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
福德智慧具足,事事得如所願。
以故光音宣流忍度。
毗梨耶雲精進。
身精進,勤修善法;心精進,勤行善道。
蓋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即施戒忍;二者智慧,即實相般若。
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入智慧門,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欲入般若,要因禅定;欲修禅定,必須精進。
是故光雲弘宣,起人精進度門。
禅那,雲思惟修。
菩薩行禅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
一一禅中,行大慈悲,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為十方諸佛、大菩薩所念。
以故光音宣演,起人禅定之門。
般若翻智慧。
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
所以光音宣此,起衆生智慧之根。
六度雖通四教,今是開前事理,總成純圓,理六度也。
慈悲音、喜舍音,此宣四無量心,四教菩薩俱修。
能與它樂,名慈心;能拔他苦,名悲心;慶他得樂,名喜心;無憎無愛,名舍心。
慈有三種:一、緣衆生,觀一切衆生如父母親想。
二、緣法,見一切法皆從緣生。
三者、無緣,不住法相及衆生相。
悲亦有三,名同于慈。
今是如來四無量心故,一一名大。
實能與前人與樂拔苦,非假想也。
今列二音者,慈悲是佛道根本;喜舍從慈悲上生,故分列之,以見慈悲為要耳。
今光音宣說,正開前權小四心,皆成如來無緣實大四無量心。
解脫音,梵名目帝羅,此雲解脫。
淨名疏雲:一、真性,二、實慧,三、方便。
經雲: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
若菩薩住此解脫者,能以須彌之高廣,内芥子等,即是三種解脫不思議義。
何者?菩薩解脫即是真性;菩薩住此,即是實慧;須彌内芥,即是方便。
今光流妙音,正表地藏不思議方便神通妙用。
無漏音,此中應說因緣四谛及三十七道品,今以無漏赅之。
梵語烏波或薩遮,此翻有,有是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
此不約小乘生滅四谛,以苦集為漏因果;道滅為無漏因果。
今是圓無漏;則七方便,皆名有漏。
以六凡,漏落有邊;兩教二乘,漏落空邊;三教菩薩,漏落二邊。
今光雲宣流真無漏音。
會七方便,俱住中道,永不漏落二邊也。
智慧音、大智慧音。
智以窮微彰号,慧以決擇立名。
列二音者,智慧音通七方便,如妙玄智妙中,所列二十種智是也。
大智慧音是如來權實二智,即法華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等。
是也。
問:上雲梵語般若,華言智慧。
今複列者,豈不重耶? 答:大品既雲,欲得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波羅蜜。
則般若能生智慧,故以此翻之。
如母能生子,即以子名母之意。
輔行雲:種智般若,自具諸法,能泯諸相。
則般若,自具實相等三名,而智慧不無因果、權實等二義,故不為重。
今光音宣此,正開權小偏智,無非中道如實妙智。
大論雲:三世十方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諸黑暗;心出智慧光明,破衆生無明闇冥,正是此意。
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梵語僧伽,翻小師子;梵名僧伽彼,翻師子,是大師子。
大論雲:如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雲雲)。
吼者,颦申(一本作「咆哮」)也。
以口扣地,現大威勢,表師子王力。
今謂師子音,為三乘說權小法;大師子吼,為别圓說大乘法。
總表無畏。
新華嚴雲:譬如大師子吼,小師子聞,悉皆勇健;一切禽獸,遠避竄伏。
佛師子吼,諸菩薩等若聞,贊歎菩提心聲,長養法身;妄見衆生,慚伏退散。
大論雲:譬如師子,能令群獸懾伏。
是也。
今光流衍者,謂欲宣六度等法,必具大智慧。
智慧既足,作師子吼,衆生蒙潤,故以雲雷而終之。
雲雷音、大雲雷音。
法華雲:譬如大雲,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衆悅豫;其雨普等,率土充洽。
雲譬應身說十二部,故言慧雲。
身放大光,口震四辯,如電曜雷聲,宣注法雨,皆蒙利潤。
受益差别,故雲雷不同。
然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潤,差别即無差别,現相竟。
△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 西域記雲: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所化攝也,舊曰娑婆。
悲華雲:何名娑婆?是中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
又劫初,梵王名忍,依王之名而名其土。
故楞伽翻能忍。
國土。
梵名刹摩,正音掣多羅。
