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五、阿修羅(此言無端正),六、迦樓羅,(此雲金翅)七、緊那羅,(此雲疑神,以頭有角,令人生疑。

    天帝絲竹之神。

    )八、摩睺羅伽,(此雲大腹行,地龍腹行也。

    )先舉天、龍,以其位尊而力大。

    以鬼神赅後六部,見行劣而居卑。

    所以舉此者,我佛垂化,道濟百靈,說法利人,慈育萬品。

    出則釋天前引,入乃梵王後随。

    左輔大将,右弼金剛,三乘賢聖歸投,八部鬼神翊衛。

    他方者,見瑞雲而似鳥歸林;此土者,聞光音而如流赴壑。

    以今感而并來,由昔緣而普集也。

     △ 【複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 此等諸神,各有攸司,或由業以實生,或因化而權示。

    海、江、河皆水神也。

    積陰之氣為水,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江河。

    大論雲:一切物中,水為最大。

    以大地上下四邊,無不有水。

    若護世天王,不節量天龍雨,又無消水珠者,則天地漂沒。

    又以水因緣故,世間衆生數,非衆生數,皆得生長,故水最大。

    然海為百谷之王,故先舉海。

    海,晦也。

    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

    故孫卿子雲:不積細流,無以成海。

    若唯據此四天下,梵名娑竭羅,此雲鹹海,四洲皆住其中。

    故博物志雲: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戎蠻夷狄,形類不同。

    總而言之,謂之四海。

    其神曰海若。

    山海經雲:朝陽之谷神曰天吳。

    是謂水伯。

    其為獸也,十八尾、八首、人面、八足。

    莊子雲:波臣。

    大波之神曰陽候,濤之神曰靈胥。

     江神,江公也。

    水流入中。

    公,共也。

    又訓貢所出珍物,可獻貢也。

    下皆據震旦言之。

    案水經及荊州記雲:江出岷山,其源若甕口可以濫觞。

    周官雲:揚州,其川三江。

    漢書地理志注雲:岷江為大江,九江為中江,徐陵為北江。

    蓋一源而三目,然其神,諸土難考。

    此方若屈原、錢镠、霍光等,江神之小者也。

     河神,河下也,随地下流而通也,乃水之伯,上應天漢,與江淮濟三水為四渎。

    曰河宗者,四渎之所宗也。

    案水經注:河源出昆侖之墟。

    準西域記雲: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

    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

    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

    統紀用此說。

    然禹貢廣覽雲:積石山非河源。

    記施功之處,故曰導河自積石,言自積石起也。

    又興起行經序雲:昆侖山者,閻浮利地之中心,阿耨大泉,外周圍山,山内平地,泉處其中,象口所出者,則黃河是也。

    故廣覽雲:河出昆侖,黃河西南涵浸。

    (黃河多伏流。

    西南涵浸是其見處。

    )餘是此說。

    以總圖傍注三字,曰黃河源。

    以池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入西南海,與西南涵浸合。

    故應指黃河為河源也。

    神名宓妃。

    (準長阿含,何緣有諸江河,因日月有熱,因熱有灸,因灸有汗,因汗成江河。

    ) 樹神,樹者,植木之總名。

    僧祇律:佛言:左右有樹木與人等者,便為塔廟,是故神祇樂來依止。

    四分律亦不許斫神樹。

    正法念雲:大樹夜叉羅刹之所依止。

    依樹受樂,無樹則苦。

    若持戒人,勸不斫伐,命終生歡樂天,與天女歡樂。

    從天命終,若得人身,安隐巨富。

    其神也,應推閻浮提是南洲之樹王也。

     山神,梵語勢羅,唐言山。

    逸雅訓産,說文訓宣,乃宣氣産生萬物也。

    然五嶽鎮地,支那之書固備七金環山;天竺之典能詳,其神随山而名,耆阇崛山神名埤羅。

