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品題見綸貫第。
閻浮樹乃南洲樹王,故載考之,以備觀覺。
長阿含雲:所以名閻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
由閻浮樹故,名為閻浮金樹。
有五大柧(音姑,木四方為棱,八棱三棱為柧。
)四面四柧,上有一柧。
果大如摩伽陀國一斛之甕。
摘其果時,汁随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
其東柧果,乾闼婆所食;其南柧者,七國人所食。
一、拘樓(此雲不正叫),二、拘羅婆(雲叫喚),三、毗提(雲不正體),四、善毗提(雲賢),五、漫陀(雲善賢),六、婆羅(雲牢),七、婆梨(雲勝)。
西柧果,海蟲所食。
北柧果,禽獸所食。
上柧果,星宿天所食。
觀佛三昧雲:閻浮提果,無以為譬。
其形團圓,滿半由旬。
婆羅門食,即得仙道,五通具足,壽命一劫。
凡夫食之,得四沙門果,三明六通,無不悉備。
立世阿毗昙雲:此樹生在閻浮提地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
是樹株本正洲中央,從樹株中央取東西角并一千由旬,生長具足,形容可愛,枝葉相覆,久住不雕,次第相覆,高百由旬。
下本洪直,都無瘤節。
五十由旬,方有枝條。
樹身徑刺廣五由旬,圍十五由旬,枝橫出五十由旬,中間亘度一百由旬,周圍三百由旬。
其果甘美無比,其核如世間閻浮子大,上有鳥獸之形。
根悉金沙所覆,春雨不漏,夏則不熱,冬無風寒。
乾闼婆及藥叉神依樹而住。
然穢樹之名,前已略釋,今更解之。
立世雲:一人乘通欲行至閻浮提樹,辭佛北行,經過七山,至第七金邊山,登山頂,向北聳身遠望,惟見黑暗,怖畏而返。
佛言:此黑暗色,即閻浮樹。
(此取黑暗為穢)。
又其果香氣,能染人心發颠狂。
(此取染污為穢)。
長阿含雲:何緣月有黑影,以閻浮樹影在于月中,故月有影。
豈非月宮本自光明,因樹故,現黑影。
穢樹之名,得非取此義乎?準今兩處所釋,則庶乎其不差矣。
故載詳出,請證諸賢。
△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衆生。
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 聖母才問無間獄竟之時,而地藏複重述者,蓋前付囑事猶未盡,而聖母即問獄報,正針線貫攝。
今更複述,俾義理錯綜。
世尊複示性識無定,以緻五道輪轉,尤見前文業感無間,義意連屬。
由此二品,鈎鎖如環,不可杜斷。
故于業緣之後,業感之前,重述以起下文也。
先正述佛力分身,威即四無畏,神即六神通,力即十力。
佛十力之智内充,故對外緣無恐,廣起神通,化度衆生,此是諸佛法,菩薩未得,今亦能分身沙界,皆如來慈力所興,非己之能,故曰我承等。
然分身救拔衆生,是四攝中同事攝,由菩薩法眼,明見衆生根緣,随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使沾益。
因是生親愛心,故能救拔業報。
下反顯己力難化。
如大論雲:諸菩薩修苦行事,難辦難成故,欲懈怠。
佛安慰言:無得疲厭,當勤精進,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
故言若非如來大慈之力,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更移互換曰變,無而欻有名化。
此是一切行禅中,無記化化禅,能現八種變化: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輕,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遠到,七、能動地,八、随意所作。
亦名八自在我。
此由菩薩善住和敬之法,與一切猶如水乳,欲生物希有之心,故現大神通力。
如化人所作化事,本無有實。
故大品雲:一切法皆是化。
于是法中,有聲聞、辟支、菩薩、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
若不生不滅無诳相涅槃,是法非變化,以一切平等故。
今言作變化者,依生滅随情說耳。
△ 【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衆生,遣令度脫。
】 今字,與無央數劫叫應。
阿逸多,此雲無能勝,彌勒之姓。
淨名疏雲: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準下生經雲: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則阿逸多是姓,審矣。
△ 【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 唯應速之辭。
今佛不喚,何須速應,乃西域口辭也。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衆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
惡習結業,善習結果。
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輪轉五道,暫無休息。
