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釋品如綸貫後仿此。

     △ 【如是】 大師深悟法華,闡明妙旨,以五重而解首題,以四釋而消文句。

    今經既同醍醐,釋文那容薄味。

    況諸經之首唱,乃法華之極談。

    南嶽三轉讀文,天台一念觀具,理既一體,文合四番。

    第後代人情效簡,而末世根鈍憚煩。

    今故處中,或三二一。

    貴在得意,無煩筆墨。

     如是者,信成就也。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心有淨信,能入法海。

    故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

    信者,言是事如是。

    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

    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

    故首标之。

    又如名不異,是曰無非。

    阿難傳佛所說圓經,譬之瀉水分瓶無異。

    文下之理,允當無非,則文如而理是,故言如是。

    隻此如是,莫不皆同,以不思議性識即諸法實相。

    體離四句,相絕百非,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抑豈我佛迹中經初為然,即本經初,亦複如是。

    大論雲:過去法如,即是未來、現在法如;現在法如,即是過去、未來法如;未來法如,即是過去、現在法如。

    所以者何?一如無異故。

    是則地藏菩薩元初發心以來,迨今天宮受囑,皆以圓如是而自修,亦以圓如是而利它。

    種熟脫三,時時不廢。

    與我佛本迹之事,莫不皆如、皆是,方名今經開顯之如是也。

    行人能以此圓常正谛,觀一念具心。

    即此具心所起修惡,即是性惡,名惡法界。

    無法不收,體是三德,複名三谛。

    稱谛而觀,照境不異,名如;境觀雙亡,永絕過非,曰是。

    如是信之,信成就矣。

     △ 【我聞。

    】 我聞者,聞成就也。

    此海阿難自表,親承有在,永異外道。

    我以主宰為義,十六見之首,五利使之元。

    故凡夫、小乘于人法中著我。

    而阿難為傳法菩薩,于法華預授記之俦,傳此圓經,合順二空,何亦言我?須知凡夫人具足見、慢、名字三我。

    阿難已無見慢随俗名字,以無我無聞,化道則絕。

    故雖知無我,為傳化道,随世假說。

    如以金錢易銅,買賣之法,人無笑者。

     聞者,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谛聽,因緣和合,故能聞。

    應言耳聞,以我是聞主,聞是我用,主是假人,用是實法。

    若解主義,聞義自顯。

    但主是總論緣起,聞乃别從說聽,不無少異。

    此是阿難直提法性,真我心聞,令人直下悟入耳。

    然真我無我無不我,心聞無聞無不聞,為傳化不絕,故雲我聞,聞則成就已。

     △ 【一時,】 此應紀歲月。

    今雲一時者,蓋兩土正朔不同,說經前後有異,故以一時總攝耳。

    然一者,乃道之統,體天德之純,形氣之元,數之始,易之奇,生天生地,萬物以茲,未有不始于一。

    故伏羲卦爻,倉颉文字,鹹起于一。

    一為字之大母,在上若天蓋形,在下若地載形,在中若人負荷形。

    時者,變易也。

    造化密移,人疇覺之,其可見者莫如日。

    故取日之所之,乃是會意。

    以天體至大,運用之妙,存乎日也。

    佛世論時有二:一、迦羅,名短時、實時。

    示内弟子依時而食,護明相等。

    二、三摩耶,名長時、假時。

    外道執時為實,故顯時是假。

    輔行雲:諸經既多,乃通言一時,則诙乎長短,攝彼精粗,是已。

    今言覺皇法運将竟,天宮嘉會之時,聽者感佛為說,說者應機而談。

    說聽事訖,總名一時。

    大要令根熟,六道歸一心之時。

    大師雲:若前思後覺,斯二非一,思覺妄斷,豁悟之時。

    今亦然耳。

     △ 【佛在忉利天,】 天台明六即佛。

    今約究竟即佛。

    有三:依一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種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種智,有法身佛。

    三佛不得一異,非一異而一異。

    今既開顯總秘密藏,同一圓佛,一異俱忘。

    暫時曰在,久停名住,一往語耳。

    今準大論,以住釋在。

    住者,四儀之一,佛為能住,忉利天為所住。

    以住處有二:一境界處,遊曆之境,為化在俗之流。

    二、依止處,為統出家之衆。

    今指境界處也。

    然能住有四:謂天、梵、聖、佛。

    天住謂六欲,因即施戒善心。

    梵住從初禅至非想,因即四無量心。

    聖住三乘人,因即三三昧。

    佛住首楞嚴百八三昧等,然必依谛而住。

    故丈六佛住真谛;合身佛住真中;法身佛住中道。

    是則吾人于一心中圓修三觀,念念不休,時時住于三谛,即觀行住。

    故知能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圓,介爾起意,大用現前,無待無依,非取非舍,從真起行,體用相收,以行契真,卷舒一際;自然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