此雲土田,萬境不同,亦名為刹,取莊嚴差别為名。
國,域也。
小曰邦,大曰國。
古之王者,建國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陰陽之所和,故言國土。
然法身無像,豈假地以居;應物有形,故随國而化。
大論明四種天:一、名天(今國王名天子,周稱天王。
)二、生天(即二十八天是)。
三、淨天(人中聖人)。
四、淨生天(欲天諸聖人須陀洹,家家斯陀含,色界中五種阿那含,無色一種阿那含是。
)。
梵名那伽,此雲龍。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龍,天類也。
故經論中天、龍并舉。
五分律畜生除龍,能保綏國人,擁護正法故也。
鬼神,鄭玄雲:聖人之精氣為神,賢人之精氣曰鬼。
此亦一往。
故屍子雲: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
鬼者,歸也。
古以死為歸。
又畏也、威也。
自則虛怯多畏,能令他畏其威。
神者,能也。
力大者能移山填海,力小者能隐顯變化,皆鬼道攝。
然他方國土,非我佛化境。
何故天龍鬼神亦集?此有二意:一、由地藏分身化人,時時不廢此輩,宿世根熟,法爾天性相關,故睹光聞音,同時來集。
二、此輩得預法會,應準乘戒四句。
天神同來,乘戒俱急之流;龍鬼亦集,乘急戒緩之類。
并是輕報泥犁,焉得不求度脫。
其數莫窮,故雲有無量億。
△ 【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 四天王天,上升(編者注:「升」疑是「界」)之元首,下界之初天。
居須彌山腹,鄰于日月。
帝釋外臣,即四鎮王也。
釋名如後。
長阿含雲,四天皆有婚嫁,行欲同人,(根相到故)化生小兒在膝上,如五歲小兒。
(忉利六歲,乃至他化如十歲。
)未久,自然寶器感百味,食天甘露漿。
食訖,便與諸天等量。
其六天身壽之量,應準俱舍頌: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四分之一即半裡,初天長半裡上五并半裡論增。
)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承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
(四天王壽五百。
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
乃至他化十六千歲,以人間千六百年為一日。
彼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
)若布施、持不殺戒、清淨小勝、厭患家業、好樂聽法、供養善人,生四天王天。
忉利如前。
大論雲:釋迦提婆因提,秦言能天主。
人中布施、加持、不盜戒、供養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勝,生三十三天,居須彌山頂。
山頂四角有三十二天。
已上二天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須焰摩天,大論雲:夜摩天王名,秦言妙善。
以時時唱快樂,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此由布施,加持,不淫戒,心意柔和,生夜摩天。
複由于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于虛空中,朗後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
是諸人等,自有光明,此空居之首天也。
兜率陀天,新雲睹史多。
大論雲:删兜率陀,天王名,秦言妙足。
于五欲知止足故。
由昔布施、加持、不四口過,好樂多聞,分别好醜,愛樂涅槃,心著功德。
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
此天是補處菩薩所居。
故佛地論名熹足,後身菩薩于中教化,多修熹足故。
則三災不及,約内院說。
凡天外院,還受三災也。
化樂天,大論雲:須涅蜜陀,秦言化樂。
自化五塵娛樂故。
此由布施、深心持戒、多聞、自力生活,生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梵名婆舍跋提。
以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
由昔布施時,清淨持戒轉深,好樂多聞,自貴情多,不能自苦,從他求樂。
它所思惟,勤心方便,化作五欲,奪而自在。
故别行疏雲:是欲界頂天,假它化作,以成己樂,即魔王也。
而垂裕記又雲:第六天上,别有魔羅所居天,他化天攝。
經論所出不同。
已上四天空居。
修十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
感通傳雲:帝釋為地居天主,魔王為六欲天主。
帝釋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
問:地居二天主住山頂,臣居山腹。
空居四天,雲何安立?答:準大論:夜魔等諸天七寶地,在虛空中,有風持之令住。
乃至淨居亦複如是。
又業疏曰:第四禅上,雲居輕薄,如星散住。
不同下天,如雲密合。
則知下雖空居,必依雲假風,而得住持,福業所緻耳。
△ 【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
