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曆時長遠,如此因地,誰能測度其久近哉。
△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 此結降魔制外之威力神通,廣度群品之願心、弘誓,皆非小乘可測,下地能言。
故十輪經:佛告好疑問菩薩雲: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界天人大衆皆不能測其量淺深。
若如來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衆,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善能悟入如來境界,于諸佛法已得自在。
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雲雲)。
不可思議,大論名不決定,以不能決定其化事,故名不可思議也。
△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贊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惡道。
】 若者,不定之辭。
蓋行惡者多,行善者少,亦喜遇之言。
謂倘若有修善男女,聞地藏菩薩名而修敬者,必當永得福堂矣。
此不局在家二衆,如十輪稱地藏為善男子,則七衆三乘,皆可稱之。
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凡在佛法,孰不遵行。
聞菩薩名等,聞名成種,有感乃應。
譬洪鐘在架,有扣則鳴。
釋名如綸貫,字乳化也。
男有室,女有家,而後生育,從[字-子](音綿,似屋舍也。
)從子,會意也。
今借為名字之字古者相語名之質也,周人尚之,以字文矣。
然菩薩名字,雖從德立,亦假施設。
大品雲:般若波羅蜜但有名字,菩薩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外中間,和合故有,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故知此名字本來是空。
既知空寂,則感應道交。
故聞是菩薩名字,或以言詞而贊歎,或瞻勝相而禮拜,或專稱名字,或虔修供養,或精施五彩而繪畫,或巧斫諸木而雕镂,或假淨土而範塑,或借膠漆而飾塗,成其形像而恭敬之。
是人于當來世,必得百返生三十三天,永不堕三惡道處。
三十三天有二說。
準正法念經:忉利翻三十三,此是欲界中地居一天,若于此百返而生,則位卑處狹,奚能顯地藏不思議威神誓願。
應準灌頂咒經所列三十三天,始合經文。
所謂近際、普觀、快見、無結愛、色究竟、淨光、普等、愛勝、福愛、極妙、廣妙、微妙、守妙、淨明、遍淨、約(淨,水應梵,水無量梵)水微梵、水行梵、摩诃梵、梵輔祿、梵衆妙、化自在、化應聲、不憍樂、兜率、陀鹽摩羅、忉利、毗沙門、惟睒聞、毗樓勒、提頭賴叉,此就欲色二天,自四王而上,至五淨居。
複從五淨居而下,至四天王,中間次第曆生,各盡本天之壽。
如是百返,極受天樂。
修因少而受報多,曆時近而享福遠。
方顯地藏神力不可思議。
為若此抑,豈生天受福,且能永離惡道。
當知圓人如住胎王子,一聞名塑像,即生天離惡,所謂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
正今經之旨也。
△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诃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
時世有佛,号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 此叙最初發心之由。
前字可作下句之首,不若為上句之末更妙。
大長者,西土年耆德艾之通稱。
如春秋末,吾邦有鄭長者。
西國豪族,鹹稱長者。
法華文句具明十德。
一姓貴,(皇帝之裔,貂插之家);二位高,(輔弼丞相,鹽梅阿衡);三大富,(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四威猛,(嚴霜隆重,不肅而威);五智深,(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六年耆,(蒼蒼棱棱,物儀所伏);七行淨,(白圭無玷,所行如言);八禮備,(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歎,(一人所敬);十下歸,(四海所歸)。
具斯十德,方稱長者。
子者,尊稱也。
如此方孔老稱子等。
非長者所生之子也。
師子奮迅,借喻佛名,非實師子。
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
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
奮,振也;迅,疾也。
借譬顯法,如世師子。
奮迅為二事,一為奮卻塵土,二能前走卻走捷疾,異于諸獸,此三昧亦爾。
一則奮除障定微細無知之惑,二能出入捷疾無間也。
具足萬行者,大品雲:一心具萬行是也。
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
