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關燈
:一鬼頭似豬頭,臭蟲從口出,身有金色光明。

    是鬼宿世作比丘,惡言罵詈客。

    比丘身持淨戒,故有光明;口有惡言,故臭蟲從口出。

    故增一雲:甯以利劍截割其舌,不以惡言粗語,堕三惡道。

     毀謗大乘,如前如後,如是諸業衆生,是總結不行善等,必堕惡趣,結成罪處。

    若遇善知識,去明解脫。

    若者,不定之辭。

    惡中傥有毫善,或能遇之,不則難遇矣。

    文句雲:或言知隻是識;或言聞名為知,見形為識。

    今教一彈指頃,歸依地藏菩薩,是真善知識,以即脫三惡報故也。

    準僧祇律,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

    依新婆沙:壯士彈指頃,經六十四刹那。

    然歸依隻一彈指,而惡道千生解脫,歸依之力,莫可涯量,故勸之也。

     △ 【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贊歎,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複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

    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 先明供養。

    初句總标志心等,如文。

    香華,準密部說:香是能悅怿三昧。

    以此供養,即得如來無礙之智。

    華是寶莊嚴三昧。

    以此供養,速得如來四八妙相。

    梵語震越,此翻衣服。

    衣,依也。

    所以庇寒暑,遮醜陋也。

    種種珍寶,故佛地論,有無量七寶之說。

    飲食,半者蒲善尼,唐言五啖食。

    謂飯餅[麴-匊+少]等,此名正食。

    自辰至午,随意啖之。

    過午不得食矣。

    半者珂但尼,此雲五嚼食。

    謂根莖葉華果等,此名不正食,齋後不食果菜,是也。

    如是奉事句,結上供養而牒定之。

    未來下,示福報。

    正明生天受福。

    若天下,顯有餘福。

    如百緣經:采華人供佛因緣,命終生忉利天。

    又栴檀香比丘生時,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出優缽華香。

    此由以栴檀香供養毗婆屍佛塔故。

     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

    如此方五帝三王也。

    憶宿命等,得宿命智。

    如阿摩畫經,佛言: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幹種事。

    能憶一生至無數生。

    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文)。

    故雖從天下降而為帝王,了了憶識百千劫前,初由瞻禮地藏之因,感生天上之果,最初生天之本,及今為王之末,無不憶識而洞知也。

    譬如有人,從己村落至他國邑,在于彼處,行住語默。

    複從彼國至于餘國,如是展轉,更還本土。

    不勞心力,盡能憶識所行諸國。

    從此到彼,從彼到此,行住語默,皆悉憶之。

    是則地藏威神之力,可思議乎哉!明利益竟。

     △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衆生。

    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

    】 如是句,結能度人。

    有如句,顯所施用。

    如此不思議人法之經,可不記之心胸,而廣宣流布哉! △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願不有慮,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必能承佛威神,廣演是經,于閻浮提,利益衆生。

    】 佛法應流沙界,利益不局閻浮。

    但南洲之人,性識無定,惡業偏多,故煩佛菩薩等偏向贍部洲也。

     △ 【定自在王菩薩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 如文,定自在王問答竟。

     △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

    】 擁護四洲地面,防邏惡鬼侵淩,故雲四方天王。

    準世記經:須彌山王四出埵高四萬二千由旬。

    四天大王所居宮殿,有七重寶城。

    欄楯、羅網、行樹、寶鈴各有七重。

    無數衆鳥相和而鳴。

    東方黃金埵,王名提頭賴吒,此翻持國,護持國土故。

    領乾闼婆,(此雲尋香行,天帝俗樂神)。

    富單那,(此雲臭,餓鬼中勝者,主熱病)。

    南方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此翻增長,令自它善根增長故。

    領鸠槃荼,(此翻甕形,是厭寐鬼)。

    薜荔多,(此雲祖父鬼,餓鬼最劣者)。

    西方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此翻雜語,能作種種語故。

    領毗舍阇,(此雲啖精氣鬼,亦雲颠狂鬼)。

    毒龍,(眼毒、聲毒、氣毒、觸毒)。

    北方水精埵,王名毗沙門,此翻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

    領夜叉,(此雲輕捷,飛空疾捷故)。

    羅刹,(此雲可畏,亦名暴惡)。

    四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字因陀羅,有大神力。

    然此四天,毗沙門為尊。

    若王念及三方天王,即嚴駕詣毗沙門天王,于一面立。

    故北方天王,統領三方。

    從座而起,欽承法要,渴仰在心,故合掌恭敬也。

     △ 【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于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雲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 因聞四番弘誓,蹑前起疑而問也。