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 初句是付囑本。
解脫有二:若雲得阿羅漢者,諸泥犁道皆為閉塞,小乘解脫也;若雲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大乘解脫也。
性識下,釋未脫之由,以性識無定故。
無定者,無堅住之定性。
四自侵經雲:學者猶豫,心不專恒,或進或退,故使迷惑,往來不絕,是也。
惡習下,釋所以。
習者,熏習。
占察雲:衆生以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文)。
由惡習熏則造殺盜等惡業,則結三途惡果。
善習熏,造施戒等善業,則結人天善果。
惡因略果,善果略因。
長阿含雲:彼天眼淨,見諸衆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卑貴賤,随所造業。
報應因緣,皆悉知之。
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诽謗賢聖,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堕三惡道。
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
以天眼淨見諸衆生随所業緣,往來五道。
此示由惑造業。
業是心思,身口以心為主。
故經雲: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
以依心故,善惡業成。
結者,惑業相資,如巾挽結。
若欲解之,必抽中心。
故忠國師雲:迷時結性成心,悟時釋心成性,得本之言也。
為善二句,正明無定。
以善惡業皆逐境生。
善心生,則種種善法生;惡心生,則種種惡法生。
故密嚴經雲:阿賴耶識從無始世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系,輪回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
而諸衆生,不自覺知,随于自識,現衆境界。
蓋由真如不守自性,随染淨緣,不合而合,故輪轉五道也。
大論問:經說有五道,雲何言六道?答: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部别不同,或言五道,于佛經回文說五。
或言六道,于佛經回文說六。
今言五者,如佛說五苦章句經雲:三界五道,生死不絕,凡有五苦:一曰諸天苦,二曰人道苦,三曰畜生苦,四曰餓鬼苦,五曰地獄苦是也。
如是五道,如汲井輪辘轳上下,故言輪轉。
蓋善惡業相,無能轉者,于億千萬世,随逐不舍,如債主随人。
得因緣具足,便與果報。
另五道中受生,駛疾于箭,故言暫無休息,動經塵劫。
迷惑障難者,迷惑指十使,以十使中,五利使屬見;五鈍使屬思。
因此十使,令人起見起思,昏迷惑亂也。
障,即三障。
難,即八難。
由無始時來,流轉生死,不能斷漏,得出世果,緻令十使煩惱,能障四真谛理。
複造業障,障出世法。
業成招苦,報生八難,經塵劫而難出矣。
故正法念雲:三界如輪轉,業系輪不斷,是故舍愛欲,離欲得涅槃。
各宜聞此而思修之矣。
△ 【如魚遊網,将是長流,脫入(一本作「或」)暫出,又複遭網。
】 魚譬五道,網譬三界,長流譬業果,脫入等譬生死輪轉。
魚乃水族之動物,正喻衆生性識無定。
群魚貪食,而遭密網。
衆生因愛,而入魔網。
日明菩薩經雲:又如密網,衆魚投之,刳腸俎幾。
四自侵經雲:身若畫瓶,内滿不淨。
不知内外身當歸盡。
常以彩色脂粉莊嚴,自謂端正,顔貌無雙。
斯等之人,羅網所纏,莫能觀身。
故大論雲:淫羅彌網,人皆投身。
此由業感果,以對苦谛。
将是長流,将,随也;是字,指阿賴耶識。
以此識中,善惡種子,熏其現行,令造善惡業果,連綿不斷。
亦如魚随長流,去而不返。
故唯識雲:如瀑流水,上下魚草等物,随流不舍。
此識亦爾,與内習氣、外觸等法,恒相續轉。
(阿賴耶識,無始時來,與作意、觸、受、想、思五心所,恒常相應。
)此由惑造業,以對集谛。
光明文句,亦以水對集。
以水體潤生,如集能資苦。
長流者,一業若成,罪無邊際,百千萬生,受報不盡也。
脫入暫出,從三塗而升出人天;又複遭網,從人天而複堕三塗。
故五苦章句雲:三惡道者,是為一切衆生之家,暫得為天,暫得為人,譬如作客。
作客日少,歸家日多。
學者思之,勉力精進,可得脫苦,正斯謂也。
△ 【以是等輩,吾當憂念。
】 佛言: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緻,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信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世間有樹,名優昙缽,但有實,無有華。
如來出世,乃有華耳。
已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辯才聰,壽命延長,遭值明人,發菩薩心,直信不還,具聞法經,遇如來世,此皆宿行履福德人,從明入明,尋如來迹,累行不止,會于道場,無毀其根,亡失前功,一失道意,動有劫數。
故如來憂之念之。
蓋佛觀大地衆生,猶同一子,憂其性識無定,重結善惡業果,念其暫出人天,複遭三塗密網,故我殷勤付囑救護解脫也。
△ 【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複何慮。
