,從斯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

    即指西方極樂,一向無有女人。

    何況複來三界受女身耶! △ 【除非慈願力故,要受女身,度脫衆生。

    】 如摩耶夫人,以大幻願智法門,永為千佛之母。

    此以順愛法門,度衆生也。

    又婆須密多女,說離欲際法門,一切衆生随類見我,令得一切三昧,此以逆愛法門,度衆生也。

    [立+立]以慈受三昧,誓願之力,示為女身。

    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正此意也。

     △ 【承斯供養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萬劫不受女身。

    】 供養地藏,乃現行精進及功德力,是善習熏起,種現交熏,功業成辦,故于百千萬劫永不受女人身。

     △ 【複次普廣,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

    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

    】 醜,臭穢也。

    陋,鄙惡也。

    此方黃帝時,有嫫母;齊國有無鹽女,梁鴻之妻孟光,皆天下之醜女,而賢慧者也。

    準業報差别經:以十業故,得醜陋報:一好行忿怒,二好懷嫌恨,三诳惑于它,四惱亂衆生,五于父母所無愛敬心,六于賢聖所不生恭敬,七侵奪賢聖資生田業,八于佛塔廟斷滅燈明,九見醜陋者毀訾輕賤,十習諸惡行。

    亦以十業多病報:一好喜打拍一切衆生,二勸他令打,三贊歎打法,四見打歡喜,五惱亂父母,六惱亂賢聖,七見怨病苦,心大歡喜,八見怨病愈,心生不樂,九于怨病所,與非治藥,十宿食未消而複更啖。

    以是二十種業,感此醜病。

    女身相貌醜陋,為夫君之嫌憎,遭衆士之譏呵;身多疾病,緻自心之憂苦,招眷屬之輕陵。

    三惡[立+立]集,一世多愁,甯不長懷厭棄乎!能感之機,識此之由。

    但于下明修因。

    食頃,一飯食時,以少顯多,以短形長耳。

     △ 【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

    】 此顯暫時瞻禮之功,不可思議。

    圓則無喎邪之惡相,滿則鮮窊曲之醜形。

    相貌既得圓滿,身軀自無疾病。

     △ 【是醜陋女人,如不厭女身,即百千萬億生中常為王女,乃及王妃,宰輔大姓、大長者女,端正受生,諸相圓滿。

    】 不厭女身,情愛未忘;瞻禮之功,纖毫不爽。

    故于萬億生中,常為王家之女。

    如波斯匿之勝鬘,阿阇世之術達矣。

    王妃,妃,合也,嫔禦之貴,次于後者。

    又天子後宮、嫡庶皆稱妃。

    如末利、韋提希是也。

    宰輔大姓,乃天子股肱,元勳阿衡;或生刹帝利大姓,或婆羅門大姓;長者女,如須達多之有蘇曼;維摩诘之有月上也。

    端正等,梵名阿波羅提目伽,此言端正。

    别行疏雲:女人端正,七德之初。

    但端正無相者,或早孤少寡,相祿不佳。

    今明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

    端則招夫寵愛,相則招于祿敬。

    若愛帶慢,何謂為德;愛而敬之,故是相也。

    今既端正圓滿,相彌妙矣。

     △ 【由志心故,瞻禮地藏菩薩,獲福如是。

    】 志心二字,義深意重,貫于前後,勿輕看過。

    夫人之轉報,誠非易事。

    譬耕夫之忽臨帝座,如溷者之俄登天府,平地之福,匪伊所思。

    今所獲福,誠由志心。

    志者,心之所至也。

    其醜女以瞻禮而感,地藏以慈力而應,均是心也。

    若各各性計不忘,則能所條然,凡聖岐矣,安能感應道交,轉報獲福耶!惟瞻禮之際,了能所之皆空,故感應之時,緻假中之叵議。

    則醜婦與地藏,無二無别,功[立+立]由于志心。

    故增一阿含雲: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是名禮佛義。

    勒那三藏七種禮,不可不知。

     △ 【複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贊歎,香華供養,乃至勸于一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辄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 文分二節:初能供之機。