】 大論雲:欲界心散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
當依色界、無色界諸禅定,于四無量心、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地、十一切處試心,知得柔軟,自在如意不?譬如禦者試馬,曲折随意,然後入陣。
故世出世間,以此禅為根本。
梵者,淨也,無欲染故。
十八天皆淨無欲,此當其首,偏得梵名。
梵衆是民,梵輔是臣。
梵輔又名梵富樓,此雲前益天,在梵天前行,恒思梵天利益。
故大梵,即王也。
故次第禅門雲:佛于仁王說十八梵,亦應有民主之異。
準此,後亦例分民臣與王矣。
然法苑論諸天貴賤,乃至色界之中,唯局初禅三天,有貴有賤;大梵天是君(雲雲)。
自此已上諸天,受報同等,更無貴賤。
據此,則上之三光三淨,應是功行論優劣也。
大論九雲:梵世天者,生處有三種:一、梵衆天,諸小梵生處;二、梵輔天,貴梵生處;三、大梵天,中間禅生處。
問:離欲是同,何故貴賤異處? 答:初禅三種:修下禅,生梵衆;修中禅,生梵輔;修上禅,生大梵。
慈行亦如是。
以第一清淨心修上慈,即生大梵,主領大千,而作世主。
然通論有萬億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屍棄,秦言頂髻,得為大千之主。
(此約橫論)又初禅,内有覺觀,故外有語言,主領下地為便。
若摩醯首羅,雖稱大靜王(灌頂雲,字威靈帝。
)居色界頂,報勝為主,無統王義。
以上二禅,無語言法。
是故諸禅,但以報勝為主,非統禦也。
(此約豎論)若涅槃疏雲:娑婆世界主,正是首羅梵王,隻領小千而已;乃古師之說,非今家正意。
大論雲: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時,其心得樂,若施多,樂亦多。
如是思惟,舍五欲,除五蓋,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亦如是。
二禅三天:少光,光明少故;無量光,光明轉增,無限量故;光音,(新雲極光)以光當語音故。
大論三十三雲:如經說,心清淨優劣故,光有上中下。
諸天心清淨,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
複有人于闇處燃燈,亦供養尊像塔寺,複常修慈心,遍念衆生;又修念佛三昧,念諸佛光明神德;複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見衆生,以是業因緣故,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
故阿毗昙論雲:諸天報身之相,皆無骨肉,亦無大小便利不淨,身放光明,無别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故知三天論光,義遍前後。
三禅論淨,其義亦然。
大要随行高下,曆位淺深耳。
三禅三天:少淨,離喜受樂為淨,未及上位為少;無量淨,淨勝于前,不可量故;遍淨,樂受最勝,淨周普故。
是三禅何故言淨?大論雲:緣淨故淨。
八色是淨法,未被練,不得淨。
今三四禅法起,來觸此八色為作淨緣。
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極淨之色,用此為緣,觸八色更淨,故言緣淨故淨。
是樂遍身受故,知是三禅中淨。
止觀雲:三禅樂如泉石水自中生。
梵行之樂,亦複如是。
二界中樂,不過三禅。
夫求生天以樂為本,故以樂勝名天也。
四禅九天:三是凡夫住處,無想外道所居,五是三果居處。
凡夫三天,經論出沒略異。
如仁王雲:九梵:三淨,三光,三梵。
五喜樂天,疏出無雲為首,以沒福愛。
今經與楞嚴,皆沒無雲,列福愛為第二。
蓋譯師互有出沒耳。
福生,以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從因彰名也。
福愛,舍心圓融,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得妙随順。
前天,以舍樂為福,今舍心轉勝,愛樂此福。
與前福生淺深之别。
廣果,凡夫之果,無勝過故。
無想,一期中間,心想不行。
故楞嚴雲:從是天中,有二岐路。
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名廣果天;若于先心,雙厭苦樂,身心俱滅,經五百劫者,名無想天。
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禅。
此中複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蔔居,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大論名淨生天。
色界有五種阿那含不還是間,即于彼得阿羅漢。
梵語首陀婆,秦言淨居天。
何故名淨居天?以四禅有八種:五種是阿那含住處,是淨居;三種凡夫聖人共住。
以淨居天常憐愍衆生,常勸請佛說法故。
無煩,無見思煩惱所雜,苦樂兩機,鬥心不交。
故無熱,機括獨行,研交無地,違順具違,離熱惱故。
無煩絕外境,無熱絕内心,淺深異耳。
善見,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見極明徹故。
善現,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形色轉勝,善能變化故。