既除障定之惑,出入三昧捷疾,則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
故知師子奮迅三昧,得能具足萬行。
若初心行人,攬果成因。
如涅槃雲:金剛寶藏,具足無減,但有淺深明昧之殊。
△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
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 見佛等者,乃邂垢途中,見應佛相好,與止觀觀佛相好發心同。
所謂若見如來,父母生身,身相昺著,相好纏絡,上求下化,發菩提心是也。
攬而可别名相,觀之可愛名好。
相為大相海,好為小相海。
相若無好,則不圓滿。
好若無相,則不炳著。
相、好互嚴,法身圓顯。
千福者,以善有漏身口意業,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
輔行雲:菩薩修十善,各有五心,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
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
如是百心,名為百福。
然福義多途,難可定判。
有雲:大千盲人治瘥為一福等。
凡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
故言千福莊嚴。
大論雲: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莊嚴,内有無量佛法功德,故視之無厭。
見佛身者,忘世五欲,萬事不憶。
若見佛身一處,愛樂無厭,不能移觀。
佛身功德如是。
故長者見之,極生歡喜,渴仰情深,因問彼佛。
夫此相好,乃佛身報果,果必由因,不審作何行願,能得此殊妙之相也。
△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
】 此示求相之法。
此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報。
故須度脫衆生,為相好本。
此是諸大乘經廣明菩薩曆劫修行之相。
既時長行遠,次第隔曆,即大乘别教修證之法。
涅槃雲:四谛因緣,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
故雲久遠。
問:地藏發心既别,今何判教同圓? 答:發心本圓,借别為诠。
維摩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等,行别心圓,明文在茲,然分圓即别融,别即圓義,非一[既/木]也。
△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衆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 此騰昔長者發願之辭。
我今二句,标度生時。
為是罪苦句,明所度機。
廣設四句,示所發願。
罪苦六道者,法華經雲: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人,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以雖分善惡,均不免生老病死之苦。
廣設方便,出假要事。
止觀雲:入假因緣,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二、憶本誓願,三、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大精進力。
若對今文,一一具足,機既不一,法亦多門。
故須廣設方便,令四門皆入。
解脫言盡令者,如小般若雲:若胎卵濕化等,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是也。
普曜曰:無五趣、五陰、六衰,則是泥洹,正今經之意。
而我方成佛道者,楞嚴雲:自未得度,先度衆生者,菩薩發心也。
止觀五,應略釋于此。
若如此要心,雖在生死煩惱,不能損我智慧,遮障留難,彌助化道矣。
△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 華嚴經賢首菩薩雲: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十力一切諸如來,悉共稱揚不能盡。
以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衆生。
初心尚爾,況中後心。
故四教義雲:所以一家講經說法,必須委釋初心,若賢聖深位,但點章而已。
學佛道者,不可不知也。
△ 【又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号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 阿僧祇或阿僧企耶,此雲無央數。
(央,盡也。
)地持雲:一者,日月晝夜,歲數無量;二者,大劫無量,名阿僧祇。
劫義如前。
然如此不思議阿僧祇劫,我佛觀之,猶如今日。
宿命智力,叵思議矣。
如昔分和檀王與佛捔智。
佛告王曰:海水研墨,斫樹為筆,寫我所知為經。
若海水幹盡,樹枝了索,吾經不盡。
所以爾者,佛有三達之智,來今往古,靡不通焉。
是以過去塵點劫事,如觀手中庵摩勒果。
覺華定自在王,以定立名。
維摩雲:覺意淨妙華。