    忉利天見品題。

     △ 【為母說法。

    】 準觀佛三昧海經,是父王白佛:當往忉利天為母說法。

    佛言:當如輪王行法問訊檀越。

    按增一阿含經,乃帝釋所請,謂諸佛皆上生忉利為母說法,如來亦應為聖母說法。

    于是如來與千比丘,于安達羅國曲女城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生身之恩。

    梵語摩诃摩耶,唐言大術,或雲大幻;長阿含名大化。

    妙玄雲:摩耶是千佛之母,是大權法身上地,豈有凡夫能懷那羅延菩薩耶!故晉譯華嚴,摩耶夫人答善财雲:我已成就大願智幻法門,得此法門,故為盧舍那如來母,于閻浮提迦毗羅城淨梵王宮,從右脅生悉達太子,顯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

    此約小乘明父母等。

    若約圓宗,都如幻現。

    如佛告月氏天子言:其菩薩者,不念于生,亦無所起,用本願故,現有所生。

    天問:菩薩不念所生,亦不往生,雲何如來垂念所生之親,上忉利天,一時三月,如來不為從王後摩耶而由生乎?佛告天子:菩薩不從王後摩耶所生,從智慧度無極生。

    所以者何?其三十二大人相、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乃至虛空佛眼,神足善權,斯諸功德,悉為不從王後摩耶而生,則從智慧度無極生。

    此即佛升忉利為聖後所說之法。

    經有三卷,皆稱本之談。

     △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皆來集會。

    】 爾時者,正如來為聖母說法時也。

    諸佛既多,難别刹土,故統雲十方無量世界。

    無量者,量不可得,有何等算。

    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東西南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有二種:一、衆生世界,是正報。

    二、器世界,是依報。

    孔矣依正數夥不可說也。

    此是華嚴阿僧祇品百二十五數中之一。

    普及名一,盡際名切,不一名諸,尊極名佛。

    各将一大菩薩為侍,故雲及。

    菩名道,薩名心,自行此道,複能化人,依勝位立勝行,乃圓教大人,故言大菩薩摩诃薩。

    主與伴俱,因随果集;主不異伴,伴不異主;即主即伴,非異非同;來則俱來,集則共集,故雲皆來集會。

    斯時如帝網珠光,重重無盡。

    行人一念,冥契其中,則始覺智與本覺智融通一際,無明心與菩提心交互雙流。

    則無邊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離當念。

    心為總持之主,圓觀不可暫離。

    請各思之。

     △ 【贊歎釋迦牟尼佛,能于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衆生,知苦樂法。

    】 釋迦,姓也。

    本起經翻能仁。

    準長阿含,昔甘蔗(姓也)王聽次妃谮,擯四太子至雪山北。

    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為強國。

    父王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

    父王三歎,我子釋迦,因此命氏。

    牟尼,字也。

    本行經翻寂默。

    以諸釋種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

    王雲宜字牟尼。

    姓從慈悲利物,故不住涅槃。

    字取智慧冥理,故不住生死。

    首歎能字,即此意也。

     五濁惡世。

    譬如清水,投之塵土,容貌淚然,名之為濁。

    濁相有五:所謂劫濁,(劫濁無别體,約四濁立名。

    )見濁,(五利使為體)煩惱濁,(五鈍使為體)衆生濁,(攬見慢果報立名),命濁,(連持色心為體)。

    而此五濁,煩惱、見為根本。

    從此二濁,成于衆生。

    從衆生有連持命。

    此四經時,謂為劫濁。

    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妒忌,成就諸不善根,故名惡世。

     悲華經寂意菩薩問:今我世尊,何因何緣,處斯不淨五濁惡世之中,成阿耨菩提,說三乘法?何緣不取清淨世界,遠離五濁惡世?佛告寂意菩薩:以本願故,取淨妙國;亦本願故,取不淨土。

    菩薩成就大悲,取斯弊惡不淨土耳。

    是故我以本願,處此不淨穢惡世界,成阿耨菩提(雲雲)。

    大論雲:諸佛大悲,徹于骨髓,不以世界好醜,随應度者而教化之。

    如慈母愛子,子雖沒在廁溷,勤求拯拔,不以為惡。

    故諸佛菩薩贊歎能于五濁惡世,調伏剛強衆生。

     現者,約化儀,本是璎珞長者,現為弊垢之身,乃寝大而施小也。

    約佛意,本是圓佛,垂為三藏初成之相,乃隐實而施權也。

    大智慧神通,準大論,謂能降伏外道大論議師及釋梵天王,故名大智慧。

    準賢愚經,降六師已,洴沙王白佛:六師群迷,不自度量,求于世尊,捔試神力。

    佛現神變,妙難思議。

    六師窮縮,乃無一術,投水而死,徒類散解。

    故名大神通力者。

    佛身功德力,勝于十萬白香象寶,是為父母遺體力。

    若神通功德力,無量無限。

    如此大慧通力,三乘罔知,人天莫測,名不可思議。

    以此慧通之力,調伏剛強衆生。

    維摩居士言:此土衆生,剛強難化。

    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乃至是愚癡,是愚癡報等。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又如象馬,[忏-千+龍]悷(上音龍,下音例,[忏-千+龍]悷,多惡也。