色究竟,究竟群幾(編者注:「幾」疑是「機」),窮色性性,入無邊際,色法最極故。
梵名阿迦尼吒,或名阿迦尼沙,此雲質礙。
究竟,即此天也。
摩醯首羅天,大論翻大自在。
正雲摩诃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眼,騎白牛。
然普門疏雲: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天。
是則摩醯首羅,即色究竟天。
今别列者,如寶雨經雲:複有淨居天衆,摩醯首羅而為上首,今經别立,尊其主也。
或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論,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
釋論雲:過是八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号大自在天王,大千界主。
十住經雲: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衆生故,世尊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
故知非第六天也。
今謂他化自在,假他所作,為自受用,于境得大自在。
摩醯首羅居色界頂,熏禅最勝,于定得大自在。
一從勢力,魔王自屬六天;一從禅定,尊極應居色頂。
況波旬常求世尊入滅,而淨居每請如來轉輪,則自在之名固同,而自在之事永異。
非第六天,斯言足征也。
婆沙雲:凡生彼者,要是進向那含,身得四禅,發于無漏,起熏禅業;或起一品乃至九品,方乃得生。
凡夫無此熏禅業,故不得生。
楞嚴雲: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
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也。
三無色天,深厭色籠,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無色界。
以此四天隻有四蘊,故得名也。
輔行六上雲:從第四禅欲入空處,必作方便,滅三種色:一、可見可對色,(色塵)二、不可見可對色,(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法入少分,無表色也),此之三色,并在色界,故滅此三。
然但無粗色,非無細色。
故妙樂雲:無色雖無四大造色,定果所為,皆是牆壁,(法華經牆壁,大師喻意識)三界皆以意識維持。
楞嚴雲: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孤山釋雲:無業果色者,顯有定果色也。
△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 乃至者,略辭也。
此中應具列四天之名,以簡便故,故雲乃至。
一、空處天,初離三種色,心緣虛空,既與無色相應,故名虛空定。
二、識處天,舍空緣識,以識為處,正從所緣處受名,故名識處。
三、無所有處天,行者厭于識處無邊,于是舍之,入無所有處,亦名不用處。
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識。
)舍此二境,故言不用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定不緣識處,故非想;不緣不用處,故非非想。
此第四天,古多異解,今取止觀者,以見大師雖未見楞嚴,凡所釋義,與經雅合。
彼雲識性不動,以滅窮研,則是非想,豈非不緣識處乎?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則是非非想,豈非不緣不用處乎?又雲:如存不存,即非想也;若盡不盡,即非非想也。
故禅門雲:此定中,不見一切相貌,故言非想;若一向無想,如木石無異,雲何能知無想,故言非非想。
如此釋義,天然吻合,若非古佛再來,安能發此妙義。
近有以大師不見楞嚴,錯解法華六根,立言彈謗,甯不舌爛口中耶!輔行九上雲:若色無色二界相對,則色界名禅,無色界名定。
若總以上界望于下欲,則上二界俱名定,地下界為散。
上來所釋,自四天王至非非想,雖定散有差,而生死無異,甯免三塗之輪轉,難逃七趣之升沉,雖用欣厭二門,快睹光雲諸瑞,如鷹隼飛,同集天宮也。
△ 【一切天衆、龍衆、鬼神等衆,悉來集會。
】 此通指此界它方八部之衆結其來集也。
梵雲娑婆,秦言一切。
有二種:一名字一切,二實一切。
今二種俱收。
天龍鬼神假名也,名具五陰,實法也,衆之為言多也。
古人以公共取義衆字,故從[衆-四]目,言人所共視也。
天之衆有五:一、上界天王摩醯首羅等;二、遊虛空諸天,日天子等;三、居虛空天,魔王等;四、地居天,主藏天等;五、地下縛啰呬天等。
各有無量天男天女諸眷屬也。
龍衆,别行疏雲:龍有四種:一、守天宮不落;二、興雲緻雨益人;三、地龍決江開渎;四、守轉輪王福藏。
各有龍子孫諸眷屬也。
鬼神等衆,依正法念經,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
準摩尼羅亶咒經,列鬼名九十三種。
行因不等,受報各别。
順正理明無财、少财、多财。
各複有三類。
故摭華鈔名三品九類。
瑜伽論謂内障、外障、無障。
各有所統眷屬。
今言八部者,部類不同,略言八種: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闼婆,