    蓋謂大士既于久遠劫來,發是大願,自應度盡衆生已。

    今既不盡,而重發者,為願力有未至耶?果衆生之難度耶?故曰雲何。

     △ 【唯願世尊,為我等說。

    】 為我等說者,事有相關也。

    以我等正護四方,而南洲偏多惡業。

    彼雖負大士救拔之心,我亦抱護持世界之失,故願說之,出我等于疑城,慰衆生于未來也。

     △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衆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于娑婆世界閻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衆生方便之事。

    】 雙贊天王者,一以善巧發問,一以善護世間。

    言娑婆,則包括大千;舉閻浮,則偏向南洲也。

    生死道中者,以六道皆有生老病死。

    今以生該老,以死攝病。

    故說前後,以略中間,升沉互換,苦樂相通,生死循環,曾無休息。

    故地藏菩薩以無緣大慈,救濟拯拔罪苦衆生者。

    佛言一切衆生,常在長獄,十二重城圍之,三重棘籬籬之,六拔刀賊伺之,能于其中得脫出者,甚難甚難。

    長獄謂三界,十二重城謂十二因緣,三重棘籬謂三毒也。

    今地藏因是衆生,方便度脫,令其解三界空,不習三有,則度脫三界。

    知十二因緣起滅,能度癡本,則出十二重城。

    知淫怒癡三垢無纏,意不複著,則拔三重棘籬。

    曉了六情皆無本末,則離六拔刀賊。

    此皆大士曲垂方便,度脫之事也。

     △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華嚴解脫月菩薩雲:相視鹹恭敬,一心悉專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

    今亦如是,故言願樂欲聞。

     △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迄至于今,度脫衆生,猶未畢願。

    慈愍此世罪苦衆生,複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

    】 初述前慈願,次示重發意,慈愍此世等。

    阿難分别經雲:佛恩非不大,罪由衆生故。

    世濁多惡人,還自堕颠倒。

    自作衆罪本,命盡往無擇。

    刀劍解身形,洋銅沃其口。

    遭逢衆厄難,毒痛不可言。

    若生還為人,下賤貧窮中。

    故大士慈愍而度脫也。

    複觀未來等,如經雲:傷生杌命,其罪莫大。

    怨對相報,無有斷絕。

    現世不安,數逢災兇。

    死入地獄,出離人形,當堕畜生,為人屠割,以肉供人,未有竟時。

    世世為怨,還相報償。

    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既由業緣展轉相因,譬如葛藟(音壘),累于樛(音鸠)木,萦牽不斷。

    蔓,葛屬,如葛蔓延。

    左傳雲: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今業累系身,直如葛之覃延于中谷,唯見其葉之萋萋,何有斷絕哉。

    此由惑滋業,由業潤生,生還造業,業複堕苦,以是之故,複勞地藏大士,又發極重之願。

    亦如葛之覃兮,施(音異,及也。

    )中谷而莫莫也。

     △ 【如是菩薩于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

    】 化光通被,應遍及于娑婆;悲願弘宣,卻偏流于贍部。

    妙玄雲:菩薩三業,無非利物。

    今但雲示身說法,不雲意者,用彼二業不差物機,即意之善巧故。

    今以方便該身意二輪,現通鑒機。

    下句,正口輪說法也。

    百千萬億者,期心業用不同,施化方便各别。

    如大論十七雲: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為衆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别。

