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關燈
諸天世人最上供養,名應供。

    正,名諸法不動不壞,遍,名不為一法二法,以悉知一切法無餘不盡,名正遍知。

    明,謂三明,如後;行者,菩薩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身業口業清淨随意行,名明行足。

    如先佛所去處,佛亦如是去,第一上升,永不複還,名善逝。

    解,即是知,知世間衆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淨,名世間解。

    諸法中涅槃無上,衆生中佛為無上,以無所斷,名無上士。

    佛能調伏衆生,善護根門。

    長阿含雲:善禦六觸,護持調伏,猶如平地,駕四馬車,善調禦者,執鞭持控,使不失轍。

    若雲調女人,則不尊重,故名調禦丈夫。

    佛度餘道衆生少,度人天衆生多,故名天人師。

    一切智慧成就,知衆生非衆生,數常無常等法,故名佛。

    具上十号,世所共尊,故名世尊。

    壽命六萬劫,清淨國土勝應之佛壽欤。

    然約時數,劫有四種:一、别劫,二、成劫,三、壞劫,四、大劫。

    若更舒之,别有六劫:一、别,二、成,三、住,四、壞,五、空,六、大。

    若更束之,則有三劫:一、小,二、中,三、大。

    從人壽十歲漸至八萬歲,經多時,八萬歲又漸減至十歲,為一别劫。

    (對總名别,即增減劫。

    )小即别劫,中則成壞随一,大則總成與壞,合八十别劫為一大劫。

    今雲六萬劫,應例同極樂佛壽長遠,不當依此土三劫定判。

    然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耳。

     △ 【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衆生。

    】 賢愚經雲: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無量,非譬為比,高于須彌,深于巨海,廣于虛空。

    由出家故,畢成佛道。

    大師明四種出家: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觀行出家)四、形心俱出,能見佛性。

    出二死家,方真出家。

    昔王正第四人,故能成佛。

    友者,合志也。

    志合,則交相助益。

    故取上下二又,以見協力之意。

    同行二句,正釋友道,志同道同也。

    十善,十惡之反。

    凡四輪王,俱以十善,化民成俗。

    以十善,乃生天之本。

    今小王同行十善,均有普慈之心矣。

    事佛吉兇經雲: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

    有能守信,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授與。

    故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

    信者得植,後生無憂。

    如是饒益黎民,不失仁王之化矣。

     △ 【其鄰國内所有人民,多造衆惡。

    二王議計,廣設方便。

    】 人民,國之本也。

    民,衆生也。

    天地生人之初,其外樸野,其中真純,人各全一混沌。

    開天之天,是為天民。

    開而之人,凡民也已。

    故曰人民。

    衆惡,即具造十惡業,大與十善反也。

    事佛吉兇經雲: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恒懷狐疑、嗔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

    若疾病者,便呼巫師蔔問解奏,祠祀邪神,此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死入泥犁,被拷掠治,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故。

    二王商議計校,畢竟如何廣設方宜便巧之法,救此衆惡之民,不失君師之化也哉。

     △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 大論雲:成就衆生有二種:有先自成功德,然後度衆生者;有先成就衆生,後自成功德者。

    正二王發願之旨。

    以成佛乃度生根本,能廣化道,故願成佛。

    故經言:一人出世,多人蒙慶,福樂饒益,佛世尊也。

    故先自成,方能度是惡輩,皆入滅度,使無遺餘。

    此正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一王作念,自未得度先度衆生,方是菩薩發心。

    豈應先為己耶。

    如大論雲:佛說我以清淨天眼,見諸衆生,死此生彼,随善惡業,受諸果報。

    我今應先度脫罪輩,令其得無上涅槃之樂。

    甯使長在生死,誓終未願成佛。

    此正發僧那于始心,終大悲于赴難。

    故二王發願,似有不同也。

     △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衆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 人王發願成道,如執券取物。

    故雲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驗此國王,其洵然矣。

    然塵沙劫事,宛如今日者,乃是佛眼無法不知,無事不見也。

     △ 【複于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

    其佛壽命四十劫。

    】 佛出世者,以今釋迦,例同古佛。

    如因果經雲: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生兜率天,期運将至,當下作佛,即觀五事:一、觀生熟與未熟,二、觀時至與未至,三、觀何國處中,四、觀何族貴盛,五、觀過去因緣,誰為父母。

    觀已,下生。

    以今揆古,亦猶然耳。

    清淨蓮華目,三十二相之一。

    如寶女問佛:如來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緻是相,遍布于體?佛雲:如來瞳子如绀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衆人故。

    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粗暴志,心性和順故。

    彼佛即以所得之相,以立其名。

    所謂面如淨滿月,目若青蓮華。

    蓋報佛稱為淨滿,諸惡都盡,衆德悉圓,故得天然妙目如清淨蓮華也。

     △ 【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衆生。

    】 像法居正末二法之間,乃塔寺堅固之時。

    以惟修有為福事。

    乃下文塑畫形像之伏案也。

    羅漢,因名乞士,果成應供。

    一切法高王經雲:四行四得,八富伽羅,應受世間天人供養,合掌恭敬,無上福田。

    故長阿含:堅固念轉輪王告太子雲:汝土境所有沙門,履行清貞,功德具足,獨到涅槃,仁惠無厭,衣食知足,持缽乞食,以福衆生故。

    言福度衆生。

     △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

    設食供養。

    】 如來既已滅度,羅漢次第教人,化惡為善,革凡成聖。

    字言光目者,準靈樞經:五髒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睛同)。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

    蓋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

    然目能發光者,以藏府之精,皆秉受脾土。

    脾為諸陰之首,目乃血氣之宗。

    故脾虛,則五藏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

    今聖女既能孝順二親,恭敬三寶,自然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血、真精、滋目之液,光發異常。