福德智慧具足,事事得如所願。
以故光音宣流忍度。
毗梨耶雲精進。
身精進,勤修善法;心精進,勤行善道。
蓋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即施戒忍;二者智慧,即實相般若。
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入智慧門,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欲入般若,要因禅定;欲修禅定,必須精進。
是故光雲弘宣,起人精進度門。
禅那,雲思惟修。
菩薩行禅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
一一禅中,行大慈悲,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為十方諸佛、大菩薩所念。
以故光音宣演,起人禅定之門。
般若翻智慧。
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
所以光音宣此,起衆生智慧之根。
六度雖通四教,今是開前事理,總成純圓,理六度也。
慈悲音、喜舍音,此宣四無量心,四教菩薩俱修。
能與它樂,名慈心;能拔他苦,名悲心;慶他得樂,名喜心;無憎無愛,名舍心。
慈有三種:一、緣衆生,觀一切衆生如父母親想。
二、緣法,見一切法皆從緣生。
三者、無緣,不住法相及衆生相。
悲亦有三,名同于慈。
今是如來四無量心故,一一名大。
實能與前人與樂拔苦,非假想也。
今列二音者,慈悲是佛道根本;喜舍從慈悲上生,故分列之,以見慈悲為要耳。
今光音宣說,正開前權小四心,皆成如來無緣實大四無量心。
解脫音,梵名目帝羅,此雲解脫。
淨名疏雲:一、真性,二、實慧,三、方便。
經雲: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
若菩薩住此解脫者,能以須彌之高廣,内芥子等,即是三種解脫不思議義。
何者?菩薩解脫即是真性;菩薩住此,即是實慧;須彌内芥,即是方便。
今光流妙音,正表地藏不思議方便神通妙用。
無漏音,此中應說因緣四谛及三十七道品,今以無漏赅之。
梵語烏波或薩遮,此翻有,有是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
此不約小乘生滅四谛,以苦集為漏因果;道滅為無漏因果。
今是圓無漏;則七方便,皆名有漏。
以六凡,漏落有邊;兩教二乘,漏落空邊;三教菩薩,漏落二邊。
今光雲宣流真無漏音。
會七方便,俱住中道,永不漏落二邊也。
智慧音、大智慧音。
智以窮微彰号,慧以決擇立名。
列二音者,智慧音通七方便,如妙玄智妙中,所列二十種智是也。
大智慧音是如來權實二智,即法華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等。
是也。
問:上雲梵語般若,華言智慧。
今複列者,豈不重耶? 答:大品既雲,欲得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波羅蜜。
則般若能生智慧,故以此翻之。
如母能生子,即以子名母之意。
輔行雲:種智般若,自具諸法,能泯諸相。
則般若,自具實相等三名,而智慧不無因果、權實等二義,故不為重。
今光音宣此,正開權小偏智,無非中道如實妙智。
大論雲:三世十方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諸黑暗;心出智慧光明,破衆生無明闇冥,正是此意。
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梵語僧伽,翻小師子;梵名僧伽彼,翻師子,是大師子。
大論雲:如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雲雲)。
吼者,颦申(一本作「咆哮」)也。
以口扣地,現大威勢,表師子王力。
今謂師子音,為三乘說權小法;大師子吼,為别圓說大乘法。
總表無畏。
新華嚴雲:譬如大師子吼,小師子聞,悉皆勇健;一切禽獸,遠避竄伏。
佛師子吼,諸菩薩等若聞,贊歎菩提心聲,長養法身;妄見衆生,慚伏退散。
大論雲:譬如師子,能令群獸懾伏。
是也。
今光流衍者,謂欲宣六度等法,必具大智慧。
智慧既足,作師子吼,衆生蒙潤,故以雲雷而終之。
雲雷音、大雲雷音。
法華雲:譬如大雲,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衆悅豫;其雨普等,率土充洽。
雲譬應身說十二部,故言慧雲。
身放大光,口震四辯,如電曜雷聲,宣注法雨,皆蒙利潤。
受益差别,故雲雷不同。
然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潤,差别即無差别,現相竟。
△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 西域記雲: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所化攝也,舊曰娑婆。
悲華雲:何名娑婆?是中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
又劫初,梵王名忍,依王之名而名其土。
故楞伽翻能忍。
國土。
梵名刹摩,正音掣多羅。
此雲土田,萬境不同,亦名為刹,取莊嚴差别為名。
國,域也。
小曰邦,大曰國。