覺即本覺之性。
肉團心形似蓮華,而有八葉,即表八識心王,每葉各一如來。
如來藏經雲:佛觀一切煩惱心中,有如來結跏趺坐,俨然不動,德相具足。
此乃天然性德,含生本具,迷之即凡,悟之即聖。
彼佛因中,常于三昧觀此覺華。
佛佛在定,覺性圓顯,心華頓開。
或于一根入正受,諸根起出說;或于諸根入正受,一根起出說;或一根雙出入,或不出入;或一根一塵即出入,即雙出入,即不出入。
乃至餘方亦複如是。
若依若正,得大自在,即三昧之王,故号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即第一義谛名如,正覺名來,之報身佛也。
彼佛壽命等。
凡佛必論三身,各诠量壽命。
法身非壽非不壽,非量非不量。
今既論劫數,則非法身矣。
應身數數現生現滅,今既言四百萬億阿僧祇劫,則非應身矣。
此約報身。
境智相應名壽,智慧為命,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智冥境為受。
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函大蓋亦大。
所雲: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
此是诠量報身智慧之命,故彼佛壽命如此久遠耳。
△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衆所欽敬,行住坐卧,諸天衛護。
】 此騰彼佛滅後,像教堅固之時。
像者,形像肖似也。
韓子雲:象者,南方大獸,中國不識。
但見圖寫者,故借義訓,為形似也。
别作像非。
然相沿既久,難可改張。
婆羅門,普門疏翻淨行。
劫初種族山野自閑,故人以淨行稱之。
女梵名摩那,此雲女,處子也。
此句标類,下句歎德。
宿福深厚,明往因勝。
大論雲:果報名為福。
略說三種:一、布施福,與悭心相違故;二、持戒福,與惡業相違故;三、修定福,與欲界嗔亂相違故。
此聖女宿修三福深厚故,緻親戚宗黨家人鄰裡鹹所欽服恭敬。
法華雲: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是也。
抑豈人所欽敬,凡于四威儀中,一切諸天神鬼,無不翊衛擁護。
蓋福以悲敬為初。
悲則哀苦趣之艱辛,思拔濟而出離。
敬則識佛法之難遇,弘信仰而澄神。
是則雖處少年女品,已具大士願心,故感諸天衛護耳。
△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
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
】 信者,心之實。
五常百行,信則實有是理;不信亡之。
彼既信邪,正信亡矣。
邪者,邪見,心遊理外也。
既内執邪見,故外輕三寶,成一闡提,造五無間。
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雲何?佛言:若有四衆,發粗惡言,诽謗正法,言無佛法衆,不信因果,不信業報,不親善友,不随諸佛教誡,名一闡提。
蓋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
信既不具,自然常輕三寶,罪業深厚矣。
聖女知母邪行,必沉苦海,于是缱绻左右,殷勤旦暮,廣說巧法,勸化誘掖,必令常存正見,信重三寶,以免後苦。
蓋正見,八正道之首也。
△ 【而此女母,未全生信。
不久命終。
魂神堕在無間地獄。
】 梵語阿摩,此雲女母。
暫從勸誘而略信,仍蹈舊習而還邪,惡業既深,信心自阙。
不久之間,大命終矣。
夫為善生天,為惡入淵。
惡業成熟,八識魂神,随業而堕無間。
佛說呵鵬阿含雲:白衣不信佛語者,便當堕泥犁中。
泥犁終不呼人,人自循業發現耳。
△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随業,必生惡趣。
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
于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 知字乃救母根源。
夫善惡相翻,罪福敵對,惡名俯墜,善謂清升,故罪惡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無宜不造。
弘善,示天堂之快樂;懲非,顯地獄之辛酸,無奈邪見者,起斷滅之見,撥因果之談。
此癡病為其原。
以愚癡之人,不識因果,妄起邪見,破善惡法,名斷善根,決定當堕阿鼻地獄。
今聖女知母在世之時,癡病既重,常輕三寶,計其死後,必随業而生惡趣矣。
梵語阿波那伽低,此雲惡趣。
此明罪母業重。
下明救母之法。
夫人之有家宅者,所以為安身也。
今為救母,何暇惜身,故變賣營資,廣求供物。
香華申供之首事,表誠之初門。
香能辟穢,華具圓因。
天人費氏雲:人中臭氣,上熏于空;諸天清淨,無不厭之。
但以受佛付囑,諸天不敢不來。
故佛法中,香為佛使。
香華既備,肴膳斯陳,懸幡蓋以飄揚,列珠璎而[糸+宣]爛。
于覺華定王先佛塔寺,興法界廣大供養。
塔婆是梵名,乃瘗佛骨之所。
寺訓為嗣,治事者相嗣續于其内也。
亦是攝十方一切衆僧,修道境界法耳。
△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 此言詣寺興供,舉頭見像,金容晃昱,嚴顯可觀,瞻禮之際,敬仰倍恒。
須知瞻禮佛像,功德難思。