    若約法論。

    目表定,光表慧。

    因定發慧,慧光注目,立此嘉稱也。

    設食供養,食乃衆生之外命,人持飯食施人,有五功德令得道:一、施命,二、施色,三、施力,四、施安,五、施辯,是為五福。

    若施羅漢,福百倍矣。

    如那律昔以一飯施辟支佛,遂感九十一劫無貧之報,又得道果,故須供養也。

     △ 【羅漢問之,欲願何等?】 佛世應功常儀,食竟必問所願。

    如迦葉問貧母言:母今意中所願何等?世間豪富、轉輪聖王、及四天王、釋梵諸天?若複欲得須陀洹果,乃至三佛者,悉可得果其願,是也。

     △ 【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 亡者,去也,不存也。

    從入從∟(音隐)謂入于隐處也。

    然母亡資福,乃孝子正事。

    父母生我身,依斯乳哺長大成人,此恩此德,曆劫難酬。

    涅槃經雲:知恩者大悲之本,不知恩者甚于畜生。

    今光目女欲知母托生之處,可謂知恩得本,越度恒情矣。

     △ 【羅漢愍之,為入定觀。

    見光目女母堕在惡趣,受極大苦。

    】 愍其為孝倍常,故為入定觀母。

    見字屬上句末,顯能觀之慧眼,女母乃所觀之苦境。

    此準大師釋法華,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偈,擘見字屬上科雲,明佛有能見眼,六道衆生明所見五濁。

    彼經五字伽陀,尚擘下字屬上。

    況今一連之文,甯不作此讀耶。

    不然即以觀見二字為下句首,尤通以智境合明也。

    極大苦者,無間大地獄也。

    問:準大論,慧眼不見衆生盡滅一異相,不受一切法。

    慧眼不能度衆生,無所分别,故生法眼。

    今羅漢慧眼了知空寂,如何能見其母受苦耶?答:慧眼知空,謂于境不著,豈如生盲,全無所見耶!故大品雲:慧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是為慧眼淨,明文可據也。

    況乃因次教化,已有菩薩出假之意。

    蓋阿羅漢既與别教十行同除四住,自能進斷界内塵沙。

    故四明雲:亦有法緣慈悲,随世利物也。

     △ 【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 作者,造作。

    如佛所說,三界五道罪垢苦惱,不離于作。

    一切無橫,非天授與,乃自作而自受也。

    行以遷流為義。

    五陰中心所法。

    因過去無明之惑,起于三業,造作諸法,名為行業。

    業成報現,故在惡趣,受極大之苦也。

     △ 【光目答言:我母所習,惟好食啖魚鼈之肉(一本作「屬」)。

    所食魚鼈,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複倍。

    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所習,指習性、習氣。

    惡習種子内熏現行,轉習于惡矣。

    下明作業。

    惟之為言,獨也。

    好者,愛而不釋也。

    女子性柔而滞,有所好,則愛而不釋。

    今光目之母,獨好食啖魚鼈之子,而情有所不能釋也。

    埤雅雲:鼈以眼德,穹脊連脅,甲蟲也。

    一名神守(魚滿三百六十,龍為引飛出水,内鼈則不去。

    )古今注,名河伯從事。

    (會稽陶歇庵放生詩,有從事愁見拘,波臣苦遭蕩,之句。

    )詩雲:炰鼈鮮魚,謂鮮魚中鲙者也。

    炰鼈脍鯉,言熟則有炰鼈,腥則有鲙鯉也。

    光目之母,習好于斯乎。

    此明殺生,下明食法。

    惟好魚鼈之子,炒煮恣食,則令子母俱亡。

    然母命是一,子之命不知其幾幾矣。

    自有家至死,習以為常。

    所殺母子之命,非可計算,故雲千萬複倍。

    此乃博求衆命,以資一膳,不惟忍心,亦且損福。

    東坡雲:刀駕(音彎,削也。

    )魚鼈,以為馐膳,食者甚美,死者甚苦。

    周颙雲:性命之于彼極切,滋味之在我可賒。

    此皆仁人痛怛之詞也。

    情者,天真感物,發動性之欲也。

    人欲不可謂之情,氣質妄動,則遁天倍情。

    人常拘檢,猶恐放之。

    傥一縱恣,不可遏絕矣。

    故傅大士雲:獨自情,其實離聲名,推檢四運并無生,荊棘叢林何處生。

    可謂善制妄情,而循天真也已。

    尊者下,求慈救。

    謂我母既業深罪重,受此大苦。

    今懇尊者慈悲憐愍,畢竟如何哀矜而救拔之。

     △ 【羅漢愍之,為作方便。

    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

    】 念佛塑像,即哀救之法。

    心所主持曰志。

    從心從止,像深沉堅定之意。

    實德曰誠,性命之根。

    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而自成。

    不誠,是為自壞,折卻性命之根,崩陷吾天地也。

    從成,立意直指人真心。

    複從言者,以散吾之誠,莫如言之漏洩天元。

    修詞立誠,無事不實,發于言行,皆吾誠之運,緻一之功也。

     念清淨蓮華目如來者,正所以吐邪倒之根,拔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證見佛之果。

    故佛告比丘:我滅度後,若稱我名,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故教令稱本師佛名也。

    塑畫形像,埏土象物曰塑,繪施五彩曰畫。

    如優填王問佛言:若佛滅後,其有衆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

    世世所生,不堕惡道。

    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乃至作大梵王。

    端正無比,後皆得生無量壽佛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當得成佛,入泥洹道。

    今故勸行二事,令存亡獲報也。

     △ 【光目聞已,即舍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

    複恭敬心,悲泣瞻禮。

    】 畫像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