     地神,地,底也。

    其體底下,載萬物也。

    又言谛者,五土所生,莫不信谛也。

    其神曰祗。

    (安也,大也。

    )亦名後土。

    主閻浮者,神名堅牢也。

     川澤神,水之小者,川,穿也,穿地而流也。

    西征記曰:故秦三川,即指河、洛、伊。

    水沃出為澤。

    兖州人曰掌:以水鐘聚如手掌也。

    又訓潤:潤萬物者,莫過乎水。

    其神各随川澤立名。

     苗稼神,說文雲:生草于田。

    蒼颉雲:禾之未秀,精蘊辯曰:禾始生也,從禾半出田上為意耳。

    舊從草,非。

    夫害嘉谷者,草也,去之惟恐不亟。

    從草立類,大害于義。

    又種曰稼,斂曰穑。

    舉一苗稼百谷通收,此土之神,應指後稷,教民稼穑之祖也。

     晝神、夜神。

    晝者,正午也。

    聖人經天,以子午卯酉為定,聖人緯地,以東西南北為定。

    晝與夜相界,朝與暮相界。

    惟晝,大明中天,從口,指定上下左右,而晝之界限自明,後世加聿,義反迂晦(其神如華嚴世主品)。

    [人/(火+月)],明入地中,一日之終。

    目暗何見?賴火月之為功。

    從人,舍也;從火,小明照室中也;從月,代明也。

    其光斜映戶内,此始夜時也。

    地以子夜為正,天玄正色,晝乃大亨,夜惟永貞,其天德之周流乎!其神,如善财參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等,共有九位。

     空神,涅槃雲:物體質礙,空性虛通。

    小乘以明暗為體,大乘以空一顯色為體。

    其神,名舜若多。

    流(音兖)疏雲:未見誠釋,應是主空神,但無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故如來光中,映令暫現。

     天神,天顯也,在上高顯也;又坦也,坦然高而遠也。

    五經通義雲: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寶,亦曰天皇大帝,亦名太一。

    )其佐曰五帝。

    (東方青帝,威靈仰;南方赤帝,赤剽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口+十]天紀;中央黃帝,含樞杻。

    ) 飲食神,飲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

    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故佛地論雲:任持名食,謂能任持色身,長養善法,身依食住,命托食存。

    其神乃竈君黃帝耳。

     草木神,草,植物之弱者,易生而根不固,冬則盡死。

    故但象其莖葉叢生之形,而不著其根。

    木,生氣所發也,其德為仁。

    中直象幹,下象根氐深固,上象旁枝分布。

    凡草木茂大,必有鬼神倚附。

    然必尊雪山忍草、菩提樹神為宗主也。

    已上所列,皆舉總名,其間神數,拟若河沙。

    何況風火雷電,舟車房舍,衣服什物,橋亭古廟,闾閻丘陵,故總雲如是等。

    莫不快睹光雲,欣聞法雨,皆來聚集天宮大會也。

     △ 【複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氣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 婆沙雲:有威德者名貴,無威德者名賤。

    又王者名貴,使者名賤。

    今言大鬼王,即有威德之貴者。

    富足充美,衣食自然,身服天衣,口餐天供,形常優縱,策乘輕馳,任情遊戲,共天何殊。

    此由前身大行檀故,得受威報;複由前身谄曲不實故,受鬼道也。

     惡目鬼王,梵雲怛羅,此翻目童子也。

    心之神明,發見于目。

    竅開于肝,睛出于腎,育神于暗也。

    然目之美惡,由心之慈忍。

    此鬼心存剛愎(音辟),目放惡色。

    妙臂經雲:嗔目視之,乃至破壞身命。

    是也。

     啖血鬼王,正法念名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

    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如诃利鬼母最小之子,名必利鹽迦羅夜叉,以其惡心,常食人血。