如觀佛三昧經雲:過去有佛,号寶威德上王如來,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見一寶像,禮已贊歎。
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大蓮華中忽然化生,淨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
佛為授記,各得成佛。
今東方善德佛是其師,九方無憂德佛等,是九弟子。
又空王如來涅槃後,有四比丘,同學佛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
多不善業,當堕惡道。
空中有聲語比丘言:汝等今可入塔觀像,與佛在世,等無有異。
聞空聲已,入塔觀像,眉間毫相。
即作念言: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
佛大人相,願除我罪。
由入塔觀像,毫相忏悔因緣,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堕惡道;常見諸佛,授記成佛。
今東方阿閦、南方寶生、西方無量壽、北方微妙聲,即四比丘是。
以是因緣,行者應當數數觀佛。
故知聖女興供觀像,罪母生天無疑矣。
△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
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傥來問佛,必知處所。
】 私者,内自懷念,人所不知也。
心念佛者,如大夢覺。
于一切法,知見無礙,為最第一,名一切智。
假若佛猶住世,我母已死,傥來問母生處,升沉高下,男女尊卑,必蒙垂慈指示,有以慰我也。
△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
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 初叙聖女苦心。
無聲出涕曰泣,哭之細也。
瞻,仰視也。
戀,眷慕也。
泣久瞻戀不去者,冀佛必示我母生處而度脫也。
決定毗尼經,佛告舍利弗:若除如來智慧,更無餘乘而得度脫,到于涅槃,能示衆生解脫之道,能令衆生遠離邪道,示現聖道,以是義故,故名如來。
今故瞻戀,冀以應我。
次述空聲慰谕。
恰當垂泣瞻戀之際,倏忽之間,空中有聲而慰之曰:聖女勿至悲泣而哀戀也。
汝既行大孝,傾家興供,泣戀瞻依,冥冀感通,示母生處。
我名大覺,具一切智者,當示爾母去處,何用悲哀不置乎。
△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
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
】 合掌向空者,感之極,喜之至也。
如失物者指之複得,失路者引之再歸耳。
神,義如題。
德者,固有之善,直心為德,性命本來之正,故順天而為神,皆聰明正直者。
寬,廣也,舒也。
昔由憶母生界,憂慮如物礙膺,今聞空聲示處,如物出胸,寬廣舒泰也。
△ 【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于常情衆生之分,故來告示。
】 有聲而不現相者,顯生而不生也;無相而有聲者,示滅而不滅也。
憶母倍常,贊其至孝。
故感佛告示。
然母死而子憶,亦分所當然者。
方子在胎,母有十月懷耽之苦;及兒既生,母有三年乳哺之勞。
毛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故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既與父母一體,母既死而不還,子甯不思母之憶我而返憶乎。
但聖女之捐家興供,禮佛求知,藉施福以薦親,仗佛慈而示處,固非常情所能企及。
故佛現空聲而告其生界。
嗚呼!純孝動天,緻誠感佛!觀今聖女,其洵然矣! △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
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
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 情發于中,聲感于外,舉身撲拜,如太山崩,急欲知母生界,何暇顧惜形骸。
遂緻支體骨節悉損壞,而悶絕矣!左右扶侍。
左者天道之所起,地道之所止也。
近取諸身,象輔手之形。
左不得勢,因取僻遠之義;右手得勢而順,用力為多。
複加以口,齤囧交相助益之意。
蓋侍婢原不離左右者,故随即扶起而侍奉也。
蘇者,死而更生也。
黃庭經雲:臨絕呼之亦複蘇。
俗作蘇,非。
此經家叙事。
下求說生界,然敦逼速說者,自知形殘心苦,将死不久也。
△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 早返舍者。
返,還也。
約事,令其速還家舍;約法,舍表五陰,令即還觀五陰,則心王智度之母,直下自現,故即雲端坐思惟。
端坐者,即金剛正坐,或全跏或半跏也。
禅那雲:思惟修,意令修念佛三昧。
故坐思我名,即知母生處矣。
△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
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 尋禮即歸,表翻迷為悟之疾也。