    如阿修羅琴,常自出聲,随意而作,無人彈者。

    無散心,無攝心,福德報生,故随人意出聲。

    法身菩薩亦如是。

    無所分别,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德禅定智慧故,種種法音,随意而出。

    故十輪贊雲:現作種種身,為衆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衆生。

    是也。

     △ 【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

    】 先舉十惡報。

    殺、盜、淫,身三惡也。

    殺生罪重,故先舉之。

    夫人人愛命,物物貪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殺而食者,即殺諸佛。

    常在三塗,受無量苦。

    若得為人,諸根不具,壽命損減。

    如鬼問目連:我生男女,而皆早死,念之斷絕,何罪所緻?答言:汝為人時,見兒殺生,助其歡喜,共啖其肉。

    殺故短命,喜故痛毒。

     竊盜者,荀子雲:竊貨曰盜。

    錢财玉帛是外所依,幡華僧物是内供養。

    竊外可忏,盜内難救,常在三塗,受無量苦,若得為人,貧窮困苦,諸天舍離。

    則外無依怙,内無福德,故緻貧窮苦楚。

    燈指經雲:當知貧窮,比于地獄,貧窮茍生,與死無别,辛苦荼毒,世所無偶。

    經有數千言,廣歎貧窮苦楚。

     邪淫,如前。

    梵名摩由邏,此雲孔雀。

    性妒忌,自矜尾,不必匹偶,亦與蛇交,物之淫者也。

    梵名迦逋,唐言鴿。

    鴿最喜合。

    凡鳥皆雄乘雌,此鳥雌乘雄。

    故孔雀四時有子,鴿逐月有子。

    梵名斫迦邏婆,此雲鴛鴦。

    匹鳥也。

    止則相耦,飛則相雙,雄雌未嘗相離,人得其一,一思而死。

    故曰鵲好外反,鴛号内思。

    俗雲:雄鳴曰鴛,雌鳴曰鴦。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親厚鬥訟,王法所加。

     △ 【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诤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

    】 此示口四報。

    惡口當一,毀謗攝三。

    以毀謗時,具妄言等。

    後生人中,有二餘報,常聞惡聲,恒有诤訟故也。

    故報恩經雲: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出。

    當護于口,甚于猛火。

    猛火熾然,燒世間财;惡口熾然,燒七聖财。

    一切衆生禍從口出,毀身之斧,滅身之禍,正此謂也。

     毀謗者,毀辱而诽謗也。

    大方廣總持經雲:謗法之人極大重業,堕三惡道,難可出離。

    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

    況彼愚人,實無所知,而自貢高,乃至诽謗一四句偈,定堕地獄,永不見佛,得無眼無舌之報,故不可不慎也。

     △ 【若遇嗔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悭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

    】 此示意三報分别。

    善惡所起經雲:人于世間,常喜嗔恚,不别善惡。

    死入太山,數千萬歲。

    出生為人,面目常惡。

    今見惡色人,皆宿命嗔恚所緻。

     悭吝者,前經雲:人得财産,悭貪不肯布施,不愛視諸家。

    貧窮者不給與,不供事沙門道士,不與乞兒病人。

    食飲不敢自飽,衣被不敢自完,人呼守财奴。

    恒荷慚愧。

    死堕餓鬼,見水走飲,便化消銅膿血。

    出生為人,貧窮凍餓,匈不能得。

    今有貧窮乞人,皆宿世悭貪癡種所緻。

     飲食,固人生不可阙者。

    然必有時度。

    九橫經不量食,瑜伽論食過量,皆緻橫死,故須撙節。

    (無度即癡。

    )荀子雲:偷懦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

    五苦章句雲:食無節度,飲酒貪味,是汝重擔。

    不舍擔者,後入地獄。

    據此,則饑渴咽病,猶華報耳。

    咽喉,咽字,因堅切。

    咽喉二竅,同出一腕。

    (音管,胃府。

    )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為氣息出入之要道;咽在後主吞,為飲食糧運之關津。

    咽病之咽,于歇切。

    塞也,即噎膈病。

    此三焦氣化不行,故緻氣逆胸膈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