    )不調,如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故我佛稱調禦天人師。

     苦樂即三藏生滅四谛,以迷真重故,從事受稱。

    然苦、集是一法,分因果成兩;道、滅亦然。

    以二是世間苦因果,二是出世樂因果,故但雲苦樂法者,軌持為義。

    以四谛法非佛、天人、沙門、婆羅門所作,唯是過去無明颠倒心中造作諸行法爾,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天然好惡不同。

     知者,即鹿苑三轉法錀時,示其相雲:此是苦,汝應知等。

    此是小始初成,先施方便,以調伏三乘根性:以四谛調伏聲聞,以因緣調伏緣覺,以六度調伏菩薩。

    谛緣弘誓,皆依四谛。

    故通言知苦樂法。

    此是釋迦能事,故果因交贊而共歎也。

     △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 侍者,親近從命承事之人。

    長阿含稱執事,即法華及諸僮仆也。

    疏雲:僮仆者,給侍使人,譬方便知見,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順萬機,即實智之僮仆。

    以實智主内,故為能遣;權智任外,故為所遣。

     問訊者問起居,訊所事也。

    如分身諸佛,各遣侍者問訊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

    及菩薩、聲聞衆,悉安隐不同。

    由應五濁惡世故,以病惱氣力為問,以佛示同人法也。

     △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 是時者,感應道交,發迹顯本。

    如來得付囑之機,大士承拔濟之命,今正是時。

    如優昙華,是時乃現。

    今既得時,故含笑放光。

    含,合也;合口停之也。

    準大論,笑從口出,一切毛孔皆開,故名笑。

    由口笑,歡喜故,一切毛孔皆開。

    然佛佛皆有常光、放光之别。

    常光,佛身四邊各一丈光明。

    生便有此三十二相之一,名丈光相。

    餘界常光無量。

    釋迦佛因衆生薄福,不堪其明,故受一丈。

    今是放光,即表應機設教,破惑除疑,從體起用也。

    然諸經放已必收,今不見收光之文者,以放光照現在事,收光明将來事。

    今明地藏現事,故略收光之文。

     光明玄雲:婆頗婆,翻光;郁多摩,翻明。

    雲者,山川之氣,天之章也。

    陰陽聚而為雲,逶迤上布,自然成文。

    内經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故從雨雲,象回轉變态之形,表如來現身如雲,說法如雨。

    以雲出岫無心,散空絕迹,叆叇彌布,甘雨滂沱,正顯如來無分别智,緣感則現身,機叩則說法,令衆生自然菩提芽生。

    百千萬億,言光雲數多。

    大論雲:身光是諸光之本,從本枝流,無量無數。

    譬如迦羅求羅蟲,其身微細,得風轉大。

    光明亦如是。

    得可度衆生,轉增無限。

    故有百千萬億。

    須知如來之光,本從智心流出,則吾人一念,本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如是互具百千萬億之心光,與如來智光,無二無别。

    故得三乘鹹會,六道齊開,同此一光,不可思議矣。

     △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皈依光明雲,大贊歎光明雲。

    】 所謂者,有指之辭。

    就文指十種光雲,約意指衆生性德。

    欲令睹形知意,目擊道存,全性起修,即因成果。

    方見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故約今家十乘觀法,對釋十種光雲,令修之得門,見不唐捐也。

    故四明雲:此之十法,雖是智者像代宣揚,若離此十,更無修法。

    今準其義,以釋此文,庶令十法成乘,運歸寶所。

     大圓滿光明雲為十光之首,流出九光,正對不思議境。

    居十乘之初,為九乘本。

    大圓滿即如來果德三身與衆生一念三千,具足無減;即此之境,無法不備,故曰圓滿。

    法華大車,其在是欤!故以對之。

     大慈悲光明雲,對第二真正發菩提心者。

    既觀妙境,何用發心。

    蓋此十法,雖俱圓常,圓人複有三根不等: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

    今中下之根,觀境不悟,須加發心。

    故依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憫己傷他,上求下化,則如來慈悲,拔苦與樂,即吾人所發菩提之心。