古之王者,建國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陰陽之所和,故言國土。
然法身無像,豈假地以居;應物有形,故随國而化。
大論明四種天:一、名天(今國王名天子,周稱天王。
)二、生天(即二十八天是)。
三、淨天(人中聖人)。
四、淨生天(欲天諸聖人須陀洹,家家斯陀含,色界中五種阿那含,無色一種阿那含是。
)。
梵名那伽,此雲龍。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龍,天類也。
故經論中天、龍并舉。
五分律畜生除龍,能保綏國人,擁護正法故也。
鬼神,鄭玄雲:聖人之精氣為神,賢人之精氣曰鬼。
此亦一往。
故屍子雲: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
鬼者,歸也。
古以死為歸。
又畏也、威也。
自則虛怯多畏,能令他畏其威。
神者,能也。
力大者能移山填海,力小者能隐顯變化,皆鬼道攝。
然他方國土,非我佛化境。
何故天龍鬼神亦集?此有二意:一、由地藏分身化人,時時不廢此輩,宿世根熟,法爾天性相關,故睹光聞音,同時來集。
二、此輩得預法會,應準乘戒四句。
天神同來,乘戒俱急之流;龍鬼亦集,乘急戒緩之類。
并是輕報泥犁,焉得不求度脫。
其數莫窮,故雲有無量億。
△ 【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 四天王天,上升(編者注:「升」疑是「界」)之元首,下界之初天。
居須彌山腹,鄰于日月。
帝釋外臣,即四鎮王也。
釋名如後。
長阿含雲,四天皆有婚嫁,行欲同人,(根相到故)化生小兒在膝上,如五歲小兒。
(忉利六歲,乃至他化如十歲。
)未久,自然寶器感百味,食天甘露漿。
食訖,便與諸天等量。
其六天身壽之量,應準俱舍頌: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四分之一即半裡,初天長半裡上五并半裡論增。
)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承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
(四天王壽五百。
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
乃至他化十六千歲,以人間千六百年為一日。
彼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
)若布施、持不殺戒、清淨小勝、厭患家業、好樂聽法、供養善人,生四天王天。
忉利如前。
大論雲:釋迦提婆因提,秦言能天主。
人中布施、加持、不盜戒、供養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勝,生三十三天,居須彌山頂。
山頂四角有三十二天。
已上二天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須焰摩天,大論雲:夜摩天王名,秦言妙善。
以時時唱快樂,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此由布施,加持,不淫戒,心意柔和,生夜摩天。
複由于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于虛空中,朗後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
是諸人等,自有光明,此空居之首天也。
兜率陀天,新雲睹史多。
大論雲:删兜率陀,天王名,秦言妙足。
于五欲知止足故。
由昔布施、加持、不四口過,好樂多聞,分别好醜,愛樂涅槃,心著功德。
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
此天是補處菩薩所居。
故佛地論名熹足,後身菩薩于中教化,多修熹足故。
則三災不及,約内院說。
凡天外院,還受三災也。
化樂天,大論雲:須涅蜜陀,秦言化樂。
自化五塵娛樂故。
此由布施、深心持戒、多聞、自力生活,生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梵名婆舍跋提。
以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
由昔布施時,清淨持戒轉深,好樂多聞,自貴情多,不能自苦,從他求樂。
它所思惟,勤心方便,化作五欲,奪而自在。
故别行疏雲:是欲界頂天,假它化作,以成己樂,即魔王也。
而垂裕記又雲:第六天上,别有魔羅所居天,他化天攝。
經論所出不同。
已上四天空居。
修十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
感通傳雲:帝釋為地居天主,魔王為六欲天主。
帝釋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
問:地居二天主住山頂,臣居山腹。
空居四天,雲何安立?答:準大論:夜魔等諸天七寶地,在虛空中,有風持之令住。
乃至淨居亦複如是。
又業疏曰:第四禅上,雲居輕薄,如星散住。
不同下天,如雲密合。
則知下雖空居,必依雲假風,而得住持,福業所緻耳。
△ 【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
】 大論雲:欲界心散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