】 罪輩,準上文,通指五道。
吾所憂念者,端為是輩。
汝既畢願度之,吾複何憂何慮焉。
問:諸天清升,精修禅定;七衆端肅,恭秉律儀,何亦名罪輩耶?答:天上亦有諸苦,同是輕報泥犁。
又人中不學解者,恒迷道法,雖修諸善,不除邪報。
故俱舍論雲:在家由取五塵,故起鬥争;出家由取諸見,故起鬥争。
成論雲:若人持戒,取為清淨,名戒取結。
即謂所取以為真實,餘皆妄語,名見取結。
此二是出家人鬥争根本。
又戒取是出家人縛;諸欲是在家人縛。
是則戒取等,唯是世善,招生死果,故名随苦,非真道法。
愚人多迷,妄執生罪。
準此,罪輩奚辭。
故知内教七衆,有執俱非;外道六師,無著皆正。
若了諸法原(「原」一本作「人」)空,一真本寂,入平等門,遊無為舍,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則罪輩之名,何有于我哉。
△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已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贊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 初叙名定自在王者,此大士,人中之龍。
世間有愛,皆遠離之。
系縛解脫,諸漏已盡。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于定自在,名定自在王。
白佛下,正問,适聞世尊,謂地藏菩薩畢是往願,累劫重誓,不審于累劫中,各發何願?今蒙世尊于大會中,詞不置口而贊歎耶。
唯願下,請說累劫之願,願略舉之。
佛說法有廣略二門,今請略說也。
△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 誡以谛聽善思者,佛法洪深,願門廣大,唯信力能受。
大論雲:專視聽法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以谛聽善思能成三慧也。
下許說。
一切諸法,本不可說,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今以因緣故,為分别而解說之。
△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
】 初叙劫久遠。
爾時下,舉佛名号。
号古從口從ㄎ(音考)若加虎,音毫。
虎之怒聲,又大呼也。
号,啕也。
今古積訛,殊難改矣。
梵名薩婆若多,般舟名薩雲,秦言一切智相。
以一心中得三智故。
既得如實智慧成就,則乘此來成正覺,故名一切智成就如來。
應受
閻浮樹乃南洲樹王,故載考之,以備觀覺。
長阿含雲:所以名閻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
由閻浮樹故,名為閻浮金樹。
有五大柧(音姑,木四方為棱,八棱三棱為柧。
)四面四柧,上有一柧。
果大如摩伽陀國一斛之甕。
摘其果時,汁随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
其東柧果,乾闼婆所食;其南柧者,七國人所食。
一、拘樓(此雲不正叫),二、拘羅婆(雲叫喚),三、毗提(雲不正體),四、善毗提(雲賢),五、漫陀(雲善賢),六、婆羅(雲牢),七、婆梨(雲勝)。
西柧果,海蟲所食。
北柧果,禽獸所食。
上柧果,星宿天所食。
觀佛三昧雲:閻浮提果,無以為譬。
其形團圓,滿半由旬。
婆羅門食,即得仙道,五通具足,壽命一劫。
凡夫食之,得四沙門果,三明六通,無不悉備。
立世阿毗昙雲:此樹生在閻浮提地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
是樹株本正洲中央,從樹株中央取東西角并一千由旬,生長具足,形容可愛,枝葉相覆,久住不雕,次第相覆,高百由旬。
下本洪直,都無瘤節。
五十由旬,方有枝條。
樹身徑刺廣五由旬,圍十五由旬,枝橫出五十由旬,中間亘度一百由旬,周圍三百由旬。
其果甘美無比,其核如世間閻浮子大,上有鳥獸之形。
根悉金沙所覆,春雨不漏,夏則不熱,冬無風寒。
乾闼婆及藥叉神依樹而住。
然穢樹之名,前已略釋,今更解之。
立世雲:一人乘通欲行至閻浮提樹,辭佛北行,經過七山,至第七金邊山,登山頂,向北聳身遠望,惟見黑暗,怖畏而返。
佛言:此黑暗色,即閻浮樹。
(此取黑暗為穢)。
又其果香氣,能染人心發颠狂。
(此取染污為穢)。
長阿含雲:何緣月有黑影,以閻浮樹影在于月中,故月有影。
豈非月宮本自光明,因樹故,現黑影。
穢樹之名,得非取此義乎?準今兩處所釋,則庶乎其不差矣。
故載詳出,請證諸賢。
△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衆生。
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 聖母才問無間獄竟之時,而地藏複重述者,蓋前付囑事猶未盡,而聖母即問獄報,正針線貫攝。
今更複述,俾義理錯綜。
世尊複示性識無定,以緻五道輪轉,尤見前文業感無間,義意連屬。
由此二品,鈎鎖如環,不可杜斷。
故于業緣之後,業感之前,重述以起下文也。
先正述佛力分身,威即四無畏,神即六神通,力即十力。
佛十力之智内充,故對外緣無恐,廣起神通,化度衆生,此是諸佛法,菩薩未得,今亦能分身沙界,皆如來慈力所興,非己之能,故曰我承等。