念是觀慧,覺華是心佛,所以觀此
△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 此結降魔制外之威力神通,廣度群品之願心、弘誓,皆非小乘可測,下地能言。
故十輪經:佛告好疑問菩薩雲: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界天人大衆皆不能測其量淺深。
若如來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衆,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善能悟入如來境界,于諸佛法已得自在。
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雲雲)。
不可思議,大論名不決定,以不能決定其化事,故名不可思議也。
△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贊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惡道。
】 若者,不定之辭。
蓋行惡者多,行善者少,亦喜遇之言。
謂倘若有修善男女,聞地藏菩薩名而修敬者,必當永得福堂矣。
此不局在家二衆,如十輪稱地藏為善男子,則七衆三乘,皆可稱之。
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凡在佛法,孰不遵行。
聞菩薩名等,聞名成種,有感乃應。
譬洪鐘在架,有扣則鳴。
釋名如綸貫,字乳化也。
男有室,女有家,而後生育,從[字-子](音綿,似屋舍也。
)從子,會意也。
今借為名字之字古者相語名之質也,周人尚之,以字文矣。
然菩薩名字,雖從德立,亦假施設。
大品雲:般若波羅蜜但有名字,菩薩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外中間,和合故有,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故知此名字本來是空。
既知空寂,則感應道交。
故聞是菩薩名字,或以言詞而贊歎,或瞻勝相而禮拜,或專稱名字,或虔修供養,或精施五彩而繪畫,或巧斫諸木而雕镂,或假淨土而範塑,或借膠漆而飾塗,成其形像而恭敬之。
是人于當來世,必得百返生三十三天,永不堕三惡道處。
三十三天有二說。
準正法念經:忉利翻三十三,此是欲界中地居一天,若于此百返而生,則位卑處狹,奚能顯地藏不思議威神誓願。
應準灌頂咒經所列三十三天,始合經文。
所謂近際、普觀、快見、無結愛、色究竟、淨光、普等、愛勝、福愛、極妙、廣妙、微妙、守妙、淨明、遍淨、約(淨,水應梵,水無量梵)水微梵、水行梵、摩诃梵、梵輔祿、梵衆妙、化自在、化應聲、不憍樂、兜率、陀鹽摩羅、忉利、毗沙門、惟睒聞、毗樓勒、提頭賴叉,此就欲色二天,自四王而上,至五淨居。
複從五淨居而下,至四天王,中間次第曆生,各盡本天之壽。
如是百返,極受天樂。
修因少而受報多,曆時近而享福遠。
方顯地藏神力不可思議。
為若此抑,豈生天受福,且能永離惡道。
當知圓人如住胎王子,一聞名塑像,即生天離惡,所謂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
正今經之旨也。
△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诃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
時世有佛,号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 此叙最初發心之由。
前字可作下句之首,不若為上句之末更妙。
大長者,西土年耆德艾之通稱。
如春秋末,吾邦有鄭長者。
西國豪族,鹹稱長者。
法華文句具明十德。
一姓貴,(皇帝之裔,貂插之家);二位高,(輔弼丞相,鹽梅阿衡);三大富,(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四威猛,(嚴霜隆重,不肅而威);五智深,(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六年耆,(蒼蒼棱棱,物儀所伏);七行淨,(白圭無玷,所行如言);八禮備,(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歎,(一人所敬);十下歸,(四海所歸)。
具斯十德,方稱長者。
子者,尊稱也。
如此方孔老稱子等。
非長者所生之子也。
師子奮迅,借喻佛名,非實師子。
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
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
奮,振也;迅,疾也。
借譬顯法,如世師子。
奮迅為二事,一為奮卻塵土,二能前走卻走捷疾,異于諸獸,此三昧亦爾。
一則奮除障定微細無知之惑,二能出入捷疾無間也。
具足萬行者,大品雲:一心具萬行是也。
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
既除障定之惑,出入三昧捷疾,則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
故知師子奮迅三昧,得能具足萬行。