    十輪經雲:十三兆藥叉,怛啖諸血肉。

    是也。

     啖精氣鬼王,梵名毗舍阇,此雲啖精氣。

    啖人及五谷之精氣,即颠鬼也。

    月藏經雲:地精氣,衆生精氣,正法勝味甘露精氣。

    是也。

     啖胎卵鬼王。

    胎,始也。

    婦孕三月成胎,形猶未具。

    從月台聲。

    爾時生氣未定,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古有胎教,保之于混沌時也。

    卵即胞衣,如世雞卵,黃白未分,正同混沌之時。

    産生之候,即有無數惡鬼,啖食胎衣,如後。

     行病鬼王,行瘟疫之使者,皆東嶽府所遣。

    如富單那主人間熱病是也。

    文殊寶藏陀羅尼經雲:于後佛法滅時,惡法增長,種種諸災流行于世;惡鬼下降,變為女身,與諸衆生,作種種諸雜等病。

    是也。

     攝毒鬼王,如彌栗頭虔伽地,此雲善品。

    主于蠱毒,即蛇毒生。

    金銀毒等,皆能收攝。

    此即阿須倫王,諸龍毒氣,人從求願,令不幹人,故從德立名。

     慈心鬼王。

    如阿羅難陀,梁言歡喜;蘇泥怛羅,此雲妙目。

    皆慈心鬼王之流,常以樂事施與,念念愛護衆生,故立此嘉稱。

     福利鬼王。

    福與禍對,利與損對。

    此鬼每以利益之事與人,不降災禍損耗。

    鬼子母經雲:欲從鬼子母求願者,名浮陀摩尼缽。

    天上天下鬼,四海内車船,治生财産,皆屬其主。

    摩尼缽與佛,結要受戒,護人财物,故有福利之名。

     大愛敬鬼王。

    愛即愛念,敬乃敬重。

    如妙臂經雲:若有行人修此法者,彼一切天藥叉、持明大仙乃至迦樓羅等,若有見者,恭敬禮拜,合掌作言:希有!希有!大慈悲者,愍念一切諸有情等。

    此善鬼王亦複如是,故有此名。

     下總結來集如是等者,立名善惡不同,為行慈忍有異,然皆以鬼身而來聞法。

    止觀謂乘急戒緩者,以三塗身見佛聞經。

    如華嚴、涅槃,鬼神龍畜,皆預列衆。

    如是因果差降,升沉非一,雲何難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

    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塗。

    正此經列衆之指爾。

     △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爾時者,正天龍鬼神畢至之時。

    既因果側塞,天宮及凡聖交參法會,時衆驚疑,誰能發問。

    故我覺皇悲心愍衆,慈眼觀機,縱目周覽,誰能酬酢。

    唯此文殊,久彰大智之名,堪對地藏沙劫威神之事,故特告之。

     梵名文殊師利,此雲妙德。

    以了見三德法性,不縱不橫故,梵名鸠摩羅伽,此雲童真。

    内證真常而無取著,如世童子,心無染愛,即法王子之号也。

    大論雲:文殊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

    佛事故,住鸠摩羅伽地。

    什師雲:妙德以身遊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

    荊溪問經稱:文殊為法王子,其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義: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為菩薩衆首。

    故雲法王子。

    言汝觀者,非輕之也。

    蓋謂非汝文殊智眼,莫能觀之。

    乃喜而親匿之稱。

    一切諸佛等,結上正報;此世界等,結上依報;如是等,結指衆數,問其能知不耶? △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 大論三十三雲:文殊菩薩等以二種神通力,果報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種種因緣,開度衆生。

    今何雲: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耶?此以衆集難知,正顯地藏神力難思也。

     問:天宮雖大,如何能容爾許之衆?答:佛與地藏有不思議神力,諸天福業自然之力。

    譬維摩之丈室,容獅座以何難?正法念經雲:譬如一室,然五百燈,光明不相逼迫。

    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複如是,不窄不妨。

    又雲:彼夜摩天,或一百一千共聚在一蓮華須同坐,不隘不窄。

    以善業故,自業力故。

    智論雲:第三遍淨天,六十人坐一針頭而聽法,不相妨礙。

    諸天業力尚爾,何況如來不思議力,自應仰信也。

     △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 梵語多羅,梁言眼。

    瑜伽雲:屢觀衆色,觀而複舍,故名為眼,是照燭義。

    楞嚴雲:眼似蒲桃朵,或雲如秋泉池。

    有五種:肉、天、慧、法、佛。

    大論雲:佛眼無事不知,無事不聞,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今言我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者。

    此正抑果揚因,遜己尊彼,彌顯地藏所化之衆,重重無盡也。

    佛尚難知,況文殊乎!況餘衆乎! △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 點出曆劫度人無量。

    度者,法也,亦度脫也。

    梵語悉地,此翻成就。

    逸雅雲:成,盛也。

    就,高也。

    從京從尤,尤高人所就之處。

    今準禮雲:天子孝曰就,就之為言,成也。

    天子德被天下,澤及萬物,始終成就,則其親獲安。

    今地藏以出世孝道,令人人度生死河,成涅槃道,轉凡入聖,為高人登高處。

    故言成就,已度,已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說諸佛是。

    當度,當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說諸菩薩是。

    未度,未成就,即娑婆世界十方國土無量億天龍鬼神是。

    所謂種熟脫三,時時不廢;機有遲速,度有前後。

    大論雲: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複後搖。

    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也。

     △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

    】 假文殊發問者,以諸小菩薩等,怖難未除,不能問佛。

    惟文殊權謀智鑒,知機知時,能激揚發動成辦利益,如大象擗樹,使象子得飽。

    故佛贊文殊雲: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來在修行地,皆曾引導初發信心,以是因緣,十方國土成正覺者,皆以文殊而為其母。

    然今汝身,以本願力現菩薩相,此久修善根之證也。

     無礙智,準佛性論,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見衆生界自性清淨,是如理智相。

    二者無礙,能通達觀無邊世界,是如量智相。

    今既觀雲集之衆,故用無礙智。

    唐奘三藏雲: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惑于名,見相不随于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随,動随不亂其真,可謂無礙智慧。