然分身救拔衆生,是四攝中同事攝,由菩薩法眼,明見衆生根緣,随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使沾益。
因是生親愛心,故能救拔業報。
下反顯己力難化。
如大論雲:諸菩薩修苦行事,難辦難成故,欲懈怠。
佛安慰言:無得疲厭,當勤精進,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
故言若非如來大慈之力,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更移互換曰變,無而欻有名化。
此是一切行禅中,無記化化禅,能現八種變化: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輕,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遠到,七、能動地,八、随意所作。
亦名八自在我。
此由菩薩善住和敬之法,與一切猶如水乳,欲生物希有之心,故現大神通力。
如化人所作化事,本無有實。
故大品雲:一切法皆是化。
于是法中,有聲聞、辟支、菩薩、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
若不生不滅無诳相涅槃,是法非變化,以一切平等故。
今言作變化者,依生滅随情說耳。
△ 【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衆生,遣令度脫。
】 今字,與無央數劫叫應。
阿逸多,此雲無能勝,彌勒之姓。
淨名疏雲: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準下生經雲: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則阿逸多是姓,審矣。
△ 【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 唯應速之辭。
今佛不喚,何須速應,乃西域口辭也。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衆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
惡習結業,善習結果。
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輪轉五道,暫無休息。
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 初句是付囑本。
解脫有二:若雲得阿羅漢者,諸泥犁道皆為閉塞,小乘解脫也;若雲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大乘解脫也。
性識下,釋未脫之由,以性識無定故。
無定者,無堅住之定性。
四自侵經雲:學者猶豫,心不專恒,或進或退,故使迷惑,往來不絕,是也。
惡習下,釋所以。
習者,熏習。
占察雲:衆生以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文)。
由惡習熏則造殺盜等惡業,則結三途惡果。
善習熏,造施戒等善業,則結人天善果。
惡因略果,善果略因。
長阿含雲:彼天眼淨,見諸衆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卑貴賤,随所造業。
報應因緣,皆悉知之。
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诽謗賢聖,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堕三惡道。
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
以天眼淨見諸衆生随所業緣,往來五道。
此示由惑造業。
業是心思,身口以心為主。
故經雲: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
以依心故,善惡業成。
結者,惑業相資,如巾挽結。
若欲解之,必抽中心。
故忠國師雲:迷時結性成心,悟時釋心成性,得本之言也。
為善二句,正明無定。
以善惡業皆逐境生。
善心生,則種種善法生;惡心生,則種種惡法生。
故密嚴經雲:阿賴耶識從無始世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系,輪回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
而諸衆生,不自覺知,随于自識,現衆境界。
蓋由真如不守自性,随染淨緣,不合而合,故輪轉五道也。
大論問:經說有五道,雲何言六道?答: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部别不同,或言五道,于佛經回文說五。
或言六道,于佛經回文說六。
今言五者,如佛說五苦章句經雲:三界五道,生死不絕,凡有五苦:一曰諸天苦,二曰人道苦,三曰畜生苦,四曰餓鬼苦,五曰地獄苦是也。
如是五道,如汲井輪辘轳上下,故言輪轉。
蓋善惡業相,無能轉者,于億千萬世,随逐不舍,如債主随人。
得因緣具足,便與果報。
另五道中受生,駛疾于箭,故言暫無休息,動經塵劫。