    不合法華經文,恐太煩故,下并略之。

     大智慧光明雲,對第三善巧安心止觀者,因名止觀,果名定慧。

    即定之慧,名大智慧。

    大論雲:智慧普知,無法不盡。

    智大則光大,如函大蓋亦大。

    則知果上佛智無量。

    由因心巧安止觀,果因互顯,修證相成,故以對之。

     大般若光明雲,對第四破法遍者。

    謂三觀一心,無惑不破,此正修之以般若。

    蓋衆教諸門,并以無生為首,遍破諸惑;複以無生度入諸門,縱橫俱破,令識體遍。

    識體遍是實相般若,入諸門是觀照般若,縱橫破是文字般若。

    故以對之。

     大三昧光明雲,對第五識通塞者。

    此正以王三昧,照其四谛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之塞,莫不皆成道滅。

    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之通。

    通者護之,塞者破之。

    無塞不通,名大三昧。

    三昧與慧冥契,何塞而不通。

    故以對之。

     大吉祥光明雲,對第六道品調适者。

    大師雲:吉祥者,義利之詞。

    現益名義,當益名利。

    大悲空智經雲:吉祥者,謂不二智故。

    今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随宜而入。

    此以無漏般若,導谛緣度,一切萬行到薩婆若。

    般若導行,是不二智到薩婆若,得義利也。

    故以對之。

     大福德光明雲,對第七對治助開者。

    福德即布施等是助道,無漏般若是正道。

    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福助開。

    涅槃雲:衆生煩惱非一種,佛說無量對治門。

    夫不信有對治之人,當知此人未曉正行。

    故以對之。

     大功德光明雲,對第八知位次者。

    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

    蓋此光雲,睹者皆有滅惡之功,生善之德,不無觀智淺深明昧之異。

    而上慢者,謂己均佛。

    實未證得,自謂證得。

    非唯失位,卻堕泥犁。

    若知生佛體同而真,似因果前後不濫,則内勤三觀,外加五悔,免增上慢,成大功德。

    故以對之。

     大皈依光明雲,對第九能安忍者。

    謂于逆順,安然不動,策進五品,而入六根。

    以圓觀行人,初入外凡。

    外招名利,内動宿障。

    因茲破敗,豈能進道。

    今見光雲示歸依之像,即返還自性,依憑三寶,一體光嚴,安住無生,任運而進,故以對之。

     大贊歎光明雲,對第十離順道法愛者。

    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

    以既修離愛,進入銅輪,(十住),百界分身,一多相即。

    自然任運流入薩婆若海,則三世如來,莫不贊歎安慰,故以對之。

     問:十種光雲,果覺神通之用;十乘觀法,圓初進修之門。

    以果對因,修證乖矣!答:夫論觀法,若其不用果覺為體,則非圓行;若其不以即覺之性為所照境,則非妙境,非極理也。

    今不許初心與果覺同體,則如來光雲與衆生何涉,而天龍鬼神乘光普集耶?若知初後不二,方顯因果同塗。

    所謂衆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

    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

    那言果佛光雲,非圓初心之妙用耶! △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

    】 放等結前,又等起後。

    婆阇尼娑婆[口+林],此雲聲音。

    準魔娆亂經,梵名毗樓,翻聲音。

    後譯翻洪音。

    (拘樓秦佛弟子之名)白虎通曰:聲者,鳴也;音者,飲也。

    剛柔清濁和而相飲。

    精蕰雲:音者,聲成文也。

    散而布者,聲也,不如是則不能震動。

    函畜有餘而不盡露者,音也,不如是則不能渾成。

    呼二字而開發收閉備矣。

    今言诠理之聲謂之音。

    佛所出聲,言辭清雅,聞者無厭,聽之無足,能為一切作與樂拔苦因緣,莫若聞聲之益,即是以慈修口。

    故有八音: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僞音,七、深遠音,八、不竭音。

    種種微妙者,佛先世種善音聲因緣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種種妙好遠近音聲,遍滿十方恒沙世界。

    今光雲出音,法爾宣流。

    絕緣慮心之情見,顯無分别之慧通。

    互相合響曰微,彼此不雜曰妙。

    此表地藏随類現身,應機說法,境既不一,音亦衆多。

    華嚴雲: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

    正斯之謂也。

     △ 【所謂檀波羅蜜音,屍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禅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 宣說六度等有二意:一、表佛菩薩身,即是法身,從諸法門功德生。

    二、表佛菩薩說法,不出六度等法門,以大智慧作師子吼,興雲震雷潤物肅衆也。

    梵語檀那,秦言布施。

    檀為寶藏,富貴安隐之福田;檀能破苦,得道涅槃之筏喻。

    利益殊多,故光雲首贊。

     屍羅翻性善,又翻止得。

    謂止惡、得善也。

    若人求大善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

    譬如大地,一切萬物之所依住,戒為一切善法住處。

    故光雲宣流。

     羼提雲忍辱,有生忍、法忍。

    菩