    如是下,所獲之福。

    能者,信善之實。

    信而不實者,不能為之矣。

    伎字,說文從女支聲,婦人小物樂工也;從人支聲,訓與也。

    樂者,天子之要事,可以觀風考俗,使民蕩穢滌邪,故禮樂不可須臾去身。

    若禮記雲:夔始制樂以賞諸侯。

    自黃帝鹹池以下,代制于樂,不過據此土言之耳。

    歌詠者,尚書雲:詩言志,歌永言。

    詩序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

    歌者,樂之聲也,直陳其德也。

    準山海經:帝俊八子,始為歌。

    若吾教中即梵呗也。

    尋西方之有呗,猶東國之有贊。

    贊者從文,以結章;呗者短偈,以流頌。

    比其事義,名異實同。

    今既作五聲八音之樂矣,及申歌詠贊歎之頌矣,複陳香華供養之物矣,不惟信心自為,更以普勸他作,或一或多,随緣轉化。

    如是之人,自應獲福,故即雲如是等輩(雲雲)。

    然作樂供像,何以得鬼神衛護耶?準禮記曰:禮樂之行乎陰陽,通乎鬼神。

    漢書雲:夫樂者,聖人所以感天地、通鬼神,況乾闼、緊那皆天帝樂神,今既伎樂歌詠于地藏,甯不感帝釋,遣幹、緊,令人衛護耶。

    然惡事不聞耳者,又從何緻乎?曰:不聞禮雲:夫樂,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今既作樂供像,自感天地清明氣象,四時和焉,風雨時焉,安有惡事辄聞于耳。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況今獲福,實從信心得來,何況親身受諸橫哉。

    若準法華:妓樂頌德,開人天業,自應早成佛道矣。

     △ 【複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贊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面背(一本作「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

    】 初舉譏毀之類,次明譏毀之相。

    梵名鸠那羅,此雲惡人,亦雲不好人。

    惡神,大即指波卑夜,正翻雲惡;小即指嶽渎山川内惡者一流。

    惡鬼,大指鸠槃荼等,小即指倚草附木,妄作威福之類。

    夫惡有三種:一曰惡,二曰大惡,三曰惡中惡。

    此之三類,各有三惡(雲雲)。

    見有等,明造毀之端。

    佛言: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

    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欲之行。

    于是惡類遂生嫉心。

    所以嫉之者,惡人恐以彼善,形我之惡也;惡神恐其出界,失我之眷屬也;惡鬼恐其齋戒,失我之血肉也。

    懷私雖異,為惡是同。

    曾子雲:人之好善,福雖未至,去禍遠矣;人之為惡,兇雖未至,去福近矣。

    辯魔書雲:見善養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惡剿絕,若鷹鹯之逐鳥雀,人何不努力修善,而甘為惡人、惡神、惡鬼哉!譏者,嘲诮之言;毀者,謗壞之事。

    譏生忌嫉之心;毀起貪恨之念。

    故知心為起惡之源,口乃召禍之本。

    徒謗聖賢,枉壓良善,從虛妄以構詞,自無端而肆毒:初乃輕言譏激,後遂重語讟誣。

    自作闡提,撥無因果。

    宣言此輩,徒竊善名,歸供贊禮,實無功德,唐喪資财,何有利益?那知泥木靈像,遠有所表,敬誠殷禮,獲福無邊。

    輕心毀謗,招罪彌劫,愚癡無知,阻退善根。

    或露齒而輕笑,或面是而背非,自己非之,複勸人共非;或勸得一人,或再勸多人,而共非之。

    此言多譏毀惡。

    乃至一念,言少譏毀惡。

    那知衆罪,皆從此起。

    譬夫決江之流,濫觞于甕口;參天之樹,發檗乎毫芒。

    唇口是弓,心慮如弦,音聲如箭,一念如機。

    長夜空發,徒染身口,顧斯後報,可不慎哉! △ 【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

    】 獧(音喧,輕也)頑成性,估[人+豆](上音颠,下音孺,輕薄也。

    )為情,不知佛道,正真弘深,而以世間輕薄淺近之言,欲設嫉心,謗毀道根。

    如是之人,如折翅鳥,不能飛行。

    當知是輩,于未來世,永不能至人天善處矣。

    梵名劫簸(亦作波)秦言分别時節。

    [風+(拔-手)]陊,秦翻為賢,以多賢人出世,故名賢劫也。

    此現在賢劫,共有千佛出世,今我釋迦,方是第四佛。

    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