若初心行人,攬果成因。
如涅槃雲:金剛寶藏,具足無減,但有淺深明昧之殊。
△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
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 見佛等者,乃邂垢途中,見應佛相好,與止觀觀佛相好發心同。
所謂若見如來,父母生身,身相昺著,相好纏絡,上求下化,發菩提心是也。
攬而可别名相,觀之可愛名好。
相為大相海,好為小相海。
相若無好,則不圓滿。
好若無相,則不炳著。
相、好互嚴,法身圓顯。
千福者,以善有漏身口意業,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
輔行雲:菩薩修十善,各有五心,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
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
如是百心,名為百福。
然福義多途,難可定判。
有雲:大千盲人治瘥為一福等。
凡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
故言千福莊嚴。
大論雲: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莊嚴,内有無量佛法功德,故視之無厭。
見佛身者,忘世五欲,萬事不憶。
若見佛身一處,愛樂無厭,不能移觀。
佛身功德如是。
故長者見之,極生歡喜,渴仰情深,因問彼佛。
夫此相好,乃佛身報果,果必由因,不審作何行願,能得此殊妙之相也。
△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
】 此示求相之法。
此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報。
故須度脫衆生,為相好本。
此是諸大乘經廣明菩薩曆劫修行之相。
既時長行遠,次第隔曆,即大乘别教修證之法。
涅槃雲:四谛因緣,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
故雲久遠。
問:地藏發心既别,今何判教同圓? 答:發心本圓,借别為诠。
維摩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等,行别心圓,明文在茲,然分圓即别融,别即圓義,非一[既/木]也。
△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衆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 此騰昔長者發願之辭。
我今二句,标度生時。
為是罪苦句,明所度機。
廣設四句,示所發願。
罪苦六道者,法華經雲: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人,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以雖分善惡,均不免生老病死之苦。
廣設方便,出假要事。
止觀雲:入假因緣,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二、憶本誓願,三、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大精進力。
若對今文,一一具足,機既不一,法亦多門。
故須廣設方便,令四門皆入。
解脫言盡令者,如小般若雲:若胎卵濕化等,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是也。
普曜曰:無五趣、五陰、六衰,則是泥洹,正今經之意。
而我方成佛道者,楞嚴雲:自未得度,先度衆生者,菩薩發心也。
止觀五,應略釋于此。
若如此要心,雖在生死煩惱,不能損我智慧,遮障留難,彌助化道矣。
△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 華嚴經賢首菩薩雲: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十力一切諸如來,悉共稱揚不能盡。
以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衆生。
初心尚爾,況中後心。
故四教義雲:所以一家講經說法,必須委釋初心,若賢聖深位,但點章而已。
學佛道者,不可不知也。
△ 【又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号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 阿僧祇或阿僧企耶,此雲無央數。
(央,盡也。
)地持雲:一者,日月晝夜,歲數無量;二者,大劫無量,名阿僧祇。
劫義如前。
然如此不思議阿僧祇劫,我佛觀之,猶如今日。
宿命智力,叵思議矣。
如昔分和檀王與佛捔智。
佛告王曰:海水研墨,斫樹為筆,寫我所知為經。
若海水幹盡,樹枝了索,吾經不盡。
所以爾者,佛有三達之智,來今往古,靡不通焉。
是以過去塵點劫事,如觀手中庵摩勒果。
覺華定自在王,以定立名。
維摩雲:覺意淨妙華。
覺即本覺之性。
肉團心形似蓮華,而有八葉,即表八識心王,每葉各一如來。
如來藏經雲:佛觀一切煩惱心中,有如來結跏趺坐,俨然不動,德相具足。