當依色界、無色界諸禅定,于四無量心、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地、十一切處試心,知得柔軟,自在如意不?譬如禦者試馬,曲折随意,然後入陣。
故世出世間,以此禅為根本。
梵者,淨也,無欲染故。
十八天皆淨無欲,此當其首,偏得梵名。
梵衆是民,梵輔是臣。
梵輔又名梵富樓,此雲前益天,在梵天前行,恒思梵天利益。
故大梵,即王也。
故次第禅門雲:佛于仁王說十八梵,亦應有民主之異。
準此,後亦例分民臣與王矣。
然法苑論諸天貴賤,乃至色界之中,唯局初禅三天,有貴有賤;大梵天是君(雲雲)。
自此已上諸天,受報同等,更無貴賤。
據此,則上之三光三淨,應是功行論優劣也。
大論九雲:梵世天者,生處有三種:一、梵衆天,諸小梵生處;二、梵輔天,貴梵生處;三、大梵天,中間禅生處。
問:離欲是同,何故貴賤異處? 答:初禅三種:修下禅,生梵衆;修中禅,生梵輔;修上禅,生大梵。
慈行亦如是。
以第一清淨心修上慈,即生大梵,主領大千,而作世主。
然通論有萬億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屍棄,秦言頂髻,得為大千之主。
(此約橫論)又初禅,内有覺觀,故外有語言,主領下地為便。
若摩醯首羅,雖稱大靜王(灌頂雲,字威靈帝。
)居色界頂,報勝為主,無統王義。
以上二禅,無語言法。
是故諸禅,但以報勝為主,非統禦也。
(此約豎論)若涅槃疏雲:娑婆世界主,正是首羅梵王,隻領小千而已;乃古師之說,非今家正意。
大論雲: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時,其心得樂,若施多,樂亦多。
如是思惟,舍五欲,除五蓋,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亦如是。
二禅三天:少光,光明少故;無量光,光明轉增,無限量故;光音,(新雲極光)以光當語音故。
大論三十三雲:如經說,心清淨優劣故,光有上中下。
諸天心清淨,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
複有人于闇處燃燈,亦供養尊像塔寺,複常修慈心,遍念衆生;又修念佛三昧,念諸佛光明神德;複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見衆生,以是業因緣故,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
故阿毗昙論雲:諸天報身之相,皆無骨肉,亦無大小便利不淨,身放光明,無别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故知三天論光,義遍前後。
三禅論淨,其義亦然。
大要随行高下,曆位淺深耳。
三禅三天:少淨,離喜受樂為淨,未及上位為少;無量淨,淨勝于前,不可量故;遍淨,樂受最勝,淨周普故。
是三禅何故言淨?大論雲:緣淨故淨。
八色是淨法,未被練,不得淨。
今三四禅法起,來觸此八色為作淨緣。
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極淨之色,用此為緣,觸八色更淨,故言緣淨故淨。
是樂遍身受故,知是三禅中淨。
止觀雲:三禅樂如泉石水自中生。
梵行之樂,亦複如是。
二界中樂,不過三禅。
夫求生天以樂為本,故以樂勝名天也。
四禅九天:三是凡夫住處,無想外道所居,五是三果居處。
凡夫三天,經論出沒略異。
如仁王雲:九梵:三淨,三光,三梵。
五喜樂天,疏出無雲為首,以沒福愛。
今經與楞嚴,皆沒無雲,列福愛為第二。
蓋譯師互有出沒耳。
福生,以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從因彰名也。
福愛,舍心圓融,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得妙随順。
前天,以舍樂為福,今舍心轉勝,愛樂此福。
與前福生淺深之别。
廣果,凡夫之果,無勝過故。
無想,一期中間,心想不行。
故楞嚴雲:從是天中,有二岐路。
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名廣果天;若于先心,雙厭苦樂,身心俱滅,經五百劫者,名無想天。
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禅。
此中複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蔔居,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大論名淨生天。
色界有五種阿那含不還是間,即于彼得阿羅漢。
梵語首陀婆,秦言淨居天。
何故名淨居天?以四禅有八種:五種是阿那含住處,是淨居;三種凡夫聖人共住。
以淨居天常憐愍衆生,常勸請佛說法故。
無煩,無見思煩惱所雜,苦樂兩機,鬥心不交。
故無熱,機括獨行,研交無地,違順具違,離熱惱故。
無煩絕外境,無熱絕内心,淺深異耳。
善見,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見極明徹故。
善現,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形色轉勝,善能變化故。
色究竟,究竟群幾(編者注:「幾」疑是「機」),窮色性性,入無邊際,色法最極故。
梵名阿迦尼吒,或名阿迦尼沙,此雲質礙。