    蓋文殊原是古佛,今為輔揚法化,權現童子之形;故于佛所說地藏度生之事,抑豈仰信谛受,自然通達無礙矣。

     △ 【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衆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 先舉疑謗之機,此顯興謗之意。

    良由小果惟聞谛緣,慧淺同于牛迹,根狹罔識滄溟。

    天龍八部,雜類下機,乘戒猶虧并運,大道安冀深知。

    未來衆生,志性不堅,業障糾纏難脫,威神測度奚知。

    故知參類之人,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狐疑惑亂,反道言雖如此,事豈誠然;外儀似頂戴受行,内心必橫生彈謗。

    疑謗重愆,必堕阿毗。

    故須問明因地之由,闡發行願之事,方令三類之機,一心而受,則不堕闡提,永階佛道矣。

     △ 【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诃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因是種義,地表自心。

    以本具三因,佛性之種,由了因未曾發心,緣因未曾加行,故性、緣、了同名正因,即理性三因也。

    今問此地藏菩薩創始于因地發心,不審作何行門,立何願念,得能成就此不思議事?二何字是疑辭。

    良以四教菩薩,莫不修行發願,若前三教,偏權行願,俱屬生滅因緣。

    若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如何圓成果地不生滅性?故願廣說其因,令小果等信受,不興疑謗也。

    行、願如前必雙問者,以願是能引,行是起作。

    若有願無行,願則虛;若有行無願,行則孤。

    由有願故行不孤;由有行故願不虛。

    願行相扶,證果彌速。

    所以雙問也。

     △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塵一劫;一劫之内,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 大論問:雲何為三千大千世界?答:雜阿含中分别說。

    千日千月千閻浮提乃至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

    (即小千,梵名。

    )以周利千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世界。

    以二千中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

    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

    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複千,故言三千;合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此大千世界在虛空中,風上水,水上地,地上人,其草木等在于地上。

    叢,聚也。

    叢木曰林。

    稻麻竹葦,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為喻,二者實事為喻。

    今為假喻,以此四物叢生綢緻種類又多,又人常見,易于取信。

    山石微塵亦然,今于如是多多物中,随拈一物中一數,作一恒河;物既無量,河豈能窮。

    此約物以數河,河不可盡矣。

    又于一恒河沙,(有本雲一恒河滿沙)随取一顆沙,即有一世界。

    沙既難窮,界豈能盡。

    此約一河沙以數界,界不可盡矣。

    又于沙界之内,随有一塵,即名一劫。

    塵既難知,劫豈可測。

    此約界塵數劫,劫不可盡矣。

    今又于一劫内所積塵數,盡将此塵并充為劫,曆時既久,積塵自多,約如是多多劫塵以數劫,劫何能數,劫不可思議矣。

    如是重重喻顯,正見地藏大士自發僧那始心以來,若算師,若算師弟子,其數亦如上喻。

    同以靈心巧手,拟欲算數,終莫能知之也。

    必舉恒河者,以沙多也。

    又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

    又四河中恒河最大,人皆以為福德吉河,入中洗者,罪垢悉除。

    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

    又諸河名字喜轉,恒河世世不轉,故以恒河為喻也。

     問:恒河中沙,為有幾許? 答: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薩能知。

    梵語劫波,秦言分别時節。

    有小劫、中劫、大劫不同。

    今約大劫言之。

     △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于上喻。

    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 此文先正喻大乘,二況出小果。

    但舉十地者,略其住、行、向之賢位,唯約聖證較之,此依别教論也。

    若約圓教,自初住以至等覺,共四十一位,皆真因位。

    今且從别。

    一、歡喜地,從此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顯一分三德。

    此是見道位,又無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衆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實相無障礙土,初入寶所,故名歡喜。

    二、離垢,三、發光,四、焰慧,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

    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雲雲)。

    而地藏菩薩證入如是若别若圓十地果位,迨至今日,其劫數長遠,較上界劫所積塵數之劫,又不翅千倍矣,何況曆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大乘,又何況在聲聞、辟支佛地之小果耶。

     聞苦集滅道四谛聲而證果者,曰聲聞。

    然有權實。

    實者,如常;權者,準十輪經,地藏菩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禮佛贊歎。

    約今揆昔,甯不然乎。

    梵語辟支迦羅,此翻緣覺。

    觀緣悟道,故亦翻獨覺。

    出無佛世,故亦應論權實(雲雲)。

    此中不約大小較量,祗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