此乃天然性德,含生本具,迷之即凡,悟之即聖。
彼佛因中,常于三昧觀此覺華。
佛佛在定,覺性圓顯,心華頓開。
或于一根入正受,諸根起出說;或于諸根入正受,一根起出說;或一根雙出入,或不出入;或一根一塵即出入,即雙出入,即不出入。
乃至餘方亦複如是。
若依若正,得大自在,即三昧之王,故号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即第一義谛名如,正覺名來,之報身佛也。
彼佛壽命等。
凡佛必論三身,各诠量壽命。
法身非壽非不壽,非量非不量。
今既論劫數,則非法身矣。
應身數數現生現滅,今既言四百萬億阿僧祇劫,則非應身矣。
此約報身。
境智相應名壽,智慧為命,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智冥境為受。
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函大蓋亦大。
所雲: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
此是诠量報身智慧之命,故彼佛壽命如此久遠耳。
△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衆所欽敬,行住坐卧,諸天衛護。
】 此騰彼佛滅後,像教堅固之時。
像者,形像肖似也。
韓子雲:象者,南方大獸,中國不識。
但見圖寫者,故借義訓,為形似也。
别作像非。
然相沿既久,難可改張。
婆羅門,普門疏翻淨行。
劫初種族山野自閑,故人以淨行稱之。
女梵名摩那,此雲女,處子也。
此句标類,下句歎德。
宿福深厚,明往因勝。
大論雲:果報名為福。
略說三種:一、布施福,與悭心相違故;二、持戒福,與惡業相違故;三、修定福,與欲界嗔亂相違故。
此聖女宿修三福深厚故,緻親戚宗黨家人鄰裡鹹所欽服恭敬。
法華雲: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是也。
抑豈人所欽敬,凡于四威儀中,一切諸天神鬼,無不翊衛擁護。
蓋福以悲敬為初。
悲則哀苦趣之艱辛,思拔濟而出離。
敬則識佛法之難遇,弘信仰而澄神。
是則雖處少年女品,已具大士願心,故感諸天衛護耳。
△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
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
】 信者,心之實。
五常百行,信則實有是理;不信亡之。
彼既信邪,正信亡矣。
邪者,邪見,心遊理外也。
既内執邪見,故外輕三寶,成一闡提,造五無間。
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雲何?佛言:若有四衆,發粗惡言,诽謗正法,言無佛法衆,不信因果,不信業報,不親善友,不随諸佛教誡,名一闡提。
蓋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
信既不具,自然常輕三寶,罪業深厚矣。
聖女知母邪行,必沉苦海,于是缱绻左右,殷勤旦暮,廣說巧法,勸化誘掖,必令常存正見,信重三寶,以免後苦。
蓋正見,八正道之首也。
△ 【而此女母,未全生信。
不久命終。
魂神堕在無間地獄。
】 梵語阿摩,此雲女母。
暫從勸誘而略信,仍蹈舊習而還邪,惡業既深,信心自阙。
不久之間,大命終矣。
夫為善生天,為惡入淵。
惡業成熟,八識魂神,随業而堕無間。
佛說呵鵬阿含雲:白衣不信佛語者,便當堕泥犁中。
泥犁終不呼人,人自循業發現耳。
△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随業,必生惡趣。
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
于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 知字乃救母根源。
夫善惡相翻,罪福敵對,惡名俯墜,善謂清升,故罪惡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無宜不造。
弘善,示天堂之快樂;懲非,顯地獄之辛酸,無奈邪見者,起斷滅之見,撥因果之談。
此癡病為其原。
以愚癡之人,不識因果,妄起邪見,破善惡法,名斷善根,決定當堕阿鼻地獄。
今聖女知母在世之時,癡病既重,常輕三寶,計其死後,必随業而生惡趣矣。
梵語阿波那伽低,此雲惡趣。
此明罪母業重。
下明救母之法。
夫人之有家宅者,所以為安身也。
今為救母,何暇惜身,故變賣營資,廣求供物。
香華申供之首事,表誠之初門。
香能辟穢,華具圓因。
天人費氏雲:人中臭氣,上熏于空;諸天清淨,無不厭之。
但以受佛付囑,諸天不敢不來。
故佛法中,香為佛使。
香華既備,肴膳斯陳,懸幡蓋以飄揚,列珠璎而[糸+宣]爛。
于覺華定王先佛塔寺,興法界廣大供養。
塔婆是梵名,乃瘗佛骨之所。
寺訓為嗣,治事者相嗣續于其内也。
亦是攝十方一切衆僧,修道境界法耳。
△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 此言詣寺興供,舉頭見像,金容晃昱,嚴顯可觀,瞻禮之際,敬仰倍恒。
須知瞻禮佛像,功德難思。
如觀佛三昧經雲:過去有佛,号寶威德上王如來,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見一寶像,禮已贊歎。