究竟,即此天也。
摩醯首羅天,大論翻大自在。
正雲摩诃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眼,騎白牛。
然普門疏雲: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天。
是則摩醯首羅,即色究竟天。
今别列者,如寶雨經雲:複有淨居天衆,摩醯首羅而為上首,今經别立,尊其主也。
或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論,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
釋論雲:過是八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号大自在天王,大千界主。
十住經雲: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衆生故,世尊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
故知非第六天也。
今謂他化自在,假他所作,為自受用,于境得大自在。
摩醯首羅居色界頂,熏禅最勝,于定得大自在。
一從勢力,魔王自屬六天;一從禅定,尊極應居色頂。
況波旬常求世尊入滅,而淨居每請如來轉輪,則自在之名固同,而自在之事永異。
非第六天,斯言足征也。
婆沙雲:凡生彼者,要是進向那含,身得四禅,發于無漏,起熏禅業;或起一品乃至九品,方乃得生。
凡夫無此熏禅業,故不得生。
楞嚴雲: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
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也。
三無色天,深厭色籠,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無色界。
以此四天隻有四蘊,故得名也。
輔行六上雲:從第四禅欲入空處,必作方便,滅三種色:一、可見可對色,(色塵)二、不可見可對色,(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法入少分,無表色也),此之三色,并在色界,故滅此三。
然但無粗色,非無細色。
故妙樂雲:無色雖無四大造色,定果所為,皆是牆壁,(法華經牆壁,大師喻意識)三界皆以意識維持。
楞嚴雲: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孤山釋雲:無業果色者,顯有定果色也。
△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 乃至者,略辭也。
此中應具列四天之名,以簡便故,故雲乃至。
一、空處天,初離三種色,心緣虛空,既與無色相應,故名虛空定。
二、識處天,舍空緣識,以識為處,正從所緣處受名,故名識處。
三、無所有處天,行者厭于識處無邊,于是舍之,入無所有處,亦名不用處。
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識。
)舍此二境,故言不用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定不緣識處,故非想;不緣不用處,故非非想。
此第四天,古多異解,今取止觀者,以見大師雖未見楞嚴,凡所釋義,與經雅合。
彼雲識性不動,以滅窮研,則是非想,豈非不緣識處乎?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則是非非想,豈非不緣不用處乎?又雲:如存不存,即非想也;若盡不盡,即非非想也。
故禅門雲:此定中,不見一切相貌,故言非想;若一向無想,如木石無異,雲何能知無想,故言非非想。
如此釋義,天然吻合,若非古佛再來,安能發此妙義。
近有以大師不見楞嚴,錯解法華六根,立言彈謗,甯不舌爛口中耶!輔行九上雲:若色無色二界相對,則色界名禅,無色界名定。
若總以上界望于下欲,則上二界俱名定,地下界為散。
上來所釋,自四天王至非非想,雖定散有差,而生死無異,甯免三塗之輪轉,難逃七趣之升沉,雖用欣厭二門,快睹光雲諸瑞,如鷹隼飛,同集天宮也。
△ 【一切天衆、龍衆、鬼神等衆,悉來集會。
】 此通指此界它方八部之衆結其來集也。
梵雲娑婆,秦言一切。
有二種:一名字一切,二實一切。
今二種俱收。
天龍鬼神假名也,名具五陰,實法也,衆之為言多也。
古人以公共取義衆字,故從[衆-四]目,言人所共視也。
天之衆有五:一、上界天王摩醯首羅等;二、遊虛空諸天,日天子等;三、居虛空天,魔王等;四、地居天,主藏天等;五、地下縛啰呬天等。
各有無量天男天女諸眷屬也。
龍衆,别行疏雲:龍有四種:一、守天宮不落;二、興雲緻雨益人;三、地龍決江開渎;四、守轉輪王福藏。
各有龍子孫諸眷屬也。
鬼神等衆,依正法念經,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
準摩尼羅亶咒經,列鬼名九十三種。
行因不等,受報各别。
順正理明無财、少财、多财。
各複有三類。
故摭華鈔名三品九類。
瑜伽論謂内障、外障、無障。
各有所統眷屬。
今言八部者,部類不同,略言八種: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闼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