迷惑障難者,迷惑指十使,以十使中,五利使屬見;五鈍使屬思。
因此十使,令人起見起思,昏迷惑亂也。
障,即三障。
難,即八難。
由無始時來,流轉生死,不能斷漏,得出世果,緻令十使煩惱,能障四真谛理。
複造業障,障出世法。
業成招苦,報生八難,經塵劫而難出矣。
故正法念雲:三界如輪轉,業系輪不斷,是故舍愛欲,離欲得涅槃。
各宜聞此而思修之矣。
△ 【如魚遊網,将是長流,脫入(一本作「或」)暫出,又複遭網。
】 魚譬五道,網譬三界,長流譬業果,脫入等譬生死輪轉。
魚乃水族之動物,正喻衆生性識無定。
群魚貪食,而遭密網。
衆生因愛,而入魔網。
日明菩薩經雲:又如密網,衆魚投之,刳腸俎幾。
四自侵經雲:身若畫瓶,内滿不淨。
不知内外身當歸盡。
常以彩色脂粉莊嚴,自謂端正,顔貌無雙。
斯等之人,羅網所纏,莫能觀身。
故大論雲:淫羅彌網,人皆投身。
此由業感果,以對苦谛。
将是長流,将,随也;是字,指阿賴耶識。
以此識中,善惡種子,熏其現行,令造善惡業果,連綿不斷。
亦如魚随長流,去而不返。
故唯識雲:如瀑流水,上下魚草等物,随流不舍。
此識亦爾,與内習氣、外觸等法,恒相續轉。
(阿賴耶識,無始時來,與作意、觸、受、想、思五心所,恒常相應。
)此由惑造業,以對集谛。
光明文句,亦以水對集。
以水體潤生,如集能資苦。
長流者,一業若成,罪無邊際,百千萬生,受報不盡也。
脫入暫出,從三塗而升出人天;又複遭網,從人天而複堕三塗。
故五苦章句雲:三惡道者,是為一切衆生之家,暫得為天,暫得為人,譬如作客。
作客日少,歸家日多。
學者思之,勉力精進,可得脫苦,正斯謂也。
△ 【以是等輩,吾當憂念。
】 佛言: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緻,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信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世間有樹,名優昙缽,但有實,無有華。
如來出世,乃有華耳。
已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辯才聰,壽命延長,遭值明人,發菩薩心,直信不還,具聞法經,遇如來世,此皆宿行履福德人,從明入明,尋如來迹,累行不止,會于道場,無毀其根,亡失前功,一失道意,動有劫數。
故如來憂之念之。
蓋佛觀大地衆生,猶同一子,憂其性識無定,重結善惡業果,念其暫出人天,複遭三塗密網,故我殷勤付囑救護解脫也。
△ 【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複何慮。
】 罪輩,準上文,通指五道。
吾所憂念者,端為是輩。
汝既畢願度之,吾複何憂何慮焉。
問:諸天清升,精修禅定;七衆端肅,恭秉律儀,何亦名罪輩耶?答:天上亦有諸苦,同是輕報泥犁。
又人中不學解者,恒迷道法,雖修諸善,不除邪報。
故俱舍論雲:在家由取五塵,故起鬥争;出家由取諸見,故起鬥争。
成論雲:若人持戒,取為清淨,名戒取結。
即謂所取以為真實,餘皆妄語,名見取結。
此二是出家人鬥争根本。
又戒取是出家人縛;諸欲是在家人縛。
是則戒取等,唯是世善,招生死果,故名随苦,非真道法。
愚人多迷,妄執生罪。
準此,罪輩奚辭。
故知内教七衆,有執俱非;外道六師,無著皆正。
若了諸法原(「原」一本作「人」)空,一真本寂,入平等門,遊無為舍,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則罪輩之名,何有于我哉。
△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已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贊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 初叙名定自在王者,此大士,人中之龍。
世間有愛,皆遠離之。
系縛解脫,諸漏已盡。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于定自在,名定自在王。
白佛下,正問,适聞世尊,謂地藏菩薩畢是往願,累劫重誓,不審于累劫中,各發何願?今蒙世尊于大會中,詞不置口而贊歎耶。
唯願下,請說累劫之願,願略舉之。
佛說法有廣略二門,今請略說也。
△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 誡以谛聽善思者,佛法洪深,願門廣大,唯信力能受。
大論雲:專視聽法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以谛聽善思能成三慧也。
下許說。
一切諸法,本不可說,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今以因緣故,為分别而解說之。
△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
】 初叙劫久遠。
爾時下,舉佛名号。
号古從口從ㄎ(音考)若加虎,音毫。
虎之怒聲,又大呼也。
号,啕也。
今古積訛,殊難改矣。
梵名薩婆若多,般舟名薩雲,秦言一切智相。
以一心中得三智故。
既得如實智慧成就,則乘此來成正覺,故名一切智成就如來。
應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