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大蓮華中忽然化生,淨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
佛為授記,各得成佛。
今東方善德佛是其師,九方無憂德佛等,是九弟子。
又空王如來涅槃後,有四比丘,同學佛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
多不善業,當堕惡道。
空中有聲語比丘言:汝等今可入塔觀像,與佛在世,等無有異。
聞空聲已,入塔觀像,眉間毫相。
即作念言: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
佛大人相,願除我罪。
由入塔觀像,毫相忏悔因緣,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堕惡道;常見諸佛,授記成佛。
今東方阿閦、南方寶生、西方無量壽、北方微妙聲,即四比丘是。
以是因緣,行者應當數數觀佛。
故知聖女興供觀像,罪母生天無疑矣。
△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
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傥來問佛,必知處所。
】 私者,内自懷念,人所不知也。
心念佛者,如大夢覺。
于一切法,知見無礙,為最第一,名一切智。
假若佛猶住世,我母已死,傥來問母生處,升沉高下,男女尊卑,必蒙垂慈指示,有以慰我也。
△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
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 初叙聖女苦心。
無聲出涕曰泣,哭之細也。
瞻,仰視也。
戀,眷慕也。
泣久瞻戀不去者,冀佛必示我母生處而度脫也。
決定毗尼經,佛告舍利弗:若除如來智慧,更無餘乘而得度脫,到于涅槃,能示衆生解脫之道,能令衆生遠離邪道,示現聖道,以是義故,故名如來。
今故瞻戀,冀以應我。
次述空聲慰谕。
恰當垂泣瞻戀之際,倏忽之間,空中有聲而慰之曰:聖女勿至悲泣而哀戀也。
汝既行大孝,傾家興供,泣戀瞻依,冥冀感通,示母生處。
我名大覺,具一切智者,當示爾母去處,何用悲哀不置乎。
△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
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
】 合掌向空者,感之極,喜之至也。
如失物者指之複得,失路者引之再歸耳。
神,義如題。
德者,固有之善,直心為德,性命本來之正,故順天而為神,皆聰明正直者。
寬,廣也,舒也。
昔由憶母生界,憂慮如物礙膺,今聞空聲示處,如物出胸,寬廣舒泰也。
△ 【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于常情衆生之分,故來告示。
】 有聲而不現相者,顯生而不生也;無相而有聲者,示滅而不滅也。
憶母倍常,贊其至孝。
故感佛告示。
然母死而子憶,亦分所當然者。
方子在胎,母有十月懷耽之苦;及兒既生,母有三年乳哺之勞。
毛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故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既與父母一體,母既死而不還,子甯不思母之憶我而返憶乎。
但聖女之捐家興供,禮佛求知,藉施福以薦親,仗佛慈而示處,固非常情所能企及。
故佛現空聲而告其生界。
嗚呼!純孝動天,緻誠感佛!觀今聖女,其洵然矣! △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
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
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 情發于中,聲感于外,舉身撲拜,如太山崩,急欲知母生界,何暇顧惜形骸。
遂緻支體骨節悉損壞,而悶絕矣!左右扶侍。
左者天道之所起,地道之所止也。
近取諸身,象輔手之形。
左不得勢,因取僻遠之義;右手得勢而順,用力為多。
複加以口,齤囧交相助益之意。
蓋侍婢原不離左右者,故随即扶起而侍奉也。
蘇者,死而更生也。
黃庭經雲:臨絕呼之亦複蘇。
俗作蘇,非。
此經家叙事。
下求說生界,然敦逼速說者,自知形殘心苦,将死不久也。
△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 早返舍者。
返,還也。
約事,令其速還家舍;約法,舍表五陰,令即還觀五陰,則心王智度之母,直下自現,故即雲端坐思惟。
端坐者,即金剛正坐,或全跏或半跏也。
禅那雲:思惟修,意令修念佛三昧。
故坐思我名,即知母生處矣。
△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
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 尋禮即歸,表翻迷為悟之疾也。
念是觀慧,覺華是心佛,所以觀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